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阿胶在西医上并无营养只是一些蛋白质,而在中医上则吹的很强?

回答
关于阿胶在西医和中医理论中的不同认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物质的认识方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西医和中医的出发点就大不一样。

西医怎么看阿胶?

从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分析一种物质的价值,主要看它的化学成分和它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拿阿胶来说,它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

蛋白质的构成: 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酶、抗体等的重要物质。从这个角度看,阿胶确实提供了蛋白质,而蛋白质又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消化吸收的效率: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西医的观点是,我们吃的食物中,很多都含有蛋白质,比如肉类、蛋类、豆制品等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会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被人体重新组合利用。阿胶虽然也是蛋白质,但它主要由一些特定的氨基酸组成,而且它的分子结构相对较大,不容易被肠道完全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吸收。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更容易吸收的蛋白质来源,阿胶在提供氨基酸这一“基础原料”上的效率可能不算特别高。
缺乏特异性疗效证据: 西医更看重的是药物或食物在人体内是否有明确的、可量化的、可以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的特异性疗效。比如,阿胶声称能补血、止血、养阴润燥等等,这些功效在西医的框架下,很难找到直接的、科学的解释和证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阿胶具有超越安慰剂的明显疗效,西医自然不会“吹捧”它。就像你不能说吃猪肉就能直接“补心”,虽然猪肉里有心脏需要的一些氨基酸和营养。
成本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面上有很多性价比更高的蛋白质来源,而且很多补血、养阴的现代药物也有明确的作用机制和疗效,阿胶的价格通常也不便宜。如果仅仅是为了摄取蛋白质或达到某些保健目的,有更多更有效、更经济的选择。

所以,西医的评价逻辑是:成分分析 + 生物利用度 + 可验证的临床疗效 + 成本效益。在这些标准下,阿胶的表现可能就显得平平无奇,甚至“不值一提”。它被归类为一种含有蛋白质的食品补充剂,但其“营养价值”并没有被特别强调,更谈不上有什么“神奇”功效。

中医怎么看阿胶?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西医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中医看阿胶,不是看它具体有多少克蛋白质,也不是研究它的分子结构,而是看它在中医“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指导下的药性、药效和整体作用。

“补血”: 这是阿胶最出名的功效之一。在中医理论里,“血”不单单指红细胞,而是包括了身体里的液体和滋养物质,以及与精神活动相关的“血分”。“补血”意味着补充身体消耗的、运行不畅的“血”。阿胶性甘,味甘,色红,被认为能滋阴养血、润燥止血。它被认为能直接滋养“血海”,增加“血容量”,改善因失血、消耗过多导致的“血虚”症状,比如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月经不调等。这里所谓的“补血”,更多是一种整体功能的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增加血液成分。
“养阴”: 很多时候,中医认为血虚与阴虚是相伴相生的,身体津液不足,就会出现阴虚火旺、燥热等症状。阿胶味甘,质地滋腻,有滋润作用,能滋阴润燥,对于因阴液亏损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干咳等都有改善作用。
“止血”: 阿胶味甘性平,能止血,尤其善于治疗“血虚”或“阴虚”所致的出血,比如吐血、衄血(流鼻血)、便血、崩漏(月经量过多或淋漓不止)等。中医认为血热出血或阴虚火扰是出血的常见原因,而阿胶能滋阴以制火,并能补血以充盈脉道,达到止血的目的。
“安胎”: 很多孕妇在孕期服用阿胶,中医认为这有助于安胎,因为孕期容易出现血虚或肝肾阴虚,阿胶的养血滋阴作用可以稳定胎象。
“补益”与“整体观”: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它不像西医那样将人体割裂开来分析,而是看整体的平衡和协调。阿胶被视为一种温和的补益品,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到一种相对平衡、充盈的状态。它可能不是那种立竿见影、针对某个具体指标的药物,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身体。
“经验传承”: 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应用是建立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传承之上的。阿胶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了几百年的药物,其功效和用法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总结。很多时候,这种“吹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代代相传的经验积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主要原因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

