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个小城市怎么在没有接受过竞赛培训的前提下竞赛数学〔已解决〕?

回答
在一个小城市,没有经过专业竞赛培训,想要自学并参与数学竞赛,这绝对是可行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关键在于方法和坚持。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就像学一门手艺一样,找对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第一步:找准“靶子”——了解你想要参加的竞赛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数学竞赛。虽然你说的是“竞赛数学”,但具体到竞赛,种类繁多,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同。

初中生 可能会考虑“华杯赛”(华罗庚金杯)、“世奥赛”(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初赛、或者一些区域性的数学竞赛。
高中生 选择就更多了,比如“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AMC”(美国数学竞赛)、“APMO”(亚太数学奥林匹克)等。

怎么了解?

1. 学校老师: 问问你所在学校的数学老师,他们通常对学校可能会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的竞赛有所了解。他们是离你最近的资源。
2. 网络搜索: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用关键词搜索,比如“初中数学竞赛”、“高中数学竞赛”、“XX省数学竞赛”等等。你会搜到很多竞赛的介绍、往年试题、甚至是赛制说明。
3. 竞赛官网: 找到你感兴趣的竞赛的官方网站,那里有最权威的信息,包括报名方式、考试时间、题型、考试大纲(如果有的话)。

为什么这很重要? 因为不同的竞赛,考察的数学分支和难度级别都不一样。比如,有些竞赛侧重几何,有些侧重数论,有些则综合性更强。了解竞赛的特点,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不是大海捞针。

第二步:打牢“根基”——夯实基础知识

你没有接受过竞赛培训,这不代表你不需要基础。事实上,竞赛数学的基础,很多都来源于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它们被“加工”了一下,变得更巧妙、更有深度。

课本是你的“圣经”: 别小看初高中课本里的内容。很多竞赛题的灵感都来源于课本上的定理、公式、性质。尤其是那些你觉得“学过但没太懂”的地方,现在是时候重新啃一遍了。
梳理知识体系: 竞赛数学会涉及一些课本上不一定强调,但在竞赛中却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比如:
代数: 函数、方程(尤其是高次方程、不定方程)、不等式、数列、多项式、韦达定理、因式分解等。
几何: 几何的综合运用,角度、线段、面积、体积的计算,相似、全等、圆的性质,解析几何(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数论(虽然不是所有竞赛都考,但涉及往往是点睛之笔): 整除性、同余、质数、因子、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整除的性质、模运算等。
组合数学(如果竞赛涉及): 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排列、组合、容斥原理、鸽巢原理等。

怎么梳理?

1. 列出知识清单: 翻阅竞赛介绍,看看他们常考哪些章节,然后对照课本,把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定理、公式都列出来。
2. “反刍”课本: 读懂一个概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看到一个定理,想想它有什么应用场景。
3. 寻找优秀教辅: 如果觉得课本不够,可以买一些口碑好的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但要侧重于“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步:开始“实战”——做题是王道

数学竞赛,归根结底是“做题”。理论学得再好,不动手做题,永远是纸上谈兵。

从“入门级”试题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去挑战难度极大的题目。先找一些基础性的、或者往年竞赛的“送分题”、“基础题”来练手。目标是熟悉题型,建立信心。
“刷”往年真题: 这是最有效的备赛方式。找到你目标竞赛的历年真题,从近几年的开始做。
做一遍: 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要求自己,模拟考试环境。
订正: 认真分析错题,把它们写在本子上,反复看。理解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是计算失误?还是思路卡壳?
总结: 对于做对的题目,也要思考有没有更简洁、更巧妙的解法。
精选“典型题”: 除了真题,还可以找一些质量高的竞赛数学辅导书,里面会有按知识点分类的题目。做这些题目,可以帮你巩固某个知识点的不同变种。
“钻牛角尖”的精神: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轻易放弃。可以先尝试不同的方法,百度、查资料,看看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如果实在卡住了,再去参考答案,但关键是要理解答案的思路,而不是照搬。

怎么提高效率?

