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龙指责莫里森在潜艇合同一事撒谎,莫里森则称自己并未撒谎,此前还曾向马克龙解释,如何看待这一回应?

回答
马克龙指责莫里森在潜艇合同一事撒谎,莫里森则回应称自己并未撒谎,并且在此之前曾向马克龙解释。这一事件涉及到外交信任、国际协议的履行以及国家间的沟通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事件背景回顾:

潜艇合同的崩塌: 澳大利亚与法国达成的价值数百亿澳元的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制造合同,在2021年9月突然被澳大利亚撕毁,转而宣布与美国和英国建立新的安全伙伴关系——AUKUS协议,并计划获得核动力潜艇技术。
法国的愤怒与指责: 法国政府对此感到极度愤怒和背叛,认为澳大利亚的行为是单方面且不负责任的。马克龙公开指责澳大利亚及其时任总理莫里森“撒谎”和“背叛”。他认为澳大利亚在做出决定前,并未与法国进行诚实的沟通,并且对法国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莫里森的回应: 莫里森则坚称自己没有撒谎。他表示,在澳大利亚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他曾多次与马克龙沟通,解释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和安全考量。他认为,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利益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合同的终止,这并非针对法国的欺骗行为。

2. 如何看待这一回应?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莫里森的回应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a) 外交辞令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我没有撒谎”的界限: 在国际政治中,“撒谎”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莫里森的回应“我没有撒谎”可以解读为他认为自己没有故意欺骗马克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考量。然而,“撒谎”的定义在政治语境下可能变得模糊。
信息的传递与解读: 莫里森可能在与马克龙的沟通中,传递了他对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变化的理解,并表达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合同的意向。但如果马克龙认为莫里森的表述是含糊其辞、留有余地,或者未能明确传达澳大利亚将单方面撕毁合同的最终决定,那么马克龙就可能认为这是“撒谎”或至少是“欺骗”。
策略性模糊: 有时候,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政治家会采取策略性的模糊,不将话说死,为自己留有余地。这种做法在外交博弈中并不罕见,但当对方对此产生误解并付出巨大代价时,这种模糊就可能被视为不诚实。
“我已经解释了”的含义: 莫里森强调他曾向马克龙解释,这表明他认为自己履行了沟通的义务。他可能认为,他已经向马克龙说明了澳大利亚的立场和考量,即使这个立场导致了合同的终止,他也尽到了告知的责任。但他是否“充分解释”了,以及马克龙是否“理解并接受”了这些解释,则是关键问题。
国家利益至上: 莫里森的回应核心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利益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为撕毁合同找出的最正当理由。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往往被置于首位,即使这意味着要违背或改变之前的承诺。

b) 沟通的有效性与信任的崩塌:

沟通的质量而非数量: 莫里森说他“解释了”,但关键在于他的解释是否清晰、及时、真诚,以及是否能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如果澳大利亚在内部做出撕毁合同的决定后,才向法国透露信息,或者信息传递得不够明确,那么即使有过沟通,也无法挽回信任。
信任是双向的: 外交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法国认为澳大利亚在关键时刻背弃了信任,而澳大利亚则认为自己只是根据国家利益做出了调整。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信任的彻底崩塌。马克龙认为莫里森的沟通不足以反映澳大利亚的真实意图,而莫里森则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告知的义务。
“秘密外交”的风险: 澳大利亚与美国、英国在AUKUS协议上的合作,在很多方面是秘密进行的。当法国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外,并且自己多年投入的潜艇项目被突然终止时,其愤怒和被背叛感可想而知。这种“秘密外交”也加剧了法国对澳大利亚不诚实的看法。

c) 政治策略与国内受众:

莫里森的国内压力: 莫里森作为澳大利亚总理,需要对国内选民负责。澳大利亚国内对于获得核动力潜艇的呼声一直很高,这被视为提升国家安全和军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莫里森撕毁合同并与美英结盟,也可以看作是为了迎合国内政治需求和国家战略调整。
马克龙的国内压力: 马克龙也面临国内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合同上。他需要向法国民众和企业展示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大和尊严。在潜艇合同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也是为了维护法国的国际声誉和利益,回应国内的失望情绪。
双方的“表演”: 双方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内受众的政治“表演”。莫里森要展现自己是为国家利益而战的领导人,而马克龙则要展现自己是维护法国尊严的捍卫者。

3. 结论性思考:

