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马克龙和黎巴嫩两个方面去说。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黎巴嫩。他是中东唯一的基督教国家,最后被难民彻底毁了。
曾经,黎巴嫩地区是一个基督徒占据多数的地区。1913年年该地区的基督教人口达到80%。这个时候的穆斯林数量比较少,没有什么话语权,我称之为第一阶段。
但他们位处中东这个伊斯兰教腹地,穆斯林自然不能让他们安稳。
1943年黎巴嫩独立的时候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整个国家的基督教人口占比60%以上。由于该地区穆斯林数量众多,所以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共享权力,双方维持了暂时的平衡。我称之为第二阶段。
此时黎巴嫩可谓地中海东岸的明珠。周围的国家可以说是在粪坑里打滚,黎巴嫩却这边风景独好。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穆斯林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蠢蠢欲动,原有的权力平衡即将被打破。
这个时候一件事情加速了整个进程。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外约旦国王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宣布建立了约旦王国。然而本以为是捡了大便宜,结果却迎来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拒绝承认自己是约旦人,并利用在约旦地区的难民营,征募成员、厉兵秣马,操控自己独立的政治系统,成为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
他们杀死武官,在首都的大街小巷耀武扬威,强迫本地居民为其捐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殖民者。他们在广播里公开鼓动约旦人民造反,鼓励他们杀死国王,以便自己鸠占鹊巢,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
此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已经成为热锅中的蚂蚁,事实上他很小的时候就和巴勒斯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赛因国王在他16岁的时候跟自己的祖父一起去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朝觐,祖父被巴勒斯坦刺客开枪刺杀,他也被击中胸口,疼爱他祖父亲手给他佩戴的大勋章使得他幸免于难,他的父亲匆忙登台,但一年后就卸任,侯赛因不得不赶鸭子上架,此时的他只是一个17岁少年。
他不但面临内部巴解组织对这个国家的侵蚀,还有外部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军事压力,他的北方邻国叙利亚也虎视眈眈,一但他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动手,那么他们很有以此为借口可能南下,来个里应外合。侯赛因国王可以说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约旦国王的忍让不仅没有让巴解组织感念其收留之恩,反而让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软弱可欺,于是他们琢磨着怎么把这个国家弄到自己手上。他们要求建立议会,代表中必须有巴解组织的人,侯赛因国王拒绝了,双方爆发大规模交火,同时国王两次险些被干掉。
这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使得国王不得不选择与巴解组织对决。
1970年9月6日,巴解一天劫持5架民航飞机,并把它们开到了约旦。世界震惊,在各方压力下,人质疏散,三架客机被炸毁。
约旦这个国家是恐怖组织的巢穴吗?
约旦国王颜面扫地。最终侯赛因国王决定彻底清扫这群阿拉伯兄弟。战斗正式打响,巴解绝非约旦正规军的对手。
但是叙利亚蠢蠢欲动,他们南下“解放”了约旦的伊尔比德,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手舞足蹈,呼吁阿拉伯兄弟推翻约旦法西斯政府。
但是好景不长,以色列陈兵约旦西部,意在威胁叙利亚,叙利亚在损失上百辆坦克后撤出了约旦,阿拉法特哭晕在厕所。昔日不可一世的巴解组织进入了倒计时。只能说一些侯赛因滥杀无辜之类的话攻击对手了,然而对方也是穆斯林,有着政治正确护体。
于是他们只好跑路到了黎巴嫩,企图复制自己在约旦的经验。
黎巴嫩的穆斯林与基督徒比例被彻底打破,穆斯林要求重新划分权力,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当然是拒绝。但既然如今穆斯林已经占据了优势,那也没什么可谈的了,打吧。16年的内战就此开始。局势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
