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何在贝鲁特爆炸后火速赶往黎巴嫩?

回答
2020年8月4日,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撼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瞬间将这座城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硝烟散尽后,数千人伤亡,大量建筑损毁,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恸与恐慌。就在这片废墟之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赴贝鲁特,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国家元首的例行公事,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情结、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复杂行动。

要理解马克龙的这一举动,首先需要回顾法国与黎巴嫩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关系。黎巴嫩曾是法国的保护国,法语至今仍是黎巴嫩重要的官方语言之一,两国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这种历史渊源使得法国在黎巴嫩的任何重大动荡中,都天然地肩负起一种责任感,仿佛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出了事,自然要赶过去看看。马克龙此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重申和巩固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一个传统盟友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向世界展示法国依然是黎巴嫩可以依靠的朋友,是能够提供实质性援助和政治支持的力量。

更直接的动因,无疑是眼前的惨状所激发的强烈人道主义关切。爆炸发生后,黎巴嫩本已疲惫不堪的医疗系统面临崩溃,救援物资极度短缺,民众更是处于绝望之中。马克龙的迅速抵达,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姿态,更是为了亲自评估灾情,了解当地最迫切的需求,并协调国际援助。他不仅带来了法国的救援队伍和医疗物资,还在现场与黎巴嫩人民直接对话,传递支持与慰问,这种直接的接触,能够更有效地安抚民心,并为后续的援助行动指明方向。

此外,这次爆炸也触及了黎巴嫩深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黎巴嫩政府因未能妥善保管2750吨硝酸铵而备受指责,民众对腐败和管理不善的愤怒情绪如同被引爆的炸药一样,迅速蔓延。马克龙作为一位在国际舞台上以改革者形象自居的领导人,他看到了一个契机,也看到了一个挑战。他不仅要帮助黎巴嫩人民渡过难关,更希望借此机会推动黎巴嫩进行政治改革,打击腐败,建立更有效和负责任的治理体系。在爆炸现场,他公开表示黎巴嫩需要一场“政治和社会改革”,这番话无疑是对黎巴嫩精英阶层发出的明确信号,也是对民众诉求的回应。他试图扮演一个“催化剂”的角色,引导黎巴嫩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当然,国际政治的博弈也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黎巴嫩地处中东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其稳定与否牵动着地区乃至全球的神经。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重要话语权。马克龙此行,也是在向区域内外的其他主要国家释放信号,表明法国愿意承担起维护地区稳定的责任,并且试图在人道援助之外,也为解决黎巴嫩的政治僵局贡献力量。他与黎巴嫩各派政治领袖的会谈,不仅仅是慰问,更是在为未来的政治对话和可能的国际干预搭建桥梁。

总而言之,马克龙在贝鲁特爆炸后火速赶往黎巴嫩,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法国历史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及时响应;既是对黎巴嫩内部政治改革的期盼,也是在中东地区展现法国影响力的战略考量。这不仅仅是一次访问,更是法国试图在危机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为黎巴嫩的重生贡献力量的决心和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从马克龙和黎巴嫩两个方面去说。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黎巴嫩。他是中东唯一的基督教国家,最后被难民彻底毁了。


曾经,黎巴嫩地区是一个基督徒占据多数的地区。1913年年该地区的基督教人口达到80%。这个时候的穆斯林数量比较少,没有什么话语权,我称之为第一阶段。

但他们位处中东这个伊斯兰教腹地,穆斯林自然不能让他们安稳。

1943年黎巴嫩独立的时候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整个国家的基督教人口占比60%以上。由于该地区穆斯林数量众多,所以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共享权力,双方维持了暂时的平衡。我称之为第二阶段。

此时黎巴嫩可谓地中海东岸的明珠。周围的国家可以说是在粪坑里打滚,黎巴嫩却这边风景独好。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穆斯林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蠢蠢欲动,原有的权力平衡即将被打破。

这个时候一件事情加速了整个进程。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外约旦国王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宣布建立了约旦王国。然而本以为是捡了大便宜,结果却迎来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拒绝承认自己是约旦人,并利用在约旦地区的难民营,征募成员、厉兵秣马,操控自己独立的政治系统,成为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

他们杀死武官,在首都的大街小巷耀武扬威,强迫本地居民为其捐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殖民者。他们在广播里公开鼓动约旦人民造反,鼓励他们杀死国王,以便自己鸠占鹊巢,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

此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已经成为热锅中的蚂蚁,事实上他很小的时候就和巴勒斯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赛因国王在他16岁的时候跟自己的祖父一起去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朝觐,祖父被巴勒斯坦刺客开枪刺杀,他也被击中胸口,疼爱他祖父亲手给他佩戴的大勋章使得他幸免于难,他的父亲匆忙登台,但一年后就卸任,侯赛因不得不赶鸭子上架,此时的他只是一个17岁少年。