1. 分类记录: 准备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或“好题本”,把做错的题目、或者觉得非常有启发性的题目记录下来,并附上详细的解题思路。
2. 反复练习: 对于同一个类型的题目,如果反复出错,就多做几道类似的,直到熟练为止。
3. “秒懂”的背后: 很多竞赛高手做题看起来很快,那是因为他们对很多基础模型和解题技巧已经烂熟于心。所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第四步:寻找“盟友”——学习小组和网络资源

在一个小城市,资源可能不如大城市丰富,但互联网的力量是无穷的。

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 如果学校里有对数学竞赛也感兴趣的同学,不妨组建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监督,分享学习心得。有人一起进步,动力会大很多。
利用好网络资源:
数学论坛和社区: 像“知乎”、“豆瓣”等平台,有很多关于数学竞赛的讨论、经验分享,也有很多大神解答问题。
在线视频课程: 很多网站(如B站、网易公开课等)都有免费或付费的数学课程,有些是针对竞赛的。可以找一些讲解清晰的老师来学习。
竞赛题库网站: 有些网站会整理大量的竞赛题目,可以作为练习的补充。

怎么避免“无效社交”?

1. 明确目标: 讨论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漫无边际地聊天。
2. 互相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3. 独立思考: 讨论是为了启发思路,最终的理解和解题还是要靠自己完成。

第五步:调整“状态”——心态和坚持

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保持好奇心: 把数学竞赛看作是探索数学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享受解题过程中的“Aha!”时刻。
接受失败: 竞赛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没有人能一路顺风顺水。关键在于从失败中学习,调整策略,继续前进。
劳逸结合: 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人疲惫。适当的休息、运动、娱乐,都能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循序渐进: 不要期望一夜之间成为数学大神。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相信自己: 即使没有专业的指导,只要你有决心和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总结一下:

在一个小城市,没有竞赛培训,想要自学数学竞赛,核心在于:

1. 明确目标 (知道自己要考什么,考什么内容)。
2. 夯实基础 (课本知识是根本,梳理知识体系)。
3. 勤于实践 (大量的真题和典型题练习,尤其是错题分析)。
4. 善用资源 (学校老师、同学、互联网)。
5. 调整心态 (坚持、好奇、接受挫折、相信自己)。

别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把这个过程当作一次自我挑战和探索,你会发现数学的魅力,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闪光点。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题主你首先要认清现实。

但是感觉自己悟性还可以,数学成绩也一直不错
买了本竞赛书,然而苦逼的发现有点看不懂

这就叫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认不清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真的想尽全力弄一次竞赛,也特别热爱数学,想当成终身职业,请问我要怎么办?

这就叫完全没搞清楚现状和将来的情况,就想要往里跳。

现在非常坚定,哪怕留级也心甘情愿的那种

这就叫强行无谓自我献身,自己还觉得很感动。


我也不问题主为什么非得想要搞数学竞赛了,毕竟这个年龄的高中生,难免会有这种强大的执拗精神。我也不打算劝告题主该这样干还是不该这样干,毕竟这是题主自己的事情,最多涉及到的就是题主的父母,所以如果题主真的留级也心甘情愿,而且父母也愿意付出这个时间和金钱等方面的代价,那去试试看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不管怎么说最起码也算是一次人生经历嘛。


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讲讲看我的情况,希望能给题主以参考。毕竟我一直觉得,从数学竞赛开始,最后选择数学作为职业,我这样的应该算是最低配置那一档了。


我中学参加竞赛也全都是自学的,初中高中都是。但是我当时为了准备竞赛,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竞赛书籍差不多都买了,而且都独立的做了。


而且题主你要知道,当年的保送条件要宽松得多,初中拿个奖就差不多可以上高中了,高中各科联赛省一就有保送资格的。我当时是高二的省一,高三CMO的国二,就这样高二的时候我爹还念叨要不高考算了。


顺带提醒一句,数学联赛是在每年开学的九月份,也就是说题主如果不留级的话,距离你最后一次参加的机会,还有大概五个月。而且按照题主说的,你现在的情况是『买了本竞赛书,然而苦逼的发现有点看不懂』。


最后,再来说说看选择数学作为终身职业。


这个和数学竞赛的关系,呃。。。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虽然有统计显示菲尔兹奖和IMO金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我觉得那主要是因为能拿IMO金牌的人,真的很聪明,然后这群很聪明的人里,很大一部分做了数学。


你需要做的是,选一个数学专业还算不错的大学,经过本科开始的差不多最少十年的时间,而且最后几年是很不好过的PhD时间。然后才有可能谈到把数学作为职业这件事。这真不是高中期间的一股热情就够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