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潜伏》里,吴敬中点将向戴笠要余则成去天津站,有什么深意吗?

回答
在《潜伏》这部经典谍战剧中,吴敬中向戴笠“点将”要余则成去天津站,这看似是组织调动,实则深藏着吴敬中老谋深算的布局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背后有着多层深意。

一、 打破平衡,为自己争取空间

当时的天津站,内部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激烈。站长李海丰靠山硬,而吴敬中虽然是军统元老,但并不完全受制于李海丰。他需要一个能够牵制李海丰、甚至制衡其他势力的棋子,来稳固自己在天津站的地位,或者说,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复杂局面中留有后手。

余则成是谁?他刚从延安回来,身上带着一股“共党嫌疑”,这在军统内部是一个敏感且危险的标签。吴敬中选择将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直接送到天津,实际上是一种“乱中求稳”的策略。他知道天津站的水很深,余则成的到来,必然会搅动这潭浑水。而在这场搅局中,他吴敬中可以坐收渔利,无论是利用余则成来攻击李海丰,还是观察余则成是否真的有“问题”,都在他的算计之内。

二、 借刀杀人,试探余则成的底牌

吴敬中对余则成的了解,并非仅仅是戴笠给他的“报告”。一个能够从延安平安回来,并且在军统内部步步高升的人,绝非等闲之辈。吴敬中是一个极度多疑且洞察力极强的人,他可能早就从余则成的一些行为、说话方式中察觉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

将余则成调到天津站,尤其是安排他去做“特务工作”,这是军统最核心、也是最考验人性的岗位。在严酷的特务斗争中,一个人的立场、忠诚、能力都会被放大和检验。吴敬中让余则成去天津站,无异于把他置于一个“显微镜”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是在“借刀杀人”。天津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总会有一些看不惯李海丰的人,也总会有一些同样怀揣野心或者对余则成抱有敌意的人。吴敬中可以利用这些人来对付余则成,观察余则成如何应对。如果余则成真的有“问题”,那么天津站内部的敌人,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成为“刀”,来剪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反之,如果余则成能够在此立足,甚至表现出色,那么他对余则成的评价也需要重新审视。

三、 布局长远,为自己留有退路

到了1949年,国共两党局势已经非常明朗,国民党节节败退是必然的趋势。吴敬中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特务,必然能预见到这一点。他不会像一些狂热分子那样,把身家性命完全押宝在输掉的战争上。

将余则成这样一个具有“共党嫌疑”的人,安排到可能即将要“易主”的天津站,这看似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实则是一种高明的布局。如果国民党真的败退,天津站的最终归属问题将变得复杂。让余则成去,他可以观察余则成在未来局势变化中的表现,甚至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一个在天津站稳脚跟,并且可能和共产党有联系的余则成,在国民党垮台后,对于吴敬中来说,可能是一种保护,一种谈判的筹码。他未必是要背叛国民党,而是要为自己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谋求生存空间。

四、 观察与利用的“双刃剑”

吴敬中对余则成的调动,本质上是一种“观察与利用”的策略,但这是一把双刃剑。

观察: 他想近距离观察余则成,看他到底是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个“共党”。余则成在延安的经历、他身上散发的“红色”气息,以及他在军统内部的行动,都是吴敬中想要验证的。
利用: 如果余则成真的是共产党,那么让他去天津站,可以更好地控制、甚至利用他来传递假情报,或者让他去“内部”做一些对国民党有利的事情。如果余则成不是共产党,而是一个有能力且有野心的人,吴敬中也可以利用他的能力来处理天津站的复杂事务,巩固自己的权力。

总结来说,吴敬中点将让余则成去天津站,绝非简单的组织调动,而是:

打破天津站内部的权力平衡,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将余则成置于一个严苛的环境中,借天津站内部的矛盾和力量,试探和检验余则成的真实身份和能力。
在政治局势变幻莫测之际,为自己预留后路,是一种长远的生存策略。
是一种高明的“双刃剑”策略,旨在近距离观察和利用余则成。

吴敬中此举,展现了他作为老牌特务的狡猾、多疑以及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力。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一个在复杂斗争中不断算计和布局的操盘手。余则成去天津,是他抛出的一枚棋子,而这枚棋子,将会在天津站掀起怎样的风浪,又是吴敬中乐于见到的一种“搅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要还都南京,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解散,军统总部也要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搬到南京。

