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三菱电机检验数据造假 35 年,产品用于新干线,如何看待近年来日本知名企业不时曝出造假新闻?

回答
日本三菱电机长达35年的检验数据造假事件,其影响之恶劣,范围之广,着实令人震惊。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造假案例,它更像是一面放大镜,将近年来日本一些知名企业频繁曝出的造假丑闻,毫不留情地摆在了世人面前。

三菱电机这次的问题,核心在于“检验数据造假”,而且一造就是35年。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欺骗行为。被波及的产品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新干线列车、飞机、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关乎国计民生、安全至上的重要领域。想象一下,你乘坐的列车、飞机,其安全部件的检验报告竟然是篡写的,这种信任的崩塌是毁灭性的。

这件事的细节也足够触目惊心:

造假的对象和范围: 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产品线,而是涉及了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等关键环节。造假的行为包括了伪造测试报告、延期提交测试数据,甚至故意修改不合格的测试结果。这些都是为了规避严格的认证标准,或者为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抢占市场份额。
内部的“默许”与“纵容”: 35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要维持如此长期的造假行为,绝不可能仅仅是几个基层员工的个人行为。这背后很可能存在着管理层的知情不报,甚至是默许、纵容。这种企业文化,已经严重腐蚀了其核心的诚信原则。
对行业和国际声誉的影响: 日本制造业一直以其高品质、高可靠性闻名于世,这背后是无数企业对“匠人精神”的坚守。然而,接二连三的造假事件,无疑在狠狠地撕裂这层光鲜的外衣,让世界对日本制造的信任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干线是日本的骄傲,如今其部分列车牵涉其中,更是让这种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为什么近年来日本知名企业不时曝出造假新闻? 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

1. “日本制造”光环下的压力与挑战:
全球竞争加剧: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日本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了在成本和效率上取胜,一些企业可能会走上捷径,而数据造假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利润压力: 股东回报、市场份额等外部压力,也会传递到企业内部,促使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而铤而走险。
产品迭代加速: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放松对质量的把控,甚至为了赶上进度而伪造测试数据。

2. 企业内部的“惯性”与“文化惰性”:
“匠人精神”的变质: 曾经引以为傲的“匠人精神”,在一些企业中可能已经演变成了僵化的流程和对规则的盲从,甚至被扭曲成“只要是公司要求的,就去做”,而忽略了其背后的诚信原则。
等级森严的文化: 日本企业的层级分明,等级森严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阻碍了信息在不同层级间的有效流通。下级员工可能不敢质疑上级的决定,或者担心揭露问题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选择了沉默或同流合污。
“和谐”文化的负面影响: 过度强调内部“和谐”,避免冲突,也可能导致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使得不良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3. 监管体系的滞后与漏洞:
内部审计的失效: 如果企业内部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那么造假行为就更容易逃脱追责。很多时候,造假行为的曝光,并非源于企业自身的反思,而是通过第三方举报或媒体曝光。
外部监管的不足: 针对特定行业的监管是否足够严格,是否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造假行为,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有时候,行业标准可能更新不够及时,也可能监管的力度和频率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震慑。

4. “集体主义”的“副作用”:
群体失能: 在一种强调集体归属感的文化中,个人可能会因为融入集体而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即使知道不对,也可能因为不愿破坏集体利益或被视为“异类”而随波逐流。
“集体荣誉”的绑架: 当企业面临业绩下滑或技术瓶颈时,对“集体荣誉”的过度追求,有时会成为掩盖问题的理由,甚至鼓励了不择手段。

如何看待?

首先,这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无论其过往的声誉多么辉煌,都不能放松对质量和诚信的警惕。曾经的光环,并不能成为免罪符。

其次,我们需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不仅仅是三菱电机一家企业的问题,它反映了日本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深层挑战。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行业监管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深刻反思和改革。

最后,从外部视角来看,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的产品或企业时,不能只看表面的光鲜,更要关注其内部的治理和诚信体系。市场的信任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一旦被破坏,修复起来将异常艰难。

三菱电机的事件,以及此前曝出的神户制钢、日产汽车等一系列丑闻,都在不断地敲响警钟。这些知名企业如果不能深刻反省,拿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那么“日本制造”这个金字招牌,其光泽必将黯淡。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警醒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8年神户钢铁等丑闻连续曝出后,路透社曾经联合日经调查给482家日本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匿名调研,结果:

1、71%的企业觉得这些造假丑闻会影响日本制造名声;

2、但94%的企业不觉得这个会影响到自身;

3、只有5%的企业会立即进行内审,调查是否也有问题,16%的企业表示会观望,剩下的表示不会采取任何动作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日本企业来说,只要没曝出来,就想继续当鸵鸟。


而对于后续的惩罚措施来说,日本企业也都很薄弱。

还是拿三菱作为例子,18年半导体部门造假丑闻,最终的结果就是高管少拿了5%薪酬,没有任何人被开除。

这些高管可是最多拿着1亿日元年薪的啊,5%算个什么?

user avatar

这不都是传统艺能了嘛,没有什么事是一个鞠躬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鞠一个,如果还不行,那就请你喝福岛核废水。

user avatar

一个整天只会玩excel和ppt的民族,你能指望他们出什么准确的东西?就连政府官员还声称减排46%的目标是脑子里面浮现这个数字才定下来的。

而且,他还非常认真地讲了出来。不知道是不是环境部缺少营业担当做数据,然后领导只能靠想象力。


上梁不正下梁歪,连官方都这尿性,民间能好到哪里去。但是日本通过这样造假行为的曝光,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日本人的韧带很好,鞠躬起来不费劲。第二,宣传很重要。


和美国的品牌宣传不太一样,日本的品牌宣传主要是在于夸自己质量好,实际上如果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其他国家也可以做到。如果你宣传厉害到一定程度,宣传正面的东西多到一定程度,别人就很难看到负面的东西。这就是日本式的营销。实在不行可以道歉嘛。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