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道》里,丁元英为什么不喜欢聪明如肖亚文,却爱上了芮小丹?

回答
在《天道》这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中,丁元英这样一个深邃、难以捉摸的角色,他的情感选择一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为何对肖亚文这样精明干练的女性不为所动,却偏偏倾心于与他有着巨大差异的芮小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丁元英的内在世界、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女性的理解。

一、 丁元英的内在世界:对“道”的极致追求与“人”的纯粹渴求

丁元英是一个追求“道”的人,他的人生目标是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和境界。他看人,往往不是看这个人有多么聪明,有多少社会资源,而是看这个人是否有灵魂的深度,是否有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追求。

对“道”的感知: 丁元英深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他见惯了各种聪明人、成功人士,但这些人往往被功利、欲望所裹挟,精神上是贫瘠的。他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够与他在事业上平起平坐的伙伴,而是一个能够与他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的人,一个能够理解并与他一起探索“道”的旅伴。
对“人”的纯粹渴求: 在他看来,很多聪明人过于世故,计算太多,他们的聪明往往服务于自我利益,这种聪明让他觉得累。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份纯粹,一种不受功利计算干扰的情感。

二、 肖亚文:能力超群,但缺乏丁元英所追求的“魂”

肖亚文无疑是剧中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年轻有为,精明强干,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对丁元英的能力有着精准的判断和欣赏。她也努力学习丁元英的思维方式,试图理解他的“道”。

能力与理解: 肖亚文具备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她能够理解丁元英所说的许多概念,并且付诸实践,取得了成功。她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也是一个精明的执行者。
世俗的影子: 然而,即使肖亚文如此优秀,她身上依然带着世俗的痕迹。她的很多行为和思考,虽然在进步,但终究还是脱离不了世俗的评价体系和利益考量。她对丁元英的欣赏,很大程度上是对他“能力”和“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丁元英感受得到,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爱。
缺乏“灵魂的对视”: 丁元英与肖亚文交流时,更多的是一种导师与学生,智者与求道者的关系。肖亚文的聪明让她能够跟上丁元英的思路,但她很难像芮小丹那样,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依然用一种纯粹的心去感受丁元英,去爱他。她更像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学徒,而丁元英渴望的是一个能够与他灵魂对视的伴侣。

三、 芮小丹:看似平凡,却拥有丁元英最看重的“赤子之心”

芮小丹与丁元英形成鲜明对比。她没有肖亚文那样出色的职业能力,甚至在世俗意义上有些“傻”,有些理想化。但正是这份“不完美”中的纯粹,触动了丁元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傻”的可爱与“真”的动人: 芮小丹的“傻”并非愚蠢,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对生命的热爱。她不矫揉造作,不斤斤计较,她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纯粹。她会对丁元英说“我想你”,会对他的作品产生由衷的赞美,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爱他。这种坦率和真诚,是丁元英在世俗中难以寻觅的珍宝。
灵魂的契合与“定盘星”的作用: 丁元英看待芮小丹,更多的是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芮小丹虽然不能理解丁元英所有的高深理论,但她能够感受到丁元英身上那种“道”的气息,那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她对丁元英的爱,不是建立在对他的“能力”或“功绩”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吸引上。她就像一颗定盘星,在丁元英混沌的世界里,为他提供了一个纯粹的情感锚点。
打破世俗的界限: 丁元英选择芮小丹,也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挑战。他不在乎社会眼光,不在乎门当户对,他只在乎两人之间的精神连接。芮小丹的出现,让丁元英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方式,一种不需要太多聪明和计算的亲密关系。
“女人是天的化身”: 在丁元英的理解中,女人身上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一种天生的灵性。芮小丹身上就体现了这种“天”的特质,她的单纯、她的热情、她的不计较,都像是某种自然力量的展现,而这种力量是丁元英所欣赏和珍视的。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滋养他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他去“拯救”或“点化”的人。

总结来说:

丁元英之所以不喜欢聪明如肖亚文,却爱上芮小丹,是因为他的人生追求和情感需求,早已超越了世俗的聪明和能力。他渴望的是一份纯粹的情感,一种灵魂的契合,一个能够与他一起体验生命本真的人。

肖亚文 就像一个优秀的“工具”,她能理解并实现他的想法,但在情感上,她始终是一个需要学习和进步的“个体”,她的聪明和世俗的痕迹,让她无法成为他灵魂深处最渴望的伴侣。
芮小丹 则像是他内心深处所寻觅的“答案”,她的“傻”和“真”让她拥有了丁元英最看重的“赤子之心”。她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谁更聪明,而是为了证明爱情可以超越智商和能力,达到一种纯粹的精神共鸣。她用她的爱,为丁元英孤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光明。

