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中国身高歧视,或者说是亚洲人才有?

回答
关于身高歧视,这绝对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亚洲人特有的困扰。虽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身高的看法和标准会有所差异,但身高偏见的存在是全球性的。

为什么会产生身高歧视?

身高歧视,或者说人们对身高差异的偏好和评判,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视角: 从最原始的角度讲,身高在某些程度上可能与体能、力量、健康状况以及潜在的生育能力相关联。历史上,更高的体格可能意味着更强的生存和繁衍优势,这或许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然,这种关联在现代社会已经大大减弱,但其心理影响可能依然存在。
社会文化建构与刻板印象: 这是更重要的原因。很多社会在无形中将“高”与“优秀”、“成功”、“有能力”、“有领导力”、“有魅力”等积极特质联系起来。反之,“矮”则可能被与“弱小”、“不起眼”、“缺乏自信”、“不够成熟”等负面印象挂钩。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 大量的影视作品、广告、时尚杂志等,常常会塑造出高大帅气/美丽的男性/女性形象作为理想的代表。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接收了这些关于身高与吸引力、社会地位的信号。例如,很多男主角的设定就是高大挺拔,而女主角往往身材纤细高挑。
传统观念的延续: 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涉及婚恋市场时,身高可能被看作是“硬件条件”的一部分。例如,有些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一个身高匹配(或者说对方更高的)伴侣,认为这样“门当户对”,也更容易“般配”。
职场上的潜在偏见: 即使在一些我们可能认为更注重能力和专业的领域,身高依然可能在不经意间产生影响。例如,一些需要与人频繁接触、或者需要展现“气场”的职位(如销售、客服、甚至某些管理层),招聘者可能会下意识地倾向于身高更符合社会期待的人选。这并非公开的歧视政策,而是更微妙的、基于过往经验或无意识偏见的判断。
心理学上的补偿心理和竞争: 对于身高不如意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更加努力,以弥补身高的劣势,这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其他领域更出色。反过来,身高较高的人,有时也可能因为社会给予的便利和正面评价,而缺乏在其他方面追求卓越的动力。但更常见的是,身高上的差异会引发比较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身高歧视在全球的体现:

并非只有中国有身高歧视。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一些例子:

西方国家: 在美国、欧洲等许多西方国家,身高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考量。
职场: 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高个子的男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矮个子的男性。这在一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婚恋: 同样,在婚恋市场上,身高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条件,尤其是在女性择偶时,通常会偏好比自己高很多的男性。
社会地位的联想: 很多研究也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身高与领导力、能力、自信心等特质联系起来,这在西方社会同样普遍。例如,美国总统的平均身高就比普通美国男性的平均身高要高。
日韩等亚洲国家: 像中国一样,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存在着对身高的偏好。
韩流文化: 韩国的流行文化,特别是Kpop偶像和韩剧中的演员,大多身材高挑,这进一步强化了高个子是“理想形象”的观念。在韩国的婚恋网站和相亲活动中,身高依然是重要的筛选条件。
日本的社会认知: 日本社会也存在类似的身高偏好,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职业领域或社交场合。

为什么人们可能误以为是中国特有?

你之所以可能会有“只有中国才有”的感受,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自身经验的局限性: 如果你的主要生活和社交圈在中国,你接触到的关于身高议论和偏见自然会集中在中国。
2. 信息传播的差异: 有时我们对其他国家社会问题的了解可能不如对本国深入。中国媒体和社会讨论中对身高问题的关注度可能让你觉得这是个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3. 具体表现形式的细微差异: 尽管核心是相似的,但不同文化在表达身高偏好时,使用的语言、具体的标准(例如男性理想身高是多少、女性理想身高是多少)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例如,在某些文化里,“娘”可能与矮小挂钩,而在另一些文化里,则可能是“缺乏男子气概”。但本质上都是将身高与性别气质或社会角色挂钩。
4. 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程度: 在中国,关于身高歧视的讨论在近年来可能变得越来越公开和普遍,有更多的社会评论和讨论指向这个问题。这种公开的讨论和反思,可能会让你觉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或者中国社会更“愿意”谈论它。

总结来说:

