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我虚长你十几岁。
我跟你这般大的时候,本来还是个抱着萌芽强行卖逼格的文青,
后来我接触到一本新书,叫果壳中的宇宙,
登时我就觉得余秋雨、刘墉、新概念、韩寒都没有逼格,
物理才有逼格(虽然我和你一样,翻完了这本书但鸡毛都看不懂)。
于是,我搞了几本奥赛书在家钻研,当年就得了全国初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和数学三等奖,并且凭此保送到了全市(省)最好的高中的竞赛班,力求高中继续物理竞赛继续保送北大清华,然后搞理论物理。
同年,我中考全市第三,虽然已经保送了这成绩没啥用。
初三暑假高中就提前开课了,两个月直接把高一数理化的内容上完了,再加了些竞赛的内容,然后考试,分竞赛组。
我真的很努力了,化学能接近满分,数学一百二左右,但物理经常不及格。
我这才发现,我周围真的人才济济,我真的不过尔尔,
我这才发现,高中的物理跟初中的不是一个东西,高中的物理竞赛已经需要思维层面清晰的脉络了,可惜这种东西我没有。
物理组根本不要我……数学组也不要我……
我开始怀疑我不是学理科的料,然而我没得选,进了竞赛班的门就绝了文科的路。
于是,我认清了自己脑子确实不好使的现实,选了剩下的两门里更像文科的生物组,最终也凭借着生物联赛一等奖保送进了top3的大学。
(你们别较真了,所有top3的大学我都有offer,复旦、交大、浙大、中科大……我选了复旦而已,因为文青的时候曾极度向往上海)
只是遗憾,生物竞赛毕竟受歧视,当年心心念念的北大清华连面试机会都不给我。
直到高三保送后我还想着,我还是要搞科研,当不了物理学家就当生物学家,劳资要出国!
本科早早过了托福、进了实验室,一天到晚构克隆、养细胞、养老鼠、看文献、抢PCR仪、抢细胞房连轴转……这才发现跟科研要求的英文文献阅读量和工作量相比,高中生物竞赛要看的那几本书就是个屁。
那会每天除了做实验看文献就是游戏人间,经常翘课睡觉放飞自我,考试周抱佛脚三天也能拿A-……
我终于意识到我初中物理得奖、高中生物得奖、大学瞎混也能GPA上3.5真的只是我记忆力好而已,我初中能背题、高中能背书、大学能背ppt……
然而,记忆力好对科研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虽然善于查阅海量文献归纳总结,但也仅限于借鉴别人的思路无法另辟蹊径,
我为人浮躁功利,根本受不了实验结果反复、进度停滞的崩溃,也根本受不了寒冬腊月夜半三更黑洞洞的细胞房只亮几点荧光的孤独寂寞冷……
我能吃苦,但生物也太苦了。
趁着GRE考砸(几乎是裸考的),我把自己劝退了,跨专业直了个应用型的博,毕业后从此与科研分道扬镳。(当时也是被惯性推着走,没有魄力本科毕业直接工作)
2017,离我步入奥赛这条路15年了。
我总像佟湘玉一样念叨,
如果没有物理中二病我初中就不会物理竞赛,
如果初中没有物理竞赛我就不会高中进竞赛班而是隔壁高考班,
如果高中没有进竞赛班我就不会搞生物竞赛然后得奖保送,
如果没有生物竞赛得奖保送我就不会大学读生科院,
如果没有读生科院我就不会和我最讨厌的科研死磕那么多青春年华……
如果,如果回到2002年,我老老实实做个文青,学个文科……
然而没有那么多如果,一步错步步错,一步退步步退。
我如今,泯然众人。
想想最中二的那几年曾把这张照片当桌面就觉得羞耻。
时至今日,物理、生物、科研、文学,都已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低于同学平均水平的薪水、结婚生子每天鸡毛蒜皮锅碗瓢盆……
人生路已走过小半,目前最有逼格的事情也许就只是在知乎码字攒了几万粉……
然而,走向平庸的,不是只有我。
那年我们高中班上一起因奥赛得奖保送到这个大学的三个人,除了我目前在普通公司混日子,还有一个在卖公路自行车,另一个去了美国后就再没了消息,pubmed上搜名字没有任何结果。
因为物理联赛一等奖保送top2的人里,只有一个还在搞物理,她在清华本硕博毕业后回老家二本做了物理老师,从此安于清贫落寞……
那年我们生科院150几个人,都是全国高考精英和联赛一等奖得主,本科毕业后有50几个去了美国top60读pHD,也不乏耶鲁、贝勒、UCLA、UCSD、哥伦比亚等不错的学校,另有50几个直了本校和中科院的硕博,
如今,这一百多个选择搞科研的人里,没有转硕读完pHD的、毕业后没有去公司的、做博后做的不错发了好文章的,不到5个。
的确,其中一位发了nature,也仅此一人。
娃,我们不得不接受,
大多数自以为是的精英,其实都是普通人;
大多数立志搞科研的人,其实连吃苦耐劳忍受寂寞清贫的行动力都没有;