“撒谎”的界定是关键: 很难百分之百断定谁对谁错,因为“撒谎”的定义在政治语境下是动态的。莫里森可能真的认为自己没有撒谎,他只是在履行国家义务,并且做了他认为必要的解释。但从法国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明显不足以令人信服,或者说,没有能够阻止后续的“背叛”。
沟通的透明度和诚意是问题的核心: 这一事件暴露了在重大国际协议中,沟通的透明度、及时性和诚意的重要性。如果一方在做出可能颠覆性决定前,未能与另一方进行坦诚和深入的沟通,那么即使事后辩解,也难以挽回损害。
战略利益的变化与契约精神的冲突: 国家利益的变动是正常的,但如何处理这种变动,尤其是在涉及巨额投资和长期合作的合同上,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契约精神和外交智慧。简单粗暴的撕毁协议,无论如何解释,都会在国际关系中留下深刻的裂痕。
信任修复的艰难: 潜艇合同事件对法澳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对法国与美国、英国的信任度产生了影响。修复这种信任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双方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澳大利亚需要重新赢得法国的信任。

总而言之,莫里森的回应是典型的政治辩解,强调国家利益和已尽的沟通义务。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消除法国对其“撒谎”的指控,因为在马克龙看来,莫里森的沟通不足以匹配撕毁合同这一重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且在关键时刻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诚意。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信任的建立和维护是多么脆弱,而一旦破裂,修复起来又多么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克龙知道莫里森是完全听美国话的,澳大利亚这个决定是美国做出的。

但马克龙不敢和美国翻脸,甚至抗议也只是形式上的强硬下,拜登给点面子就立刻顺坡下了。

但拜登忘了交代怎么让澳大利亚和英国和法国也恢复关系了,于是马克龙开怂这两国时,拜登只好装作看不到了。

user avatar

你们也别老是同情马克龙,看了一些新闻,这件事挺有意思的。

先说说赔偿金,根据19年签的协议内容:

如果海军集团完成基本设计,海军集团将获得 9000 万欧元(约合 1.4 亿美元)的违约金;

如果法国提供了详细的潜艇设计,而澳大利亚选择不再进一步,则将适用 2.5 亿欧元(约合 4.04 亿美元)的违约金;

如果澳大利亚接受了其第一艘完成的潜艇但决定取消所有未来订单,英联邦将不得不向这家法国公司支付 2.2 亿欧元(约合 3.55 亿美元)。中断费根据接受的已完成潜艇的数量减少。

过了这么几年了,你觉得肯定是设计完了吧,法国人说不,我没做完作业,我选第一项!

为什么?

当年签完协议,Naval Group 首席执行官 Hervé Guillou 写信的时候并提到了“larentrée”这个词,澳大利亚人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明白了该术语的意思是:传统的法国节日,含义是一家公司在整个 8 月找不到人,员工在 9 月才陆陆续续重返工作岗位,“震惊”的澳大利亚人只能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空窗期, 不久他们还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事:说好一个小时的会,法国人15分钟就想离席;还有在法国,据SLDInfo报道,法国有“外交15分钟”的概念,表示迟到一刻钟不算迟到。

但是法国人也有仗义的地方:

澳大利亚驻厂监造的费用全包了,公费!包括孩子上学。

澳大利亚人开始抱怨:“将家庭安置在瑟堡的决定是一个糟糕而昂贵的决定,那里几乎不说英语,更不用说教育了。”于是,跨海英国上学:国防部指令允许在瑟堡工作的军属家庭将 10、11 或 12 年级的学生送过英吉利海峡到朴茨茅斯的圣约翰学院寄宿学校。圣约翰学院网站公布的海外学生年度寄宿和学费为 53,000 美元,并表示学校经常接待“父母在武装部队服役”的家庭。

我其实比较相信莫里森说的“透过风了”,这事从头到尾法国人就三个字:不靠谱。

2016 年 8 月,在澳大利亚交易正式签署之前,海军集团大大咧咧的说:印度建造的 Scorpene 潜艇作战能力有关的 22,000 份文件被黑客窃取,澳大利亚人一颤马上警告潜艇制造商,它希望为其项目提供顶级保护。