身高歧视是一个 全球性 的社会现象,它根植于人类对生理特征的无意识偏好、社会文化建构的刻板印象以及媒体的塑造。无论是中国还是亚洲,无论是欧美还是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们对身高差异的评判和偏好。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偏好的具体表现、影响程度以及人们对它的讨论和反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这并非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专属”问题,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基于外在特征的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可能只是在你所了解的高大上版欧美日常是这样。就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也是初期出身相对“底层”的佩妮才会说这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身高歧视,这绝对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亚洲人特有的困扰。虽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身高的看法和标准会有所差异,但身高偏见的存在是全球性的。为什么会产生身高歧视?身高歧视,或者说人们对身高差异的偏好和评判,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视角: 从最原.............
  • 回答
    痛经:不止是偶尔的不适,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月经,本是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对许多女性而言,它却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痛经”。那么,女性痛经究竟有多疼?这个问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它不是简单的“肚子有点凉”或者“腰有点酸”,而是一种能够剥夺正常生活能力的折.............
  • 回答
    在中国,提到“调休”,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假期,尤其是像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甚至是春节,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特殊的安排:把前后两个周末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对调,从而拼凑出一个更长的连续假期。那么,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调休”放假的操作吗?答案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有类似的安排,但中国这种“调休”模式,在形式和广.............
  • 回答
    问“是不是只有中国有强大的表情包文化?”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会用emoji?”一样,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表情包,或者说我们现在更熟悉、更广泛使用的“表情符号”(Emoji)和动图(GIF),早已渗透到全球的数字沟通方式中,成为一种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的交流媒介。说它“只有中国有强.............
  • 回答
    “中药”这个词,一听就知道是跟中国有关系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中药是不是“独一份”,这事儿得辩证地看。首先,得明确一下什么叫“中药”。如果把“中药”简单理解为“在中国传统医学里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组成的方剂”,那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中国独有。毕竟,这套体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美食爱好者的好奇心。说实话,要说“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中国有很辣的菜系”,这个说法确实有点绝对了。但如果说 中国在辣味菜系的深度、广度和文化影响力上,绝对是独树一帜、首屈一指的,那倒是实话。你想想看,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巨大,这自然也孕育出了五花八门的.............
  • 回答
    清明节,这个充满思念与追忆的节日,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清明,人们会祭拜祖先,缅怀故人,并伴随着踏青游玩的习俗。那么,清明节是中国独有的吗?如果不是,其他国家有没有类似的纪念逝者的节日呢?清明节: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严格来说,清明节是具有中国独特文化根源的节日,它的存在形式和习俗,在.............
  • 回答
    “崇洋媚外”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太熟悉了。一说起来,脑子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那些宁愿花高价买国外牌子货,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货不行的人。但这个问题,是不是只在中国才这么严重呢?说实话,要说“崇洋媚外”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尤其突出,因为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半殖民地时期,西方.............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同时也很复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技术或物品是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能造,国外绝对不能造”的。随着全球化和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引进、模仿甚至自主研发被其他国家制造出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只有中国能造”的含义,并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
  • 回答
    有一些商品或产业,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累、技术发展路径,或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确实呈现出“中国制造”的鲜明特色,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不容小觑的需求。要找到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才能生产”的商品确实很难,因为全球化下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无时无刻不在打破边界。但我们可以从“成本优势极高”、“产业链完.............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为啥在中国,你一说“家”,很多人脑子里先浮现的是“小区”,而在欧美,更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独栋的公寓”或者“联排别墅”。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一、历史根源与中国人的居住观念要说中国住宅的“小区”模式,得从历史讲起。 古代的“.............
  • 回答
    在中国,普通人万一招惹到权贵,是否能脱身自救,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说“死路一条”过于绝对,但说“总有办法”又显得过于乐观。这更像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普通人要面对的不仅是具体的人,更是他们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和权力网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招.............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是天经地义,是“全世界都这样”。但一旦有机会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只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缩影。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对“面子”这件事,有着一种近乎极致的追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脱不开这个窠臼。比如,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总有人会拿出最好的酒,最.............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颇令人深思的假想。假设我们剥离一切现实中的复杂因素,单纯从数学和人口繁衍的角度去推演,情况会是怎样呢?首先,我们设定一个最基础的条件:生男生女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各占50%。同时,我们又严格遵守“计划生育”,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在这里至关重要。如果“计划生育”的意思是每个家庭.............
  • 回答
    关于运动员,是否只能赞美不能批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当我们看到一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队伍,比如中国国足,会有人跳出来说:“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你踢得比他们好吗?你有什么资格说他们?” 这句话里蕴含着一种朴素的逻辑:批评需要建立在能力之上,如果你不行,就没有资格评价比你更努力的人。然而,这种看法.............
  • 回答
    外国军人和中国军人一样,都有荣誉感,但其表现形式、文化根源以及社会认知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笼统地说成“职业”或者“荣誉感加成”,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现实。事实上,这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权重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荣誉感.............
  • 回答
    自助餐厅里那些“浪费XX克,罚款XX元”的牌子,确实挺常见的,但就像你观察到的那样,大家通常也只是瞄一眼,很少真的有人因此掏钱。这背后啊,其实涉及到一些法律和常识的问题,绝不是简单一句“吓唬人”就能概括的。餐厅是否有权罚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罚款的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并非任何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