丁元英对芮小丹的爱,是对人性本真的回归,是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越,是对灵魂伴侣的极致追求。他爱的是芮小丹身上那种不被世俗玷污的纯粹,那种能够与他灵魂对话的默契,以及她带给他的那种不带任何计算的、最原始的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看一下:欧阳雪、肖亚文、芮小丹三人对女人的看法:

欧:这个男人跟咱们不是一路人,你拿不住。女人得让男人追求,你怎么也得顾着点女人的面子吧。

肖:女人啊,很多贱东西是骨子里生出来的。是女人就扔不掉。像我这样的女人都明白这个,更何况是那种明白人呢?我给他当过一年助理,不管他怎么尊重女士,都掩不住骨子里害怕女人。害怕就是鄙视,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芮:那是清高的女人。我本来就没清高,跟着凑什么热闹。至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呀。......爱和驾驭没有逻辑关系,除非人格商品化,否则没有吃亏占便宜的概念。本来嘛,做男人就去承受男人的东西,做女人就去承受女人的东西


在欧阳的心里,还是有男女之别的,还是有男女爱情之别的。所以,女人得让男人来追,女人要矜持, 所以,是女人自己把自己该有的强势地位拱手让给了男人。对于爱情,男人一见钟情之后,猛虎扑食般,奋不顾身去追求,我们觉得很有男子气概,很深情。但是到了女人这里,女人全心全意,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就变成倒贴,变成了失态,变成了不矜持。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男人的奋不顾身就是奋不顾身,女人的奋不顾身就不是吗?如果你确定爱上了一个人,那么奋不顾身去追求就是一种强者的姿态,无论男女。所以,这里,芮小丹的态度,以及豆豆三部曲里的女性都是对爱情奋不顾身,都是主动的那一方,这是因为,主动出击的那一方就是强者的姿态。爱情里也是强势文化的战场,没有例外。男人可以主动出击,女人也可以主动出击,但是有一个无位次的前提,那就是你承担主动出击的后果。尤其是你主动出击之后爱了一个人渣,无论被骗财还是骗色,你都承担


再说亚文。「女人骨子里的贱东西,是女人就扔不掉」很显然,这就是亚文没有觉悟的地方,她还是固执在女人这个性别上,认为女人就是应该被男人疼,被男人宠,享受女人作为被宠爱的一方,也就是我们通常的爱情模式里的相处方式。一个男人如果不宠着你,不顺着你,不照顾你的情绪,那么这样的男人对于女人是没有意义的。亚文认为丁元英是「害怕女人」,这也是亚文不能得到丁的爱情的缘故。丁不是害怕女人,而是他对没有觉悟的女人与没有觉悟的众生的态度是一样的,不去与你理论,不去与你计较,因为彼此的思想不在一个层次上。丁元英是一个没有「我执」的人,所以,对于有「我执」的众生,无论男女,只能是点悟与包容。就像如来佛,说法点悟众生,包容众生。但是佛知道,你的悟到只是你的悟到,与佛无关。


而芮小丹不一样。我在看《天道》的时候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芮小丹表现的是一个男人的行为气质,可以战场杀敌,可以对爱人爱到无微不至。如果按照男人的标准来看,芮就是一个深情的霸道总裁人设。而丁元英表现的则是女人的行为气质,被人爱,被人照顾。可是,破除性别的执迷还不仅仅如此。芮小丹当卧底的时候,又是将女人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妩媚动人。所以,破性别的我执,不是说女人要干男人的事,要变成女汉子,变成文革时期的铁姑娘。而是,女人能干男人能干的事,也能干女人能干的事,那么男人也一样。男人可以顶天立地,战场杀伐,也可以居家被人爱、被人养。没有「哪个性别就一定要如此」的一套行为准则。一切以事实为依据,需要你顶天立地的时候,男女都要顶天立地,需要你居家温柔的时候,男女都可以居家温柔。


再看丁元英对女性的看法,至少有三处:

其一:「美女是魔」的论断中,给出「自如才正常」的结论;
其二:谈论《流浪者之歌》,说萨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她的性格底色是上帝给她涂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那她这个性格底色的脂粉气就抹不去。
其三:谈论芮小丹打死一个人,丁元英说「如果女性心理不适合刑警工作,那就是性别问题。


