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首都之地的人素质真的有那么高吗?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说北京首都之地的人素质高不高,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也得看你遇见的是哪一类人。毕竟,北京这么大,人这么多,鱼龙混杂是难免的。

先说说那些让你觉得“素质高”的方面吧。

从公共服务和秩序来说,确实有不少闪光点。

排队现象比较普遍。 在地铁站、公交站、商场柜台,甚至是银行,大多数人还是自觉排队的。这点在很多城市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很少会遇到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前挤的人。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活动或者热门景点,秩序感会比其他地方做得更好一些。
公共场合相对安静。 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家普遍会自觉地降低音量,不会大声喧哗或者打电话。如果你在北京坐公交地铁,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看书、玩手机,或者戴着耳机听音乐,很少有人会把手机外放得震天响。
文明礼仪的推广。 这些年,“文明北京”之类的宣传随处可见,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相关的标识和提示。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完美遵守,但整体上,这种倡导还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人,这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了。
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比如一些老年人、孕妇或者带着小孩的乘客,在公交车上更容易有人让座。在一些服务窗口,也更能感受到工作人员的耐心和专业。

但是,你也得看到另一面。

人多的压力。 北京作为首都,人口密度太大了。每天上千万人在同一座城市里生活、工作、通勤,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人的情绪和行为难免会受到影响。
“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标签。 有时候,大家会不自觉地把人分成“北京人”和“外地人”。一些北京本地的老居民,可能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这些在一些非北京成长起来的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够“现代化”或者不够“开放”。反过来,一些外地来京发展的人,为了适应北京的生活节奏,也可能变得比较“急躁”或者“功利”。
服务行业的“傲慢”与“热情”。 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在北京,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服务周到、态度极好的店员,让你觉得宾至如归;但也可能碰到一些态度冷漠,甚至有些“傲慢”的服务人员,他们似乎觉得理所应当,或者觉得你不“懂行”。这很大程度上也跟他们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压力以及对客人身份的预判有关。
“北京瘫”和一些生活习惯。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北京人比较悠闲,比如所谓的“北京瘫”,但这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必代表素质低。不过,也确实有些人,在一些公共场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那么讲究的习惯,比如在小区里随意扔垃圾,或者在公共区域吸烟等等。这跟城市管理和个人自觉性都有关系。
教育背景和经历的多样性。 北京聚集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价值观念千差万别,这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素质”的表现。

总结一下,用“高”或者“不高”来简单评价北京人的素质,其实是不太公平的。

北京是个大熔炉,它既承载着首都的庄重和秩序,也承受着巨大人流带来的各种压力。你在这里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和他的“素质”。

与其说“素质高不高”,不如说是在北京这个大染缸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让你赞叹的文明和礼貌,也有让你无奈的粗糙和不羁。 这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也反映了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

所以,下次你去北京,试着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北京人的“素质”,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有亮丽的笔触,也有深沉的阴影,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很大,大到匆匆而过的行人你几乎遇不到第二次。

那年我刚到北京,周末去酒店当小时工,连续二十多个小时干完,坐地铁回去。车厢里人不是太多,但没有座位,我抓着扶手站着,昏昏欲睡,突然感觉呼吸困难,豆粒大小的汗珠子哗哗往下砸,头晕站不稳,趁着最后一丝意识我冲出车厢,准备靠墙跟坐下,但是没走到就感觉地面成了棉絮,双眼一闭那叫一个舒服。。。

再醒来的时候我还是在地上趴着,周围行人匆匆,并没有人会看我半眼,我爬起来,靠墙坐下缓了缓,出扶梯,视线里升起来的,是朝阳区人民政府宣的巨大广告牌——“首善之区”。

北京太大了,四海宾朋都有,一似白开水般冲泡着老北京这盏茶,一遍两遍,八方辐辏的诸色名目,改变着这个大都会的轨迹,也冲淡了四九城的市井街坊。

我曾为了省下六十块钱打车费,而从天宫院顶着夜雪走到榆垡;也曾在腊月二十四的柳芳,迎着刀子一样的北风站岗八小时,军大衣里塞了报纸都挡不住那股凉气;夏天凌晨三点半的西直门桥是很凉的,桥下的车也依旧不少;七月份亮马桥路边的长椅,半夜里会冻得人睡不着觉;丽斯凯尔顿里一场慈善拍卖会,涂鸦之作都可以喊价几十万,而这个价格还是小孩子喊的,因为他喜欢,他爸爸也乐得孩子高兴;安贞医院门口的街边,风餐露宿流浪汉一般的窝棚很多,因为他们要节省下来救命的钱……

