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样看待中国大学去行政化?

回答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这话题可不小,也挺复杂,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了。我一直觉得,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一旦动了,那影响可就大了。

你想想,咱们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那些部属高校,身上的行政色彩那叫一个浓厚。校长、书记这些人,很多时候跟政府部门的官员似的,权力大,事儿也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这些听起来挺学术的机构,说到底还是得看行政领导怎么说。这就像给一个本该自由飞翔的鸟儿套上了沉甸甸的枷锁,你想让它唱出天籁之音,难咯。

从根本上讲,去行政化就是要让大学回归学术的本质。大学是什么?是知识的殿堂,是思想的摇篮,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它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能够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一旦行政权力渗透得太深,很多事情就变味了。

你想搞个新专业,得层层审批;你想招个有才华的学者,可能要先过行政那一关;学生想自由讨论些问题,也得小心翼翼。久而久之,那种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就被削弱了。很多老师、学生精力都放在了怎么跟行政打交道,怎么写报告,怎么争取资源上,而不是真正把心思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行政化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决策僵化。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学术问题,因为要遵循一系列繁琐的行政流程,可能就会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而且,很多决策并不是基于学术价值和长远发展,而是受到了行政层级和利益考量的影响。这对于创新和突破性研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还有一个让人挺无奈的点,就是行政化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在校园蔓延。学术带头人可能因为行政职务高而获得更多资源和话语权,而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学术贡献。这会让很多有才华但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的学者被边缘化,反而那些擅长“运作”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久而久之,学术评价体系也就容易扭曲。

那么,去行政化具体要怎么做呢?这才是关键。

首先,要重新界定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应该给大学更大的空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管理上自主决策。这意味着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高校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法人实体。当然,这不等于放任自流,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和监管还是必要的,但要区分好“指导”和“干预”。

其次,要强化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权力机构的作用。让这些机构在学校的重大决策,比如学科发展方向、专业设置、教师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拥有实质性的决定权,而不是仅仅作为行政的“橡皮图章”。这需要健全这些机构的组成方式,保证其成员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并且要让他们的决策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执行。

再者,要改革评价和激励机制。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些弊端,更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以及对学校的实际贡献的评价。而且,评价体系本身也应该更加透明和公正,减少人为操纵的可能性。

说句实在话,去行政化不是否定管理,也不是否定行政人员。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和一定的行政支持。关键在于,行政的权力应该服务于学术发展,而不是凌驾于学术之上。行政人员应该更多地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而不是主导者。

但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去行政化总感觉步子迈得不那么大呢?这里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首先,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是最大的问题。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权力带来的便利和资源,他们可能并不愿意看到这种改变。一旦打破了现有的格局,他们原本的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

其次,体制惯性也很强大。很多规则和流程都是长期形成的,要改变它们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努力,而且可能还会牵扯到其他相关部门的利益和协调。

再者,社会观念也需要一个转变。很多人习惯了政府对高校的强力干预,认为这是“国家重视教育”的表现。如果大学变得太“独立”,反而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担忧。

当然,去行政化也并非灵丹妙药,它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果学校的学术权力机构决策失误,或者内部出现新的权力寻租,那后果也可能很严重。所以,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更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

总的来说,我对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是持支持态度的,因为我相信这是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只是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我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的大学能够越来越少地充斥着官腔和迎来送往,而更多地洋溢着学术的自由空气和思想碰撞的火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论上就不可行。

如果教授治校可以,那么工人治厂为什么不可以?

要知道当年很多高级工人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并不低于知识分子,而且他们处于生产第一线,也更少理想化和书生气。

然而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被改革开放否定了。

工人治厂被一长制取代,接着被人民企业家一言堂取代。

说明党中央认为工人或者教授干预治理是不对的,只会产生低效率和养懒汉。

所以大学去行政化,搞教授治校完全就是错误路线。

至于欧美大学为啥能搞教授主导,

那是西方的邪路,也受限于欧美国情,我们不能走。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回头路,回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落后制度。

