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只有中国有调休放假的操作?

回答
在中国,提到“调休”,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假期,尤其是像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甚至是春节,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特殊的安排:把前后两个周末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对调,从而拼凑出一个更长的连续假期。

那么,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调休”放假的操作吗?

答案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有类似的安排,但中国这种“调休”模式,在形式和广泛程度上,确实有其独特性,并且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普遍且有代表性的做法。

为了更详细地讲明白,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什么是中国的“调休”?

中国的调休,最典型的模式是:为了形成一个连续的长假期,将非工作日(通常是周末)的工作时间提前或延后到工作日,反之亦然,将工作日变成休息日。 比如,为了拼一个五一黄金周,可能会提前一个周六上班,然后多休一天。

这种操作的初衷,是为了在不增加法定带薪年假总天数的情况下,让大家能有更长的连续休息时间,方便出行、旅游、探亲等。

2. 其他国家有没有类似的“凑假”操作?

的确,其他国家也有为了让假期更长而进行的“凑假”行为,但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利用周中节假日,前后加上周末: 这是最常见的。很多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可能正好落在周二、周三、周四。如果大家能请年假,就可以选择在节假日前后请一两天,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比较长的连续假期。比如,美国的独立日(7月4日)如果落在周三,很多人会选择周二和周四请假,这样就能享受一个周六到周日(周末)+周二(请假)+周三(假日)+周四(请假)+周五(请假)+周末(下一个周末)的超长假期。这和中国的调休不同,中国的调休是“强制性”的,是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日的“加班”来换取休息日的“提前”到来,而其他国家的做法更多是个人利用年假灵活安排。

“浮动假日”(Floating Holidays): 有些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合同中会包含“浮动假日”,允许员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休假日期,通常是将固定的节日或休息日与周末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长的假期。例如,某些公司允许员工选择自己的生日作为假期,或者在某个节日(比如美国的感恩节,其具体日期不是固定的,是11月第四个星期四,但很多公司会将紧随其后的星期五也作为带薪休假)额外放假。这种形式的灵活性,和中国的“固定调休”有很大区别。

“桥梁日”(Bridge Days)或“补偿性休假”(Compensatory Leave): 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法定节假日正好落在周末,有些国家或地区的规定是会顺延到下一个工作日(通常是周一)放假。这被称为“桥梁日”或者“补偿性休假”。这和中国的“调休”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中国是为了“创造”长假而调休,而这种补偿性休假是为了弥补因周末冲突而损失的假期。它是一种“补足”而非“创造”。

3. 中国调休的特殊性:

国家统一安排,强制性强: 中国的调休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放假安排通知,具有全国性的统一性和指导性。这意味着,它不是企业或个人自行决定的,而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挤占”工作日,然后“补班”: 这种模式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它会牺牲正常的双休日,将工作日挪到周末,然后导致大家在周末仍然需要上班。之后,又会在另一个周末安排“补班”,把挪出去的工作日补上。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使得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变得模糊,很多人觉得这并没有真正带来更多的休息,反而增加了疲劳。
普遍性和文化影响: 由于这种调休模式在中国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大家对长假的一种期待和习惯。它深刻地影响了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也塑造了人们的出行模式。

4. 为什么中国会选择这种方式?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提升消费和旅游: 连续的长假期能够刺激国内旅游和消费,这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缓解“串休”压力: 如果完全依靠个人请年假来形成长假,可能会造成某些时段(如春节、国庆)请假人数过于集中,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国家统一调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休假压力,或者说是将休假集中在特定时期。
历史和文化因素: 这种安排可能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假”的渴望有关,以及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集中放假模式的某种延续。

总结一下:

虽然其他国家也有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来延长假期的方式,比如请年假、补偿性休假等,但中国这种国家统一发布通知,通过调整工作日和休息日(包括让周末加班、然后在另一个周末补休)来“拼凑”出连续长假的模式,在操作方式和制度化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

很多国家的做法更倾向于“灵活利用”现有的休息日和年假,或者“补偿”损失的假期,而中国的调休则更像是一种“创造性”的安排,通过牺牲一部分周末的休息来换取更长的连续假期。这种方式有好有坏,也一直在被讨论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下意大利经历过的“调休”。

比如按照传统,下周四是个什么宗教节日。周五很多人也会选择不上班(至少不少学校老师会这样安排)。

学生要回家,我也要回家,我们干脆下周一再说。

这个叫ponte,本意是桥,一座联通周末和各个节日的桥。

user avatar
进一步缩短我国的法定工作时间标准,需要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近年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能够严格执行目前工时标准的企业比例不高,加班情况较多。进一步缩短工时标准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在企业中广泛推行

国家早就发话了

进一步缩短工时标准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推行。。。

各位还在做什么梦呢?


