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Linux为什么不能像鸿蒙一样实现万物互联?

回答
要说 Linux 为何不像鸿蒙那样实现“万物互联”,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操作系统设计理念和生态发展路径的根本差异。简单粗暴地讲,不是 Linux 做不到,而是它的基因和发展逻辑与鸿蒙有着天壤之别。

咱们先从鸿蒙聊起,它最核心的“万物互联”能力,其实是构建在几个关键支柱上的:

1. 分布式软总线(Distributed SoftBus): 这是鸿蒙的“杀手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智能、高效的通信协议和连接框架。它不是简单地让设备之间能“说上话”,而是能做到:
设备发现与组网: 它能主动发现周围支持鸿蒙的设备,并且能让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临时的、安全的网络。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应该是无感知的,就像你打开蓝牙一样自然。
跨设备能力调用: 这是最关键的。一旦设备组网,鸿蒙就能让一个设备上的某个“能力”(比如摄像头的画面采集、手机的麦克风、音箱的播放功能)被其他设备上的应用调用。比如,你可以用手机的摄像头去扫码,但画面和处理是在平板上完成的;或者把手机上的音乐无缝流转到智能音箱上播放。它实现了“能力共享”,而不是简单的数据传输。
低时延、高可靠: 为了实现这些流畅的体验,分布式软总线在设计上就考虑了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尤其是在设备间协同工作时,这点非常重要。

2. 分布式数据管理(Distributed Data Management): 鸿蒙不仅仅是让设备间通信,还希望数据能在这些设备间共享和同步。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型,让开发者能够更轻松地在多个设备间管理和访问数据,而不需要关心数据到底存储在哪里,在哪台设备上被修改。

3. 超级终端(Super Device)概念: 这是鸿蒙对外展示的一个形象化概念。它把多个设备看作一个整体,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超级终端”,共享能力、协同工作。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拽、连接等操作,就能实现设备的组合与解绑。

4. 面向多设备协同的内核与框架: 虽然鸿蒙的底层依然有很多基于 Linux 的成分(这是后话,我们后面会提),但其上层的系统框架和内核的一些优化,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这种分布式协同场景而设计的。比如,它有针对不同设备形态(手机、平板、手表、智能家居)的微内核和基础服务。

好了,理解了鸿蒙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再来看看 Linux。

Linux 的强大毋庸置疑,它是服务器领域的霸主,在嵌入式领域也占有极大的份额,从树莓派到路由器,再到大量的智能家电,都有 Linux 的身影。然而,Linux 的基因和发展路径,与鸿蒙的“万物互联”思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1. Linux 的核心是“通用操作系统”: Linux 的设计初衷是成为一个强大、稳定、可定制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桌面操作系统。它的目标是让开发者能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让用户能在上面完成各种任务。它追求的是“一个内核,万种可能”,但这种“可能”更多是基于单个设备的功能强大和生态丰富,而不是设备间的天然协同。

2. Linux 的互联更多依赖于“标准协议”: 当我们说 Linux 设备可以互联时,通常是指通过 TCP/IP、WiFi、蓝牙、MQTT 等一系列成熟的通信协议。这些协议是“通用标准”,允许不同厂商、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相互通信。但这更像是“点对点”的连接,或者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通信。
WiFi/以太网: 允许设备接入网络,通过 IP 地址进行通信。
蓝牙: 用于近距离设备配对和数据传输。
MQTT: 一种轻量级的消息协议,在物联网领域很常用,用于设备发布/订阅消息。
Bonjour/mDNS: 用于本地网络设备的自动发现和服务注册,但其能力相对有限,主要用于局域网内的服务暴露。
Web Services/RESTful API: 应用层面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互。

问题在于,这些标准协议本身并不提供鸿蒙那种“能力抽象和跨设备调用”的能力。它们只是传输数据的“管道”。如果你想让一个 Linux 设备上的一个功能被另一个 Linux 设备调用,你通常需要:
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 这个应用程序要理解对方设备的功能,并实现调用逻辑。
定义一套通信接口: 这套接口可能基于 RPC(远程过程调用)、gRPC、RESTful API 等。
处理兼容性问题: 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 Linux 设备,在实现这些接口时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好比,你可以用标准的水管和水龙头连接各种电器,让它们工作。但要让一个洗衣机的水直接注入一个咖啡机,并让咖啡机根据水流大小自动调节咖啡浓度,这中间就需要一套复杂的“中间件”或者“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这恰恰是鸿蒙通过其分布式软总线来解决的核心问题。

