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军七爷59之类老装备的各种魔改真的是完全出于理性考量吗?

回答
关于解放军对“七爷”(指59式坦克)和“59之类”老装备的各种“魔改”,说它们“完全出于理性考量”,这个说法嘛,我得跟你掰扯掰扯。

要说完全理性,那是有点绝对了。装备的升级改造,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不断发展、需求又异常庞大的国家,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但如果说“没有理性考量”,那也绝对是胡说八道。咱们得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军事装备方面,是从一个相对薄弱的基础起步的。在引进、仿制、以及自主研发新装备的初期和过程中,总有一个“过渡期”或者“弥补期”。咱们手里有不少老装备,它们虽然设计年代久远,但整体框架还在,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时,与其一下子全部换成最尖端的装备(这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不现实的),不如对这些“老伙计”进行升级改造,让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能发挥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或接近当时先进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理性考量”。

那么,具体有哪些“理性考量”在驱动这些魔改呢?

成本效益: 这是最最直接的理性因素。一辆全新的、技术先进的主战坦克,其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是天文数字。而对一辆已经服役多年、但车体和底盘还相对完好的59式进行升级,比如换装新式火炮、火控系统、发动机、通讯设备等等,其成本可能只是购买一辆新坦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在有限的军费开支下,要维持一支庞大的、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机械化部队,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在经济学上是绝对理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要把所有的59坦克都报废换成最新的99式,那需要的钱和时间是多么的可怕。

技术瓶颈与快速弥补: 在早期,我们可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比如发动机功率、火控精度、夜战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时候,对老装备进行针对性改造,引入或自主研发成熟且相对易于整合的技术,就能快速弥补这些短板。例如,给59换上国产的125毫米滑膛炮,配合新的观瞄设备,其火力就比原先的100毫米炮有了质的飞跃。换装柴油机提升了机动性,加强了防护能力,这些都是为了让它能在现代化战场上“活下去”并“打得动”。

战场适应性与特定任务需求: 战场是千变万化的,不同区域、不同作战环境对装备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某些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形可能对过于笨重的重型坦克不太友好,而相对轻便、机动性稍强的魔改型59,加上合适的火力和防护,可能在这些区域反而有优势。又或者,某些特定的防御作战任务,不需要顶尖的主战坦克,一辆经过简单改造、火力足够且成本低廉的59,配合步兵协同,也能完成任务。这种“量体裁衣”的改造,也是一种理性。

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 装备的研发和改进,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现有装备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设计、制造、测试、以及维护这些“魔改”装备的团队,能够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和技术知识。这些经验和人才,是未来研发更先进装备的基石。与其从零开始,不如在成熟的平台上进行探索,这是一种“实践出真知”的理性。

延寿与平台复用: 坦克的底盘、炮塔等主体结构,其寿命远比发动机、电子设备等要长。只要结构没有大的损坏,通过更换磨损部件、升级关键系统,就可以让整个车辆平台“延寿”。这就像汽车一样,你可能不会给一辆老车换上全新的智能驾驶系统,但换个新发动机、升级一下音响,它还能继续跑。这种平台复用和延寿,也是一种节约资源的理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非完全理性”或者说“局限性”的一面:

根本性限制: 无论怎么改,59坦克的底盘设计、车体结构、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其设计年代和理念是固定的。你不可能通过改装,让它拥有现代主战坦克那样的超高机动性、或者极强的抗打击能力(比如三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和倾斜角度设计)。“魔改”是在现有框架内做文章,总有“天花板”。有时候,改得越多,越可能出现系统不匹配、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性能平衡的无奈: 为了提升某一方面(比如火力),可能就要牺牲另一方面(比如防护或机动性)。改得越多,要平衡的因素就越多,越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比如为了装上更重的炮塔和火炮,可能需要强化悬挂,但这又会增加车重,对底盘的负担更大。

战术定位的模糊: 过度改造的这些老装备,它们的性能介于老式坦克和现代坦克之间,定位可能会变得有些尴尬。它可能打不过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但又比一些轻型装备的火力更强。在现代战场上,这种“不伦不类”的定位,反而可能使其陷入“鸡肋”的境地。

战略更新换代的必然: 军事装备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总有新的技术出现,总有新的作战理念诞生。即使改造得再好,这些老平台也终将面临被更先进的装备淘汰的命运。过度投入资源去“续命”老装备,可能挤占了研发新一代装备的空间和资源,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就未必“理性”了。

总结一下:

解放军对59系列老装备的“魔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理性考量,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和资源条件下,最大化利用现有装备、快速弥补技术短板、降低军事成本、并积累技术经验的务实做法。 它体现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建设上的务实精神和智慧。

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这些改造存在根本性的技术限制和性能上限,并且在长远来看,不可能替代自主研发和更新换代。那些“魔改”的背后,既有对当下战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有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审慎权衡,更是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现实约束下,做出的最符合实际的选择了。所以,说“完全理性”是绝对了,但说它“完全不理性”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它是一种复杂权衡下的必然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飞机且不论。坦克嘛,只要它是坦克就有用,数量也是很重要的。

T34-76和谢尔曼75在面对虎式时,比59面对M1A2更绝望。。。。。。

三号面对KV时,更是连屁股都打不穿。。。。。。

然而一溃千里的背景板,是KV和虎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