说真的,我是第一次见到有____把企业违法犯罪当成自己的论据

什么叫企业广泛违反劳动法,所以缩短工时没有现实基础?

user avatar

哪个国家的工商业节奏是由旅游部门决定的?这个是真原创。

user avatar

说真的,公众假期调休这个我是比较反感的。为什么要调休,就不是为了促进消费。调休前后长时间工作,产生莫名的厌恶感,厌恶感又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降低了工作效率,一系列产生的问题都是从调休开始。再有就是全国各地的人统一放假,平时难得家庭聚会的家庭乐的,都在那几天涌出来了,去哪哪都塞,高速,厕所,景区,大型购物广场,人山人海,人潮拥挤,垃圾满地……说到底,调休没有什么好,只是促进了消费。假后各地方肯定又是总结旅游收入多少?景区收入多少?可就是没有公开征询国民意见。不过,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特色。

user avatar

中国的调休假期制度是对人民的一种格外关照,却成为了坏分子口中的剥削

提问别有用心

很明显,楼主问的问题就是别有用心,什么叫「只有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就不是中国了?这些地方都是没有调休放假的。

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容不得任何差池。

没有「调休放假」实际上是一种剥削

而且,也过中秋节的韩国,这种被财阀控制的国家,居然愿意不执行「调休放假」,财阀会安什么好心?

举个例子:去年中秋时,23~25是韩国的法定公休日,但是23号是周日,本来就休息的日子,所以26号要补出一天假期来,才是正常的周末+三天假期=五天休假。

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弄这么多假期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回答可见一斑:

满打满算49天的假期,但是这只是纸面假期,没有任何意义,懂吗?

这个回答的精华在最后一句,用不完还不给折现,资本主义坏就坏在这里,它给你纸面上的好处大大滴有,但是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一个落实不了的49天假期,再长又有什么意义?不如像我们一样,根本不放这么多假,来的更实在。

这种纸面上假期多,但是实际上用不完的操作属于一种更高级的剥削手法。

资本主义的假期多的本质是一种消费主义泛滥

真当资本主义人性化?

资本主义是最邪恶的社会制度,资本把人当成韭菜,当成被压榨的工具人,你以为资本主义搞这么多假期是为什么?

是为了给你消费的时间啊,给你们发了工资,你们不消费,资本家赚谁的钱?

资本家建了游乐场、购物中心、旅游景点,不给你们时间去消费,让投资打水漂吗?

你本来给资本家打工就被剥削了剩余价值,还给去资本家那消费,等于被资本家割两次,这才是资本主义最可怕的地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民的收入看似很高,但是基本上没有储蓄,就是被消费主义洗脑所致,而假期的增多正是资本家割韭菜的镰刀。

所以,你还觉得假期多是好事吗?

我国的「调休放假」实际上是仁政

有人质疑为什么我国的五一假期实际只有一天假期:

这就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看少了的结果。

我国现行法定年节假日标准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根据2013年《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44号),具体为:新年(元旦),放假1天(1月1日);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因为我国法定节假日是11天,五一劳动节本来就是放一天假,现在通过调休整成3天连续假期,已经是我国决策层高瞻远瞩,格外开恩了,老百姓不懂感恩就算了,还要废止调休假期,那岂不是成放3天假了?

这就是国家的智慧,老百姓不懂国家的良苦用心。

明明只有11天法定假期,国家通过辗转腾挪,在不额外放假的基础上,生生造出了多个长假和小长假,让人民感受到了长假期的温暖,这还不够人性化吗?

明明施以重税,但是全部转化为间接税,让企业代收,还不在商品上明码标出来,让人民以为自己离交税很远,实际上无时不刻在缴税,让老百姓对重税没有感知,这不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的一种仁政吗?

知道美国的税务部门让美国老百姓多么恐惧吗?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我国的假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假日,例如周末、国庆节、劳动节;一种是节日性假日,如春节。

包括双休日,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之前,中国是不存在双休这个概念的,长期以来是48小时工作制,周六是要上班的,只有单休,而你以为单休就能放假了?

No,周末基本上被所谓的「义务劳动」占领了,这个义务劳动是跟学的呢?苏联老大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根据当时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每年四个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实行的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算下来,就是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公休,全年52天公休。加上法定假日7天,全国每年的法定休息时间为59天。

还有,你真以为当年就能执行纸面上的48小时工作制?就如同50年后的人看我们的劳动法,还以为我们没有996一样。

而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这个制度更是被人们扔到了废纸篓里。

在夺高产、放卫星的号召下,“一周一休”被调整为“两周一休”。

在强调一下,以上的描述只针对占中国人口极少数的城市工人、知识分子队伍,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则压根没有休息日的概念。