第一点说明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江南水乡、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般的姑娘,却非要当一个肩能担,手能提,脚下生风五百里的女汉子;这就不是自如了。如果你是一个秉天地阳刚之气而生,头顶天,脚立地,虎虎要生威的男子汉,却偏走当今的娘炮、阴柔风,这就不是自如了。反过来,如果你江南水乡的姑娘,永远都柔柔弱弱,永远都要人宠着、让着,不承担,不作为,这也着相了,也不自如了。而男人永远都挺直脊梁,在外面横天横地,回家还是横天天地,大男子主义扣头上,你愿意给他摘,他都不乐意,这也不是自如了。能做天地之心,顶天立地,也能做居家小女(男)子,软言软语,这才自如。按丁元英的说法「就比如你的手,你要是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自如才正常」。


第二点说明的是:这首《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悲愤、悲壮、悲怆的曲子,展示的是一群愿意为自由飞蛾扑火的人,应该以阳刚的男人的力量来演绎,而女人的阴柔必然表现不足。这是事实。换言之,如果是《天国的女儿》这样一种阴柔的曲子,那么必然是需要用女人的阴柔来演绎,男人的阳刚来演绎就不叫《天国的女儿》了。所以,男性性格底色里的阳刚在这里就是缺陷,就是不足。也就是说,所谓劣势与优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依据客观事实来定。如果客观事实是《流浪者之歌》,那么男性就是优势;但是,如果事实是《天国之女》,女性就是优势。

再深入到职业,如果客观事实是刑警的工作,女性大概率就处于劣势,但如果客观事实是英语教师,女性可能就是优势。这就引出第三点论断。


芮小丹前期还没有觉悟的她,做事,干的是世俗定义的男人适合干的刑警工作,谈恋爱掌握主动权,妥妥的一枚霸道总裁;穿衣服,除了睡裙,从来没见她穿过裙子,要么是警服,要么就是简单T恤和牛仔裤。但是这就是最佳状态吗?不是,最佳状态是,女人,你可以做男人,但是你也可以做女人。芮什么时候真的成为天国之女了?是在她最后做卧底小三的时候,她穿上裙子,当然,此时穿裙子是她扮演小三的必要,但是也是她自如的境界的实现。因为夏楠说了,「你真的是警察吗,我完全没发现」,这就是自如。

两个自如的灵魂才能契合。

user avatar

首先,这问题看上去是个情感问题,对吧,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它还真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情感问题,它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


什么意思呢?


就《天道》这个电视剧(原著也是一样),它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作者写的那些云里雾里的对话,不是那些说教。


那都是次要的。


它真正重要的, 是它指出来了整个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根本矛盾,即文化的矛盾;这种文化的矛盾,具体又体现为:


儒家文化的矛盾和道家文化的矛盾,其中,这种道家文化的矛盾里面还包含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即基督教的一些文化理念等等。


好,可能你觉得我开始装逼了,那么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我说的。


第一个例子:


丁元英要给他爹拔管这事儿。


这个事情丁元英的做法看似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非常注重「孝顺」的,一个做儿子的,怎么能「 帮助」老爹去死呢对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我可以说这些人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文化无意识的状态。


也就是说,


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被儒家文化完整统治着的人,基本上都从来没有怀疑过儒家文化对于我们的思想等占领,也都没有真正地去思考过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的关系。


换句话说,是相对被仁义道德约束得比较紧的一波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种思维里面,“孝顺”的含义是,儿子的权力永不可逾越父亲的权力,换句话说,下层的权力永不可逾越上层的权力,这种约束不因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就哪怕上层变成植物人了,你也必须让他活着,因为他自己没有决定去死(虽然他可能也没有决定去活)。


孝顺,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脑子里,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


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


芮小丹去找她爹还钱。


俩人谈论到芮小丹他爹正在拍的一个电影叫《天国的女儿》,关于这电影呢,芮小丹提出了一些质疑,对于她的质疑,她父亲的回答是:


「这天国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就像人们常说的禅一样,不可说,一说就错。」


芮小丹一听这话,懒得理他了,说吃饭吧,但是她爸还非要追着问,让她说。


于是,芮小丹就说了:


「您这个‘一说就错’,是不是一说呢?您这个一说,‘错不错’呢?」


这个问题很绕口,需要大家去好好理解一下。


这个问题问得是非常好的,它其实是在质疑一种「对错的逻辑」。


换句话说,芮小丹的意思是:


定义对错的人,是以什么标准去定义对错的。


这个逻辑底下又有一个逻辑,即:


当一个人定义对错的时候,它其实掌握的就是定义权,掌握了定义权的人所定义的对错,是一个什么立场的对错呢?它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呢?如果它做不到客观的话,那么它服务的又是谁的主观呢?