1. 根本理论框架: 西医基于物质科学、解剖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强调的是有形的物质成分和可量化的生理指标。中医则基于“气”、“血”、“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强调的是身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和阴阳平衡。用中医的话说,你不能拿西医的“秤”去称量中医的“道”。
2. 研究方法: 西医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RCTs),需要有明确的靶点和可重复的结果。中医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更多依赖于临床观察、经验总结和中医辨证施治。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试图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的疗效,但很多时候,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很难完全被现代科学的工具所捕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理解: 西医认为药物的作用机制必须是清晰的、有分子层面的解释。比如某种药能阻断某个酶的活性,或者激活某个受体。中医理解的药物作用机制则是通过其“药性”来阐述的,比如“性甘入脾,滋养脾胃之土”这样的描述,它更侧重于整体功能的调节,而不是微观的化学反应。

回到阿胶本身:

所以,你看到的“西医上并无营养只是一些蛋白质,而在中医上则吹的很强”的说法,其实是两种不同评价体系下的必然结果。

西医看到的是,作为一种蛋白质来源,阿胶的吸收效率和性价比可能不如其他食物,并且缺乏明确的、可证明的特异性疗效,所以评价不高。
中医则看到的是,阿胶作为一种药物,在滋阴养血、润燥止血等方面有着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和显著的整体调理效果,符合其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其评价很高。

这并不是说哪一方绝对“对”或“错”,而是它们使用的“语言”和“工具”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就好比你不能用音乐的乐理去评判一幅画的构图色彩,反之亦然。

很多人可能会纠结于“到底哪个是真的?”。其实,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和使用它。如果你追求的是明确的营养补充和科学验证的疾病治疗,那么你可以选择其他西医认可的方案。如果你相信中医的理论体系,并且认同其整体调理的思路,那么阿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确实有其价值。

现在的社会,大家也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一些研究也在尝试用现代科技去解析阿胶的成分和作用,比如它含有一些特殊的氨基酸、肽类物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等,这些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对人体有益。但要将这些现代科学的发现完全等同于中医的“滋阴养血”的功效,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理论上的融合。

说到底,阿胶在不同体系里的“待遇”差异,正是两种古老而又独立发展的医学思想体系碰撞和并存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们,看待事物时,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语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中的大部分食疗可以用卤牛肉代替,当然你不想吃五香牛肉的话,吃个炖牛仔骨、煎牛排、蒸牛肉也可以,如果不喜欢吃牛肉的话,猪羊狗、鸡鸭鹅、鸽子竹鼠武昌鱼,都可以的。但虾爬子和大闸蟹不行,肉太少了。

但我还是觉得卤牛肉好吃。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说的“中医是生产力落后条件下的文化瑰宝”。

蛋白质是基本营养素之一,你觉得阿胶无营养是因为你日常可以吃到新鲜的肉蛋奶,而你的肉蛋奶是靠现代畜牧业、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支撑起来的,这些东西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才在我国普及。

阿胶有三个重要优点:1,营养密度高,70%以上是蛋白质;2,易于保存,常温条件下可以多年不腐;3,固体,易于长途运输。在没有冰箱和罐头的年代这三个优点太重要了,意味着你有一块可以随时随地拿来应急的蛋白质来源,把患者的营养支持顶上去。所以你看中医里有大量“大补”之物都是这种固体高密度蛋白质:虫草、鱼胶、燕窝。。。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说坐月子不能洗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落后观念”,因为我们洗澡用的是工业化消毒后的自来水,并且我们已经普及了热水器和花洒,即使发生感染我们也有抗生素,不是什么大问题,而这些都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才在我国普及的东西。

古代没有氯气消毒、没有市政供水,甚至没有淋浴,只能在充满细菌和寄生虫的井水或河水中坐浴,伤口极易感染,而且只要感染几乎无药可医,那么,迫不得已的办法就是:忍一个月别洗澡,可以少死点人。