混乱的局势迎来了邻国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干涉。黎巴嫩真主党以反对叙利亚为由开始崛起,后来又投入了叙利亚和伊朗的怀抱,并在内战之后仍旧割据一方。
黎巴嫩政府曾经想强行解散他们的军队。真主党二话不说打死他们多人。之后黎巴嫩政府不敢提此事。不仅如此,最近真主党登堂入室进入议会,正式成为了政府的一部分。
现在的黎巴嫩内部割据重重,经济凋敝,银行业崩溃,通货膨胀,多年储蓄变成废纸,人民痛苦不堪,再加上最近的大爆炸,完全丧失了信心。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他们求法国托管这个国家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法国会来管这个事。
事实上,法国这几年过的也不好。马克龙之前的奥朗德总统时代,法国跟在德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宛如德国的小弟。让骄傲的法国人内心很受伤。新上台的总统马克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不甘于现状。为了重塑国民的信心。马克龙刚一上台就前往非洲(法国地盘),访问马格里布国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
这次黎巴嫩爆炸事件也无疑是展示法国力量的绝佳机会。黎巴嫩原本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的殖民地和英国的殖民地可不同,法国人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地盘来改造的。很多黑人在课堂里念的课文是“我们的祖先高卢人”。正因为如此,法国现在对自己的前殖民地国家拥有很强的控制力。殖民地的人民也较为亲近法国。不仅如此,黎巴嫩在这些国家当中还比较特殊。因为法国过去充当了黎巴嫩基督徒的保护人的身份。
总而言之,法国干涉黎巴嫩,黎巴嫩人民有这个需求,马克龙也有这个需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讲的这个故事的名字虽然叫黎巴嫩,但是这却不仅仅关乎黎巴嫩人,希望大家未来都安好。
ps:这个答案被踩到下边儿,某些人是真的急了呢。在中东下边儿控评这么久,这种现状快要被我打破了呢。
可能是知乎唯一值得关注的中东答主
1860年黎巴嫩山发生基督教徒和德鲁兹教徒之间的宗教冲突,旋即扩展到整个大叙利亚地区。在大马士革,德鲁兹教徒和逊尼派联手三天之内撒了两万多名基督教徒,一时间国际舆论哗然,法国直接派出7000人的远征军登陆贝鲁特保护马龙派。
第二年,由法国牵头,英、奥、普、俄四国围观下,高门自贝鲁特省分割出一个直辖的基督教徒穆斯塔法(Mutasarrifate),也可称为黎巴嫩山自治区。这个自治区一直维持到一战前,按1913年的人口普查,各类基督教徒占80%,德鲁兹派10%,逊尼派+什叶派10%。
一战以后,短命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被法国推翻,整个叙利亚被法国托管。而基督教徒(以马龙派为主导)要求成立一个基督教实体,也就是今天的黎巴嫩国家。
关于黎巴嫩国家的建设方案,有小黎巴嫩的主张,即只将黎巴嫩山和贝鲁特分割出来,产生一个纯粹的基督教国家。但是马龙派上层大部分倾向将南到阿迈勒山、北到阿卡以及沿海港口一起包进来的大黎巴嫩方案。马龙派认为,为了经济发展,获得沿海的港口以及适宜农业谷地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大黎巴嫩会包括大量穆斯林人口,但是法国的保障可以让马龙派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还有一些泛民族主义者反对黎巴嫩单独建国,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的大叙利亚国家。复兴党即持此观点,因此叙利亚一直到2008年才与黎巴嫩建交。
1926年黎巴嫩成立共和国,1943年脱离法国托管完全独立。独立时各教派之间达成了分权协议,马龙派任总统和军队领袖,总理由逊尼派担任,而议长则是什叶派出任。在国会中,基督教各教派有54席,穆斯林39席,德鲁兹6席,以此保证了马龙派的主导地位。
这种复杂的分权机制注定黎巴嫩难以应对国内的危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二战以后,泛阿拉伯主义风起云涌,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黎巴嫩国内的泛阿拉伯主义支持者也趁机于贝鲁特发起暴动,要求并入阿联。而当时的总统卡米勒·夏蒙(Camille Chamoun)担心一旦动用本国军队只能增加分裂,只好请来美军联合长枪党民兵镇压了暴动。
美军撤退后,黎巴嫩各方推举陆军总司令福阿德·谢哈布(Fouad Chéhab)出任总统,谢哈布保持军队中立、安抚国内各教派,黎国经历了相当一段的和平时间。但他无法阻止巴勒斯坦难民不断涌入南黎巴嫩,导致南黎巴嫩沦为巴以冲突的战场,而南黎巴嫩的原居民(什叶派)也跟巴勒斯坦人不对付,也纷纷组织民兵。
1970年巴解被逐出约旦,巴解主力搬到南黎巴嫩,打破了黎巴嫩国内的各派平衡,各教派都纷纷组织民兵。最终在1975年爆发了内战,但是马龙派根本打不过巴解,到1976年,马龙派败象已现,为了保命引狼入室请来老阿萨德对付巴解——前面说过,复兴党认为黎巴嫩只是叙利亚一省。
