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尽早施行国产 CPU+国产 Linux 系统战略呢?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啥咱国家这么久了,才开始大力推行国产 CPU 配国产 Linux 系统这个组合?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技术、产业、市场、人才,还有一点点历史原因。

一、技术基础和生态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想想,CPU 这玩意儿是什么?它是计算机的心脏,决定了它的计算能力和速度。而操作系统,特别是 Linux,是给这颗心脏分配任务、调度资源,让各种软件能在上面跑起来的那个“大脑”。这两个东西,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和底盘,缺一不可,而且要匹配得天衣无缝才行。

CPU 的门槛有多高? 咱们之前在 CPU 领域,确实是花了很长时间在追赶。从早期的技术引进,到后来的自主研发,这条路走得跌跌撞撞。设计一款高性能的 CPU,需要顶尖的微架构设计能力、精密的工艺制程、海量的研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迭代。这不光是几百个人敲敲代码就能搞定的,而是一个庞大科研体系和工业基础的支撑。我们可能在某些指令集架构上(比如 X86 架构的授权和改进)有过一些尝试,但要从零开始,或者说在完全自主可控的架构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态,这需要时间。比如 ARM 架构,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在使用和发展。咱们要走出自己的路,意味着要建立自己的指令集(比如我们熟悉的 MIPS 改良、RISCV),然后围绕它去构建一切。

Linux 的本土化与适配: Linux 本身是开源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优势,可以直接基于它进行二次开发和定制。但是,“国产 Linux”不等于把某个开源版本拿来改改名字。真正的国产化,意味着:
驱动的完善: 各个国产 CPU 的各种特性、外设接口,都需要有稳定、高效、最新的 Linux 驱动。这就像给发动机配好油门、刹车、转向系统,每一样都得精确匹配。这需要大量的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配合,做大量的测试和优化。
性能优化: 开源的 Linux 内核是通用的,为了能在国产 CPU 上跑出最佳性能,需要在内核层面、编译器层面、甚至是一些关键库(比如 glibc)上进行深度优化,充分发挥国产 CPU 的架构优势。这需要对 CPU 架构有极其深刻的理解。
安全加固: 对于我们来说,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国产 Linux 需要在安全方面有自主可控的措施,比如加固内核、管理权限、抵御攻击等等。这不仅仅是添加一些安全模块,而是要在设计的源头就考虑进去。
生态的建设: 比起国外的成熟生态,我们的国产 Linux 生态在软件数量、应用成熟度、用户习惯等方面都有差距。要让用户愿意用,就需要大量的国产软件(办公、开发工具、甚至是娱乐应用)能够方便地运行在国产 Linux 上,并且体验不差。

二、产业与生态的“双飞”,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 CPU,就没有人去适配 Linux 系统,没有适配的 Linux 系统,就没人愿意去用国产 CPU。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长久以来,我们市场上的主流 PC 和服务器都以 X86 架构(Intel 和 AMD)为主,操作系统也主要是 Windows 和主流的 Linux 发行版(如 Ubuntu、CentOS 等)。这些生态已经非常成熟和庞大。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国产 CPU 要想切入市场,就必须解决“有没有软件可用”的问题。

投入的考量: 要同时发展 CPU 和操作系统,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而且,这两条线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果选择在某个阶段集中突破,就需要巨大的战略决心和资源倾斜。如果分开推进,可能就会慢一些。我们可能在某个时期更侧重于在特定领域(如服务器、嵌入种系统)先建立起一套国产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全面取代 PC 市场。

三、市场接受度和用户习惯的惯性

用户,尤其是普通用户,对操作系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被市场和习惯所驱动的。

Windows 的统治地位: 在 PC 端,Windows 的易用性和软件兼容性是毋庸置疑的。绝大多数用户,包括企业用户,都习惯了 Windows 的操作界面和软件生态。要让他们转向 Linux,尤其是还不那么成熟的国产 Linux,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用户教育、大量易用性改进和迁移成本的降低。