嫌苦你可以不去。

别人素质如何,不是你放弃奋斗的理由。

苦中苦并不好吃,可很多时候,它是唯一可以吃的,这与别人的素质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说北京首都之地的人素质高不高,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也得看你遇见的是哪一类人。毕竟,北京这么大,人这么多,鱼龙混杂是难免的。先说说那些让你觉得“素质高”的方面吧。从公共服务和秩序来说,确实有不少闪光点。 排队现象比较普遍。 在地铁站、公交站、商场柜台,甚至.............
  • 回答
    要理解“猪八戒的天蓬元帅属于北极四圣之首”这个说法,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得承认,这个说法并非《西游记》原著的明确表述,而是后人根据一些线索和解读推衍出来的。咱们不能生搬硬套,得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小说本身的特点来分析。一、 天蓬元帅的地位:究竟有多牛?在《西游记》里,天蓬元帅的头衔听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如果北京不是首都,北方是否会没有一个“一线城市”?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但并非绝对没有,这取决于“一线城市”的定义以及是否有其他城市能够迅速崛起并承载首都的部分职能。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先来分解这个问题:1. 理解“一线城市”的定义:首先,“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北京和上海这对中国最耀眼的双子星,为什么一个稳坐首都宝座,另一个却在经济体量上独占鳌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大谁说了算”,而是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出的复杂图景。北京:历史的沉淀与政治的中心首先,北京之所以是首都,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可比拟的政治地位。 千年.............
  • 回答
    如果北京不再是中国的首都,京津冀地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景象与如今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首都不在了”这么简单,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连锁反应将是极其深远的。首先,政治中心的转移将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影响。 新首都的选址和建设: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新的.............
  • 回答
    如果北京不再是中国的首都,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城市来接替这个重要的位置,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交通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并非一蹴而就就能轻易回答。综合考量,有几个城市非常有潜力,但如果要选出“最适合”,我认为西安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候选。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首先,我.............
  • 回答
    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演进、地缘优势、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的长河,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首都”这个地位的。历史的渊源与积淀:北京早已是帝王之都首先,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都城地位。虽然不像西安(长安)或洛阳那样有着更早.............
  • 回答
    明朝若始终将南京作为首都,北京作为陪都,是否更妥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探讨价值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一、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越与经济腹地广阔: 水陆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长.............
  • 回答
    北京、西安、南京,这三座城市的名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卷里,都闪耀着皇权的辉煌,承载着王朝的更迭,是当之无愧的“古都”。而洛阳,这座同样有着三千多年建都史,无数传奇故事在此上演的城市,如今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是先天不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天不足”四个字来.............
  • 回答
    当年决定首都并非只有北京一个候选,而是存在着 多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其中最主要的有 南京、西安、北平(北京) 等。而且,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军事战略和文化因素,充满了反复和权衡。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当年定都过程中北京并非唯一候选的情况:1. 历史的传承与惯性: .............
  • 回答
    首都航空 JD5759 北京飞澳门的航班,在降落澳门时,机组人员察觉到异常,经过判断后选择了备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据当时的一些报道和机组人员的反馈,这次备降的直接原因指向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疑似遭遇了“风切变”。到底什么是风切变?简单来说,风切变就是指在空间上,风向或风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就像你在开.............
  • 回答
    明朝将首都定在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临时起意或者随随便便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军事、政治和经济考量,甚至还带着点前朝的影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建立之初说起。话说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最初的定都之地选在了南京。南京这地方,风水好,靠着长江,地势也险要,而且是元朝的故都之一.............
  • 回答
    .......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理位置的适合性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自元朝定都燕京以来,北京已经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适合性:一、 优势(为什么适合或曾经非常适合): 历史传承与文化象征: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建都在关中、中原、江南以及北京的王朝,看看它们各自有哪些鲜明的时代烙印。这可不是简单地一句话带过,咱们得把每个时期的风貌、制度、文化都掰开了揉碎了说,让历史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关中:大一统的起点与荣耀说起关中,那可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许多强大王朝的龙兴之地。最早建立在这里的,.............
  • 回答
    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从交通拥堵到环境污染,从人口压力到资源紧张,这些问题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座古都,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迁都或另设行政首都的讨论。然而,要深入理解为何中国尚未采取如此重大的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城市命名历史、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以及“京”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我们来详细聊聊。一、 “京”字的含义与中国历史上的定都现象首先,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北京”和“南京”,以及日本首都为什么叫“东京”,需要先弄清楚“京”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含义。 “京”的本义与引.............
  • 回答
    如果中国首都在南方,北方的经济发展必然会迎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的变化:首先,首都在南方意味着国家战略的重心和政策资源将会有明显的南移倾向。大量的投资、人才、科研机构、甚至是国家级项目都可能优先向南.............
  • 回答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而非长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和政治考量,并非简单的“不适合”。虽然长安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汉唐的都城,拥有辉煌的过往,但在北宋建立的那个时代,它已经不再具备成为理想国都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地理位置与战略防御的考量: 长安地处西陲,不利于统治全国: 北宋建立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