而大多数有科研行动力的人,却没有真正高人一等的天赋。
娃,我相信你的雄心壮志,期待你有走下去的信念,也祝福你有与信念相匹配的能力,
但,虽不求你专注脚下,也请你至少平视前方。
毕竟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科学工作者都是以几乎放低到匍匐在地的姿态去仰视希望之光的。
娃,
不累基石,你压根看不到巨人,
不积跬步,你压根摸不着巨人的足跟,
等你搭上了巨人的肩膀,再去等推你一把的电光火石吧。
你看,道理我都懂,却也没过好这前半生。
祝好。
看了第一句就有这念头,到最后,果然是个女人。
孩子,我刚刚看了另一个人的回答,我想简单讲一下我当年的经历。
小学参加了一些奥赛,因为学校是沿线子弟小学,基本上都是临时抱佛脚,没啥好成绩,初中的时候,转学到地级市重点学校,数学奥赛二次选拔的时候,以第一名的身份入选,超过此前数学竞赛小组的第一名70分。初中,疯狂地在学习数学,你现在应该是初二正好是这个时候。
我当时就已经开始学一些大学的数学知识,注意,数学不好,后续一切都没用,语文不好,题目都读不懂,也就不用谈做题了。这两个必须好,不是好,是要远超同龄人。四年前一个初中同学现在重庆某高校教授说,记得初中的时候,我在读《模糊数学》,嗯,我自己都差点忘记了。
高中物理奥赛,两个省级一等奖,但是,当年有一道题的标准答案错了,我的被扣分的答案是对的(有当年北大苏幼生老师的回信作证),否则我应该是河南省第二名,直接进入冬令营,并可以选择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结果,失去了保送资格。
高中奥赛,要把大学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最优化等几项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才能学到的数学都学会,同时要把研究生期间的物理学课程基本上都学完,否则,是拿不到前几名的成绩的。
今天我还有别的事情,先写这么多,你先做准备吧,最重要的是,做起来,不用管其他的,别人不知道你有多少潜力,我倾向于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只要你足够热爱,都有机会。
2022年03月补充:
高考也因为一些原因失利,不过,我沉沦了三年多以后,发现了新的机会,大三就获得了去中科院做研究的机会,那时候是1998年,毕业后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继续在国内读,准备出国,后来自己攒的钱给我父亲买了房子,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不过,2005年第二次回到中科院另一个所,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现在我自己做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动物保护和畜牧业方面有了首创性的实现,今年应该可以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出头了。这一切的基础都来源于当年奥赛时候的学习和积累。
火箭、天体物理和哲学分属三个不同的学科,造火箭那是航空航天专业的事情,物理系不负责干这个。所以题主你到底是想造火箭还是想研究哲学抑或是钻研天体物理呢?你必须清楚,三者只能选其一。
润
中学生眼中的天体物理
博士眼中的天体物理
---------------
(D. R. Xiong et al. Nonlocal Time-dependent Convection Theor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08:529–544, 1997 February,熊大润,紫金山天文台的一篇论文)
其实没谁阻止你学任何东西,教科书淘宝买(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视频有MIT OpenCourseWar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Bb1b_L6zDS3xTUrIALZOw 和其他很多公开课,前沿内容Google scholar,想学什么学就是。
这其实已经不算快了,看看这个人的履历:陶哲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