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龙承认法国对卢旺达大屠杀「有责任」,但称「法国不是共犯」,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马克龙关于法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责任问题,是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道义等多个层面。他的表态,“承认法国有责任,但不是共犯”,是法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试图寻求的一种微妙平衡,但这种表述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可能引发的争议。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胡图族极端分子在短短100天内屠杀了约8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图西族人。在这场悲剧中,法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

法国的“责任”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克龙承认“责任”,这本身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姿态。那么,这种责任可能源于什么呢?

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 在大屠杀发生前及发生期间,法国是胡图族主导政府(以哈比亚里马纳总统为代表)的主要国际盟友。法国向该政权提供了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这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为胡图族极端分子提供了“绿灯”或“保护伞”。
未能阻止或预警: 尽管法国拥有在当地的情报和军事存在,但未能有效阻止或发出更强烈的预警,也未能及时采取果断行动来制止屠杀的蔓延。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规模受到限制,而法国在其中并未扮演主导角色,其军队更像是在执行一项撤离本国公民的任务,而不是大规模的干预行动。
“有罪不罚”的指控: 一些批评者认为,法国对一些参与大屠杀的卢旺达官员提供了庇护,或者未能配合国际法庭的调查,这导致了一些罪犯逍遥法外,未能得到应有的审判。这种“有罪不罚”的情况让法国的责任感更加沉重。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法国的情报机构是否充分掌握了胡图族极端分子发动屠杀的意图?即便掌握了,是否及时向国际社会或在卢旺达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预警?这些都可能成为法国“责任”的来源。

马克龙“不是共犯”的表述意味着什么?

马克龙将“责任”与“共犯”区分开来,这是一个关键的划界动作。他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

法国没有直接参与屠杀: 法国军队并未直接参与胡图族极端分子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也没有直接下达屠杀的命令。法国的军队并没有主动去猎杀图西族人。
法国的意图并非支持屠杀: 法国政府的意图,至少在其官方叙事中,并不是要支持对图西族人的系统性屠杀。他们可能辩称,当时的法国政府是出于维护区域稳定、保护本国公民等考量,而并非直接支持种族灭绝。
区分政治决策与具体行动的责任: 他可能是在区分法国政府在事前的政治决策、外交支持,与事中的干预不力,以及具体执行屠杀行为的“共犯”行为之间的区别。他承认前者的责任,但不承认后者。

这种表述的复杂性和潜在争议点:

马克龙的这种表述,虽然试图在承认责任和维护国家声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同时也充满了复杂性和潜在的争议点:

“责任”与“共犯”的界限模糊: 在国际法和道义层面,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共犯”,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是否直接执行了屠杀行为,还可能包括是否积极协助、怂恿、包庇了种族灭绝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法国在事前的政治支持,以及事中的某些犹豫和不作为,是否已经构成了“共犯”的要素?这个问题很难有简单的答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动机与结果的权衡: 法国政府的动机是什么?即便不是直接支持屠杀,其行为客观上为胡图族极端分子提供了支持,并且未能有效阻止悲剧的发生,这是否足以构成“共犯”的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这是很多批评者关注的焦点。
对受害者的意义: 对于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道歉是否真诚、责任是否得到彻底的追究,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对于他们而言,“责任”和“共犯”的界定可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法国是否真正认识到其行为对卢旺达造成的深重伤害。
历史叙事的重塑: 这种表述也是法国试图重塑其在卢旺达大屠杀历史中的叙事。承认部分责任,但排除“共犯”身份,可能是为了避免承担更重大的法律和赔偿责任,同时在国际道义上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与法国此前的立场对比: 法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其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责任问题,一直采取较为回避和否认的态度。马克龙的表态标志着法国官方立场的一个重要转变,但这种转变是否足够彻底,是否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还有待观察。

