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智障。
这就是我的评价。
怎么说呢,人要了解别人。
如果说家长面对孩子十几年,不了解孩子算是失职的话,孩子被家长养了十几年,不了解家长也是失职。
反正我完全知道做啥事情我爸妈会生气,当然也有不得不让他们生气的时候,比如说和 Ex 交往的时候。
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你会面对困难,然后去解决这个困难。
这群男生玩一样的去弄,连自己家长会有啥反应都不知道,我真心希望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原来家长是很难接受同性恋的”,还有“原来自己是可以这么弱智的”。
顺便一说,其实如果他们自己要是真的是同性恋的话,估计反而更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了。
只能说,他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还暴露了其实自己一点都不理解,甚至也是歧视同性恋的。
搞这样的实验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实验后对参与者的心理疏导。
我想参与这个实验的人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同性恋的群体和个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生存压力,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应当反省的不是父母对自己是否全然地爱,而是应当去同情那些性取向与自己不相同的人,真正地关怀和认同这些人,这才能够赋予这个实验最人性化的意义。
下面再谈谈这个实验。
从这个实验的设计来讲,其目的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无论你以何种方式,何种态度来考验人性都是极为愚蠢。
如果从一开始,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去体验同性恋者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及他们所面临的情感压力”那么这个实验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目的,会使得参与才深刻地对同性恋在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观察,而当参与者抱着这样的目的的时候,就会以旁观的身边来观察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此就不会产生心理伤害,因为他在客观地观察。
但是当你的实验目的是错误的时候,就会选择错误的参与者——所有这些参与者,都深信着父母深爱着自己,开明乐观——这其实意味着他们的父母对他们非常宠爱,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少会拒绝他们,这就使得他们误以为“无论我做什么,我的父母都会爱我”,问题是你要搞清楚,你的父母是人类,他们不是神,人无法给予你幻想中佛陀的爱或上帝的爱,这种爱是幻相,实际上并不存在,就算是佛陀,也会设置戒律,也是有惩戒措施的,也就是说,即便是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你的一切他都能包容,并且都会包容,严格地来说,有这种幻相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本身就不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人。
所以,当一个人执着于“无论我做什么,我的父母都会爱我”这样的幻相的时候,父母的拒绝就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实际上,他痛苦的来源是他内心所执着的幻相破灭了,并不是因为父母拒绝他,他才会痛苦,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拒绝他,他都会痛苦,尤其是跟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包括父母和配偶甚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错误地解读了“爱”,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我的个案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万老师,爱不是百分之百地包容吗?那她爱我,不是应该百分之百地包容我吗?”提问的是一个标准的彼得潘综合症患者,而且可怕的是他正朝向反社会人格障碍退化,他问题中的“她”也并不是他的妈妈,而是他的女朋友,于是我问他:“那你有没有包容她呢?既然你爱她,你有没有百分之百地包容她呢?”他沉默了。呵呵……当一个人渴望得到对方以百分之百的的包容所给予的爱时,这个的心灵状态不过一、两岁而已,因此,一个一、两岁儿童心态的成年人,是没有能力爱其他任何人的,他只是等着被爱。
爱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包容,有的时候惩罚也是爱,只不过那是透过恐惧而传达出来的爱,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透过恐惧看到爱,如果你没有能力,说明你还需要成长。
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者、参与者、老师,都没有能够明白这件事,所以也没有办法打好预防针,更没有办法去处理这种伤痛,甚至于因为所有这些人都有着“爱是百分之百的包容”这样的幻觉,才导致无力去挽回这样的局面。尤其是对于父母充满了信任的人,他们看不到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幻相的基础上的,而幻相终究是会破灭的。
所以,他们不是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他们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在站幻相里看父母,盲目地去考验父母的人性,他们把父母当神,而没有还原成一个人——当他们看父母为人的时候,就会看到父母也会有恐惧,也会焦虑,也会对不了解的事情抗拒,也会态度激烈,甚至是杀人或自杀,因为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他们是人,具备人类的所有属性。
人类面对巨大灾难的时候,第一反应会是拒绝承认,然后是愤怒,愤怒之后开始讨价还价,然后感觉非常难过,最后不得不接纳。
