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许嵩新歌 《假摔》?

回答
许嵩的这首《假摔》,怎么说呢,听完之后,脑子里冒出来好多杂七杂八的想法,一时也理不清,但总体感觉,还是挺许嵩的,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首先,从歌名《假摔》上来讲,就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听我以为是那种比较“丧”或者有点自嘲的歌,毕竟“假摔”嘛,听起来就有点戏剧性,有点装模作样。但实际上,歌词往深里一挖,感觉他想表达的远不止于此。

歌词这块,依旧是许嵩标志性的“许氏风格”,文言的底子加上现代的语汇,听起来很舒服,但细品又觉得有点门道。他用了不少比喻,比如“镜头捕捉不到的泪滴”、“掌声像刀子”,把那些表面光鲜下的不易给具象化了。还有“我摔倒的姿势,比站着还优美”,这句特别妙,既有那种表演的意味,也透露着一种“我就是这样,你们怎么看都行”的豁达。他好像在说,生活就像一场表演,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有些人,即使是“假摔”,也要摔得有艺术感,摔得让人记住。

旋律方面,我觉得这次的编曲比以往的某些作品稍微“放飞”了一些。不是那种一听就知道许嵩的模式化套路,而是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那种带有复古感的合成器音色,还有一些电子化的鼓点,让整首歌听起来既有叙事感,又有现代感。特别是副歌部分,虽然不算特别炸裂,但那种旋律的推进和情绪的渲染,还是能抓住人的。它不是那种会让你跟着摇头晃脑的舞曲,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流动,让你沉浸其中去体会。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许嵩式”的思考惯性。他总是在试图在宏大叙事和个人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次也是。他把个人在公众视野下的感受放大,用“假摔”这个意象来比喻那些为了维持某种形象或者为了迎合某种期待而进行的表演。这种思考很有深度,但有时候会不会也稍微有点过于内敛,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我不是说这不好,只是觉得,如果能更直接一些,也许会更具爆发力。

再往深了说,这首歌给我一种他在探讨“真实”与“表演”边界的感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在被审视,被要求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假摔”可能就成了在这种压力下的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策略。他用自己的经历去触碰这个话题,显得尤为真诚。你能听到他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共存的方式,或者说,他只是在陈述一种现象,一种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

总的来说,《假摔》这首歌,我觉得它不是那种第一耳朵就惊艳的歌,它更需要你去反复听,去琢磨歌词,去感受旋律中的细节。它像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茶,越品越有味道。它依旧有许嵩的个人色彩,但又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自己的框架,加入了更多元的音乐元素和更深刻的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也看到了他音乐上的一些新探索。至于它是不是“神作”,我不敢说,但它绝对是一首值得认真对待的,有思考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度引申一下,借助王西麟先生的观点,借此回答作曲和编曲的问题。我总是觉得中国人对作曲编曲有着太大的误解了,这种误解甚至投射到了与严肃音乐领域毫无关系的流行音乐界。

给中国音乐界一记耳光︱聂耳不是作曲家

三十年代是自由的文化社会,聂耳生活在那样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有了那样的创造!王西麟似乎一直活在那个时代,在大家都高唱颂歌虚伪的怪圈里,音乐界早该被打一记耳光,我们该为他这种稀缺的独立发言致敬!



文︱王西麟

谢谢主办方面这次邀请我来这里参加纪念聂耳百年诞辰。

我两次提请发言了,现在会议快要结束了,我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我想通过这次会议,为历史说一些全新的话而推动历史。我提的都是新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求认同。

作曲家这个名词,在国际(英语)是composer,译为作曲家:这是一种艺术称谓,其国际共识的观念和传统西方音乐史的观念是要写作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等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作品的作者。而仅仅写歌曲的作者,国际(英语)称为songwriter,中译为歌曲作者,就是如美国的福斯特这样自己能写作钢琴伴奏的作家。