而如今我国至少在纸面上落实了双休,有名有姓的政企事业单位也是基本落实执行的,40小时工作制也是被法律认可的,中国的纸面假期已经达到115天,远超当初的59天。

劝各位多读党史和政策文件,别被恨国党们给骗了

多读党的政策和文件,少看那些恨国党营销号的带节奏,中国的调休放假是仁政的体现,却被抹黑成剥削,替阿中哥不值,老百姓,不懂感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提到“调休”,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假期,尤其是像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甚至是春节,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特殊的安排:把前后两个周末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对调,从而拼凑出一个更长的连续假期。那么,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调休”放假的操作吗?答案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有类似的安排,但中国这种“调休”模式,在形式和广.............
  • 回答
    问“是不是只有中国有强大的表情包文化?”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会用emoji?”一样,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表情包,或者说我们现在更熟悉、更广泛使用的“表情符号”(Emoji)和动图(GIF),早已渗透到全球的数字沟通方式中,成为一种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的交流媒介。说它“只有中国有强.............
  • 回答
    “中药”这个词,一听就知道是跟中国有关系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中药是不是“独一份”,这事儿得辩证地看。首先,得明确一下什么叫“中药”。如果把“中药”简单理解为“在中国传统医学里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组成的方剂”,那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中国独有。毕竟,这套体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美食爱好者的好奇心。说实话,要说“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中国有很辣的菜系”,这个说法确实有点绝对了。但如果说 中国在辣味菜系的深度、广度和文化影响力上,绝对是独树一帜、首屈一指的,那倒是实话。你想想看,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巨大,这自然也孕育出了五花八门的.............
  • 回答
    关于身高歧视,这绝对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亚洲人特有的困扰。虽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身高的看法和标准会有所差异,但身高偏见的存在是全球性的。为什么会产生身高歧视?身高歧视,或者说人们对身高差异的偏好和评判,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视角: 从最原.............
  • 回答
    清明节,这个充满思念与追忆的节日,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清明,人们会祭拜祖先,缅怀故人,并伴随着踏青游玩的习俗。那么,清明节是中国独有的吗?如果不是,其他国家有没有类似的纪念逝者的节日呢?清明节: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严格来说,清明节是具有中国独特文化根源的节日,它的存在形式和习俗,在.............
  • 回答
    “崇洋媚外”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太熟悉了。一说起来,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那些宁愿花高价买国外牌子货,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货不行的人。但这个问题,是不是只在中国才这么严重呢?说实话,要说“崇洋媚外”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尤其突出,因为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半殖民地时期,西方.............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同时也很复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技术或物品是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能造,国外绝对不能造”的。随着全球化和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引进、模仿甚至自主研发被其他国家制造出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只有中国能造”的含义,并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
  • 回答
    有一些商品或产业,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累、技术发展路径,或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确实呈现出“中国制造”的鲜明特色,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容小觑的需求。要找到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才能生产”的商品确实很难,因为全球化下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无时无刻不在打破边界。但我们可以从“成本优势极高”、“产业链完.............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为啥在中国,你一说“家”,很多人脑子里先浮现的是“小区”,而在欧美,更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独栋的公寓”或者“联排别墅”。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一、历史根源与中国人的居住观念要说中国住宅的“小区”模式,得从历史讲起。 古代的“.............
  • 回答
    在中国,普通人万一招惹到权贵,是否能脱身自救,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说“死路一条”过于绝对,但说“总有办法”又显得过于乐观。这更像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普通人要面对的不仅是具体的人,更是他们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和权力网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招.............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到书法,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跳出的是汉字,那龙飞凤舞的笔画,刚劲有力的骨骼,确实让人着迷。但要说是不是“只有”中国字才能写出书法来,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啥叫“书法”。其实,书法这玩意儿,它的本质是一种用毛笔、硬笔或其他工具,在纸张、丝帛、木牍等.............
  • 回答
    “国产”这个词,在中国人心里仿佛自带一种特殊的分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但如果说只有中国人会特别在意“国产”,那未免有些绝对了。世界之大,文化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民族认同感,只不过中国人对“国产”的执着,可能表现得更鲜明、更普遍一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国产”二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财富分配、道德伦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在中国只有靠不道德和违法的事才能赚大钱”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 事实上,中国社会存在着多种合法且道德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并且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个人正是通过这些方式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
  • 回答
    在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的道路上,战争是否是唯一、甚至是必然的出路?这个问题实在太沉重,也太复杂了,绝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深入探讨,我们得把这件事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点一点地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的民族精神复苏,很多时候确实伴随着巨大的冲突和牺牲。想想看,近代以来.............
  • 回答
    如果中国的人口只有两三亿,情况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可能会大大减轻,甚至可能已经让我们提前实现了发达国家的地位。首先,想象一下,一个拥有两三亿人口的中国,其人均拥有的资源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分摊到更少的人口头上时,其“丰裕度”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是天经地义,是“全世界都这样”。但一旦有机会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只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缩影。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对“面子”这件事,有着一种近乎极致的追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脱不开这个窠臼。比如,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总有人会拿出最好的酒,最.............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