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大学证实全球首例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这反映出哪些问题,会对抗击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香港大学近期证实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的案例,这个消息无疑给全球抗击疫情的努力投下了一片阴影,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和潜在影响。

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 免疫力的局限性与变数: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此前,我们普遍认为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康复的患者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可以抵御再次感染。香港大学的这个案例表明,这种免疫力可能并非永久有效,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病毒变异所“绕过”。这直接挑战了我们对群体免疫建立路径的认知。

2. 病毒变异的潜在影响: 新冠病毒的变异是持续发生且无法预测的。患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如果二次感染的病毒株与初次感染的病毒株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暗示着病毒已经进化出能够逃逸现有免疫反应的能力。这对于疫苗研发和群体免疫策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便我们建立了广泛的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病毒的持续变异可能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不断“追赶”病毒,更新疫苗,或者找到更普适性的免疫策略。

3. 检测与诊断的复杂性: 如何准确区分是初次感染的残余病毒还是二次新感染,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虽然香港大学的案例有详细的证据支持,但在实际的疫情防控中,尤其是在大规模筛查时,区分的难度可能会增加,这需要更精准和敏感的检测手段。

4. 抗体水平与保护力的关系: 这个案例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体内抗体的水平是否能直接等同于对病毒的保护力,以及抗体何时会消退到无法提供有效防护的程度。康复者体内可能仍有一定水平的抗体,但不足以阻挡病毒再次入侵,这说明我们对免疫记忆的理解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5. 对疫苗有效性的潜在疑问: 虽然这个案例是自然感染者二次感染,但它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开始担忧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力是否也会面临类似的失效风险,尤其是在面对病毒变异株时。这会影响人们对疫苗的信心,并可能导致疫苗接种策略的调整。

二、对全球抗击疫情产生的影响:

1. 对群体免疫战略的冲击: 如果二次感染成为普遍现象,那么依靠自然感染来建立群体免疫的策略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行。每一次感染都不能保证长期的保护,这意味着病毒可能会在人群中持续循环,难以被彻底扑灭。即使有疫苗,如果疫苗提供的保护力也不能长久维持,那么可能需要像流感一样,定期接种加强针,这会大大增加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和管理的复杂性。

2. 加速疫苗研发和更新的紧迫性: 这个案例将进一步推动科学家们研究病毒变异的规律,以及如何研发能够应对多种变异株的“广谱”疫苗。同时,对于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也变得更加重要,必要时需要及时更新疫苗以应对新的病毒株。

3. 对疫苗接种政策的调整: 这个案例可能会促使各国政府重新评估疫苗接种的策略。例如,是否需要为康复者也提供疫苗接种?康复者和未康复者在接种疫苗的优先级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接种的间隔时间和加强针的频率是否需要调整?这些都需要基于进一步的研究数据来决定。

4. 对公共卫生措施的持续要求: 在病毒变异和免疫力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疫苗可能还不足以控制疫情。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可能会被重新强调,并且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边境管控和旅行限制的必要性也可能需要根据病毒的传播情况和疫苗有效性来动态调整。

5. 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防控措施,都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和正常的社会活动产生持续的影响。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适应这种“与病毒共存”但又充满变数的局面,这意味着经济活动可能无法像疫情前那样稳定地恢复。

6. 公众心理的挑战: 康复后再次感染的案例可能会加剧公众的焦虑和不确定感。一些人可能会对病毒的危险性产生更深的恐惧,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看到二次感染的可能而对采取防护措施产生懈怠心理。如何平衡科学的警示和公众的心理健康,将是政府和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

总而言之,香港大学的这一发现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案例,但它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揭示了我们对新冠病毒免疫机制认识的不足,以及病毒变异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大科研投入,不断调整策略,并做好长期抗疫的准备。这场战役,远未结束,且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香港是第一个证实。我相信二次感染在美国巴西印度之类的地方应该很常见,只是这些地方不会这么细密地记载两次感染的毒株并进行比对罢了


我甚至怀疑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就是二次感染——3月时候就说是阳性但他死活不交报告直到5月说自己是阴性,到7月测试证实阳性但很快就转阴了,属于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二次感染证实了,那么按照感染人次算美国的确诊病例就没有上限了,如果一直能免疫,美国最多也就3.3亿确诊,但现在不知道会达到多少呢?


