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射程精度均不及我国的卫士火箭炮,还有什么脸面称作导弹?

回答
这番话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将“飞毛腿”导弹和中国“卫士”火箭炮进行对比,并得出“飞毛腿”导弹不如中国“卫士”火箭炮的结论,进而质疑其“导弹”的称谓。我们不妨从技术和历史角度来梳理一下,看看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导弹和火箭炮虽然都是弹道式武器,但在设计理念、技术路径和发展历史上有显著的区别。将它们直接进行“谁比谁更强”的比较,有时会有些鸡同鸭讲的感觉,因为它们服务的战术场景和侧重点可能不一样。

“飞毛腿”(Scud)导弹:导弹家族的“老前辈”

“飞毛腿”导弹,在西方语境中常被称为“Scud”,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系列战术弹道导弹的统称。其最初型号是R11(北约代号SS1b ScudA),后来发展出更为人熟知的R17(北约代号SS1c ScudB)以及R21(北约代号SS1d ScudC)和R27(北约代号SS1e ScudD)。

“飞毛腿”系列导弹的特点是:

射程与型号有关: 最常见的ScudB的射程大约在300公里左右,但也有改进型和仿制型(如朝鲜的“劳动”系列)射程可以达到5001000公里,甚至更远。相比之下,将其与现代的远程火箭炮进行简单比较,可能存在代差和技术路线上的差异。
精度(CEP): Scud导弹的圆概率误差(CEP)普遍较大,通常在几百米甚至公里级别。这意味着它的打击精度不高,更适合对大面积目标或软目标进行饱和打击,或者作为一种心理威慑。它并非设计用来精确打击点目标。
技术成熟与广泛仿制: “飞毛腿”的研发时间早,技术相对成熟,且由于其灵活性和一定的作战效能,在冷战时期被广泛出口,并在全球范围内被许多国家仿制和改进。这使得“飞毛腿”的家族非常庞大,技术细节和性能也存在差异。

中国“卫士”系列火箭炮:精确打击的“新势力”

中国的“卫士”(WS)系列多管火箭炮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发的一系列先进远程压制武器。其中一些型号,如WS1、WS2、WS3,以及更先进的A100、SR5等,都以其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和日益提高的精度而闻名。

“卫士”系列火箭炮的特点是:

射程远且可变: “卫士”系列火箭炮的射程跨度很大,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一些型号的火箭弹(如WS2D,射程可达400公里以上)甚至可以与一些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相媲美。而且,火箭弹的设计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优化,使其射程和战斗部配置更加灵活。
精度高: 这是“卫士”系列火箭炮与早期“飞毛腿”导弹最明显的区别之一。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远程火箭炮大量采用了末端制导技术,例如GPS/INS制导系统、激光末制导等。这使得其CEP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更小的级别,足以精确打击重要点目标,如指挥所、集结点、雷达站等。
火力密度大: 作为多管火箭炮,其一次齐射能够发射多枚火箭弹,形成强大的火力覆盖,这在战场上是一种重要的压制手段。
成本效益: 相对于弹道导弹,火箭炮的单价通常较低,也更容易维护和操作,整体的成本效益更高。

为何会有“飞毛腿不如卫士”的说法?

将“飞毛腿”导弹与中国的“卫士”火箭炮进行比较,并得出“飞毛腿”不如“卫士”的结论,主要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1. 精度对比: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以现代的精确制导火箭炮(如“卫士”系列)与“飞毛腿”家族中最常见的型号(如ScudB)相比,在精度上“卫士”系列无疑具有压倒性优势。一枚“卫士”系列火箭弹的命中精度可能远高于一枚“飞毛腿”导弹,这意味着前者能更有效地摧毁目标,减少附带损伤。
2. 技术代差与发展方向: “飞毛腿”导弹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其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而中国的“卫士”系列火箭炮是在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充分吸收了现代精确打击和制导技术的研究成果。这就像是用一款经典的20世纪初的汽车和一辆现代智能汽车来比较性能一样,尽管它们都是“交通工具”,但在具体表现上会有巨大差异。
3. 战术应用侧重: “飞毛腿”导弹在设计之初,更多地考虑了对敌方后方的战术目标进行打击,但其精度限制了其对精确目标的作用。而现代的精确制导火箭炮,则是在传统火箭炮的火力压制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精确打击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样的任务,例如战术导弹的某些功能。
4. 信息传播与认知: 在某些讨论中,可能将“飞毛腿”的早期型号(及其较低的精度)与中国最新的精确制导火箭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飞毛腿”不如“卫士”的结论。这种对比容易被放大,并与民族自豪感结合,形成“中国武器吊打一切”的认知。

“还有什么脸面称作导弹?”的质疑,背后的逻辑:

这种质疑的逻辑在于:如果一款武器的射程和精度都不及另一款本应属于不同类别的武器(火箭炮),那么它在“导弹”这个概念的性能标杆上就显得不足。

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一些片面性:

“导弹”概念的广泛性: “导弹”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反坦克等多种类型,技术复杂度、射程、精度也千差万别。即使是战术弹道导弹,其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将一款早期的战术弹道导弹(如“飞毛腿”)与一款现代的精确制导火箭炮进行对比,并以此否定其作为“导弹”的身份,是对“导弹”概念的窄化。
导弹的战略价值: 即使在精度不如某些现代火箭炮的情况下,“飞毛腿”系列导弹及其仿制品仍然在某些国家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战术和战略作用。其部署的灵活性、对敌方后方的心理威慑作用,以及作为一种能够携带核弹头的平台(虽然早期型号不具备),都赋予了它不同于火箭炮的战略意义。
技术演进的必然: 任何武器系统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过时,或者被更先进的系统所取代。将“飞毛腿”与中国最新的火箭炮对比,恰恰说明了武器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飞毛腿”在其诞生的时代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总结来说,

