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这个,想起我初二的时候被老爸带着,两人骑单车从佛山的家里出发,骑去珠海。
从当时的佛山石湾区出发,经顺德区、中山到珠海,最后往西到珠海的斗门的南部一个小半岛上,再骑回来。
来回七天,四百多公里,勉强也算千里之行。
快二十年过去了,印象朦胧。只记得北滘小榄金湾这些地名,看了孙中山故居和珠海渔女,还骑到一个很荒凉的海边,老爸说这是宋元当年崖山海战的地方。
当年肯定没有骑到江门市,所以我总觉得老爸在口嗨。
能提醒我这事真实发生过的,是我右手肘一处淡淡的疤痕。当时才第一天,浪催的,一个下坡我还加速。果然翻车,整个人斜着摔飞出去,右手肘磨着黄沙地,皮肉刹车,一片血肉模糊。
不过用清水冲洗后发现真只是皮肉伤,潦草包扎一下继续骑。等到个把月整块痂壳脱落后才发现,疤痕太特么丑了。
现在细细想想,整个过程还是挺好玩的。
第一天你会贼浪,全力输出疯狂踩踏,超车几百米在前方等着。老爸慢悠悠跟上来,一脸看傻子的表情;
第二天你就懂了:尼玛两条腿石化,“灌了铅似的”这句话原来如此贴切。但老爸表示不能停,第二天绝对不能休息,慢慢骑也要骑下去;
第三天,石化的感觉消失,两条腿骑不了太快,但也不会有酸痛感,开始找到节奏。
对了,突然高强度高时长的脱水运动,是有可能便秘的。我当时第三天才去了厕所开大,中间把我爸急得差点就转道去医院。
我还学会了补胎换胎,特别是抹点水找漏气口。
换今天估计得上个vlog,但在当年我爸和我都没有什么记录的概念。
尤其是对我爸,他高考后骑单车从南昌骑到了广州。我这种来回四百公里的,在他眼里不怎么拿得出手。
而他对自己的骑行历史也没什么特别的情绪,因为他有大学同学从南昌骑到了新疆。
他们那一代大学生是真闲,我爸的大学生活就是上午上课下午踢球晚上看小说。有限的娱乐方式,有时候倒是能倒逼出强大的执行力来。
游历四方,对古人也是一种成人礼。肉身丈量大地,见陌生人事物,练一练,就长大了。
如今基建和治安都比过去好太多了,小胖友们大可以抽出时间出门走走。不是滴滴高铁酒店那种走,而是平淡街巷里的一家本地小馆子,用当地普通人的视角,去看看他们习以为常的风景。
CBD和景区可以去看,但现代工业的标准品哪都有,没必要跑遍全国买一样的义乌小商品,吃一样的中央厨房预制菜。
如果把人看成一把有寿命的尺子,那还是多量点不一样的东西。
不向往。
祖国很大不需要你坐公交车才能体会,上地理课就可以了。体验各个地方的方言和风土人情,不需要坐公交车坐高铁坐飞机都可以,去当地小吃店吃一碗面也可以。
仪式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所以往往会有人为了仪式感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曾经去参加过一个穷游网的活动,那时候我头回听说穷游网是被朋友拉去的活动发了每人一个碗口大的纪念章可以戴在胸前,那个纪念章是绿底上面有一些旅游的图案,然后一个巨大的穷字压在背景和图案上。我当时一直觉得这个设计师脑子是被枪打过了吗。?谁会把一个穷字带在胸前
旅游这种事情,穷,就不要去游。
正常人旅游的目的都是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尤其不推荐以这种极端消耗身体的方式,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疲劳和风险。
无数类似的故事,事后写总是觉得挺好的,但是如果换一个版本变成了少年徒步登山遇险300多,武警官兵奋战三昼夜,终于找到少年,如果换成花季少女途中遇害……大家还会来问这种旅行的方式值得向往吗?当然要说,你也可以说这是小概率事件,但碰上这些事情的人不就是100%的概率吗?你的青春只有一次,你的时间也很宝贵,你本可以有更有意义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大二,二十岁左右,身体真好,时间真多,可以做一些意义不大的事。至少,于人,没有危害,于己,没有太大的危害。
日常吹一波
2018年我从苏州骑行到了广州
整个路线是苏州上溯无锡绕太湖后沿海向南至广州地标小蛮腰塔下,全程约2400KM+,耗时35天。一路经苏、浙、闽、粤4省22市。
中国有多大?