另外,二次感染能感染不同毒株,相同毒株是不是也可能呢?那些隔几个月复阳的诡异患者,是不是其实是因为他第一次阳性的时候把带病毒的东西放了冰箱,而几个月后把东西从冰箱取出来,而重新感染的呢?

user avatar

4月份曾经应 @中国科普博览 邀请回答过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二次感染,当时只是推测会发生,没想到这次证实了。

————二次感染而非复阳的判断依据————

新冠患者痊愈后再次被诊断出新冠阳性,面对这种情况,相信大部分人直观推断不外乎以下:

1,只是患者在排毒,所以核酸阳性

2,患者体内免疫一直和病毒进行着均衡,直到有一天均衡被打破,之前的病毒复发。

在排除合理情况后,我们才敢猜测是二次感染了。

如何证明二次感染?最佳的办法那就是比较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序列

如果是序列一致,那么就是复阳;序列不一致,那就是二次感染。


在今天之前,我们从未发现这种情况,即便之前有湖北荆州的新冠复阳事件,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可能是我上面提的情况。

因为我们没有那位患者之前的核酸序列,所以无法确定此次复阳核酸到底和之前的是否一样。

然而,今天,正式证实了一例新冠的二次感染。

—————世界首例二次感染—————

这是由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的。

患者是一个33岁的男士。

3月26日l,他首次感染了新冠,并于4月14日康复。

8月15日ll,他从西班牙经英国返回香港的时候,在机场被检测出了新冠阳性。

而香港方面恰好保存了他的样本,并且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意外的发现,前后两次,他体内的病毒序列是不一样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

两株病毒株一共有24个突变差异,对应的蛋白结构变化。这种变化是需要长期进化才能实现的,也就是意味着这个病毒并不是原病毒直接变过来的,而是两个独立病毒株。

Viral genomes from first and second episodes belong to different clades/lineages. A total of 24 nucleotid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viruses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ode. Amino acid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be found in 9 proteins, including a 58-amino acid truncation of ORF8 protein that was present only in the virus from the first infection

换句话,4个半月之内他被不同的新冠病毒株感染了两次。

这是真正的二次感染,是世界上报道的首例二次感染。

————抗击新冠蒙上阴影————

这给新冠带来了非常大的阴影。

我们一直相信新冠感染后不会再感染,甚至我们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然而如果感染了病毒还能再次感染,那疫苗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本来疫苗就是用灭活或者减活病毒或者是病毒的片段来模拟感染,如果真实的感染都无效,那模拟感染就意义打折了

这关乎到免疫的持久性,疫苗有效保护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等几个问题。

之前的消灭冠状病毒的计划可能落空,我们付出的那么多努力难道要变成常态化的应对新冠?就如论文作者所言:

1,群体免疫可能无效

二次感染最大的打击之一是群体免疫理论。之前一直宣传的群体免疫,如果能够发生二次感染,那么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应对新冠已经无法根除了,这一点在其他的季节性冠状病毒中也存在,比如229E,OC43,NL63l和HKU1,他们会引发感冒。

2,疫苗无法提供终生保护

疫苗本身是模拟病毒,比如用减活病毒、灭活病毒或者病毒片段来刺激机体引起免疫,而感染是真实的病毒去发挥作用。可以说,感染才是最佳的检验免疫效果的办法。而二次感染意味着疫苗并不能发挥完整的作用,无法实现用疫苗来杜绝疫情。因此即使研发出疫苗,也需要反复注射来加强免疫,这对疫苗的需求高。

现在来看,半生,三分之一生,百分之一生都悬~

这样下去,事实上某种程度意味着疫苗的落空,毕竟三四个月打一次的疫苗,谁撑得住?

3,疫苗实验要把新冠康复者也纳入

这一点是之前很少考虑的,这次意外情况意外着我们对新冠的认知尚不足,康复者都有可能感染,因此需要把之前的康复者纳入疫苗实验。

目前我们急需了解的是,患者为何会二次感染?

至少有两种猜测:

1,ADE效应.