在老阿萨德派出4万军队的威慑下,内战一度停歇。1978年马龙派长枪党民兵又在贝鲁特和叙利亚军交火,此后以色列、伊朗、美国、法国陆续下场,形成各教派和外国势力之间的大乱斗。
1989~1990年内战最后一阶段,马龙派领袖以及时任总理米歇尔·奥恩(也是现任总统)发动对叙利亚的“解放战争”,试图驱逐叙军、恢复基督教徒对黎巴嫩国家的控制,然鹅老阿萨德借海湾战争爆发、西方各国无暇干预贝鲁特之机,再度攻破贝鲁特,奥恩逃到法国,内战才宣告结束。惟叙军2005年才从黎巴嫩撤军。
黎巴嫩内战中,大量基督徒流亡国外,马龙派头目或死或跑路,从此元气大伤。受沙特支持的逊尼派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组成长期政权主持重建工作,直到2005年被汽车炸弹炸死。此后形成了由伊朗-叙利亚支持的三月八日联盟(真主党+马龙派奥恩系势力)和受沙特支持的三月十四日联盟(逊尼派小哈里里+马龙派长枪党)对峙的政局。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时,各教派都解除了武装,只有真主党以对抗以色列为由一直维持自己的武装,结果形成国中之国。接着06年真主党先是扛住了以色列的进攻,又在08年贝鲁特的冲突中打爆了三月十四日联盟的逊尼派民兵。此后真主党不断坐大,16年米歇尔·奥恩(提醒读者他这时跟真主党结盟了)当选总统,同时三月八日联盟拿到国会多数,次年萨阿德·哈里里在沙特访问时突然辞职,经过马克龙斡旋才收回辞呈。
2019年开始,由于哈里里政府提高汽油、烟草并企图对WhatsApp征税,国内大规模抗议不断,19年底哈里里再度递交辞呈,总理换成了一个受真主党摆布的逊尼派。
真主党势力至此控制了总统、总理的大位和国会多数,再加上自己的武装,所谓的黎巴嫩国家已经沦为了真主党的RBQ。就在这时发生了大爆炸,给原本已经极端混乱的局势火上浇油。
贝鲁特爆炸造成30万人,相当于黎全国5%的人口无家可归。此外,黎巴嫩的抗议仍在持续,3月份黎巴嫩首次债务违约,黑市上黎巴嫩镑对美元贬值到7000:1。在缺乏外力支援的情况下,随时有爆发内战或者真主党对抗议者下手的风险。这个时候马克龙就登场了——恰好马克龙是个特别喜欢老殖民时代荣光的总统。
可以看到目前马克龙一边说要改革,一边也在筹钱重建黎巴嫩,来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对于黎巴嫩上层的军阀官僚们,有人来稳定局势当然是好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黎巴嫩上层已经烂透了,不少人(主要是马龙派)觉得直接恢复法国托管更好——
当然,不要忘记黎巴嫩教派种类繁多——8月8日埃苏丹派土耳其副总统和外长恰武什奥卢访问贝鲁特,逊尼派出来喜迎苏丹:
最新动态:贝鲁特连日来有反政府抗议,示威者一度攻入国会大厦和外交部,呼吁总统、总理全部辞职,真主党滚粗黎巴嫩。还有人在街头焚烧真主党党首纳斯鲁拉的画像,指责纳斯鲁拉是恐怖分子。目前冲突已经造成200余人受伤,1名警察便当。
前殖民地,在中东的唯一据点,现在已有十万黎巴嫩人民联署,强烈要求国家托管给法国十年。
黎巴嫩当前执政的是今年刚上台的、对欧美态度并不那么顺从的三月八日联盟,内阁20名成员中有数名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成员,反倒是在很多问题上和叙利亚穿一条裤子。
面对黎巴嫩长年没有解决的政府债务问题,现在的内阁选择不还,也就是违约。这当然会引起金融业的混乱及国际债权人的报复。
黎巴嫩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就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了。在难民危机、金融危机和港口爆炸事件三重打击下,现在正是与反执政势力里应外合,对黎巴嫩实行抄底的好机会。
而如果现在仍然是三月十四日联盟执政的话,三月八日联盟也可能会抓住机会掀起反政府运动,而谋求伊朗、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国支持的。
不要忘记,贝鲁特港口的危险物质堆放已经六年多了,现任内阁也承诺会追踪责任人。那么为什么“抗议者”的矛头是指向现任而非前任执政联盟呢?
假设福岛核电站在2011.3.11大地震造成泄露,以后五年都是民主党执政日本,在2016年自民党上台半年后核辐射造成的癌症问题大量曝光,而抗议者把矛盾指向安倍晋三,并有大量请愿要求西边或者东边的大国接管日本的话——很难相信其中没有政治阴谋的吧。
夏尔的高票回答在篡改历史,他们忽略因版图变化而导致人口变化的历史,把黎巴嫩人口变化通通偷换概念成移民输入。
在1920年法国单独托管黎巴嫩之前,所谓的黎巴嫩是指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也就是由贝卡谷地、黎巴嫩山区以及南部的赛达组成的,并不是现在的黎巴嫩全境。
一战中奥斯曼帝国站错队,法国借机赶走奥斯曼独占该区域地区,把贝鲁特和特里波利等大城市和区域并入形成了大黎巴嫩地区,并地的同时并入了当地的穆斯林群体,因此“黎巴嫩”的基督徒比例从80%左右降到50%左右。 @Jamuk piugn 的回答提到了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基督徒还是什叶派逊尼派,这些黎巴嫩人都是阿拉伯同族人。
我对这方面的历史不是很清楚,还请 @肥猫Sufi门下生 @Mansour @艾卜娜·加沙伊 @劉亞閤 来科普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