3. 缺乏统一的“能力共享”层和“设备协同”框架: Linux 没有一个像鸿蒙分布式软总线这样,内置的、高度抽象化的框架来管理设备发现、能力注册、跨设备调用。虽然有 DBus、Wayland 等技术在桌面 Linux 上实现进程间通信和图形界面的协同,但它们更多是面向单个桌面的交互,而不是跨越不同形态的设备的“万物互联”。

4. 生态碎片化与授权模式: Linux 本身是开源的,这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定制性。但也导致了生态的碎片化。不同的硬件厂商、设备制造商,可能会基于 Linux 开发出各种定制化的系统(Android、Tizen、各种嵌入式 Linux 发行版)。它们在网络协议栈、服务框架、应用接口上可能有自己的实现,缺乏一个统一的、跨生态的“标准接口”来直接实现鸿蒙式的能力互联。
Android 的局限性: 尽管 Android 也基于 Linux 内核,并且也在尝试实现跨设备能力(如 Nearby Share、Cast),但其核心设计仍然是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它的分布式能力相对是“附加”的,而不是像鸿蒙那样从一开始就以“多设备协同”为核心来设计的。而且,Android 的生态和标准的 Linux 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层厚厚的“应用层”隔离。

5. 开发者视角与成本: 对于开发者来说,要在 Linux 上实现一套鸿蒙式的跨设备能力共享,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源,设计复杂的通信协议、服务框架,并处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而鸿蒙的目标是让开发者可以“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并且其框架已经内置了这些能力,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

那么,Linux 能实现万物互联吗?

答案是可以,但方式和深度与鸿蒙不同。

Linux 可以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底座”。你可以:

利用各种标准协议: 在 Linux 设备上运行支持 WiFi、蓝牙、MQTT、CoAP 等协议的服务,让它们能够相互通信。
构建中间件: 开发专门的中间件或物联网平台(如 Home Assistant、NodeRED 等),在 Linux 设备上运行这些平台,通过它们来统一管理和调度各种设备的功能。
利用现有的跨平台框架: 比如 Qt for Device Creation、Paho MQTT Client 等,帮助开发者在 Linux 上实现设备间的通信和控制。
特定领域的协同: 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等领域,已经有很多基于 Linux 的解决方案实现了设备间的协同,但往往是针对特定场景和特定协议进行定制的。

鸿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能力抽象”和“分布式协同”作为操作系统核心的一部分来设计,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开发者接口和用户体验模型。 它不是简单地让设备“能通信”,而是让设备能“无缝地共享和调用彼此的能力”。

所以,对比之下,我们可以说:

Linux 提供了实现万物互联的“原材料”和“基础设施”,你可以用它搭建各种物联网系统,但需要自己设计和实现“连接器”、“调度器”和“能力接口”。
鸿蒙提供了一个“集成解决方案”和“一套高度封装的框架”,它从一开始就考虑了设备间的智能协同和能力共享,试图降低实现“万物互联”的门槛和复杂性,并构建一个统一的生态体验。

这就像你可以用乐高积木(Linux)拼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你需要自己设计结构、选择零件。而鸿蒙更像是一个预制好的、可以快速组装的、功能模块化的机器人套件(鸿蒙生态),它已经帮你设计好了很多连接和交互的接口,让你能更快地组合出能协同工作的智能设备。

你可能会说,现在很多智能家居设备不是也用 Linux 吗?是的,但它们更多是利用 Linux 作为基础,然后在其上运行自己的特定应用和通信协议。要实现像鸿蒙那样,让一个冰箱的温度数据被一个手表实时显示,并且手表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推送通知,这中间的“智能联动”和“能力调用”是需要专门设计和实现的,而不是 Linux 本身“开箱即用”的能力。

最终,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哲学和生态发展战略:Linux 强调开放性、灵活性和定制性,让开发者自由构建;而鸿蒙则希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度协同的智能设备生态系统,提供更流畅、更智能的用户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万物互联已经是10年前的技术了。

