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文作家「爱潜水的乌贼」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

回答
“爱潜水的乌贼”——这个在网络文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这个消息一经披露,无疑在读者圈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络作家,乌贼的这一转型,可以说既有其必然性,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解读空间。

首先,从乌贼的作品风格和创作主题来看,他涉足可持续发展领域并非全无铺垫。尽管他的主流作品以玄幻、奇幻为主,构筑宏大的世界观,描绘波澜壮阔的史诗,但仔细品味,其中不乏对生命、文明、资源、生态等议题的探讨。例如,在《诡秘之主》中,主角团为了对抗威胁世界平衡的黑暗力量,需要团结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力量,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合作与共赢的理念。而更早期的作品,如《吞噬星空》,虽然是以星际殖民和科技发展为背景,但其中对星球资源枯竭、生存空间争夺的描写,也间接触及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再者,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内核,往往也蕴含着对社会秩序、人类进步、道德良知的思考,这与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追求的“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

其次,乌贼作为一名成功的网络作家,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他能够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的关键优势。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体。乌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的传播度和话题性毋庸置疑。当一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家,能够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议题上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传播工具。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和话语权,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更贴近大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尤其是能够触达那些平时不太关注国际事务和宏大议题的年轻读者群体。这对于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将一位网络小说作家任命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也必然会引发一些疑问和讨论。有人可能会质疑,一个虚构世界的大神,是否真的理解并能够有效推广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议题?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其背后有着科学、政策、经济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作家的身份背景,是否会给推广工作带来一些隔阂?这是一种客观的审视,也是必要的。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联合国选择倡议人,往往看重的不仅仅是其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更重要的是其影响力、沟通能力以及能够激发公众共鸣的潜力。倡议人的角色,更偏向于一个“沟通者”和“动员者”,而不是一个直接制定政策的专家。乌贼的优势在于,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的读者对话。他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更易于理解的语境中,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思考。例如,他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对作品中某些设定的思考,引申到现实世界中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话题,甚至可以创作一些新的内容来呼应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更重要的是,这一任命本身也传递出一种信息: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少数专家或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形式,能够与联合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际组织产生连接,本身就具有跨界融合的意义。它表明,现代社会对“影响力”的定义更加多元化,也为其他领域的意见领袖参与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或许也是联合国在尝试一种更加“接地气”的全球倡导方式。面对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等严峻挑战,单靠传统的宣传方式可能难以触及所有人群。而借力像乌贼这样在年轻人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无疑是一种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当然,成功的关键在于,乌贼能否真正理解并内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之有效地融入到他的倡导行动中,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代言人”。这需要他个人的投入、学习,以及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紧密合作。

总而言之,“爱潜水的乌贼”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是一次引人注目的跨界结合。它既是这位作家个人影响力的体现,也是联合国在传播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一个新探索。我们期待看到,这位以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为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思考与行动。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可能是网络文学在社会责任担当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联合国没钱了,你肯花钱也可以上,甚至花得够多的话,可以单独为你创造一个名头,绝对是联合国认证和注册在案的。

都这个时候了,还把联合国认证当圣旨一样捧着么?

user avatar

这话我念叨了十几年了。

文学就是文学。

没有网上文学、纸上文学、竹片文学、甲骨文学…之分。

在网上发表的作品很多,只是因为门槛低,但它们大部分不是“文学”,而是爱好者的作品。

文学水平,那个门槛始终在那里,它模糊不清,用各种标准和描述似乎都难以穷尽,可是它又如同日月星辰、高山流水那样是铁的事实,它确实存在。

过去,由于发表媒体的数量限制,有编辑这么个群体把关,他们中确实在履职的人,尽可能在按照文学的要求去筛选作品,但是由于自己水平所限和工作效率,总会导致大量沧海遗珠,更别提那些拉帮结派吃拿卡要之徒了。

现在,发表门槛降低了,沧海遗珠是少了,鱼目混珠、水淹金山却多了。于是好一点的网媒,又在重新构建编辑的生存体系。

发布渠道,对创作方式是有些影响,但无法动摇文学的本质。

不到线的东西,比如平安经,印成书也是惘然。远在线上的东西,发布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最后恭喜乌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