他不但面临内部巴解组织对这个国家的侵蚀,还有外部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军事压力,他的北方邻国叙利亚也虎视眈眈,一但他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动手,那么他们很有以此为借口可能南下,来个里应外合。侯赛因国王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约旦国王的忍让不仅没有让巴解组织感念其收留之恩,反而让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软弱可欺,于是他们琢磨着怎么把这个国家弄到自己手上。他们要求建立议会,代表中必须有巴解组织的人,侯赛因国王拒绝了,双方爆发大规模交火,同时国王两次险些被干掉。

这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使得国王不得不选择与巴解组织对决。

1970年9月6日,巴解一天劫持5架民航飞机,并把它们开到了约旦。世界震惊,在各方压力下,人质疏散,三架客机被炸毁。

约旦这个国家是恐怖组织的巢穴吗?

约旦国王颜面扫地。最终侯赛因国王决定彻底清扫这群阿拉伯兄弟。战斗正式打响,巴解绝非约旦正规军的对手。

但是叙利亚蠢蠢欲动,他们南下“解放”了约旦的伊尔比德,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手舞足蹈,呼吁阿拉伯兄弟推翻约旦法西斯政府。

但是好景不长,以色列陈兵约旦西部,意在威胁叙利亚,叙利亚在损失上百辆坦克后撤出了约旦,阿拉法特哭晕在厕所。昔日不可一世的巴解组织进入了倒计时。只能说一些侯赛因滥杀无辜之类的话攻击对手了,然而对方也是穆斯林,有着政治正确护体。

于是他们只好跑路到了黎巴嫩,企图复制自己在约旦的经验。

黎巴嫩的穆斯林与基督徒比例被彻底打破,穆斯林要求重新划分权力,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当然是拒绝。但既然如今穆斯林已经占据了优势,那也没什么可谈的了,打吧。16年的内战就此开始。局势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

混乱的局势迎来了邻国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干涉。黎巴嫩真主党以反对叙利亚为由开始崛起,后来又投入了叙利亚和伊朗的怀抱,并在内战之后仍旧割据一方。

黎巴嫩政府曾经想强行解散他们的军队。真主党二话不说打死他们多人。之后黎巴嫩政府不敢提此事。不仅如此,最近真主党登堂入室进入议会,正式成为了政府的一部分。

现在的黎巴嫩内部割据重重,经济凋敝,银行业崩溃,通货膨胀,多年储蓄变成废纸,人民痛苦不堪,再加上最近的大爆炸,完全丧失了信心。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他们求法国托管这个国家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法国会来管这个事。


事实上,法国这几年过的也不好。马克龙之前的奥朗德总统时代,法国跟在德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宛如德国的小弟。让骄傲的法国人内心很受伤。新上台的总统马克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不甘于现状。为了重塑国民的信心。马克龙刚一上台就前往非洲(法国地盘),访问马格里布国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

这次黎巴嫩爆炸事件也无疑是展示法国力量的绝佳机会。黎巴嫩原本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的殖民地和英国的殖民地可不同,法国人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地盘来改造的。很多黑人在课堂里念的课文是“我们的祖先高卢人”。正因为如此,法国现在对自己的前殖民地国家拥有很强的控制力。殖民地的人民也较为亲近法国。不仅如此,黎巴嫩在这些国家当中还比较特殊。因为法国过去充当了黎巴嫩基督徒的保护人的身份。

总而言之,法国干涉黎巴嫩,黎巴嫩人民有这个需求,马克龙也有这个需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讲的这个故事的名字虽然叫黎巴嫩,但是这却不仅仅关乎黎巴嫩人,希望大家未来都安好。

ps:这个答案被踩到下边儿,某些人是真的急了呢。在中东下边儿控评这么久,这种现状快要被我打破了呢。


可能是知乎唯一值得关注的中东答主

user avatar

1860年黎巴嫩山发生基督教徒和德鲁兹教徒之间的宗教冲突,旋即扩展到整个大叙利亚地区。在大马士革,德鲁兹教徒和逊尼派联手三天之内撒了两万多名基督教徒,一时间国际舆论哗然,法国直接派出7000人的远征军登陆贝鲁特保护马龙派。

第二年,由法国牵头,英、奥、普、俄四国围观下,高门自贝鲁特省分割出一个直辖的基督教徒穆斯塔法(Mutasarrifate),也可称为黎巴嫩山自治区。这个自治区一直维持到一战前,按1913年的人口普查,各类基督教徒占80%,德鲁兹派10%,逊尼派+什叶派10%。