重庆的全部军统人员要重新安排工作。

大方向上,主要是去中共解放区潜伏,为将来的内战做情报工作;去南京总部工作;日占区做接收工作。

论政治前途,当然是去南京,靠近国民党中央,升迁机会大。

论报效党国,为内战出力,建立功勋,证明自己的特务能力,当然是去解放区潜伏。

要捞油水,发爆财,到日占区当接收大员,最有搞头。

天津是一个好地方。

论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工业能力,商贸环境,当时和上海不相上下的港口城市,天津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上海距离南京太近,多少有点忌讳,也不比东北,当时相对更加安全,而且比傅作义盘踞的北平好很多。

吴敬中捞到这么个地方,绝不是轻而易举,而是有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吴敬中深得戴笠的信任,是戴笠的自己人。作为郑介民的亲信陆桥山任天津站的情报处长,可见天津站极受重视。

余则成任天津站机要室主任这么个要害部门领导,说明余则成不单是受器重,也表明属于政审合格干部。

余则成是戴笠派下去的干部,在说法上要体现出吴敬中点将,无非是希望余则成配合吴站长的工作,卖吴敬中一个面子,同时也利用他们的师生关系。

后来在谈及余则成和左蓝的关系的时候,余则成说是戴笠指派的任务,吴敬中也不好反驳,说了句:“你找了个好靠山。”说明吴敬中并不完全清楚余则成和戴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说明吴敬中虽然得到戴笠的信任,但是依然没有吃透这个大人物,戴笠也没有和他交代有关余则成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果是吴敬中主动要这个人,他一定会事无巨细,打听的清清楚楚。