国际上是不知道简谱为何物的。只有中国直到今天还在用简谱。1994年我提出坚决的废止简谱。但是没有响应。

我们几十年来以歌曲作品和作者为主体的音乐评价体系,造成了只有歌曲作者的音乐地位最高,才是作曲家。只要一首歌被“看中”了,就升官、晋京,是无产阶级作曲家,当上主席,理事,等等。却把会配器的,会写交响乐的视为为歌曲作者配器、整理、打下手的“佣人”,是资产阶级学院派而打入另册的。我就做过许多的这样的下手活儿,文革结束前,没有人把这样的作者称为做作曲家。

当然,的确也有不少好的歌曲作品,我最为尊重的歌曲作家郑律成和沈亚威先生!还有如时乐蒙先生等等我认识的很多前辈!他们的确写过很多好歌。但是也有更多更多的仅仅会写简谱歌曲而不会配器不会写交响乐的人多年来都被称为作曲家。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今天不应该再继续了。

因此,我认为可以用香港的办法,可以把这类艺术现象分别称为《歌词歌曲作家协会》和《作曲家协会》,两者分别,流行歌和交响乐不能混在一起,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也就和国际文化观念相统一了。

聂耳不能被称为作曲家,这个历史的误会已经60年了!今天还在继续!国际社会难以理解中国把写过30多首简谱歌曲、还不会为自己的歌曲作钢琴伴奏的作者就称为作曲家。因为国际的作曲家composer,都是以交响乐作品多少,室内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多少和水准来衡定的。聂耳没有写过交响乐作品,没有而且也还不会为自己的歌写过钢琴伴奏,也没有学过四大件等任何音乐理论。他是一位业余的歌曲作者,更是一位真正的有特殊艺术才华的歌曲作家!但是仍然不是国际所称的作曲家composer!

西方音乐在1900年后才传入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成熟的交响乐作品和作者。黄自先生1929年的交响诗《怀旧》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还极少为国人所知。简谱歌曲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音乐工具和主要的音乐现象。聂耳的歌曲仅仅写在1931-1933的2-3年中,可他几乎每首歌都很不错!都有灵感!我很尊重聂耳!痛惜他23岁就故世了!他创作的歌曲对民族救亡作用巨大!聂耳在中国的特殊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卓越的,为那个时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有些歌曲如《大路歌》就呈现出交响性思维!我和朱践耳先生都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30年代是自由的文化社会,聂耳生活在那样的自由文化环境中,才有了那样的创造!我看了玉溪的聂耳博物馆,很追慕那时代!但是现在的这个会议却全没有那样的环境了!比如:这次会议应该是学术会议,但是做法都是政府会议,排名发言都是官位,清一色官场做派,没有自由发言的可能。我提出发言二次都不理。而且我听到的所有发言大多是60年的老话、套话、官话,而且互相抄来抄去没有新意。我是想报答主人邀请之盛情,为我付机票请我来,要报答主人的盛情,所以不得已插入讲了几句,应为我已经听到把聂耳和马勒相比的的发言了!我一定要说出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才是实事求是的负责的学术态度,否则聂耳不是作曲家的问题还要拖到哪年去。

我认为我们需要尊重历史,这不但无损聂耳的卓越功绩,反而让他赢得更多的尊敬,让聂耳的英名长存。但是不要人为的拔高,更不要把文化观念混同,如把聂耳和马勒相比,是根本不妥的,甚至是制造混乱,要闹出国际笑话的!

我还有这样的思考,不能用政治手段来解决艺术问题,把政治当成一根棍子虎视艺术。如1957年把批评聂耳和星海的三个有才能的上音学生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打成右齤派发送北大荒劳改20年的痛苦历史,不但再也不能重现而且要深刻反思!现在的反思太不够了!