金创药本质是粗制无菌粉末,可以作为伤口促凝剂,所以对创面止血有效,肯定不如无菌布包扎,但古代没有无菌布,也没有碘酊和医用酒精。

(此处之前写过云南白药,确实是我理解错误,故修改)

———————分割线———————

评论区果然出现了拿着现代条件去思考古代问题的大聪明。

有不下二十个人质问我:古代人不会把洗澡水烧开吗?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没试过用植物燃料烧水,水的比热容太高了,大量烧开很费燃料。

烧开水这件事,是在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中才普及的,而且只是烧饮用水。在燃气灶普及之前烧开水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有条件烧开水的人是可以专门开店拿来卖的,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做到家家户户自己烧开水喝,而此时已经普及了自来水,所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大规模烧开水洗澡的事。

另外还有人质问我:吃得起阿胶吃不起肉?

你这是拿着现代知识去倒推,才有条件考虑性价比,真实情况是:一个长期没吃肉的人(未必是吃不起,在冷链物流出现之前肉也不是随时能买到),得了病去就医,大夫开了一味阿胶补血,咬牙重金买下,服后确有奇效。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对比的机会,而且因为没有现代营养学知识,也没人知道要去做这个对比。

这就像大航海时期,预防败血病的最经济方法是吃水果,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主要是用泡发黄豆芽这种麻烦的方式,倒不是吃不起水果,只是不知道这招原理一样而已。

user avatar

这就涉及到最基本的一件事,有效成分说的利弊。

一种药材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已知或未知成分,有的含量大有的含量少,

按理说,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每一种成分的具体作用,而不是抓着那个含量大的做文章,


——举个例子,人参的作用不用我解释吧,但是如果按照有效成分说,人参的有效成分就是人参皂苷,

但问题来了,人参叶子里的人参皂苷比入药的根茎多,但你说叶子能有根茎的疗效吗?

——再举个例子。中药石膏的成分简单吧,二水合硫酸钙。研究显示这玩意煎水能有效退热,但是这玩意是微溶物,所以进入水里的“有效成分”很少,那为什么还能退热呢?不知道。

所以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然后发现一件事,这玩意去掉两个结晶水之后就失效,加上就能退热,那么问题来了,有效成分是结晶水?显然不是,单有结晶水照样不能退热。甚至于去掉石膏中的杂质,疗效都会变差许多。这个问题至今无解。[1]

——例子要多少有多少。青蒿素的抗药性老生常谈了,现在需要靠不断的修饰其分子结构来规避已有的抗药性。但是青蒿煎剂、绞汁都没有抗药性问题。这时候会有人说高温会破坏青蒿素,但问题又来了,一方面青蒿煎剂是短时间的煎煮,几分钟就出锅,青蒿素破坏多少有待商榷,即便全部破坏了,为什么煎剂没有青蒿素还能有效呢?[2]



这种例子说多了,总觉得我们是圣人了,可以替科研人员出主意了。

但现实很骨感,科研人员比我们更懂得这个道理,谁都想这么研究,现实就是研究不出来。

一味药的成分少如石膏仅一种,多的就是上千种成分,

难点1:给单一成分确定分子式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更不要提在几千种成分里确定一种成分的分子式,质谱仪等若干台仪器给你吐出来的图谱上有几万个未知的波峰,,比如仪器告诉你这玩意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8.64、128.51、62.44…(省略茫茫多条)…然后让你反向推算这些东西的分子式时,你该有多绝望?

难点2:即便我们花了几十年发现了几个新成分,那么,这几个成分之间会发生什么作用?进入人体又会发生什么作用?对于这些东西而言,剂量不同、配比不同,甚至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两两组合的研究持续十几年不是夸张的事情,那三三组合呢?

3个新成分能排列组合出多少结果?4个呢?一味药材里上千种未知成分又能有多少排列组合?