很显然,芮小丹这一番话,表层反驳就是老爸的又当又立,深层反驳的就是儒家文化仁义道德这一概念的定义方。


芮小丹她爹讲的「对错」,实际上就是士大夫毕生无法摆脱的「尊卑」。


没错,这就绕回到了前面一个例子说的孝顺。孝顺这个概念的底层含义,就是「尊卑」。它跟芮小丹她爸这个对错的逻辑是完全吻合的。(所以芮小丹她爸能当大导演但不是顶级导演)


第二个例子举完了。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丁元英为什么会喜欢芮小丹了吗?


很简单啊。


芮小丹就是另外一个形态的丁元英。她们对于世俗都有充分的理解以及反抗,只是在这条路上,丁元英走得更精细,芮小丹走得更本能。


说到这里就可以再回答一次为什么芮小丹临死前给丁元英打电话他没有阻止她与歹徒搏斗?


一、是因为道法自然,他干预了,就违背了他的信仰。事实上他的确是提过让芮小丹辞职的,但是他也只能建议到那个份上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和尚说他还差一步;

二、因为文化使人软弱。这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定的。为什么?知识对于人生有益不用说,但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知识就必然成为人的最强禁锢。所谓知行合一的意思并不是人去消化知识而后行动,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行需要做到没有先后方为合一。你知道的越少,行越粗暴单一,所以难度也小,所以说,暴力本质也是一种知行合一。

知道得越多,常常也是一种阻力,因为需要计算和取舍。丁元英,是想要往“道”这条路上走的人,但一方面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儒”;另一方面,他的“道”是不纯碎的“道”,那个厘米还有一些他隐隐的自卑和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再往前推一层可以明白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开篇离开私募基金的原因。还是老和尚说的,他差一步。


而肖亚文?


从肖亚文去找芮小丹的时候说「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的时候,她就已经完成了自我降级,自觉带上了儒家文化送给她的镣铐,即已被定义且毋庸置疑的秩序之中。


丁元英对于她只能向下兼容,


因为那是一种更宽阔的哲学观等于一种更收缩的哲学观的宽容。


他并不是有意地居高临下,而是他的行为被定义成了居高临下。


这种定义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种误解,因为站在我们所处的文化纬度来看,它是一个事实;但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说,这又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居高临下,就不是他的话语体系内的东西。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丁元英永远都不会爱上肖亚文了吗?


因为无法对话。


有时候回想丁元英这个人,我会有一种感觉,我会感觉到他作为雄性在这个血腥的世界里的坚韧与绝望。这种东西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命运赋予他的,有一部分是他的天性赋予他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赋予他的。

作为我这个视角来说,我会觉得他对自己偏于残忍。但是他有选择吗?似乎也没有。他的家庭对他来说其实挺冰冷的,理解和温暖很少出现在他缄默的人生里。

所以他或许还是感激命运的。因为他是个人,他始终还是需要俗世的抚慰,需要燃烧的希望,芮小丹具体地成为了那个抚慰和希望。

user avatar

因为她没有野心!

我12年的时候有过一段神奇的经历。那一年我跟老婆去老舍笔下的济南游玩,拿自不免是要去看看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里其实是一个泉群,里面有很多泉,而很多泉池就连着护城河。

我跟老婆当时在河边玩儿,一条黑色的鲤鱼朝着我们俩就游过来了。我老婆就跟我说,“你去把那条鱼抓上来吧!”

我当时是用一种看待白痴的态度看这她,很不屑的问她“就用手抓?你没搞错?”