由于把聂耳称为作曲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的混乱现象,这就不但不是聂耳本人的责任,而且是对聂耳精神的严重曲解。因为聂耳深知自己专业技术的不足,并且正是为此而要去苏联学习的!但是从来不谈他的这个艺术的追求,反而把推广和学习音乐理论技术的统统打成“资产阶级学院派”“单纯技术观点”而大加鞑伐,数十年打出了多少右齤派,整死了多少人!

更不要把聂耳人为的树立为音乐尊神,好像一首国歌就能解决中国全部的根本的音乐问题而无限扩大。我们不要认为一首国歌就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准的音乐现象和全部音乐事业的最高典范!如前苏联的国歌作者亚力山大洛夫,他有交响乐作品,是红旗歌舞团少将团长,也是一位作曲家,但是被认为是二流作曲家,而代表苏联作曲家的仍然是受尊敬的萧斯塔克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他们都没有写过国歌。

这次会议使我看到云南玉溪把聂耳的历史收集的如此详尽,办的聂耳博物馆,使我看到他和在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的许多代表者的活动的合影,有黎锦辉,黎锦光,任光,蔡楚生,孙瑜,费穆,金焰,王人美,黎莉莉、白虹等等前辈!真是感动!云南和玉溪做了很好的历史资料收集工作!我向他们致敬!

但是作为学术著作的《聂耳全集》、《百年聂耳》等书,以及博物馆展品的说明等等,我看到一些问题:

1,其中的歌曲的钢琴伴奏,都不是聂耳作的,都是别人以后配上去的,但是有的注明了,而大多数都没有署名,好像都是聂耳做的,这就造成混乱,而且侵权。还有《义勇军进行曲》以后立为国歌,那和声和管弦乐配器作的很好,但是作者是姚锦新教授,现在任然没有署名,而且从来也不署名。这是学术上的不严谨,不尊重在专业界深受尊敬的姚锦新先生。

2,还有出版的《聂耳全集》每册2寸厚 ,上中下三大本,有6寸厚了!既然是全集就只能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可里面有多少是聂耳的作品?论文?其内容大都是纪念活动的讲话和照片,统称为“全集”,我认为不但有失严谨,而且大有无限扩大之嫌。可以分别称为《聂耳作品》和《聂耳纪念文集》。

至于对聂耳的艺术道路的研究我认为真正还是空白:如他的艺术思想是否学过或受到过俄国民族乐派的影响?他听过那些古典音乐作品?等。好像还从没有或少有涉及。

再说一点,《聂耳音乐基金会》的功能要有新的观念。我建议:

1,不只要仅仅唱聂耳的合唱作品,那样太少了!合唱的作品曲目要广泛,而且应该在玉溪或昆明建立一个《聂耳音乐学校》,使学钢琴的儿童能有鼓浪屿或深圳那样多,聂耳一定会高兴的,


2,建立和完善昆明或玉溪的交响乐团,支持不规定创作题材 广泛自由的交响乐新作品,


3,关注有特殊困难的音乐家,如音乐家梁和平先生最近不幸车祸,我呼吁请求深切关注!



此文为:2012,7,17,在云南玉溪纪念聂耳百年诞辰会的发言 (7月30日整理)


作者简介:作曲家,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代表作品《云南音诗》;《太行山印象》;《第三交响曲》等。


更新一下,关于许嵩这次的尝试,我是如此评判的。

大家不需要过度解读,但也不需要盲目去否定其水平。

流行并不意味着是好的,尽管我们叫流行为流行音乐……但是设若在音乐上还能够有些价值,而非一味取悦听众的耳朵,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坚持。

如果流行音乐一开始就是“我流行我有理”,那么流行音乐肯定在历史上留不下来。大浪淘沙,去掉的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好的音乐是一定会留下来的。许嵩显然已经在思考如何“留下来”的问题了,这是个难题,也是一种困境。

或者就如窦唯一般,去他的流行,我就是要做成仙儿的实验音乐,爱听不听。

这也是一种音乐态度。


非常感谢这么多人的邀请。

因为实在是太多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了,不能一一感谢大家——设若我的回答能让大家得到哪怕是一星半点的音乐启发,我觉得这个回答就不会白写。