我18年2月开始用了一个月零五天,从苏州独自骑行到了广州,行程2400km。
在漫长的旅途中,由北向南,穿越了平原,丘陵,山地,江河湖泊。
温度从寒冷到炎热,一路南骑,一路花渐开,一个月穿越了三季,冬春夏。
因为过去一直在家乡读书,我24岁之前未见过海,即使我生活在沿海城市。
虽说沿海,但是我那距离黄海还是有很远的距离,即使到了黄海边,但海岸线一连下去几十里,是黄色的泥沙。所以我生在海边,却几乎没吃过海鲜,也没见过海,倒是吃过些许泥螺。
后来我骑行绕远登上过舟山岛,坐轮渡时,远远看到了白色舰队,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次真实浮现在我眼前,但轮渡过海峡时,仍未能看到蓝色的海。
我到骑行到厦门,才第一次看到了电视上所呈现的蔚蓝的海,但是那距离舟山已经过去一千多公里了。
中国有多大?
半个中国,东南沿海就有22个城市,苏浙闽粤4省。
我穿越了无数个方言区,在无数个路边商店,饭店,宾馆进行了补给跟休息,而我什么辅助工具都没带,只用一口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就能正常通行。
他们的房子跟我老家也没啥差别,他们的相貌也跟我差不多。
他们也住在河畔,他们也种水稻,小麦
哦,还有的种甘蔗,芭蕉,甘蓝。
我第一次看见田里面的甘蔗,我还拍了照片。
中国真大,大到这场骑行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一个人向南,用自行车丈量了祖国大地多宽广,小半个中国我骑行了35天。
我一个人向南,穿过了平原,丘陵,而后进入福建在山野中穿行,一日之内翻山几座,下山路上远远眺望过山下满眼灯海的福州城,心生震撼。(可惜留照未果)
我一个人向南,平凡之路就是我的写照。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知道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一个人向南。
这就是我的答案。
拓展阅读一
骑车去广州-平凡之路
2018年3月27日记录,8月6日修改。
今日终于有空,终于能平静的坐在电脑前梳理一下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前一阵子2月11号,本人从苏州出发骑行一路向南去了广州。
整个路线是苏州上溯无锡绕太湖后沿海向南至广州地标小蛮腰塔下,全程约2400KM+,耗时35天。一路经苏、浙、闽、粤4省22市。
去广州这个行程很偶然,2月8号下的决定,9号去我兄弟那借车,10号回的苏州。准备了一些简要的装备,也没有做攻略11号早上就直接出发了。在此之前我没有骑过长途,最长的一次一天也只是骑了90km不到。可能得益于我运动的结果,虽然自身减肥上面没有太多的成效,但是对身体素质的潜在加强还是有的。整个行程除了浙闽山区的山路之外其它的也没有给我太多的挑战,到最后的几天我甚至可以一天骑行150km+。当然这个数据只能代表我自己,跟专业骑行的没法比较。
传统意义上我是一个异常保守以及因循守旧的人,我的前二十多年,因为上大学我才从家乡踏出去了苏州跟南通。因为工作直到毕业后我才第一次踏出江苏省去了浙江实习,我生活很多年的圈子其实非常的狭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是一个不热衷旅游,不热衷各种团体活动一个常人眼里不会“玩”的人。当然这些本身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一般可能性下,我是绝对不会干出一个人骑行去广州这种“出格”的事。
回过头来,这个时候深究一下为什么去广州,究其原因其实已经不可考。就我自己而言一路上的风风雨雨,我也很难跟所有人讲的明白为什么去广州。我也很难说清楚是什么点燃了我自己毫无顾忌的选择。
一个人骑行也好,去广州也好,做别的也好。这一趟本身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对于我而言也仅仅是骑行了一段路而已,也没有什么特别可讲的。我本身也不是去旅游的。这一趟仅仅是自己长久压抑的躁动不安的心最后烧着的结果。
如果我们假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骑行去广州这种看似不可能,有着充分现实制约的疯狂想法。我劝诸位不妨试一试,理由无需多言,不妨试一试。关于结果这种事,其实你上了路你就知道了,很多时候不就是想要一个答案么?
当然答案很重要,答案同样不重要。
在行程的终点小蛮腰—广州电视塔下面,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好像有一点如释重负,有一点不过如此,仅此而已了。环顾周遭的旅行客,来来往往三五成行的情侣朋友,拍照留念的游人,在那一刻感觉自己很多余。
不一会儿,我抄起自行车骑向了远方。
不管生活百般,路在脚下。
PS:这一趟由衷的感谢我兄弟的大力支持,由衷的感谢母上的充分理解以及鼓励!
17号晚抵达广州后,19日买票20号上午回到苏州。
20年前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曾经骑自行车从南京到上海,中途因为误上了高速还被警察罚了50,可惜那时候我连手机都没有,更不要说拍视频了。
真是一个好时代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