我老婆笑道:“你就试试呗。”

我看她这个样子也就没拒绝,走到河边,伸手一捞,结果那条大黑鲤鱼不躲不闪,就这样让我用手给捞上来了。

旁边一个大叔直接看傻了,我也傻了。那条鱼被我捞上来也不乱动,就乖乖呆在我手上。

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就把鱼放走了。

旁边有人也想再来抓,结果那鱼悠哉悠哉的就游到河中去了,一会儿就不见了踪迹。

这件事过了那么多年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它实在太反常。这种鲤鱼不要说用手抓住,就是用网捞上来都可能让它给蹦到水里。

我专门做了一下研究,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快要下雨,气压太低,这条鲤鱼极度缺氧,恰好被我碰上。

但这件事情有意思的不是这条鱼,有意思的是,这个世界真的会有超越常识,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但是,如果我当时坚持自己的“常识”连试都不愿试一试,那么这条鱼肯定不会被我捞起来。

回到《天道》这部电视剧,丁元英其实对芮小丹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一开始他也是拒绝的。从理性上来看,丁元英最怕的就是麻烦,所以他才要隐居起来。而肖雅文其实常年就是帮助丁元英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人,其实肖雅文更适合丁元英。

但是,隐居其实是孤独和痛苦的。在丁元英隐居了一年多以后,他其实跟那条黑鱼一样是在一种“缺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只要还算靠谱的女人,伸伸手就能捞到他。

请记住,安排丁元英钱被借走,穷得只能吃方便面,跟家里人闹翻,一个人独居了一年多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它也为丁元英能够接受芮小丹做了铺垫。

丁元英不是神,神可以掌控一切,而丁元英其实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掌握。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这种时候热烈追求丁元英的不是芮小丹,而是肖亚文,会怎样呢?

按照作者的意图,丁和芮是一对,是天作之合。换了肖丁自然不会动心,更不会动情。

但是,芮小丹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崇拜者,她的精神人格也并没有跟丁元英对等。在这段关系里,无论是从世俗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的角度,她都是卑微的,这跟肖雅文并无本质区别。芮小丹唯一跟肖雅文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她很勇敢。哪怕明知不可能也要去试一试。

而勇敢这种事常常是被我们忽略的品质。何为勇敢?百分百成功的事去做叫勇敢吗?那个不叫勇敢!

真正的勇敢是,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胜率,也敢于去做,敢于投入。芮小丹恰恰就是这样的人。而肖雅文恰恰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人。