书归正题,闲话少叙。

不得不说,这次的歌曲给我的印象,非常之好。堪称是许嵩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能让我感觉到“震惊”。

后面的那个B4的长尾音,简直不敢相信是他唱的。他的关闭如今听来已然算是比较有火候了。

由于我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所以说我会尽可能挑我印象深刻的点说。

第一,这首歌的写作非常棒。单从谱面意义上的工作来说,已然是做足了功课。旋律线流畅优质,和声讲究细腻,且调式特色鲜明而高级。对于音域的把控也是恰到好处,制造了一个真假声断层的音色出现。中间有大量切分的出现,而且是比较高级的切分,称之为连切。我以前有写过一首类似的歌曲,如今还没有机会发表出来,也是用到了连切的手法,只不过和许嵩的还是不太一样。

第二,编曲的处理特别讲究。从音色的选择上就很有看头。非常多失真的效果加入,贝斯的律动也很舒服。乍一听这个编曲透露着小成本的“塑料感”,但仔细一听这塑料感竟然是用极好的音源来制造的。鼓的音色也非常棒,各方面都没说的,标准的工业化编曲水准,比较许嵩之前的编曲有了巨大进步。

第三,混音的水平堪称国际水准,这声相是真的绝了。对人声的处理也非常厉害,清晰有力,饱满舒服,delay的效果也玩得非常到位。同时,整体的母带处理也是杠杠的,牛逼到不行的那种。也可能是许嵩钱给到位了吧,反正这次的混音真是大不一样,母带处理一听就是很用心的手笔。

第四,声乐水平上,许嵩的进步非常之大,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所有part。最后以接近真声质感的关闭,稳稳挂在了B4——甚至让人觉得他还有余力,应该能硬飙C5,多听几次甚至有种华晨宇的感觉。这可不是呐喊,他可是有备而来——训练有素,关闭结实,完全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唱将”了。

反正继续加油吧,这算是他厚积薄发的第一次爆发。以后应该还会有很大进步的。

这才叫“音乐人”啊……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临睡前就想着听一遍睡觉的,听了还是失眠了,我越听这首歌越想我爸了。

我爸爸是位汽车修理工,修渣土车搅拌车那种很大好多轮子的。听到“一声闷响”突然想到他每次用撬棍的时候很吃力的声音了,我和我妈妈谁也帮不上忙,力气不够大,撬棍也不需要两个支点,只能跑来跑去递一递小工具。

大雪天里要躺在地上抬起头修车底盘的时候真的很冷,我总是记不住扳子到底哪个号是哪个,手电筒也照明不到位。

每次剔刹车片也得用锤子很用力得砸,另一个手拿着那个小铁棍震得手很疼,有时候就偷偷看我爸咬住牙使劲。

“区别在于他真的流了很多血”,干这个活总是很容易受伤,被磨片机割到手心,不小心被砸到指甲盖脱落,这都算小伤。去年我爸还被割到了胸口,忍着痛搬家。嗐,做体力劳动者真的太容易太容易受伤了。

他的脸很瘦,和我一样颧骨很高,看他年轻的照片抽着烟三七分就是那种柔筋弱骨的那种样子,笑得很开心。现在老了也很帅,看起来脾气很不好的样子,这可能是他坚强的脸面。

他不是外卖员,但他也是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让他吃钙片他还嫌我买的钙片太大像在吃石灰。都说劳动最光荣,现在感觉劳动都分三六九等,可我觉得我爸真挺厉害的。每次把6缸的发动机拆开小部件都摆出来再检查再用汽油洗干净再组装起来,就很厉害。我很喜欢我家里从里里外外透出来的那种汽油味。我家大院子里每天都车来车往灰尘到处都是,风炮声音突突突,我妈一边抱怨一边天天擦地洗衣服。