所有人无一例外都会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有些大修行人会快速过度到“接纳”这个环节。因此我们会看到一些癌症患者,或有人突然去世的家庭,他们的反应都是——不可能吧,绝对不可能——凭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别人——如果&**¥@#我会%#&*——情绪低落,很悲伤——接受现实。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他们的父母也要经历这样的心理转变过程,如果幸运的话,这个转变的会很顺利地进行,但有的人会在“愤怒”阶段停留一辈子,甚至到死亡来临,也会有一些人不断地停留在讨价还价的阶段……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中的父母,其实不过是刚刚进入到第一阶段而已。后面是什么样根本没人知道,所以这个实验设计本身就是对人类心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严重地说,这个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源于无知,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更无知——他们建立在一个没有完成的实验的基础上去得到一个置疑父母的结论,这是很蠢的,而正是这种愚蠢的结论才导致了参与者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才导致把父母的愤怒情绪下的表达上纲上线。
其实,所有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数次地曾经后悔过,从孩子刚从肚子里出来开始,很多人就后悔养了孩子,然后慢慢才开始适应有了孩子的生活,而后在后面无数的日日夜夜中,都会有愤怒的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有后悔,甚至于对孩子使用暴力,甚至于会有杀掉孩子幻想……所有这一切,都是正常身为父母,亲自带孩子的人都会经历过的,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你经历了这些,并不等于说你就不是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也并不等于说这对父母真的要杀掉孩子,或抛弃他——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会这样做,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即便孩子带来了很多的痛苦、麻烦,但是他们也还是爱着孩子,享受着这些痛苦、麻烦,以及偶尔会出现的喜悦。
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之所以无法面对父母的咒骂,说实在的,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太过于宠爱他们,太善于伪装成完美的父母了,以至于这些人无法面对父母的情绪化,简单地说,就是骂得太少了,从小到大,经常骂骂,也经常给予孩子拥抱和关爱,这样孩子才能够正常成长,孩子才会有接受的能力。
再来谈谈父母反对同性恋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是非常包容的,绝不会因为这个人有断袖之癖就全面否认这个人,但是从建国以来,中国人对欧美物质和精神的痴迷、媚外,导致全面丢失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当欧美人说什么东西好,就会认为是什么东西好,当他们说不好,就不认为是不好,这其实是因为对国外物质文明的崇拜而导致了自我毁谤,自我否定,认为中国的一切都应当抛弃,甚至愚蠢地认为物质文明落后,精神文明也会落后,这种自伐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绝大多数自尊心低下,尤其是看到黄毛老外就矮半头,所以当这些老外说“同性恋是病,得治”中国就出现一大群捧臭脚地人跟着一起喊“同性恋是病,得治”,而且这一群人还是以专家的身份来翻译国外的心理学著作,但其实他们自己未见得进行过心理咨询,只不过英文水平比较好而已,所翻译的内容也未见得原版不动,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相应的删改——在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这是难免的事情。而这就会导致迷信权威的人们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性取向也是正常的状态,甚至父母认为孩子有病,也是正常反应。尽管正常并不一定正确,尽管“正常”二字仅代表一种相对普遍存在的现象。
总而言之,父母反对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态度多么激烈,而且越是非常爱孩子的父母,越是难以接受孩子的同性取向,因为他人生的全部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为他认为孩子是他一生的骄傲,当他有对同性恋错误的认知的时候,这种骄傲就会给他们致命一击,有的父母甚至会因此而自杀——对于性格刚强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性取向无疑决定了他们的生死,但问题其实并不在父母,而是在于整个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抗拒,以及专家团队的误导,这样的父母仅仅是误信谣言的可怜人而已。
但是随着人类对同性恋者的了解,随着中国社会必将越来越开放,中国人也必定会越来越宽容,对一个人的性取向也必然会慢慢由“在意”转变为“不在意”,只不过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直接论断父母对同性恋的态度,这是不公平的——这种结论忽视了父母作为一个人的学习和改变能力。
最后说明,我回答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正是中国同性恋者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所体验的情感和生命的压力,正是中国同性恋所经历的,所以这个实验对于参与者而言会造成伤害,但是对于旁观者的我而言,我又一次体验到同性恋群体生存的困境,在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过学习去了解,也希望我们能够学会包容与我们不同的很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