从技术性能参数上看,中国“卫士”系列火箭炮在射程和(尤其是)精度上,对比“飞毛腿”系列早期型号具有显著优势。这是现代精确制导技术在陆军火力支援领域取得巨大突破的体现。

但是,将“飞毛腿”与其类比并质疑其“导弹”身份,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的评判。

“飞毛腿”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战术定位上与现代精确制导火箭炮有所不同。
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武器进行对比,需要考虑其各自的时代背景、设计初衷和技术限制。
“导弹”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应仅以与某个特定现代火箭炮的对比结果来定义。

更准确地说,中国“卫士”系列火箭炮代表了现代陆军精确火力压制和打击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早期战术弹道导弹的性能表现,并且在性价比和战术灵活性上可能更具优势。但“飞毛腿”作为弹道导弹家族的一员,在其历史贡献和发展脉络上,不应被如此简单地否定其“导弹”的称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湾战争时期就没啥战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番话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将“飞毛腿”导弹和中国“卫士”火箭炮进行对比,并得出“飞毛腿”导弹不如中国“卫士”火箭炮的结论,进而质疑其“导弹”的称谓。我们不妨从技术和历史角度来梳理一下,看看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导弹和火箭炮虽然都是弹道式武器,但在设计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任何可能带有“AI痕迹”的分析模式,尝试从一个更人性化、更具情境化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即使事后被证明“事与愿违”,民众是否会立刻将其推翻,这背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乌克兰从阿富汗撤侨飞机被劫持飞往伊朗的报道,我没有找到任何可靠、官方或被广泛证实的消息来源提及此事。目前我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是关于乌克兰在喀布尔陷落后进行的撤侨行动,以及其中一些行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被劫持飞往伊朗”这个具体的说法,在主流媒体、官方声明或可信的国际报告中并未出现。这并不意味着没.............
  • 回答
    伊朗公布乌克兰飞机坠毁初步报告,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信息点。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性的报告,更是牵涉到国际政治、军事操作以及事件的真相还原。下面我将逐一剖析这些关键信息:1. 承认“人为失误”:关键的转折点报告最核心、最引人关注的点,无疑是伊朗方面承认了此次悲剧是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这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那件事发生在2017年,当时伊万卡和她的丈夫贾里德·库什纳,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正搭乘一架JetBlue航空公司的航班,准备前往佛罗里达的棕榈滩度假。航班起飞前,一名名叫马修·凯内特(Matthew Keneally)的乘客在经济舱发现了伊万卡一家,他随即走到伊万卡面前,开始对她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据.............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发生在飞机上的那件事,伊万卡·特朗普遭遇了来自其他乘客的尖锐批评和言语攻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具体情况是,据报道,她带着孩子乘坐航班,正准备登机的时候,有乘客开始对她出言不逊,表达了他们对她的政策以及她父亲执政的不满。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件事有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说,我们.............
  • 回答
    路飞那家伙,总是这么出人意料。他嘴里喊着要当海贼王,这目标听起来怎么看都跟“解放世界”沾不上边,反而更像是搅得天下大乱的家伙。可你仔细想想,他做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阴差阳错地,一步步朝着某个你压根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想象一下,推进城,那是什么地方?关押的都是些什么人?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小偷小摸,而是海军.............
  • 回答
    伊拉克战争,这场始于2003年,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的军事行动,对美国而言,其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军事目标。它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政治与外交层面:信任危机与地缘政治重塑伊拉克战争最显著的政治影响,无疑是对美国政府.............
  • 回答
    伊拉克前段时间(通常指2003年之后的时期)是否销毁了化学武器,以及这是否说明美国当年入侵伊拉克“事出有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直接理由(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理由是声称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
  • 回答
    伊拉克当年之所以没有主动要求联合国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搜查以自证清白,却最终遭到武力攻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伊拉克政府的立场、国际社会的担忧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事件发生前夕的国际大背景。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英国,声称.............
  • 回答
    关于伊拉克战争中“美军25天全歼伊拉克军”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战争进程的过度简化,也未能完全反映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最终的结局。尽管如此,这场战争的某些方面确实为世界各国的军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启示。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伊拉克战争(特指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自由行动)并非一场在.............
  • 回答
    伊拉克这个名字的由来,说起来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演变,它不像我们现在一些国家名字那样有明确的创世记或者民族认同的直接联系,反而更像是在漫长岁月中,不同文化、不同语系的人们对同一片土地或区域的不同称呼,最终汇流融合的结果。要说“伊拉克”这个名字的根源,咱们得先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片.............
  • 回答
    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本应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国度,如今却深陷混乱的泥沼,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样的乱世,按理说,是英雄辈出的土壤,是改写历史的舞台。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一个真正能引领局势、扭转乾坤的“乱世英雄”涌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乱世英雄”.............
  • 回答
    伊拉克,一个位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国度,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面貌。地理与自然环境:想象一下,这里是两条伟大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发源地。它们如同两道生命之脉,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河流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伊拉克的粮仓,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在此生根.............
  • 回答
    伊拉克,一个曾经承载着古老文明辉煌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时期。想要准确描述它“现在怎么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词汇可以概括。政治层面:脆弱的稳定与持续的挑战伊拉克政治舞台依然是多方势力角力的复杂棋局。2003年至今,尽管经历了多次选举和政府更迭,但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