一个方子少则三五味药,多则十几二十味药,几万几十万种成分组合起来熬成一锅,化学反应前后又会有多少新的产物供你排列组合?

这些东西要是事无巨细起来,不去挑重点的研究,那就是天荒地老。


所以中医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用还原论的思维去探究微观的原理是不可取的,至少患者等不起。

那就应该从整体论下手,通过服药后人体给出的变化去归纳总结药性,

通过大量的人体试验去探究药材之间的关系和有效药方的组成,

毕竟常用的中药材也就千余种,相较之下容易研究的多。

而这件事古人替我们做了大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到本草纲目等等等等,

我们要做的是汲取这些先进的临床经验,学习,然后在查漏补缺中继承和发展。——理论的先进不取决于它出现的有多晚,而是取决于它能否继续指导实践。

————

关于阿胶这件事。

上面我说过了有效成分不可取,就是为了铺垫这件事。

如果你单看所谓的有效成分,确实阿胶都是些蛋白质。

这样说您真的不觉得太片面了吗?

安宫牛黄丸里需要使用犀角,当年治乙脑周总理特批从故宫里拿出犀角入药。

有人说你看现在的安宫牛黄丸不也在卖吗,他们又没有犀角,都用水牛角代替了,你看,水牛角和犀角不都一样吗?

没错,是用水牛角代替了,如果看有效成分,这些角质类的东西和人的指甲盖没有区别,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件事,改用水牛角之后,水牛角的用量是犀角的10倍才能勉强达到原本的疗效,原本一颗小小的药丸子被搓成了一大颗。这要是换成人的指甲有没有疗效放一边,用量就得让你当饭吃。

那么问题来了,犀角和水牛角为什么用量上会有差别呢?有效成分不是一样的吗?所谓的微量的成分、所谓的非有效成分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再看阿胶,你去上临床试试,把阿胶入药的地方换成肉皮冻,看看他还能不能补血养气。

最基本的,阿胶的颜色为什么和肉皮冻不一样,导致这种颜色的成分有没有药性。

假设颜色是从铁离子来的,那这个铁离子的化合物进入人体是个什么反应。

请问,这么说下来,阿胶还是单纯的蛋白质吗?

我上知网随便找了一篇关于阿胶的文章。

益气养阴方联合阿胶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中国知网

————

关于手Y.

排出的那点东西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

但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下不会太健康,

是个人都知道这玩意跟情志有关,正兴奋的时候让吓一跳都可能出问题,更何况是长期兴奋。

这里补充一点:沈自尹院士研究显示,中医理论中的“肾”的概念在解剖学上的定位是“肾脏及其功能、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部分功能。”[3]肾阳虚证的定位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4]

所以你还觉得手Y仅仅是排出的那一点东西的影响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被搞的功能紊乱就不叫事了吗。。

羊毛也没有在一只羊身上使劲薅的。


————

你说这事还有人跟我抬杠……你查查这位做了什么贡献再来出言不逊,很难吗?

关于这位“某公社[5]赤脚医生(陆子遗[6])。”

国家科研成果鉴定会上作交流发言

“当时龙奔公社焦山大队推行的中草药运动影响比较大,那时‘赤脚医生’顾文海因为在青蒿治疟疾方出研究成果突出还被调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葛余兆介绍说,当时高邮一名医生陆子遗就曾是高邮青蒿治疟疾科研小组成员,曾经参与了1978年11月23日至11月2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青蒿素(黄花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的相关活动,当时与会者参观了现场后,然后便在高邮一招召开了这个会议。
据介绍,当时会议由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主持,有卫生部、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有关领导和机关干部,有关省、市、区,军区领导和全国523办公室、地区523办公室的同志,承担研究任务的“三部一院”直属单位,9个省市区、军队所属参与青蒿、青蒿素研究的科研、医疗防疫单位、医药院校、制药厂等主要研究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央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新医药学杂志》的代表参加。共有来自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苏、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各单位104人参加了青蒿素鉴定会,高邮县卫生局提交的《青蒿简易制剂治疗疟疾资料》作为现场12个专题材料之一进行了报告交流。