所谓ADE效应是指针对病毒表面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常常可以阻抑病毒入侵,将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现象就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简单地说,就是得了这病,一个新的病毒株感染,可能不仅不能抵抗,反而会更严重。

2,抗体消失

这个理解更容易,那就是新冠患者体内的抗体无法存在很久,导致新的病毒来袭,患者对于新冠是不设防的。

其实这一点在前期的研究中就有一些迹象。

前期《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显示,在8周时间里,81%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抗体会减少,而有症状人群中抗体减少的比例为62%[1]。


同时,不到60天的时间里,竟然有40%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抗体会降低到无法检测的水平。而即便是有症状的确诊者,也会有12.9%的患者抗体下降到无法检测。

换句话说,2个月后,竟然有的患者已经没抗体了。这种情况下,抵抗个卵啊。


所以我们目前尚不清楚香港这一例二次感染到底什么情况?到底有多大比例会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康复情况会如何?


其实之前看到恒河猴的研究时候,就有这种不祥的预感[2]。

当时研究人员目的是想检测抗体是否会对二次感染有效果。

然而,我注意到的是,有的猴子,二次攻毒,依然可以感染,尽管后续康复了,但是这给我一个不好的预感,就是新冠会二次感染,甚至连同一种病毒都抵抗不了(否则就不会二次感染了。)

但是,这种不祥的预感,真是不好啊。

—————苦中作乐—————

当然,你要是苦中做乐的话,还是有一些正面的东西的。

1,症状变轻了

这例患者第一次感染轻症,症状是咳嗽和痰,喉咙痛,发烧和头痛,二次感染是无症状。

2,抗体反应更快了

这名患者在初次感染后的第10天都没有检测到新冠IgG抗体。二次感染后第5天,就检测到了新冠IgG抗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抗体一直在下降,且记忆细胞存活时间也是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说二次感染必然会轻症,因为有个最大的敌人:

时间!

3,这是世界首例

所以万一是孤例呢?


当然,如果你能承受新冠常态化,比如半年打一次疫苗的情形,也好。毕竟你无法让全世界人同时都打疫苗,也无法阻止人员流动和冷链运输。

而且,新冠不是流感。

新冠的死亡率高出流感几十倍,传染力也是流感的好几倍。

这么大的差异,怎么能类比呢?

1Long Q X, Tang X J, Shi Q L,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8): 1200-1204.

2The D614G mutation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 enhances viral infectivity and decreases neutralization sensitivity to individual convalescent sera

3,本文论文还没正式发表,只是看到作者推了的部分文章内容,包括gisaid尚未查到对应的序列

—————补充——————

可能大家会看到同样一个新闻会得出悲观乐观两种态度,其实都是对的,本质上取决于你对新冠疫情的期待。

我一直期待新冠疫情可以像SARS一样消失,所以对疫苗期待很高,毕竟有很多成功地疫苗,比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A群流脑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精白破等,它们甚至能达到长效免疫,人类更是有天花疫苗直接把天花干掉的例子。

但是目前新冠来看,可能做不到这个,毕竟抗体2个月就衰减的不像话,记忆细胞本身周期也就是几个月到几十年,这意味着,我期望的用疫苗把新冠扑灭的可能性也很少了。

长期共存似乎是个难以避免的情况,而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不便:比如长期戴口罩,学校长期封锁,随处可见的测量体温,以及局部爆发导致的地区封禁等等,这是极其不便的,我们很难回到2020年前的生活了。

而如果外出或者国外来访,可能检测新冠近期接种也成为一种常态。而冷链运输更是被严重影响。

可以说,新冠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彻底无效,一针不行,多打几针,这大概率是今后的情况了。

但是,乐观的认为这是流感,还是太乐观了,你见到过死亡率几十倍于流感、传播率几倍于流感的流感?还可以不分季节持续发病的流感?而且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差别还是很大的。

也许,只能期待疫苗反复注射后以及病毒最终进化到了就像229E,OC43,NL63l和HKU1这样轻微的冠状病毒,而不是SARS、MERS、SARS-COV2这种烈性病毒。

—————想看论文原文部分,移步到此———————

由于不能问答不能发图,我把图放到了专栏了

user avatar

最大的隐患终于被公开了。

对,不是被“发现”,是被“公开”。

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里,唯有中国大陆采取的严防死守才是正确的路径。

其 他 全 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