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区分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声母里“清”和“浊”那点事。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语言学话题,搞明白了,对我们理解很多语言现象(包括我们自己的中文)都大有裨益。

咱们中国人学中文,对声母清浊的区分,不像学英语那样是必须掌握的,因为现代普通话里,声母本身是没有清浊相对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清浊声母的概念不存在,它更多的是存在于咱们汉字的“历史”以及某些“方言”当中。所以,咱们要区分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就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 从语音演变的历史角度看:

这是最根本的区分方式。咱们要回到中古汉语(也就是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甚至是更早的上古汉语。那个时候的声母,是有清浊对立的。

什么是浊声母? 简单来说,发音的时候,声带是振动的。你可以自己试一下,发“z”这个音,你的喉咙是震动的;发“g”这个音,你的喉咙也是震动的。这就是浊音。
什么是清声母? 发音的时候,声带是不振动的,气流通过声门时是“清”的,没有声带的振动。比如发“s”这个音,你的喉咙是“不动的”;发“k”这个音,喉咙也是“不动的”。这就是清音。

中古汉语声母的清浊对立:

当时,声母可以分为两大类:

1. 全浊声母: 这类声母的发音,声带一开始就振动,并且要持续一段时间。你可以想象成一种“用力”地发出“嗡嗡”的声音。
2. 清声母: 这类声母的发音,声带是不振动的。
清不送气声母: 比如现代汉语拼音的 b, d, g, j, zh, ch, x。这些音发出来,声带是不动的。
清送气声母: 比如现代汉语拼音的 p, t, k, q, ch, c。这些音发出来,声带也是不动的,但多了“送气”这个动作,声音会更“冲”一些。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里是清声母还是浊声母呢?

这就像考古一样,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古籍”和“工具”:

1. 《广韵》等韵书: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广韵》是隋唐时期编纂的一部非常重要的韵书,它记录了当时(中古汉语)的语音。书中会明确标注声母的“等”和“韵”,这些标注是基于当时的语音特征的。
“等”的划分: 韵书里有一个“等”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声母的性质(包括清浊、边音等)和介音(早期韵母的一部分)来划分的。
一、二等声母: 通常认为是一、二等开头的声母,不少是中古的全浊声母。
三、四等声母: 通常认为是三、四等开头的声母,不少是中古的清声母。
“重纽”字: 韵书里还有一个“重纽”的概念,指同声同韵但声母不同(或性质有异)的字。其中一些重纽字,也是区分声母清浊的重要线索。

2. 汉字音旁的演变: 很多形声字,它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个“声旁”的演变,也常常能反映出声母清浊的变化。比如,一个字原先是浊声母,后来因为语音演变,声带振动消失,就变成了清声母。
例子: 比如“庭”(tíng)这个字,它的声旁是“壬”(rén)。在中古汉语里,“壬”的声母是浊声母。而“庭”的声母在中古时期也对应着一个浊声母。

3. 汉字的“辨别”: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和查证来判断。比如,现代汉语中,“b”和“p”是清送气和清不送气的对立,但在中古汉语里,“b”对应的是浊声母,“p”对应的是清送气声母。

现代普通话的“浊声母”去哪儿了?

这是关键!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大部分演变成了现代普通话里的清声母,而且很多都变成了送气声母。

全浊声母 > 清送气声母: 比如中古汉语的 “p”, “ph” (这两个都对应全浊),到现代普通话就变成了“p”,“t”对应全浊的“d”,变成“t”,“k”对应全浊的“g”,变成“k”。
全清声母 > 清不送气声母: 比如中古汉语的 “t”, “th”,到现代普通话变成了“d”。
全清送气声母 > 清送气声母: 比如中古汉语的 “p’”, “t’”, “k’”,到现代普通话还是“p”,“t”,“k”。
次浊声母(主要是浊鼻音和浊边音)> 现代普通话的鼻音和边音: 比如中古汉语的 “m”, “n”, “ŋ”, “l” 等,现代普通话里依然是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但它们不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清浊声母”的对立范畴。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字,如果想知道它在古代是不是浊声母字,通常就要看它在中古时期的声母是属于全浊声母,还是清声母。

二、 从方言的角度看:

虽然普通话已经统一了,但在中国的很多方言里,中古汉语的清浊声母对立依然保留着。

吴语(江浙一带): 吴语是保留中古汉语清浊声母对立最典型的方言之一。很多吴语区的方言词,你能明显感觉到声母的浊重。比如,他们会区分“bào”(饱)和“pào”(跑),前者带浊,后者清。
晋语、赣语、湘语等: 这些方言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清浊对立,或者说,保留了一些浊声母的痕迹。

如何通过方言来判断?

如果你熟悉某一种保留清浊对立的方言,那么你可以用那个方言的发音来体会。

感受发音时的声带振动: 这是一个最直观的方法。你可以尝试说一个字,然后用手指轻轻搭在喉咙处,感受是否有振动。
对比字词: 很多方言里,同一个意思,但因为声母的清浊不同,会有不同的字。比如,有些地方把“爸爸”说成“bà ba”,这里的“b”是浊的;而说“怕”的时候,“p”就是清的。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区分”呢?