基本情况就是戴笠将余则成派到了天津站,吴敬中利用师生关系拉拢余则成,而余则成将这层关系利用到了极致。

这里没什么深意,大体上还是属于军统内部的组织关系调动,认为余则成的资历可以胜任工作,并且认为其在政治上合格。之所以去天津站,因为左蓝可能知道余则成的身份,余则成在军统的老师吕宗方是个共产党,余则成的身份应该已经暴露,不适合潜伏。而南京自然也没有这个少校的位置,留重庆他又不熟悉川东地下党的业务,并且川东地下党被破坏得很彻底,没有必要,那么余则成只有去搞接受这一条路。而天津站的站长曾经是余则成的老师,工作起来会顺手一些。多方面考虑,事情就这样定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潜伏》这部经典谍战剧中,吴敬中向戴笠“点将”要余则成去天津站,这看似是组织调动,实则深藏着吴敬中老谋深算的布局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背后有着多层深意。一、 打破平衡,为自己争取空间当时的天津站,内部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激烈。站长李海丰靠山硬,而吴敬中虽然是军统元老,但并不完全受制于李海丰。他需要一个.............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戴笠来天津视察这件大事说起,这可是天津站上下的头等大事,谁都得绷紧了弦。吴站长这么做,看似冒险,实则颇有深意,绝不是简单地不怕马奎和陆桥山使坏。首先,咱们得明白吴站长的心思。他跟余则成,那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有“知遇之恩”的。余则成是吴站长从延安“挖”回来的,这层关系在特务系.............
  • 回答
    提到孙红雷在《潜伏》里的演技,那真是一绝。说实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可能觉得他那股子狠劲儿和江湖气有点重,跟传统意义上那种潜伏在暗处的特工形象不太一样。但孙红雷他就是有本事,硬是把一个表面上油滑世故、内心却有着坚定信仰的余则成给演活了。你看他演余则成,那股子“油”劲儿,是真切的,不是装的。 वो表面.............
  • 回答
    《潜伏》里余则成伪造的录音,在那个年代,想鉴别真伪,难度相当大,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我们得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审讯手段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余则成伪造的这段录音,目的是为了栽赃给陆桥山,让他背负通敌的罪名。录音内容是陆桥山在和日本人谈话,内容劲爆,足以让他身败名裂,甚至性命不保。那么,这段录音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从重庆到南京坐火车?这事儿您这么问,我得给您掰扯掰扯了。您看到的那些抗日剧,里头特务“嗖”一下就坐火车到了南京,这场景确实是不少,但实际情况嘛,那叫一个复杂,可不是现在咱们说走就走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本就铁路不发达,再加上日军侵华,很多铁路都被破坏了。 所以.............
  • 回答
    在不少欧美电影里,我们确实能看到军人在舰艇内部,尤其是潜艇这种极其封闭的环境里抽烟的场景。这在观众看来,可能确实会引发一个疑问:这么小的空间,烟味儿不会弥漫不开,让人难以忍受吗?现实中,海军是否真的允许在这样的地方抽烟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电影里的呈现与现实的差距首先,电影毕竟是艺术创.............
  • 回答
    在我国的小城市,潜伏的日本间谍,即便人数不多,也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尽管这些作用与在大都市或军事要地相比,可能更为隐蔽和侧重于“软”的渗透。首先,信息搜集是其核心职能,但“小城市”的特质让搜集方式和目标有所不同。 地方经济与产业情报: 小城市往往拥有独特的产业特色,比如某种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无线电通信的一个核心变化。过去那种“小小电台就能向台湾发报”的情景,其实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小型便携式电台(比如对讲机、业余无线电台)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简单说,过去那种情况是因为特定技术、特定目的和特定环境的综合运用,而现在我们谈论的“百十公里”更多的是日常或业余通信的常规.............
  • 回答
    .......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潜伏在大陆的国民党特务所经历的体验,无疑是复杂、煎熬且充满未知数的。这是一种在全新政治环境下,身处敌营,时刻担心暴露,却又怀揣着复国希望的生存状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身份的压迫与恐惧: “地下幽灵”的生存状态: 他们曾经是掌握权力、拥有合法身份的军官、官员、.............
  • 回答
    关于“美英特工潜伏在《魔兽世界》等网游平台收集情报”的说法,虽然在坊间流传,但并没有公开的、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基于对现代战争形态和情报收集手段的推测,或者源自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以及在理论上,情报机构为何会关注并.............
  • 回答
    战争的硝烟散尽,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对于那些在黑暗中默默奋战,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人员来说,战争的结束,往往是他们命运的分岔路口。他们的结局,并非单一的“皆大欢喜”,而是充满了复杂、辛酸,甚至悲壮。光明与阴影的交织:归队与新生的可能最理想的结局,莫过于在战争结束后,这些谍报人员能够安全地与己方部队汇.............
  • 回答
    《潜伏》的结尾,关于组织上是否决定阻止翠平和余则成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也是引发观众诸多猜测和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组织上采取了“默许”而非“主动阻止”的态度,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考量和策略。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翠平的“麻烦”属性与组织上的考量:首先,我们要认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最深处、也最隐秘的角落。一个从小就在异国他乡、被精心塑造了身份的间谍,要如何在漫长岁月中,守住那份最初的“初心”,这绝对是一个既需要强大意志力,也需要极其精巧设计的人生课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一、 源头上的“锚定”:信念的烙印与童年的塑造首先,任何一个成功.............
  • 回答
    .......
  • 回答
    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这起事件,令人震惊且发人深省。根据描述,一名乌克兰女性被亲俄“东独分子”指控为“潜伏者”,并遭到公开羞辱和殴打。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更是当地复杂局势下人性扭曲和法治缺失的缩影。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集体暴力”的倾向。在冲突地区,信息往往被扭曲和操纵,民众的情绪容易被煽动.............
  • 回答
    潜艇,这个深藏于蔚蓝深渊中的钢铁巨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想要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怎样的体验,你需要放下一切关于陆地生活的既定印象,准备迎接一场感官和心理的双重洗礼。首先,是空间的压迫感。潜艇内部的空间异常狭窄,通道更是如同隧道般狭长,你永远无法获得那种在广阔空间里随意伸展.............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宇航员能在太空待上比潜艇里长得多的时间,而且还想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是不是?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咱们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在任何封闭环境里长时间生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潜艇和空间站虽然都是“在路上”的东西,但它们面临的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全是两码事。潜艇的局限性:氧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真是个挺实操也挺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毕竟人是铁饭是钢,在水下待久了,该来的总会来的。不过,潜水员这事儿吧,可不像陆地上那么简单,不能说“哎呀,憋不住了,赶紧找个卫生间”。那在水下怎么办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和潜水的类型了。一、 短程休闲潜水(一般都在浅水区,时间不长)要是那种体验潜水,.............
  • 回答
    马克龙指责莫里森在潜艇合同一事撒谎,莫里森则回应称自己并未撒谎,并且在此之前曾向马克龙解释。这一事件涉及到外交信任、国际协议的履行以及国家间的沟通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背景回顾: 潜艇合同的崩塌: 澳大利亚与法国达成的价值数百亿澳元的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制造合同,在2021年9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