一战以后,短命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被法国推翻,整个叙利亚被法国托管。而基督教徒(以马龙派为主导)要求成立一个基督教实体,也就是今天的黎巴嫩国家。

关于黎巴嫩国家的建设方案,有小黎巴嫩的主张,即只将黎巴嫩山和贝鲁特分割出来,产生一个纯粹的基督教国家。但是马龙派上层大部分倾向将南到阿迈勒山、北到阿卡以及沿海港口一起包进来的大黎巴嫩方案。马龙派认为,为了经济发展,获得沿海的港口以及适宜农业谷地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大黎巴嫩会包括大量穆斯林人口,但是法国的保障可以让马龙派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还有一些泛民族主义者反对黎巴嫩单独建国,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的大叙利亚国家。复兴党即持此观点,因此叙利亚一直到2008年才与黎巴嫩建交。

1926年黎巴嫩成立共和国,1943年脱离法国托管完全独立。独立时各教派之间达成了分权协议,马龙派任总统和军队领袖,总理由逊尼派担任,而议长则是什叶派出任。在国会中,基督教各教派有54席,穆斯林39席,德鲁兹6席,以此保证了马龙派的主导地位。

这种复杂的分权机制注定黎巴嫩难以应对国内的危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二战以后,泛阿拉伯主义风起云涌,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黎巴嫩国内的泛阿拉伯主义支持者也趁机于贝鲁特发起暴动,要求并入阿联。而当时的总统卡米勒·夏蒙(Camille Chamoun)担心一旦动用本国军队只能增加分裂,只好请来美军联合长枪党民兵镇压了暴动

美军撤退后,黎巴嫩各方推举陆军总司令福阿德·谢哈布(Fouad Chéhab)出任总统,谢哈布保持军队中立、安抚国内各教派,黎国经历了相当一段的和平时间。但他无法阻止巴勒斯坦难民不断涌入南黎巴嫩,导致南黎巴嫩沦为巴以冲突的战场,而南黎巴嫩的原居民(什叶派)也跟巴勒斯坦人不对付,也纷纷组织民兵。

1970年巴解被逐出约旦,巴解主力搬到南黎巴嫩,打破了黎巴嫩国内的各派平衡,各教派都纷纷组织民兵。最终在1975年爆发了内战,但是马龙派根本打不过巴解,到1976年,马龙派败象已现,为了保命引狼入室请来老阿萨德对付巴解——前面说过,复兴党认为黎巴嫩只是叙利亚一省。

在老阿萨德派出4万军队的威慑下,内战一度停歇。1978年马龙派长枪党民兵又在贝鲁特和叙利亚军交火,此后以色列、伊朗、美国、法国陆续下场,形成各教派和外国势力之间的大乱斗。

1989~1990年内战最后一阶段,马龙派领袖以及时任总理米歇尔·奥恩(也是现任总统)发动对叙利亚的“解放战争”,试图驱逐叙军、恢复基督教徒对黎巴嫩国家的控制,然鹅老阿萨德借海湾战争爆发、西方各国无暇干预贝鲁特之机,再度攻破贝鲁特,奥恩逃到法国,内战才宣告结束。惟叙军2005年才从黎巴嫩撤军。

黎巴嫩内战中,大量基督徒流亡国外,马龙派头目或死或跑路,从此元气大伤。受沙特支持的逊尼派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组成长期政权主持重建工作,直到2005年被汽车炸弹炸死。此后形成了由伊朗-叙利亚支持的三月八日联盟(真主党+马龙派奥恩系势力)和受沙特支持的三月十四日联盟(逊尼派小哈里里+马龙派长枪党)对峙的政局。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时,各教派都解除了武装,只有真主党以对抗以色列为由一直维持自己的武装,结果形成国中之国。接着06年真主党先是扛住了以色列的进攻,又在08年贝鲁特的冲突中打爆了三月十四日联盟的逊尼派民兵。此后真主党不断坐大,16年米歇尔·奥恩(提醒读者他这时跟真主党结盟了)当选总统,同时三月八日联盟拿到国会多数,次年萨阿德·哈里里在沙特访问时突然辞职,经过马克龙斡旋才收回辞呈。


2019年开始,由于哈里里政府提高汽油、烟草并企图对WhatsApp征税,国内大规模抗议不断,19年底哈里里再度递交辞呈,总理换成了一个受真主党摆布的逊尼派

真主党势力至此控制了总统、总理的大位和国会多数,再加上自己的武装,所谓的黎巴嫩国家已经沦为了真主党的RBQ。就在这时发生了大爆炸,给原本已经极端混乱的局势火上浇油。