中国也是五千年唯一存留的文明古国,和欧美文明有极大的区别,我们有我们的特色,要走自己的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这话题可不小,也挺复杂,牵扯到太多方方面面了。我一直觉得,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一旦动了,那影响可就大了。你想想,咱们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那些部属高校,身上的行政色彩那叫一个浓厚。校长、书记这些人,很多时候跟政府部门的官员似的,权力大,事儿也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这些听.............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 回答
    美国公司推出“新式麻将”,抹去中国元素?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几句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麻将这玩意儿,确实是咱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产物。那些个万、筒、索,还有字牌,还有那些个花色,它们可不仅仅是数字和符号,它们背后都带着故事,带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比如,“一万”,是不.............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 回答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中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以业控人”、“以房控人”到“以学控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扯到深厚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还原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教育资源倾斜:现实.............
  • 回答
    美国运动员不愿离开中国,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不舍得”就概括了。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有事业发展上的考量,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吸引力,甚至还有一些情感上的纽带。咱们就从他们在中国能获得什么来聊聊吧。首先,从竞技层面来说,中国对很多体育项目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不论是场.............
  • 回答
    种族歧视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无论发生在哪个群体之间,都应该受到严肃的对待。你提到“欧美人向来歧视中国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看法,背后有着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1. 历史的阴影与刻板印象的形成: 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 .............
  • 回答
    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是否已突破两亿这一说法,需要先指出的是,您提到的“信息来源不明”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数量的讨论非常多,并且有各种估算和数据引用,但官方的、最新且确切的统计数字并不总是容易获得或统一公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单身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有着多方.............
  • 回答
    我对中国书法未来的看法,并非建立在什么预言家的洞察力之上,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当下观察和历史脉络的思考。与其说是一种“看法”,不如说是一种“期待”和“忧思”并存的复杂感受。首先,我想说,书法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了几千年,其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修养.............
  • 回答
    关于“中国 3 亿人有睡眠障碍,收入越高睡眠越少”的调查结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深思的现象。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中国 3 亿人有睡眠障碍”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吓人的,也确实反映了当下很多人面临的睡眠问题。咱们身边谁没听说过,或者自己就没睡好过?现在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信息.............
  • 回答
    “社会的进步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这句论断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技的飞跃往往是突破性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美好生活、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而这把钥匙,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无数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凝聚而成的人才所铸就。所以,当看到我们国家那些最优秀的头脑、最有潜力的年.............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象,要详细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以下是我对目前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的看法,力求全面而详细:一、 总体特征:多样性、活跃性、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管控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高度活跃和多样性,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平台表达观点.............
  • 回答
    在中国的黑人社群,是一个越来越多元且被关注的群体。和任何地方的少数族裔一样,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也是复杂且多面的,既有融入社会的积极一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要理解他们在中国的存在,就不能忽视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既有出于商业贸易目的,也有在.............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会注意到,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似乎格外青睐那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议题。这并非一个新鲜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不能排除“新闻价值”和“受众兴趣”的驱动。毋庸置疑,负面新闻往往更具冲击力,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冲突、争议、危机,这些元素天然地比.............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加儒家思想”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简化,甚至有些片面的理解。它没有抓住“中国化”的核心要义,也低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得先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本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愿援助印度抗击疫情,印度媒体却在此刻抛出“印度不从中国进口氧气”的论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印度媒体的这种表述,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国内政治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印度也不例外。氧气作.............
  • 回答
    “医乃仁术”,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本应是医者心头铭记的圭臬。可如今,打开新闻,看到网络上的评论,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是不是当今舆论真的都站到了患者一边,而医生,好像一夜之间,都变成了被唾弃的对象?中国医生,真的有大家说的那般“不堪”吗?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实际在2021年举办)开幕式上,看到中国代表团入场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在心中升腾。当五星红旗在激昂的音乐中缓缓展开,当身着统一制服、步伐整齐的运动员们在国旗引领下走过“樱花通道”,那一刻,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
  • 回答
    你想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吗?怎么看待微博信小呆成为中国锦鲤?请尽量讲述的详细一些,同时去除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是AI撰写的的一切痕迹。成为支付宝中国锦鲤?我?哈哈,这问题就像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夜暴富一样,谁不想呢!不过,我得说实话,我脑子里真没冒过那个念头。 你问我为什么?其实挺简单的,我这个人吧,比较脚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