总的来说, 马克龙承认法国“有责任”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法国愿意正视历史,并承担起部分道义上的负担。这对于弥合伤痕、推动和解具有一定意义。然而,他将自己排除在“共犯”之外的表述,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未能完全揭示问题的真相,也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受害者及其家属对真相和正义的诉求。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面的,而国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考量又会让这些真相的呈现更加微妙和有争议。一个国家在历史问题上的反思和道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它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去消化和理解,并最终转化为防止未来悲剧发生的具体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网的提问回答的人不多啊。

卢旺达可以说是现在非洲最有希望的国家了。

埃塞俄比亚以前是,但是现在不是了。新任总统甘当美国狗,把国有企业卖给美国财团,排斥中国的投资,把自己国家搞出内战。

卢旺达人和非洲其他国家的人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守时。没有一般非洲人迟到早退懒散拖拉的习惯。这一点林毅夫在去卢旺达考察之后体会到了,我在我的卢旺达同学那里也体会到了。我那个卢旺达同学一提起这个也是满脸骄傲。说他们国家的人如果约了9点见面,他们8:45就会到,宁可等别人也不迟到。

在此基础上,卢旺达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朝气蓬勃的状态,经济发展,官员清廉,社会安定。而且卢旺达晚上出门据说非常安全。这和周边国家,尤其是西部邻国刚果金形成鲜明的对比。我那个同学告诉我,他去刚果金,觉得和卢旺达就是两个世界,内战频繁,官员腐败,人民困苦。都是前比利时殖民地,现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卢旺达这个国家几乎毫无地缘政治价值,所以长期以来都被西方所忽视。法国的确没有主动挑起卢旺达的大屠杀,但是法国却因为卢旺达没有价值,就在已有情报的情况下放任屠杀的发生,甚至部分法国政府官员受贿,给卢旺达时任政府提供武器和训练来屠杀。

现在卢旺达颇有种“非洲新加坡”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样就逐渐变得扎眼了。卢旺达不是法国传统势力范围,如果你觉得中国在非洲有势力范围的话,卢旺达大概可以归到中国势力范围。但是非洲嘛,法国总想插一杠子。这次说点便宜话(就这样还是扣扣索索的,坚决不承认错误,坚决不道歉),无非是想为以后的经济渗透铺路。毕竟法国的财团们已经盯上了卢旺达人民辛苦积攒的财富了。