高邮青蒿防治疟疾研究成果获国家肯定

据资料显示,在1970—1979年期间,高邮二沟公社及车逻公社和合大队、龙奔公社焦山大队运用中草药青蒿进行防治疟疾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1981年3月,高邮县卫生局被卫生部、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疟疾防治研究工作有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记者 丁云)[7]
--ps:链接7挂了,估计是被什么人给举报了,懂的都懂。


————

中药1钱=3g。1分=0.3g。自行换算。
——
犀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用法用量】0.3~1钱。
《中药大辞典》:【用法用量】内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
水牛角:
《中国药典》:用法用量:15-30g。
《中华本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120g,先煎3h以上;研末,每次3-9g;水牛角浓缩粉,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

1.巧了,所有告诉你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中成药,哪一个不是在临床中身经百战的,

怎么,这年头安全也有罪了?

什么药都必须给你写点不良反应你才敢吃?

吃多了会撑着算不算?


2.那有没有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呢?

当然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又不是只管西药。

比如金花清感颗粒

比如活血止痛胶囊等口服制剂

比如 养血生发胶囊等6个含何首乌中药口服制剂

药监局搜索关键词:关于修订


3.你说中药不过三期……

废话,三期临床是对【上市药品】的要求,

保质期三天的中药汤子从来都没上市过,连成药都算不上,一大堆零散的药材配好了才能让你拿走。

那什么药需要上市呢?当然是成品药,比如说中成药,有包装盒/瓶/袋,每个单位剂量统一,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从工厂流水线里统一装配,有国药准字,能放在全国药房药店的货架上明码标价的出售…

中成药,除符合条件的经典方外,必须经过药监局和有关部门的全套审批。


那么经典方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呢?

第三条 实施简化注册审批的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处方中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及经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
(二)处方中药味及所涉及的药材均有国家药品标准;
(三)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四)除汤剂可制成颗粒剂外,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五)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六)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七)适用范围不包括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8]


4.那药企随便拿出一个方子就说是经典方,就可以绕过审核了吗?

当然不行,必须按照国家发布的经典方名录[9]进行。

参考

  1. ^石膏成分是硫酸钙,为什么能入中药?分子机理从何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389243/answer/968601461
  2. ^青蒿煎剂治疗间日疟58例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7984&filename=ZZYZ197906004&uniplatform=NZKPT&v=lZoXZvYA8AKXNEMp4CrrTmGRvRVia1xvCoFr3LwdKXZeSJ7W07GbAJ3JGufRDLV3
  3. ^【新民晚报】沈自尹:毕生从事中医科学内涵的发掘与研究 http://www.cas.cn/xw/cmsm/201102/t20110214_3070962.shtml
  4. ^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医肾虚的肾不是实际人体的器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09145/answer/101124213
  5. ^青蒿抗疟的高邮往事  https://www.sohu.com/a/50888177_120302
  6. ^屠呦呦步行20多里到焦山大队调研 北京专家来邮助研“青蒿 http://roll.sohu.com/20151018/n423509858.shtml
  7. ^1958年高邮就有治疗疟疾记录,高邮青蒿防治疟疾研究成果获国家肯定  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17/05/2811/382163371146.html
  8.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 http://lib.cp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80/0b/cc6cc0524d569c8997c4531a3e36/5a44c8b9-618a-48e9-8f6a-8c4976416372.pdf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8-04-16/7107.html
user avatar

阿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里,不是有大用,而是对大量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阿胶在古代会表现出近于“包治百病”的效果,原因是阿胶在使用时会被做成阿胶糕,而阿胶糕含有极高的热量。

东阿集团自己做的桃花村(还是桃花姬来着?)阿胶糕,热量达到1800多千焦每百克,市面上常见的能量棒也就这个水平。

这样高能量的食物对营养不良的各种并发症有着可以说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一个国民普遍处于慢性饥饿状态的时代里,一天给人加一根能量棒,保证身体棒棒的,那些长期饥饿导致的疾病都能好转,被认为疗效卓越不是很正常吗?

