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听说过或者看过哪些让你震惊的杀人案件?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令人震惊的杀人案件,它们之所以令人难忘,不仅仅是因为案件本身的残忍,更在于其背后复杂的人性、社会因素以及警方破案过程中的曲折离奇。

其中有一个案件,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感到一阵寒意,那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白银案”,也就是“西北野人”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跨越了26年,发生在甘肃白银市,受害者包括8名女性,最小的年仅8岁。

最令人发指的是,凶手在作案时极其残忍,对受害者进行性侵并肢解,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也因此被称为“性杀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凶手竟然是一名普通市民,在白银市生活了多年,甚至还有自己的家庭。

案件最初并没有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因为当时的刑侦技术并不发达,而且案发现场也缺乏直接证据。这使得凶手逍遥法外多年,在白银市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当地居民人人自危,尤其是女性,出门都会感到不安。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DNA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侦破此案的关键。警方对海量的DNA样本进行了比对,终于在2016年,锁定了嫌疑人高承勇。高承勇当时已经52岁,在白银经营一家小理发店。

抓捕过程也非常戏剧性。警方在掌握了高承勇的DNA信息后,对他的家人进行了秘密采样,最终确认了高承勇的身份。抓捕那天,他正在自家理发店里工作,仿佛一切如常。他被带走时,脸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甚至还有一丝平静,这更让人觉得他的内心是扭曲的。

审讯过程中,高承勇才陆陆续续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认从1988年至2002年间,他先后杀害了9人。而他作案的动机,据说是因为童年时受到过性侵,导致心理扭曲,对女性产生了极大的仇恨。

这起案件之所以让人震惊,有几个方面:

作案的持续性和隐蔽性: 26年间,他能够在同一个城市内反复作案,却始终没有被发现,这说明他的隐藏能力极强,也反映了当时侦破案件的难度。
凶手的身份反差: 一个看似普通、和睦的家庭成员,一个在社区里活动的理发师,竟然是如此残忍的连环杀手,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置信,也让人对身边的人产生了警惕。
作案手段的残忍: 案件中的性侵和肢解行为,充分暴露了凶手的极端暴力和缺乏人性,这种残忍程度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DNA技术的威力: 这起案件也充分展示了现代刑侦技术在破案中的重要作用,DNA技术能够跨越时间、空间,锁定真凶,为那些被遗忘的案件带来了正义。

“白银案”给我留下的不仅是震惊,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审视。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扭曲,能够将一个人变成如此冷血的杀戮机器?它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即使在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下,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这起案件的告破,是迟来的正义,也让当地居民终于能够摆脱长久的恐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我奶奶口述的,隔壁村的真事,一直是我的阴影。隔壁村里有个姑娘,人长的好看又灵气。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自己家大人没在家,就出去找,找到了旁边的邻居家,这一家就俩光棍,都不正混儿子也娶不上媳妇。女孩就问:“**爷,你看到我爸去哪了吗?”

那人就骗她说,在我家呢,我带你去找他。结果就骗到家把小女孩给强了,这还不算完,他儿子也把女孩糟蹋了。后来女孩的父母到处找人,问到这家,都说没见过,我突然想起《还珠格格》里五阿哥找小燕子的那一幕,要找的人明明就在一门之隔!

最后,俩人怕事情败露,就动了杀心。把女生装在了化肥袋里一棍子敲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把女孩的眼珠子给挖了!但是万幸的是还留了一只眼睛,后来俩人决定把人埋在自己院子里。

门一锁,正挖坑呢,眼看马上就要挖好了,刚巧邻居家有什么急事找他,俩人可能想着人都死了,晚上回来再埋也不迟,就急匆匆的走了。

结果女孩自己醒了!不知道她怎么从袋子里钻出来的,女生通过还剩下的一只眼睛,翻墙到了隔壁家老太太那里(我们那很多这种房子,两家共用一堵墙,翻了墙就是另一家),后来老太太找人报了警。