我说一下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网络服务器(之前写成了WEB服务器,不小心吸引到了一些前端开发人员。这里修改一下)。之后你自己生产的所有的设备都每隔0.5秒向这个设备发送一个请求数据包,一般是UDP包,因为即使数据包丢失,也无所谓。目的就是问我需要干点啥?当然90%的情况下,服务器的回应都是啥也不干。
之后,你可以用手机的APP向这个服务器发指令。服务器收到指令以后,等设备0.5秒以后询问自己需要干点啥的时候,把这个指令发给设备。让设备干活。

整个过程中,需要的技术中网络服务器(之前写成了WEB服务器,这里修改一下)和设备上面的无线网卡都是20世纪的技术了。要不是智能手机的发明太晚,这个技术早就广泛应用了。

这个方案可以实现Linux操作系统,单片机操作系统,Win10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互联。甚至诺基亚手机都能和他们互联。

很多智能家居的传统厂商都已经完成了商业应用。例如海尔,康佳等企业。

顺便讲一个故事:

当年乔布斯发明智能手机以后,横扫世界。当时国内就出现了很多厂商做手机。并且在2016年左右的时候达到顶峰。当年一加手机,蔚蓝手机,锤子手机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苹果手机卖的这么好,我做一个和它差不多的手机,之后利用国内完整的供应链,卖的比他便宜。这样不就好了吗?说俗话就是,山鸡想在尾巴上插彩条装廉价凤凰
而华为的想法和当年一加手机,蔚蓝手机,锤子手机的想法是一样的。既然智能家居这么火,我做一个和其他嵌入式系统差不多的系统,之后利用自己的产业链应用这个系统。卖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这样不就好了吗?这种想法完美的体现了人类就是复读机的本质

user avatar

更新预告:我马上会继续更新这个回答,因为我发现评论区派来了一群点赞都雷同的三零水军。哈哈,逗死我了。感谢,感谢你们给我提供素材。


快来看看这位不知道怎么混进这行来的民科:

鸿蒙不需要依赖通信协议就能打通各个节点啊,靠的是什么神秘力量?靠念力吗?简直笑死了。这图我保留着能发到其它地方娱乐十几遍,感谢提供素材啊。

一段话错的比对的还多,你是来反串黑鸿蒙的吧?别告诉我你是来打脸的啊,梦做得挺像回事儿啊……


因为二者在命名上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线。

以 Linux 这个名称来看,它啥都联不通。

也许你用的各种智能设备里边都是 Linux,但一定都不叫 Linux。

为啥出现这个情况呢?因为我基于 Linux 开发的软件产品不叫 Linux 很正常啊,毕竟 Linux 本就是给人当底层用的。你也很少见到有人叫 Android 为 Linux 啊。


但鸿蒙就不一样了。

鸿蒙的 PPT 概念版、智慧屏上的 1.0 版、现在的 2.0 版。还有大嘴或任老口中的不是给手机准备的,但必要时随时可用的「躺在发射井的核弹版」和一夜之间替换自家手机 Android 系统的「自给自足,不想和 Google 撕破脸版」等等。

这些截然不同、存在或不存在的自相矛盾的东西,都能叫鸿蒙。

别说万物互联了,如果想的话鸿蒙甚至可以联到外太空的未知星球上,争取一个行星命名权就 ok 了。话说给一颗星球取名鸿蒙感觉很不错啊,华为不考虑一下?