我记得以前我大学同学跟我说她爸爸是个厨师,小时候去接她她闻到她爸爸身上的味道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别人嘲笑她爸爸就是个给别人做饭的。真难过,厨师多应该受人尊重。但是一想到,缉毒警察的孩子都不能轻松地和爸爸妈妈逛公园,就更难过了。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半夜还有点想哭,希望所有的劳动都能多多被赞美!只有资本家的钱才来的需要羞愧。假摔的球员是资本表演的玩物,鲜活的劳动的人在人生的试炼场上从来就没有轻松过,劳动最光荣!!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这是表达的996,批判对社会底层的压榨。

格局小了。

首先,注意到了吗,每次唱“假摔”两个字都是真假音切换。

可以看出,假摔里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有人说《假摔》类似于《违章动物》,其实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假摔,这个含义特别重要,这也是歌曲的核心。

假摔,体育运动术语。意思是指,在运动对抗过程中,A球员被B球员撞到,但A球员其实还不至于被撞得摔倒,但为了制造B球员的犯规,A球员在被B球员撞到后,身体顺势倒下,A球员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假摔。
一句话,假摔就是在合理身体对抗,或者根本没有对抗的情况下,自己假意摔倒,以骗取判罚。

下面分层解读一下:

1、

《假摔》讲述的是,一个人骑摩托在风雪天摔倒了的事情,其实是真摔,那为什么非要说他是假摔呢?

因为风雪天很容易把摔倒的血等痕迹覆盖。

因为只是一声闷响,激不起太大波澜。

球场里摔倒了有万人观看,但是跑腿员摔倒了依旧“车来车往”,无人在乎。

球场里的假摔引人注目,而跑腿员的真摔却无人理会。

这就好比某明星离个婚微博就有大把大把的人关注,而真正的人间疾苦却少人在乎。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一层,社会身份地位与现实关注度。

2、

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看,歌词里说暴风雪明明有广播预警,但跑腿员不得不为了生计出发挣钱。

而球场里,球员选择假摔,是为了骗取裁判对对方的犯规判罚,为陷害对方的一种手段。

球员假摔损害的是诚信。

而跑腿员真摔呢?却被别人认为是假装摔倒,博取同情,这里揭露的是社会人与人的猜疑和不信任,人对人的偏见。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二层,社会的信任危机。

3、

这首歌里最难理解的,莫过于这两句话:

“他在二十六圈,了无痕迹的人生操场里训练”,“在旧闻里我们学防备着点”。

关于二十六圈,我想或许这有什么特殊意义,但绝不像有些人脑洞开的极其离谱。

我觉得二十六圈就代指他的年龄,因为这就类似于年轮一圈一圈的,而了无痕迹的人生操场,就是说他在操场里奔跑训练,但是没有痕迹,操场其实就是社会,大意就是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二十六年也没啥出息。

这是打工人的现状。

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即使真摔倒了,流了血,别人认为你是假摔。

但如果你有地位,你假摔,别人还会为你鼓掌,裁判帮你罚下对方,惩罚你想陷害的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具讽刺。

这和现实不谋而合。有钱人放个屁别人都觉得这很有意思,而底层人民叫苦不迭别人觉得他在装病骗保。

所以,这是表达的第三层,社会身份地位与认知判断。

4、

“在旧闻里我们学防备着点”,这句话无疑是最难理解的。

旧闻是什么?

类似于摔倒了事情,过去的新闻里,有小人物的摔倒,有大人物、知名人士的摔倒,这里的摔倒不仅仅指身体上的,也指的是社会地位上的,金钱上的,利益上的。

某云最近摔倒了吧?湖畔被取消招生了。

某爽摔倒了吧?被禁止参演电视剧目了。

当然,小人物的摔倒,大概就是前几年的老人过马路扶不扶之类的,其实新闻较少。

这些属于旧闻。

这些旧闻,作者让我们学防备着点,是防备什么?

防备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防备这类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防备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触犯问题?