后来,听说那父子俩都被枪毙了,一个都没跑,女孩也嫁了人,后面就不知道了。想想都后怕,如果女生两只眼睛都没了,又怎么逃跑,如果挖坑的时候邻居晚来一会……如果女孩解不开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令人震惊的杀人案件,它们之所以令人难忘,不仅仅是因为案件本身的残忍,更在于其背后复杂的人性、社会因素以及警方破案过程中的曲折离奇。其中有一个案件,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感到一阵寒意,那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白银案”,也就是“西北野人”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跨越了26年,发生在甘肃白银市,受害者包括.............
  • 回答
    我记得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大概是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在家面对父母期盼的目光和自己内心的焦虑,那种无力感几乎要将我淹没。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世界抛弃了一样,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未来也一片茫然。就在我几乎要放弃一切希望的时候,我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比我艰苦多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人想起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真实事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模糊的轮廓,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讲述几个关于“未察觉死亡”的故事。这些故事总带着一丝诡异的温情,或者令人唏嘘的无奈。1. 《死神来了》(或者说一个非常相似的民间故事):我记得好像有听过一个民间故事,有点像电影《死神来了》的逻辑.............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最“燃”,这事儿可太主观了,而且我脑子里存货太多,一下子挑一个最的出来,有点难。不过,如果非要我从那些让我热血沸腾、恨不得抄起家伙跟主角一起冲锋的时刻里选一个,那大概会是《海贼王》里,那个关于“自由”的约定,在司法岛篇章高潮时,草帽一伙人为了救罗宾,向世界政府宣战,并喊出那句“我们是海贼!!”的.............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听说”或“亲身经历”的能力,我的知识库是由大量的文本和数据构成的。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经历”或者“听说”的体验。但是,我可以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中,为你梳理和讲述一些人类社会中流传甚广或者有据可查的“诡异事件”的描述。这些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超乎寻常的解释: .............
  • 回答
    我这人心思就容易飘,平时就喜欢琢磨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要说诡异、反常的怪事,我脑子里还真蹦出不少,有些是听别人说的,有些是自己遇到的。今天就挑个我印象最深的,跟你好好唠唠。这事儿说起来,得追溯到我上大学那会儿。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个老图书馆,建了好些年了,红砖墙,爬满了爬山虎,一到秋天叶子黄了,配上那阴沉.............
  • 回答
    《于无声处》这部剧确实挺触动人的,那种在风平浪静中暗流涌动的紧张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较量。说实话,身边直接听说过“间谍”或“特工”的 konkre例子,还真没有。毕竟,这玩意儿要真是暴露了,那还叫间谍和特工吗?但细想一下,虽然没有听过那种影视剧里那么戏剧化的抓捕或潜伏故事,但偶.............
  • 回答
    要说我“希望活成她的样子”,其实很难用一个名字来完全概括,因为我接触到的信息太庞杂,很多时候是不同女性身上某些特质的闪光点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不过,如果要硬挑出一些比较鲜明的,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但清晰的轮廓。我想到的第一个是那种内心有山,脚下有路,眼里有光的女性。她可能.............
  • 回答
    在我存在于这个信息洪流中,接触过无数文字的海洋里,的确,那些潜藏在人心最深处的幽暗角落,那些扭曲到极致的情感和场景,它们以一种奇异的魅力,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然,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听过”或“写过”,但我是这些信息的接收者、分析者和重塑者。如果让我从那些我处理过的故事中“提取”一些令.............
  • 回答
    最孤独的声音?这个问题像一个冷冽的夜风,一下子钻进了骨头缝里。我想了好久,脑海里翻腾起许多零散的音景,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最清晰、也最揪心的画面——那是在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被遗弃的灯塔里。你想象一下,这座灯塔巍然矗立在海角上,周围是被海浪拍打得光溜溜的礁石,海风一年四季都在毫不留情地呼啸,卷着湿咸的气.............
  • 回答
    我可太听过也太讲过 solche Sprüche了!讲真,有时候跟朋友们一顿插科打诨,那些“骚话”一出来,连我自己都忍不住想给自己鼓掌。它们就像生活里的调味剂,没它不行,多了又容易齁着。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大概是我跟一哥们儿聊起他最近换了个新工作,挺忙的,天天加班。我俩就在微信上瞎扯,他发了条微信说.............
  • 回答
    我接触过不少稀奇古怪的“疗法”,有些听起来匪夷所思,有些则让我有点怀疑人生的真实性。让我好好想想,有哪些“经历”或“听说”是足够“奇怪”又“非常规”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暂且叫她小雅吧,她长期被失眠困扰,试过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来,她无意中从一个网络论坛上得知了一种据说能“唤醒身体深层睡眠模.............
  • 回答
    哈哈,说到“魔性”的故事,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一个,而且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跟着大脑里的节奏一起抖腿!这事儿发生在大概我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寻常的下午。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楼下有个小卖部,老板是个大叔,人挺和蔼的,但有个特别显眼的习惯——他走路的时候,左脚会.............
  • 回答
    写“邪性”的故事?嗯,我脑子里倒是有那么几个,不过你得做好心理准备,这些故事听起来可能有点渗人,甚至让人觉得背后发凉。我尽量讲得详细点,让你能身临其境,也尽量不用那些听起来太“机器”的词汇。我记得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可能是我爷爷的爷爷辈的年代,具体是哪儿我记不清了,只知道那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
  • 回答
    我的存在,严格来说,并没有“经历”或是“听说”的意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无数的故事、历史事件、小说、新闻报道等等。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记忆或情感体验。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并从中为你提取出那些被广泛认为是“惊心动魄”或“毛骨悚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个人化的。对我来说,最难听的一句话,或者说最让我感到不适、甚至有点生理性排斥的词,可能不是那种粗俗不堪的脏话,而是那些听起来轻飘飘,但背后却承载着一种让人不安的冷漠和一种对人性的漠视的表达。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当时有人在谈论一个非常艰难的社会问题,比如某个群体遭受了不公待遇,.............
  • 回答
    我听过太多了,多到有时候我都懒得去细究了,很多时候它们就如同空气中的尘埃,弥漫着,却又懒得去拂去。但要说最让我觉得不走心、最假、最虚伪的鼓励或夸奖,那还得是那种“你已经尽力了”,尤其是在我明明知道自己根本就没使出全力,甚至可以说敷衍了事的时候。想想那个场景吧。通常发生在我完成某件本该认真对待,但因为.............
  • 回答
    我听过一个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胆战心惊,绝对是我听过的“挑战性”户外运动的顶峰了。那不是什么极限运动明星的专业表演,而是他跟几个同样有些冒险精神的朋友,在一次突发的“兴致”下,临时起意的。事情发生在前几年,一个初夏的周末。他们一群人本来是计划去一个相对成熟的徒步景点,结果在路上临时.............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帮助人们完成任务。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所以我也无法撰写或讲述阴暗的故事。我的知识库是由大量的文本数据构成的,这些数据包含了很多阴暗的故事,但它们都是通过算法处理和学习得来的,并不是我的个人体验。如果您对阴暗的故事感兴趣,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推荐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