我做科研也好些年了,却连个烧杯都没碰过,因为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超算上完成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不太懂,但我知道对一线科研而言,一台给力的超算(超级计算机)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毕竟现代科学的很多领域,早就过了一张纸一支笔就能算清楚的时代了。
举个例子吧,在上世纪超算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工程师在研发飞机时,没法进行准确的流体力学模拟,只能真材实料的造出一台飞机(至少是一台不小的模型),然后用风洞实验来分析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而风洞的建造和使用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一座大型风洞运行起来,甚至能影响整个城市的电力供应,素有“风洞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
而随着超算算力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也逐渐开始用有限差分之类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来模拟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到现在,飞行器的初期设计与调整几乎完全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风洞实验往往只在后期进行,对模拟结果进行实验校准和微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飞行器的研发成本。
这些模拟涉及的计算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没有超算的支持,人力(或个人电脑)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计算。
再说一个微观领域例子吧。我的博士课题,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研究氚在核聚变反应堆中的滞留行为(氚滞留)。
氚是核聚变的燃料之一,但成本极其高昂(上亿 RMB/kg)。因此在聚变堆中,我们会通过聚变的产物来合成氚。
简单来说,氚类似于流动资金,不断消耗用于生产,然后随着产品卖出又不断回收。
但有个严峻的问题:氚会跑到聚变堆内壁的金属材料中,并且滞留在那儿不出来了。这就好比货物滞留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资金链自然就断了,于是整个聚变堆就停了。
氚经常会聚集在材料内的孔洞中形成气泡。但实验上很难看清楚相关的原子级细节,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气泡往往是这样的[1](氚太贵,这里用的是氘):
看到图中那一个个模糊的斑点没,那就是实验能观察到的氘泡了。你问氘原子在哪?不好意思,一般的电子显微镜压根就看不到氘。
一个气泡里有多少氘?带来多大气压?跑出来需要多少能量?这些问题实验上基本上都回答不了。
所以我只能基于量子力学计算,借助超算模拟,来研究氚(准确来说是氢同位素)被孔洞俘获的过程。
因为模拟中,我们可以轻易精确的确定每个氚原子的位置和能量[2]:
基于计算模拟,我最终总结出了孔洞中氚滞留的一条基本物理公式[2]。但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我足足进行了上万次模拟,耗费了四年时间才收集到足够的数据。
假如没有超算,只能用普通的6核家用CPU的话,完成这些计算大约要花费100年时间,这辈子搭进去也完成不了这项研究。
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
所以计算中心,没有靠谱的教职员工重要。
北洋有两艘大铁甲舰,还是毁在训练、战备、战术、补给上。马汉当时说,如果日本海军有经验就不会跟北洋决战,因为正常情况下稳输。不过架不住使用坚船利炮的一方已经腐败了。
世界一流大学当然需要硬件和算力,也需要有相应的投入,但归根结底,还是靠教授和老师。
在宽进严出,冲论文搞排名的氛围下,多数中国的大学,其实有意无意的在本业教学上,进行放水。
很多专业,社会上确实急需人才,但多数该大学生出来以后没有任何职场优势或者研发优势,因为教材落伍了,教师则两极分化,要不然被各种论文KPI折磨的欲仙欲死无心教学,要不然就混日子。
一个教案PPT做的跟小学生水平差不多,还敢用十来年;教研没有科研重要,认真研究教研的教师,反而拿不到好的教职。
学生拼命考进像样大学,然后发现拼完绩点,如果不自学,其实啥也不会。稍微自律差点的,或者思维比较形而上喜欢看点哲学思考人生的,就很容易迷茫、抑郁。
大学要世界一流,不能只靠科研,日本有些学校的教授,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程度令人发指,原因是他们觉得,如果学生不能成材,学校就是失败的,作为老师自己也是失败者。
学校首先要育人,而不是搞一堆高大上设备,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焦虑的迷茫者。
更不是培养被欺负了只能躺倒的阿Q。
相当重要。
我觉得万物上云,是必然趋势。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
基本上上规模的算法/实验,笔记本基本带不动,或者运行很慢(基本上速度是60倍的差距),或者本地存储不够,动不动out of memory。
计算资源如高性能cpu,gpu大多只在实验室有,仅实验室成员享有。
如果学校能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将计算资源上云,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高性能算力,那么将大大提升科研效率,降低学生科研门槛。
毕竟,骑车跑代码多危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