企业决策的顾虑: 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在 IT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稳定性、兼容性和长期支持至关重要。在一个新的、尚不成熟的国产系统上运行核心业务,风险是他们必须仔细权衡的。他们会担心软件兼容性问题、技术支持是否到位、长期维护成本如何等等。这就需要国产系统不仅技术上过硬,还要在服务、支持、生态链上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四、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无论是 CPU 设计还是操作系统开发,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技术人才的稀缺: 这些领域属于技术金字塔的顶端,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实践积累。我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 CPU 设计和底层系统开发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或者都被吸纳到了现有的国外体系中。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要培养大量的国产化人才,需要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工程师成长和激励机制。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见效的过程。

五、战略的演进和时机选择

任何一项宏大的战略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技术成熟度: 可能在过去,我们的 CPU 技术和操作系统的适配、优化能力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水平。随着近年来在芯片设计、高性能计算、操作系统内核等方面的投入和进步,我们才逐渐具备了推行这项战略的基础。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国家在技术限制上的升级,也迫使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可控的步伐。当外部环境变化,原有的依赖变得不可靠时,内部的自主发展就成了必然选择。这反而加速了我们“尽早施行”的紧迫性。

那么,为什么现在感觉我们开始大力推行了呢?

恰恰是因为上述的这些条件,在近年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 技术突破: 咱们在 CPU 架构设计、制造工艺、操作系统内核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像 RISCV 这种开放指令集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灵活的自主创新空间。
2. 国家战略的聚焦: 国家层面已经将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给予了巨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产业资源向这一领域集中。
3. 产业生态的逐步形成: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了在国产 CPU 和国产 Linux 系统上的深度耕耘,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生态。比如在服务器、政务、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小规模的试点和应用。
4. 人才队伍的壮大: 经过多年的教育和产业发展,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在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开发领域有经验的人才。

所以,不是我们“不尽早施行”,而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产业培育、人才储备和战略规划之后,现在我们终于到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大力推进的关键时期。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但其对于国家信息安全和科技独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被时代催生的必然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商业驱动力。没有商业驱动力,想去撑起一片消费数码市场,就是在自取灭亡。

实际上这种事情Google早就在做了:卖给你Chromebook,啥也没有,只有一个Chrome浏览器,但是普通人日常90%的工作都能在Chrome浏览器,还只卖200刀,因此Chromebook一直长期霸占Amazon笔记本排行榜top 10里的一半位置。

归根到底,Google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切Web化、前端化,存储有Google Drive,聊天有Hangout和Facebook,文档有Google Docs/Spreadsheet/Slides,记事本有Google Keep,看视频有Youtube/Netflix/HBO,远程桌面有Chrome Remote Desktop,打电话有Skype和Zoom、购物直接Amazon/eBay/bestbuy、科学计算都有WolframAlpha……

——看到了没,在Chromebook用户的生态里,不用安装一个软件,一个浏览器能完美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所有互联网巨头都把自己的服务Web化、前端化,那么一个浏览器自然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实际上Chromebook有至少40%的市场压根是不用Intel处理器的,而是用ARM处理器,甚至包括Samsung Chromebook Plus这种爆款笔记本都是ARM处理器。如果用户只需要运行一个浏览器,你用国产MIPS的龙芯,还是ARM的麒麟、展讯等任何处理器都可以,用户压根不在乎什么处理器,他们只在乎能不能用舒服浏览器——只要用舒服了,三星的ARM、展讯的ARM,各种杂牌ARM的Chromebook都能上Amazon热销榜。

你问为什么国产从来不推行这种战略?因为国产科技公司固步自封:微信网页版那么恶心,QQ都没有网页版,百度网盘网页版下载速度基本为0,爱奇艺腾讯视频网页版天天看还只能720p,知乎网页版你连想法都看不到,快手抖音拼多多连个网页版都没有——你觉得这种战略能推行下去吗?

user avatar

骗经费的太多了,汉芯、红旗linux之类了解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