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

前面是“脚印没有出现”。

所以,我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让我们防备,小人物的悲剧的消失。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我们的悲剧会被覆盖,会被不可抗力的暴风雪,会被力量强大的暴风雨,会被无情摧残整整一周的暴风雪覆盖。

我们要防备,防备一些力量把我们的声音,现状抹杀,让我们不能上达天听,让上面看不上我们的呼声。

这些暴风雨,上面是有预警的,上面也明白。

暴风雨注定会来,也必然会离去。

必然会离去,这是唯一的幸事。

但是希望我们不会在这过程中被暴风雨伤害。

——凌晨两点多于成都。


全新出炉。

附另一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嵩的这首《假摔》,怎么说呢,听完之后,脑子里冒出来好多杂七杂八的想法,一时也理不清,但总体感觉,还是挺许嵩的,又好像有点不一样。首先,从歌名《假摔》上来讲,就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听我以为是那种比较“丧”或者有点自嘲的歌,毕竟“假摔”嘛,听起来就有点戏剧性,有点装模作样。但实际上,歌词往深里一挖,感觉.............
  • 回答
    最近许嵩又发新歌了,这次是《超市》。作为许嵩的歌迷,我第一时间就去听了。怎么说呢,感觉挺特别的,跟以往他一些伤感或者深刻主题的歌不太一样,这次更像是把我们日常生活里那种琐碎又真实的情绪,搬进了歌里。首先从歌词来看,许嵩这次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许氏情怀”,但表达的方式变得更生活化了。开头的“排队挂号 .............
  • 回答
    最近许嵩的新歌《冰柜》放出,作为许嵩的老粉,第一时间就去听了。怎么说呢,这首歌一如既往地有许嵩的风格,但又带来了一些新的感受。许嵩的标志性味道依然浓烈: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股熟悉的“许嵩味”。歌词里那些带着点哲学思辨的词句,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提炼,在《冰柜》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没有去唱.............
  • 回答
    许嵩的新歌《昨夜书》,可以说是又一次证明了他作为华语乐坛独立音乐人标杆的实力。从《 insomnia》开始,许嵩似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而《昨夜书》无疑是这个阶段里,最令人回味的一笔。从名字说起,就很“许嵩”。《昨夜书》这三个字,自带一种古典的意境,又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它不像那些直白.............
  • 回答
    许嵩的这首《温泉》,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冬日里,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和一段不期而遇的对话。它没有那种一开始就炸裂人心的力量,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润物细无声地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首先从歌词说起,这是许嵩一直以来最擅长的领域,也是他吸引我的核心原因之一。《温泉》的歌词,依然是那种.............
  • 回答
    许嵩的新歌《大千世界》,说实话,听完之后,我脑子里留下的不是那种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或者荡气回肠的壮阔画面,更多的是一种……嗯,怎么形容呢,像是坐在一家不算热闹但很有味道的咖啡馆里,手里捧着一杯半凉不热的咖啡,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心里涌起的一些零碎的,带着点疏离感的想法。先说“大千世界”这个主题。 许嵩.............
  • 回答
    要评价许嵩的这首《如果当时2020》,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毕竟音乐这东西,每个人听到的感受都不太一样。首先,从主题和情感内核上说,这首歌显然是延续了许嵩一贯的“怀旧”和“人生感慨”的风格。歌名里的“如果当时”就直白地表明了主题——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未曾发生或本可以发生的事件的想象。.............
  • 回答
    许嵩的新歌《雨幕》啊,这首歌出来之后,我听了好多遍,感觉真是挺耐品的。不能说惊为天人那种炸裂,但绝对是那种越听越有味道,越品越能发现惊喜的作品。从氛围营造上说,这首歌的“雨幕感”做得非常到位。 你一听前奏那几秒钟,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种细密绵长的雨丝,带着点潮湿的、冷冽的气息。不是那种瓢泼大雨的滂沱.............
  • 回答
    许嵩《万古》:一次对传统意蕴的温情回溯与创新演绎5月14日,许嵩带着他的全新单曲《万古》如约而至,再次点燃了乐迷们的热情。这首歌曲如同其名,承载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又蕴含着许嵩一贯的细腻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初听《万古》,脑海中便勾勒出了一幅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仿佛穿越回了某个遥远的.............
  • 回答