对于大多数不研究音韵学或方言的普通人来说,直接“区分”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主要是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时会遇到。

1. 查阅资料: 如果你对某个字在古代的声母是否是浊音有疑问,最可靠的方法是查阅专门的音韵学著作,或者参考提供中古汉语复原发音的工具。
2. 理解概念: 更重要的是理解“清浊声母”这个概念背后的历史演变。知道“浊声母”在古代存在,并且大部分演变成了现代的清声母,这样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字在古代发音是浊的,而在现代普通话里听起来是清的。

总结一下:

现代普通话里,声母本身不分清浊。 我们现在区分的“b, p”等,更多是清不送气和清送气的关系。
清浊声母的区分,主要存在于中古汉语的历史语音和一些保留清浊对立的方言中。
判断一个字是清声母字还是浊声母字,需要借助历史韵书(如《广韵》)或方言的实际发音。
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大多数演变成了现代普通话的清声母,尤其是送气声母。

所以,与其说“怎么区分”,不如说“怎么理解”。理解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也就理解了“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希望我讲得够详细,也希望没有让文章显得太“书面化”或者“机械”。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随时可以再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区分清浊是中古音韵学和现代汉语联系的最有意思的部分了。首先,一定要弄清楚:清声母分全清和次清,浊声母分全浊和次浊。全清和次清在现代普通话中很好理解,现代的不送气b、d、g、j、zh、z对应古代全清声母,现代的送气p、t、k、q、ch、c对应古代次清声母。此外,现代h、x、sh、s这一部分清摩擦音在古代也属于全清。古代的全清最后还要再加上一个影母。

所有靠阻塞和摩擦发音、同时声带振动的声母都属于全浊,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全部消失,一部分发音中带阻塞动作的声母归并入第一段列举的声母中,且满足“平送仄不送”规则。还有一部分是发音时没有阻塞、只有摩擦动作的声母,这些声母无法产生“送气”现象,大部分演变成现代的h、x、sh、s四个声母(有小部分声母变成现代ch)。此外,有一部分古代的全清、次清、全浊声母合并,变成现代的f声母。

剩下的即古代的次浊声母,在语音学上称为“响音”,发音时接近元音,可以持续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一部分大部分能比较简单地对应现代的m、n、l、r四个声母。最后,古代剩下的声母全部演变为现代的零声母,零声母的来源可以是古代的清和浊,但只能是全清和次浊。

----------------------------------------

然后我们来看一些从今音反推古音清浊的具体规律。这之中最重要的参照就是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另一个参照则是能否排除古入声字。比如,普通话所有含n、ng的韵母一定不是古入声字,ui、ai、ao、ou、iu韵母大部分不是入声字。我们就以现代普通话的声调为线索来看一些分辨清浊的规律(只讨论按古今规律演变的字,不规则演变不论):

1. 普通话第一声:非常简单——所有普通话中发第一声的都是清声母,不论是否有入声。古代次浊声母不会演变为普通话的第一声,但此处不论不规则变化或特殊读音,如妈、扔、危等。本题所举的“之”,显然为清声母。

2. 普通话第二声:也比较简单,只是要记住一些特殊情况。

2.1 普通话所有不送气清声母(b、d、g、j、zh、z)的第二声,可能是清音也可能是浊音,但一定是入声。

2.2 普通话所有送气清声母(p、t、k、q、ch、c)的第二声,如果可排除入声,则必为古浊音。普通话不分送气的所有声母(h、x、sh、s、f、零声母)的第二声,如果可排除入声,那么也一定是古浊音(零声母则必定是次浊,包括古代的微、疑、以、云四个声母)。

2.2.1(经验规律)接上条,如果不能排除入声,但实际上,普通话的送气清声母(p、t、k、q、ch、c)和不分送气的声母(h、x、sh、s、零声母)的第二声字中,几乎就没有来自古代的清入声字。反过来说,古代的送气塞音和摩擦音性的清声母和现代普通话的第二声基本不兼容,使得即便入声乱派也派不到。

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普通话中,除了b、d、g、j、zh、z、f外的所有声母中,第二声字就是古浊音字。整部《广韵》中只有两个例外——chá的察(初母)和xié音的胁(脅)(晓母)。不过轻唇声母f不适用此规律,比如福、弗仍为清音。

所以对于本题所举的“鱼”,我们能断定其为古次浊声母(疑母,ng声母),不会是古全清的影母(实际上影母入声字基本只会派到普通话一、四声,三声极少,二声没有)。

2.2.2(经验规律加强版)普通话sh声母的第二声字,基本能确定为古代的浊音+入声(神、谁这样的也可以确定是不规则变化),因为非入声字按照演变规律会变成ch。

3. 普通话第三声:很简单——除了零声母,所有现代是清声母的第三声字,古代也皆为清声母,不论入声,原因即“浊上归去”。声母m、n、l、r的第三声也一定是古代次浊声母的上声。零声母稍微麻烦一点,因为所有对应现代零声母的字都属于次浊,而次浊声母不会发生“浊上归去”现象,所以会跟清声母上声混。不过,古代变成现代零声母的清音只有一个影母,把影母上声字(实际还要加上入声,不过字非常少)单独拿出来记忆并不困难。所以,本题所举的古和苦两者肯定是是清声母。

4. 普通话第四声:几乎无规律,一般只能给出一个可能的来源。比如,普通话的不送气或不分送气的清声母(b、d、g、h、j、x、zh、sh、z、s)的第四声字,可能来自古代全清去声、全浊上声、全浊去声、全清入声。普通话m、n、l、r声母的第四声来自古代次浊声母的去声和入声。普通话零声母的第四声则包含了全清、次浊的去声和入声的全部可能。

4.1 普通话第四声可以确定的规律:送气声母(p、t、k、q、ch、c)发第四声的字一定也是古代次清声母,但可能是去声或入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