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罪的人道个歉都要精打细算,生怕吃一点亏;受害者却只能带着创伤展示廉价的大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龙关于法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责任问题,是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道义等多个层面。他的表态,“承认法国有责任,但不是共犯”,是法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试图寻求的一种微妙平衡,但这种表述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
  • 回答
    普京在与马克龙的通话中抛出的“三点解决方案”,其中核心便是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这无疑是整个对话中最引人注目、也最棘手的点。然而,仅仅聚焦于这一点,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深挖“三点解决方案”背后的盘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普京提出这“三点”并非是无的放矢,.............
  • 回答
    马克龙关于“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应该受到尊重”的表态,无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且极具战略考量的说法。这句话的深意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与现实主义: 避免激化矛盾,为对话留有余地: 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与俄罗斯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马克龙的表态显示了一种“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 回答
    马克龙发给莫里森的短信被泄露,这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政治事件,其背后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政治信任、信息安全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国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与沟通鸿沟: 盟友间的信任受损: 法国和澳大利亚是长期的盟友,在许多国际事务上有着共同的.............
  • 回答
    马克龙指责莫里森在潜艇合同一事撒谎,莫里森则回应称自己并未撒谎,并且在此之前曾向马克龙解释。这一事件涉及到外交信任、国际协议的履行以及国家间的沟通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背景回顾: 潜艇合同的崩塌: 澳大利亚与法国达成的价值数百亿澳元的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制造合同,在2021年9月.............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应邀与拜登总统通电话,随后法国驻美大使下周将返回华盛顿,这无疑是美法关系近期出现的一道重要转折信号。此前,由于美国与英国在秘密签署奥库斯(AUKUS)安全协议时,单方面取消了与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潜艇合同,法国愤怒地召回了其驻美和驻澳大使,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冰点。这次通话及大使的回归,意味着双方.............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宣布法国全境二次封城,时间至少一个月,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消息,也反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法国疫情的现状:说实话,法国目前的疫情局面,用“严峻”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保守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 新增病例数飙升: 法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一度突破10万,这是前所未有的数.............
  • 回答
    马克龙上任以来,法国国内和社会思潮一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分歧,因此评价他“真的糟糕吗”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的执政表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经济改革:阵痛与争议马克龙上任的初衷之一是推动法国经济现代化,打破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调.............
  • 回答
    马克龙与普京的这次对话,无疑是当下全球瞩目的一场政治博弈。分析人士担心北约可能被俄罗斯“分而治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地缘政治博弈的深刻理解和过往经验的审慎判断。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风险以及各方可能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处理.............
  • 回答
    马克龙的“疫苗刺客令”:是抗疫利剑还是社会裂痕?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的表态,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要“气死”那些拒绝接种疫苗的人,并计划尽可能地限制他们的社交活动。这一强硬的姿态,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举措究竟是对疫情蔓延的有效遏制,还是在社会肌体上撕开了新的.............
  • 回答
    马克龙的言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触动了法国社会神经的敏感地带。围绕“强制”与“自由”的争论,在疫情阴霾下被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要理解为何有些民众如此抗拒接种疫苗,甚至是宁愿冒着被限制社交的风险,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深入探究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一、 对政府权威的天然不信任感与历史.............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斡旋解决这场危机中的努力。尽管局势错综复杂,且多次斡旋未达预期效果,但他扮演的角色依然是欧洲乃至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的协调者和倡导者。要理解马克龙的斡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与俄乌双方的直接沟通:这是马克龙最引人注目的一点。自战争初期,他就频繁.............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发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废除死刑运动,这标志着法国在人权领域的一项重要外交倡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项倡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法国的立场与历史渊源 法国早已废除死刑: 法国于1981年正式废除了死刑,成为少数几个在法律上完全根除死刑的国家之一。这一历.............
  • 回答
    2020年8月4日,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撼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瞬间将这座城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硝烟散尽后,数千人伤亡,大量建筑损毁,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恸与恐慌。就在这片废墟之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赴贝鲁特,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国家元首的例行公事,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情结、地缘政治.............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关于巴黎圣母院通过募捐重建,并接受国际捐款的决定,这是一个既有象征意义,又充满实际考量的举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法国国内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传递出了强烈的民族团结和文化复兴的信号。在经历火灾的巨大悲痛之后,号召全民募捐,尤其是让普通法国民众也能参与进来,无论是捐赠金钱还是志愿服务,.............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修改国旗颜色的说法,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和法国国旗的官方规定来看,并不属实。法国国旗的颜色是法兰西共和国法律严格规定的,并没有任何总统可以随意修改。 法国国旗的颜色(蓝、白、红)及其比例是《法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如法律号1794年5月15日及相关法案)明确界定的,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代表着.............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资本主义模式与开放经济行不通,应专注于消除贫富差距”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一、 表态的背景与动机:理解马克龙的表态,首先要看其出现的背景。法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着社会不公、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民粹主义抬头等挑战。近.............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0年3月12日晚八点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讲,是他在疫情初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演讲标志着法国政府对疫情采取了更为严峻和果断的措施,也对法国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演讲的背景与重要性: 疫情的快速蔓延: 2020年3月1.............
  • 回答
    马克龙娶比他年长24岁的妻子布丽吉特,这一事件在法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一、 个体情感与个人选择的视角: 真挚的爱情故事: 许多人认为,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故事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高中时期相遇,布丽吉特是马克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恼火的。马克龙和默克尔,这两个欧洲的“大当家”,联合起来逼问美国和丹麦,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情报部门利用了丹麦的“便利”,悄悄地把我们欧洲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通讯给“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捅出来,欧盟上下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心情可想而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