预算井喷,购买 12 艘短鳍梭鱼 Block 1A 常规柴油潜艇。该项目原计划耗资 500 亿澳元(310 亿欧元)。磨蹭了几年后,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根据最新统计,涨价到约 900 亿澳元(560 亿欧元)。2019 年 11 月,国防部告诉参议院委员会将在潜艇的使用寿命内还需支付 1450 亿澳元(901 亿欧元)。

2016 年宣布这笔交易时,当时的总理自豪的说,梭鱼潜艇将在澳大利亚建造,达到90% 的国产化,并且能维持 2,800 个当地工作岗位。但是到2020年,澳大利亚国防部已经将这个数字从90%下降到60%。到 2021 年,海军集团连60%都不想保证了,称澳大利亚工业达不到要求。海军集团 澳大利亚子公司的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当地外包问题,澳大利亚在潜艇中的国产化率可能低于 50%。于是3月份的时候,国防工业部长梅丽莎·普莱斯在澳大利亚会见了 Pommellet (海军集团CEO)先生。她在会后表示:“XXX,必须至少实现 60%。”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哪怕美国这么强势的地位下,也被迫给法国出了两个实打实的好处:

1、为法国在西非萨赫勒地区的反恐行动提供“后勤支持”;

2、支持法国和欧盟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

加上拜登在G20峰会上低声下气的对马克龙说,“我们在(AUKUS核潜艇事件)的处理上有些笨拙”

所谓姿态做足、利益给到,虽然肯定不足以弥补损失,但总归在做点什么。


你莫里森倒好,一点好处都没给,一点姿态都不做,上来直接说“我已经给你说过我要违约了”,然后还想拍拍肩膀继续做好哥们儿,想啥呢?

我觉得这种人在澳大利亚的总理位置上坐了那么久,实在是奇葩。

user avatar

你去饭店点一桌菜,不说几百亿,就1000块的菜。

等饭店端上来几个凉菜,和你说热菜做好了啥时候上的时候,你说你这一桌都不要了,去隔壁吃了。

你猜,你的下场会是?

user avatar

莫里斯将几百亿美元付给马克龙,马克龙马上就会原谅莫里斯信不信?

谈好的生意说不要了,就不要了。

回头给人家解释,去你的。

这种行为就是厚颜无耻,就是不讲商业道德。

这笔交易并不是两个人酒喝多了,脑门一热就拍板的事情,事前事后都谈了好几年了,法国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双方专家也进行过无数次交流。都是成年人,莫里斯岁数也不小了,讲这种话就是不要脸。

莫里斯的性格,真是越来越像印度人了,然后超越印度人,成为比印度人更贱的人。

印度人买其他东西倒是狡诈阴狠,但是印度人买军事装备那是出了名的大方,只要回扣不讲价。生怕坏了一桩买卖,以后国防需求就没着落了。

澳大利亚就不一样,最爱爸爸的爱。

和现在很多日本动作片一样,流行喊爸爸快点。

还是爸爸的腿粗,抱着舔一舔,就是兴奋。

核动力潜艇又长又粗,当然比法国的常规看上去就要伟岸多倍,黑乎乎的,长着星条旗的毛毛。

莫里斯当然柜了。

这其实也说明澳大利亚自己是没有什么信心的,军事装备只能是用来壮胆,还真敢开出去打仗不成?

关键在于怎么得到爸爸的爱。

现在巨阳之物一挺,来吧,爸爸爱你。

莫里斯估计眼泪都下来了。

早就等着这一天,哭着就扑上去,浑身软绵绵。

你说挺大个个子,胡子拉碴的,也不嫌膈应。

这就是为了利益,管那些。

澳大利亚现在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美国弃守西太,全面退守夏威夷,就留一个关岛作为前哨。

美国因为没有安全感可以撤,但是澳大利亚不行,这块地搬不走。

美国一旦走了,什么艇都没用,因为实力就在这里明摆着,以后不乖一点就不行。

美国当然看到了澳大利亚的短处,就是个老娘们性格,嘴皮子利索,心里好怕怕。

英国搅合进来,英国自己能成什么事?这又不是当年,能跟着美国吃点剩的就不错了。

自可怜马克龙,这个欧洲老大不好当。

自由法兰西,那是出过让-雅克·卢梭的国度,要为欧洲而战,狠狠痛斥骗子、反复无常的小人,对美国的霸权行径吐口水。

这就是他们的窝里斗,来狠点,马克龙上去挠莫里斯,指甲留长点,抓他一脸血。要是再踢一脚拜登那话儿,更提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