贝鲁特爆炸造成30万人,相当于黎全国5%的人口无家可归。此外,黎巴嫩的抗议仍在持续,3月份黎巴嫩首次债务违约,黑市上黎巴嫩镑对美元贬值到7000:1。在缺乏外力支援的情况下,随时有爆发内战或者真主党对抗议者下手的风险。这个时候马克龙就登场了——恰好马克龙是个特别喜欢老殖民时代荣光的总统。

可以看到目前马克龙一边说要改革,一边也在筹钱重建黎巴嫩,来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对于黎巴嫩上层的军阀官僚们,有人来稳定局势当然是好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黎巴嫩上层已经烂透了,不少人(主要是马龙派)觉得直接恢复法国托管更好——

当然,不要忘记黎巴嫩教派种类繁多——8月8日埃苏丹派土耳其副总统和外长恰武什奥卢访问贝鲁特,逊尼派出来喜迎苏丹:


最新动态:贝鲁特连日来有反政府抗议,示威者一度攻入国会大厦和外交部,呼吁总统、总理全部辞职,真主党滚粗黎巴嫩。还有人在街头焚烧真主党党首纳斯鲁拉的画像,指责纳斯鲁拉是恐怖分子。目前冲突已经造成200余人受伤,1名警察便当。

user avatar

前殖民地,在中东的唯一据点,现在已有十万黎巴嫩人民联署,强烈要求国家托管给法国十年。

user avatar

黎巴嫩当前执政的是今年刚上台的、对欧美态度并不那么顺从的三月八日联盟,内阁20名成员中有数名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成员,反倒是在很多问题上和叙利亚穿一条裤子。

面对黎巴嫩长年没有解决的政府债务问题,现在的内阁选择不还,也就是违约。这当然会引起金融业的混乱及国际债权人的报复。

黎巴嫩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就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了。在难民危机、金融危机和港口爆炸事件三重打击下,现在正是与反执政势力里应外合,对黎巴嫩实行抄底的好机会。

而如果现在仍然是三月十四日联盟执政的话,三月八日联盟也可能会抓住机会掀起反政府运动,而谋求伊朗、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国支持的。


不要忘记,贝鲁特港口的危险物质堆放已经六年多了,现任内阁也承诺会追踪责任人。那么为什么“抗议者”的矛头是指向现任而非前任执政联盟呢?

假设福岛核电站在2011.3.11大地震造成泄露,以后五年都是民主党执政日本,在2016年自民党上台半年后核辐射造成的癌症问题大量曝光,而抗议者把矛盾指向安倍晋三,并有大量请愿要求西边或者东边的大国接管日本的话——很难相信其中没有政治阴谋的吧。

user avatar

夏尔的高票回答在篡改历史,他们忽略因版图变化而导致人口变化的历史,把黎巴嫩人口变化通通偷换概念成移民输入。

在1920年法国单独托管黎巴嫩之前,所谓的黎巴嫩是指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也就是由贝卡谷地、黎巴嫩山区以及南部的赛达组成的,并不是现在的黎巴嫩全境。

一战中奥斯曼帝国站错队,法国借机赶走奥斯曼独占该区域地区,把贝鲁特和特里波利等大城市和区域并入形成了大黎巴嫩地区,并地的同时并入了当地的穆斯林群体,因此“黎巴嫩”的基督徒比例从80%左右降到50%左右。 @Jamuk piugn 的回答提到了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基督徒还是什叶派逊尼派,这些黎巴嫩人都是阿拉伯同族人。