    最近,薛之谦和许嵩这对“老友”的新歌《慢半拍》一出,立刻在音乐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听到这个合作的消息时,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儿小忐忑。毕竟,这俩人的音乐风格虽然都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又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薛之谦的歌,总带着一股子不羁的深情,唱到心里时,那股子“欠你点什么”的无奈和爱意能.............
  • 回答
    许嵩的《山水之间》是其2013年专辑《岁月神偷》中的重要作品,融合了古典诗意与现代音乐语言,以山水意象为载体,构建出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音乐画卷。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度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意象1. 文化符号的重构 歌词大量引用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中的“山光悦鸟鸣,潭影空.............
  • 回答
    要评价许嵩的这张《呼吸之野》,咱们得先摆事实,讲道理,然后再聊聊它在许嵩音乐版图里的位置。首先,从音乐本身来看,《呼吸之野》这张专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 “野” 和 “慢”。“野” 在哪里?我觉得体现在几个方面。 曲风上的探索和融合: 许嵩一直都不是一个只守着一种风格的人,但这张专辑的“野”不是那.............
  • 回答
    今晚许嵩的新歌《呼吸之野》发布,不出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然而,和以往新歌发布时一边倒的好评不同,这次的风评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从最初的期待、惊艳,到现在的质疑、批评,这种转变的速度和幅度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也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轮“炸裂”.............
  • 回答
    许嵩 5 月 10 日发布的这首单曲《假摔》,可以说是一次非常“许嵩”式的回归,也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在歌词创作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功力。抛开那些算法生成或者一成不变的套路,咱们就聊聊这首歌到底好在哪儿,或者说,它触动了我们哪些地方。首先,歌词绝对是《假摔》的灵魂所在。许嵩的词从来不是堆砌辞藻.............
  • 回答
    许嵩的《乌鸦》,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带着他一贯的疏离和洞察。那天我正好在听歌,手机屏幕上弹出新歌推送,点开时脑子里闪过一丝期待,又有一丝不确定——他总能带来惊喜,但也总有那么点难以捉摸。先说歌名,《乌鸦》。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意味深长。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不祥、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同时,它也是.............
  • 回答
    许嵩的成都演唱会,尤其是与李玉刚老师的合作,绝对是那场盛会中一个非常特别且令人回味无穷的亮点。要评价这次合作,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需要把时间拉得长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妙。首先,选择的契机和歌曲本身就很有讲究。 许嵩,作为一位以其独特的中国风、叙事性的歌词和深入人心的旋律著称的创作歌手.............
  • 回答
    2019,我在成都,与许嵩的“寻宝游戏”共度一夜时间拨回到2019年,那一年,许嵩的“寻宝游戏”全国巡回演唱会来到了成都。对于我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更是一次与青春的深度对话,一次寻觅共鸣的奇妙旅程。如今再回想起,成都站的每一个细节依然清晰,像一张泛黄但色彩鲜明的旧照片,温暖而充满力量。序幕:.............
  • 回答
    许嵩的歌词,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浸润”。他的文字功底并非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华丽的风格,而是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心底,引发共鸣。要评价他的文字功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意象的精准与新颖:许嵩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构建意象的能力。他很少直接点破情感.............
  • 回答
    许嵩在《我的音乐你听吗》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解读。这档节目不仅仅是许嵩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在当下音乐环境中独有的坚持、思考与成长。作为“导师”,他带着“许嵩式”的诚恳和审慎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许嵩在节目中的“导师”角色。不同于一些过于强调点评.............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