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的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学文言文?

回答
说起现代学生学不学文言文,这话题估计能让不少人从“躺平”的沙发上一跃而起,争得面红耳赤。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先说说“没必要”那边怎么想的: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实用性”。现在咱们说话写文章,哪个不是白话文?你跟人交流,上网聊天,写个报告,写封情书(当然,现在可能很少有人写了),用的都是听得懂、看得懂的白话。文言文呢?除了古代的书籍、一些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成语、俗语里还能瞥见它的影子,但真的要完整地读懂一篇古文,没点功底,那跟看天书差不多。

有人会说:“你看现在多少学霸,天天忙着刷题、考证、准备出国,哪有时间去啃那些‘死’语言?把这点时间花在学门新技能,比如编程、数据分析,或者提高英语水平,不是更实在,更能为将来就业加分吗?” 尤其是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好像文言文更是“不沾边”。

还有一层担心是,如果过于强调文言文,会不会让学习负担更重,挤占了其他更“有用”的课程时间?现在的孩子压力已经够大了,如果再添上这么一个“古老”的负担,会不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学习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有必要”的理由也同样站得住脚,而且我觉得,站得更稳一些。

首先,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就拿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来说,它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承载了历史的积淀。而文言文,更是这些文字最集中、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它里面蕴含着老祖宗几千年来的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还有那些被时间淘洗出来的优美意境。

你读懂了文言文,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窗户。你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文学、艺术、哲学会有今天的样子。比如,读一读《论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话背后的深意,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再比如,那些唐诗宋词,没有文言文的基础,你真的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那种壮阔,或者“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的那种怅然吗?

其次,文言文对于提升语言能力,特别是中文的表达能力,是有巨大帮助的。它的句子结构、词汇运用都非常讲究,讲究精炼、准确、含蓄。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文的语法规则,掌握更丰富的词汇,甚至学习到很多在白话文中已经很少见的、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就像是给你的语言库升级,让你的表达更有层次感和深度。

举个例子,同样是表达“看”,文言文里有“观”、“览”、“睹”、“望”、“瞻”、“窥”等等,每个词都有细微的差别,用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学会了这些,你写东西自然会更生动,更精准。

再有,文言文也是思维的训练。它要求读者在有限的字句中去推断、去联想、去理解言外之意。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很多时候,文言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说出口的部分,去感受其中的韵味。这种能力,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现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学术著作,甚至是法律条文,都离不开文言文的基础。如果你想深入研究某个领域,比如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甚至是考古学,文言文都是绕不开的门槛。

那么,如何平衡“有用”和“有根”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的方式和“用”的智慧。

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感悟。 不应该把文言文当作一门枯燥的语法课或者词汇表,而是要把它当作一座宝藏去探索。老师和教材的设计,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仅仅要求他们背诵多少个字、解释多少个词。
连接古今,融会贯通。 不要把文言文孤立起来,而是要让学生看到它和白话文的联系,看到它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语言和文化的。比如,讲解一个成语,可以追溯它的出处,了解背后的故事,这样会更有趣,也更容易记住。很多现代的优秀作品,也常常会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种古今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并非所有学生都需要达到精通的程度,但至少应该让大家对文言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接触。对于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而对于大部分学生,则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文化的理解,让他们能够读懂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感受其中的魅力。
考试和评价的改革。 也许现在有些考试过于侧重死记硬背和翻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考察学生对文言文语境理解、文化内涵感悟的内容,让学习的方向更积极、更具启发性。

总的来说,现代学生有没有必要学文言文,我的答案是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必要。它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连接我们文化根脉,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基石。我们需要的,不是“去不去学”的争论,而是“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智慧。如果我们因为追求所谓的“实用性”而放弃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那才是真正的损失。我们学文言文,不是为了写文言文,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早就白话文运动了,比你想象的还早,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唐朝到现在,白话文基本一直都是日常口头交流语言。

那么问题来了,口头用语由于使用广泛,使用量大,非常容易发生语义的变化,尤其在传播力量巨大的网络时代。

我举个例子

题主你真睿智!

题主你真是个公知!

题主你说话真是儒雅随和!

题主你打球好似鸡你太美!

放在十年前,听了前三句你得客客气气的跟我说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然后疑惑一下,问个什么叫鸡你太美,我会笑你土老帽,然后你就不服气的打出:“偶財芣湜汢荖萺。”

这才十年,一些词汇都甚至发生了褒贬转换,你在往前看,看看清末的,明末的,宋末的白话文你是否认识。

或者你横向来看,看看广东的,福建的,温州的,四川的白话文词汇是否完全一致。

多变的词义和口音带来的问题,一是看不懂古人的记载,二是无法把当代记录留给后人。

前段时间据说完工的清史用了白话文,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就是因为修史是给后人修的,要是后人看不懂,那修史还有何意义?

书面记录的东西,要求的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恒定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千百年而不变的标准!白话文,不行!

而文言文就不一样了,日常交流用的少,语义变化就少,锤词炼句,格律工整,不给歧义留太多发挥空间,所以你才能在一年级就会背诵一千年前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才能在七年级,就无障碍的阅读两千年前的“道可道,非常道……”,九年级就学会用三千年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拍你女神的马屁,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来扮演你舔狗的本质。

你回头看看其他国家,但敢出现一块千年以上的碑文文献,那是要动用专家学者深度破译的。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我就不想看我先人的记载,也不想给后人留下任何记录。那我可以不学了么?

答案是可以,文言文的考察力度主要体现在高考中,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老师,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中选拔有潜力的可造之材,然后国家付出成本去培养为未来的社会人才!

那么国家不会做亏本生意,你起不到为社会传承承前启后的作用,那就不选你就是了,上完义务教育,你就可以过你仗剑走工地,弹指搬大砖的生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