我对这方面的历史不是很清楚,还请 @肥猫Sufi门下生 @Mansour @艾卜娜·加沙伊 @劉亞閤 来科普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8月4日,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撼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瞬间将这座城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硝烟散尽后,数千人伤亡,大量建筑损毁,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恸与恐慌。就在这片废墟之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赴贝鲁特,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国家元首的例行公事,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情结、地缘政治.............
  • 回答
    看待法国总统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与比他年长24岁的妻子布里吉特·特罗尼厄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故事,也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差距,更因为它打破了许多人固有的观念,涉及了情感、社会规范、政治形象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情感和个人选择的角度.............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修改国旗颜色的说法,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和法国国旗的官方规定来看,并不属实。法国国旗的颜色是法兰西共和国法律严格规定的,并没有任何总统可以随意修改。 法国国旗的颜色(蓝、白、红)及其比例是《法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如法律号1794年5月15日及相关法案)明确界定的,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代表着.............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资本主义模式与开放经济行不通,应专注于消除贫富差距”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一、 表态的背景与动机:理解马克龙的表态,首先要看其出现的背景。法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着社会不公、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民粹主义抬头等挑战。近.............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中国向别国成功输送疫苗,西方领导人感到有点丢脸”的言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多层次的表态,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克龙言论的直接含义与背景: 疫苗外交的成功对比: 马克龙的言论直接指向了中国在疫苗外交上的策略及其取得的成效。在新冠疫情初期,西方国家在疫苗研发和分发上.............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俄美总统峰会倡议,在俄美双方都已接受的情况下,无疑为当前紧张异常的国际局势带来了一缕希望,但也伴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深层的战略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外交姿态,而是可能预示着一些关键的转向和潜在的后果。一、 缓解地缘政治紧张的尝试与意图: 降温信号: 俄乌冲突以及围绕其产生.............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发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废除死刑运动,这标志着法国在人权领域的一项重要外交倡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项倡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法国的立场与历史渊源 法国早已废除死刑: 法国于1981年正式废除了死刑,成为少数几个在法律上完全根除死刑的国家之一。这一历.............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关于巴黎圣母院通过募捐重建,并接受国际捐款的决定,这是一个既有象征意义,又充满实际考量的举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法国国内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传递出了强烈的民族团结和文化复兴的信号。在经历火灾的巨大悲痛之后,号召全民募捐,尤其是让普通法国民众也能参与进来,无论是捐赠金钱还是志愿服务,.............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0年3月12日晚八点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讲,是他在疫情初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演讲标志着法国政府对疫情采取了更为严峻和果断的措施,也对法国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演讲的背景与重要性: 疫情的快速蔓延: 2020年3月1.............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法国退出欧盟可获得更优惠双边贸易协定的言论,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贸易承诺,背后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意图,以及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潜在影响。一、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视角: 分化瓦解欧盟战略的延续: 特朗普政府一直对欧盟持怀疑态度,认为欧盟的集.............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新冠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近期欧洲乃至全球政治舞台上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他的健康状况自然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马克龙感染新冠,首先 对法国国内而言 ,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执政节奏被打乱: 马克龙是法国政治的核心人物,他本人正在积极推动.............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欧洲建立“像中美一样”的防务自主权的提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提议的内涵、动因、挑战和可能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克龙提议的背景与动因:马克龙的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当前国际安全格局和欧洲自身战略地位的深刻忧虑和判断。.............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公众场合被扇耳光这件事,无疑在法国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讨论。这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总统个人安全受到侵犯的事件,更折射出法国社会深层的一些矛盾和情绪。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马克龙作为一国元首,在访问外省时遭遇袭击,这是对国家象征的一种直接冒犯。当时他正在一个相对轻松的.............
  • 回答
    3 月 25 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这番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长期以来对欧洲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层考量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一个明确信号。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俄乌冲突下的现实压力与欧洲的脆弱性首先,马克龙发表此番言论的直接导火索无疑是俄乌冲.............
  • 回答
    法新社等外媒报道称,法国总统马克龙于当地时间12月17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这一消息无疑为法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增添了新的复杂性。法国目前正处于第二次全国性封锁解封后的过渡期,整体疫情状况依然严峻。虽然11月28日起,法国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封锁措施,允许商店重新开业,但宵禁令依旧生效,并且民众外出仍需遵守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外交举动,马克龙总统在奥运会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选择会见日本动漫游戏界的重量级人物,如宫崎英高和大友克洋,这其中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表明了法国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和游戏产业的高度重视。法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沃土,从文学、电影到时尚,都拥有深厚的底.............
  • 回答
    要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从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多因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能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一、 当选时的“蜜月期”与最初的期望值马克龙在2017年以“变革者”.............
  • 回答
    马克龙总统最近关于法国核武库规模的表态,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值得我们好好聊聊。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问题,更牵扯到法国的国家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看法。首先,马克龙这次披露的数字,虽然没有达到那种“一览无余”的程度,但比以往的透明度确实高了一些。他提到了法国拥有“不到300枚”战.............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公众场合被一名男子掌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国家、针对哪位领导人,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看待马克龙遭耳光事件:首先,从个人安全和尊严的角度来看,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遭受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总统作为国家的元首,其人身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次事件暴露了安保上的潜在漏.............
  • 回答
    马克龙总统那句惊世骇俗的“北约脑死亡”,无疑在2019年底给国际政治舞台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让我这种对国际关系颇为关注的人,脑子里像被狠狠搅动了一番,开始仔细梳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深层含义。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时间点。当时,马克龙在接受《经济学人》杂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北约现状的担忧。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