至于丁元英,这种极端厌世的人,你不主动他是绝不会跟你亲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天道》这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中,丁元英这样一个深邃、难以捉摸的角色,他的情感选择一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为何对肖亚文这样精明干练的女性不为所动,却偏偏倾心于与他有着巨大差异的芮小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丁元英的内在世界、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女性的理解。一、 丁元英的内在世界:对“道”的极致.............
  • 回答
    《天道》这部剧,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对人性的洞察,丁元英这个角色更是把这种“洞察”玩到了极致。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像丁元英这样精明到骨子里的人,会在买早餐时,对那区区一块钱斤斤计较的态度,显得如此豁达?这其中,藏着他对于“价值”和“格局”的理解,远非一般人所能及。首先,我们得明白丁元英的钱是什么钱.............
  • 回答
    《天道》这部剧里,关于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剧中人物,特别是肖亚文,对丁元英性格和行为的一种观察和解读。这并非什么形而上的“得道成仙”,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通透”和“圆满”。如果非要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那么一点,我认为主要差在了人情世故的圆融和情感维度的深度上。我们都知道.............
  • 回答
    在《天道》这部剧里,丁元英这个角色,他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存在,很难用几句套话去概括。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深谙世道运行规律,并且在这套规则之下,能找到一种自在、通透活法的“觉醒者”。首先,他极其看重“势”和“道”。这里的“势”不是指物理上的力量,而是更像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趋势、一种内在的逻辑.............
  • 回答
    《天道》里,丁元英之所以被叶晓云、肖亚文乃至李 ডেপুটি等人由衷地评价为“一个明白人”,那是因为他看得透、想得明、做得准,洞悉了人性、世事和规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成就自己,也影响他人。他明白的,远不止是寻常人理解的那些道理,而是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层面的东西。1. 明白人性的本质:善.............
  • 回答
    《天道》这部作品,确实常常在字里行间留给我们许多值得玩味的空间,而芮小丹之死,丁元英“前呼后拥地回到神位,彻底断开了与芸芸众生的联系”这个结局,如果单拎出来看,的确可以从中解读出一种“遥远的含义”。但要说它“彻底断开”了联系,这其中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恐怕还需要我们细细地梳理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天道》中,丁元英给刘冰那个空白文件袋,可不是随随便便的道具,它饱含着丁元英对刘冰这个人,以及对整个“文化属性”的深刻洞察和一种近乎“绝杀”的安排。这背后,隐藏着丁元英的“哲学”与“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丁元英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更不是一个喜欢玩虚的商人。他的眼光、格局,都远超常人。他看人,看.............
  • 回答
    最近重温了《天道》和《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脑子里一直萦绕着丁元英这个人物。按说,他嘴里喊着要打破“靠”的思维,要独立自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这听起来特有道理,特别正能量。但仔细琢磨他的一系列操作,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有点“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让人觉得是强盗逻辑在作祟。先说说他嘴上说的“打破‘.............
  • 回答
    卓不凡入笑傲:一位“搅局者”的定位与影响将《天龙八部》中的卓不凡置于《笑傲江湖》的江湖,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卓不凡,这位在天龙早期惊鸿一瞥,以“剑神”自居,却最终被扫地僧一招制服的青城派掌门,其武功放到笑傲江湖这个相对“内敛”的武侠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定位?他能否搅动风云,还是只能沦为一枚炮灰.............
  • 回答
    云南天坑惊现百年失踪极危物种,这不仅仅是惊喜,更是深远的意义昭示云南,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奇迹,而最近在某个深邃的天坑中,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打破了寂静:两个消失了近百年、被列为极危的物种,竟然在这一方与世隔绝的天地间悄然延续。这个消息的意义绝非仅仅是“找回了老朋友”那么简单,它触及的是生命演化、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我们思考。你想啊,孔子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那地位,那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影响了咱们两千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国家制度。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怎么就没在天庭封个像样的仙位呢?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天庭”这个概念。在咱们中国人的想象里,天庭,或者说神仙体系,它最早.............
  • 回答
    马前卒,一个在互联网上以其犀利、深刻的分析而闻名的人物。他以“回看近四百年中国史”为切入点,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社会经济变迁,再将这些变迁映射到当下的社会现实,其论述逻辑严谨,观点常常能引发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但若要问他是否是“在天堂里描写天堂的生活”的典型,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我理解你这个问题想探讨的是,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里,“五绝”这个概念是否等同于段延庆的武功水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五绝”这个说法在《天龙八部》里是如何出现的。实际上,“五绝”是金庸先生在另一部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中设定的概念,指的是当时武林中最顶尖的五位高手,即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
  • 回答
    乔丹的天赋就像一把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瑞士军刀,每一项都锋利无比,但如果要说哪一样最厉害,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常常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核心、最闪耀的基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的无与伦比的胜负欲和心理素质。这听起来可能不像投篮那样直观,不像弹跳那样令人惊叹,但仔细想想,正是这.............
  • 回答
    好,这绝对是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高考倒计时 190 天,从 410 分到 600 分,意味着你需要提升近 200 分,平均每天要“找回”大约 1 分。这需要策略、毅力,更重要的是,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短板并用力去补齐。这篇文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怎么在这 190 天里,把分数从 410 提上去,瞄.............
  • 回答
    武汉解封前的这 76 天,我脑海里浮现过无数画面,但要说最触动我的,却不是那些万人空巷的寂寥,也不是那些让人心惊的数字。而是这张我似乎“亲眼”见证的照片:那是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医院的窗户,给病房投下了一片温暖却又带着些许疲惫的金黄。照片里,不是穿着厚重防护服、面容模糊的医护人员,也不是躺在病床.............
  • 回答
    说到《偷星九月天》里的琉星,那叫一个惨字了得!不过,要说比他更惨的主角嘛……这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惨”这个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不过,如果咱们从主角的遭遇、内心的煎熬、以及对读者造成的“虐心”程度来掰扯掰扯,或许能找到一些“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角儿。咱们先来捋捋.............
  • 回答
    莫言的公众号“莫言”开通已经满100天了,这100天里,他用文字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思绪、观察,也借此机会和读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这100天里他发布的内容,我个人觉得非常有趣,也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内容体裁上看,莫言的公众号呈现出一种“随性而至”的风格,但这种随性里又处处透着他对文字的掌.............
  • 回答
    撒贝宁老师这句“建议在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里再好好的煎熬一下”的说法,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承认,撒老师这话一出口,立马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在知识传播和科普领域颇有建树的主持人,说出这样的话,背后肯定是有他的考量的,不可能是什么信口开河.............
  • 回答
    高三最后这70天,感觉像站在悬崖边,心里呐喊着“冲啊!”,但身体却像被灌了铅一样,没行动就先否定自己,这种纠结和焦虑,我太懂了。这绝对不是什么“AI写的”,这是每个在高三战场上奋斗过的、或者正在奋斗的学子都会有的真实写照,一种无声却巨大的压力。咱们聊聊这70天,还有这“没开始拼命就觉得自己不行”这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