中国搞定人民的吃饭问题都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了,之前从来没有搞定过,包括古代历史上所有的所谓“盛世”。

中国的天灾是极其频繁的,1911年之前,在历朝官修正史2117年的记载里,洪灾1621次,旱灾1392次,平均下来每年不止一次。能进官修正史的洪灾和旱灾都不会是小灾,而水旱灾害发生后还有次生灾害,因为它们会毁灭掉灾区的所有农作物,产生大规模的饥荒。

中国的自然环境就是这样,如果有兴趣去查阅现代中国的统计年鉴,就会发现即便在现代的防灾减灾手段下,每年仍有数百万亩耕地绝收。

根据这些其实就很好理解了,漫长的历史中饥饿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其实即便在较高层,饥饿仍然是普遍现象。明清两朝有个说法叫“穷翰林”,因为这帮“国家高级干部储备人员”都是不能保证每天吃饱饭的。在翰林们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会搞个大箱子,里面装上破烂,箱子上贴好封条,抬到当铺说“当祖传宝贝”,当铺见了也不拆穿,翰林们说多少就当多少,也不拆封检验,就这么入库。翰林来赎时,直接将箱子抬出来,给翰林看看封条,翰林就会赎走。其实就是借钱,不过是存了一份体面而已。

阿胶在使用中会加工成阿胶糕,阿胶糕的能量密度和现代的能量棒是一个档次的。阿胶含有的蛋白质是不能同时包含所有人体必需氨基酸,但那毕竟是蛋白质,做成阿胶糕后热量也是货真价实的。在中国古代,这东西要没大用,那才是胡扯。

user avatar

凡事不能都推到头上看实际成份,成份的性质都是蛋白质,那蛋白质和蛋白质还不一样呢。从头上成份的话你和王一博的成份都一样……你看你们俩走出去这待遇和影响能一样吗

user avatar

为什么孙思邈认为符箓和咒语可以治病,而西医认为不可以?


是不是继“药圣”李时珍被开除中医籍后,“药王”也要被开除中医籍了?

user avatar

顶着锅盖说一句,原因很可能是中国人一直所谓的“体弱”原因在于蛋白质摄入不足。

但凡上过高中都知道蛋白质在对我们的身体至关重要,它的功能涉及到生命活动五大方面——结构组织,催化作用,信息传递,免疫,运输等等,可以这么说,一旦蛋白质缺乏,很多生命活动都会受阻,所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或者是承担者。

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极少数的达官显贵,普通老百姓别说吃肉了,就算是吃饱都不容易,远的不说,就我小时候,三十年前,一年当中,吃肉的次数寥寥无几,哪怕是鸡蛋,也只有端午之类的时候才能吃,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缺乏蛋白质。

阿胶虽然不是优质蛋白质,但好歹是蛋白质,在缺乏蛋白质的情况下,吃一些阿胶的确可以补充蛋白质,从而改善一下体质,我的母亲在八九十年代频频生病,后来住院输了一些氨基酸体质明显好转,导致我的母亲一度认为氨基酸是什么神药。

同样的还有中药“紫河车”,也就是胎盘,很多动物在产仔后也会把胎盘吃掉,目的就在于补充营养,在物质缺乏的时候,胎盘也好歹是块肉,直接吃下去太血腥,焙干磨成粉就没那么重口了,所以就有个这味中药。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个历史很短的强国,虽然祖上也可能穷过,但比起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再加上小门小户,吃饱饭没那么难,而且还能吃几口肉,蛋白质缺乏不严重,所以阿胶之类的的确就是废物。

所以啊,一切问题棍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