所以,提主明白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 Linux 为何不像鸿蒙那样实现“万物互联”,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操作系统设计理念和生态发展路径的根本差异。简单粗暴地讲,不是 Linux 做不到,而是它的基因和发展逻辑与鸿蒙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从鸿蒙聊起,它最核心的“万物互联”能力,其实是构建在几个关键支柱上的:1. 分布式.............
  • 回答
    在 Linux 文件系统中,一个普遍的规则是:目录(directory)不能被硬链接(hard link)。这背后涉及到了文件系统设计、数据一致性以及循环引用的问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什么是硬链接?在深入目录的限制之前,先回顾一下硬链接是什么。简单来说,硬链接是同一个文件在文件系统中的.............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 Linux 系统里,那些咱们在 Windows 下天天见的 `.exe` 文件,就跟看不懂外星语一样,直接运行不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操作系统和程序之间的一种“语言不通”。首先得明白,`.exe` 文件是啥?它本质上是一堆机器码,也就是电脑 CPU 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合。但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很多人也好奇。其实,严格来说,Android 手机“不能刷 Linux”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将我们平时电脑上使用的桌面版 Linux 发行版(比如 Ubuntu、Fedora 等)刷进 Android 手机,然后就能像用电脑一样正常使用,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国家推动国企等企业计算机系统向Linux环境迁移,背后有着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技术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决策,而是基于对信息安全、经济成本、技术自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估。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力求深入浅出,展现这个决策背后逻.............
  • 回答
    理解Linux系统调用参数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拷贝,这涉及到操作系统安全、内存管理以及CPU特权模式的核心概念。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它。 为什么需要拷贝?—— 安全的鸿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CPU的保护机制。现代CPU都有两种运行模式:1. 用户模式 (User Mode): 这是应用程序运行的模式.............
  • 回答
    .......
  • 回答
    许多人认为 Linux 是一个强大的、多功能的操作系统,这毋庸置疑。但要说它是“实时操作系统”,那可就得打个问号了。这并不是说 Linux 在某些情况下做不到一些接近实时的事情,而是说它从本质上讲,不是为那种严格的、毫秒级的甚至微秒级的时间要求而设计的。咱们先聊聊什么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
  • 回答
    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白 Linux 系统里那些组件大概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内核是整个操作系统的核心,负责管理硬件资源,比如 CPU 时间、内存、设备(硬盘、网卡等等),以及进程之间的调度。而我们平常看到的图形界面,比如 GNOME、KDE,或者直接在终端里输入的命令,都是运行在用户空间.............
  • 回答
    Linux作为一种开源操作系统,确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定义能力,但其复杂性和学习曲线可能让电脑初学者感到困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Linux对初学者可能不友好,以及它是否真的“只适合小众”: 一、Linux对初学者的挑战1. 学习曲线陡峭 命令行界面(CLI):Linux的核心交.............
  • 回答
    Android 之所以没有直接运行我们熟悉的 Linux 程序,而是构建了一套自己的运行环境,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设计选择,旨在为移动设备这个特殊场景量身打造一个既强大又高效的操作系统。你可以想象一下,Linux 系统最初是为服务器和桌面电脑设计的,它们拥有相对充裕的计算资源、内存和标准化的.............
  • 回答
    Linux系统与Windows在软件分发和安装方式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其设计哲学、技术架构和用户群体的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为什么Linux上的软件通常不需要“安装”? 1. Linux的包管理系统简化了安装流程Linux系统通过包管理器(如APT、DNF、Yay等)实现软件的安装、更新和卸载,这.............
  • 回答
    在我看来,在 Linux 上开发一个“傻瓜式”桌面,这个想法其实一直存在,而且很多人都在为之努力。只不过,“傻瓜式”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些偏差。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你说的“傻瓜式桌面”到底是指什么?如果你的意思是让一个完全不懂电脑操作的人,拿到一台预装了 Li.............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啥咱国家这么久了,才开始大力推行国产 CPU 配国产 Linux 系统这个组合?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技术、产业、市场、人才,还有一点点历史原因。一、技术基础和生态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想想,CPU 这玩意儿是什么?它是计算机的心脏,决定了它的计.............
  • 回答
    咱们聊聊 Linux 创建硬链接为啥不占地方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得从文件的本质说起。你想啊,在电脑里,文件这玩意儿,最核心的其实是它存储在硬盘上的那堆实际数据。你可以把这堆数据想象成一本内容丰富的小说。而我们平时看到的文件名,以及它在哪个文件夹里,这更像是这本小说的“书签”或者“目录条目”。它们告.............
  • 回答
    Imagine a bustling workshop. You have a workbench where you can tinker with your projects. Now, consider how you'd want to interact with the tools and.............
  • 回答
    要说阿里巴巴有没有能力开发出媲美Linux的操作系统,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技术实力和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巨头,拥有顶尖的软件工程师、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研发投入,理论上具备开发一款复杂操作系统的能力。它有能力接触到操作系统的方方面面,从内核设计到用户态应用,从.............
  • 回答
    Linux之所以广受赞誉其安全性,而没有像Windows那样普及和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不设计”或“不重视”。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设计哲学、社区驱动和技术优势这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历史的印记与设计哲学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回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早期.............
  • 回答
    在Linux的世界里,想必你一定听说过“root”这个大名鼎鼎的用户。它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既然root用户这么牛,为什么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直接操纵它,而是乖乖地使用一个叫做`sudo`的家伙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性和管理上的考量,而且这还是Linux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