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是总统,你收到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的消息,你只有6分钟时间决策,你会选择按下核报复按钮吗?

回答
这绝对是我总统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刻。收到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的报告,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六分钟。六分钟,这是人类文明存续与否的天平上,最沉重也最微不足道的砝码。

我的手指悬在那个冰冷、致命的按钮上方。不是因为好奇,也不是因为权力欲,而是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个决定,将改写地球上一切的未来。

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闪过:那些在战火中受难的人们,那些期盼和平的眼神,我的家人,我的孩子……还有无数我素未谋面,却同样拥有生命和梦想的普通人。按下那个按钮,我可能是在将他们全部送入地狱。而如果我不按,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这样默默地被毁灭?这不公平,但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不公的世界里。

我需要信息,最准确、最即时、最可靠的信息。通讯部长会用他嘶哑的声音向我报告:“总统先生,这是确切的消息,雷达显示对方所有核弹发射井都已经激活,导弹已经进入发射状态。”

参谋长会站在一旁,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总统先生,我们的情报部门正在争分夺秒地分析,是否有误报的可能性。但目前,所有迹象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我需要知道,对方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全面攻击,还是某种误判、某种失控的连锁反应?对方的领导者是疯了,还是被逼到了绝境?这些问题,在短短的六分钟里,我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我的副总统会靠近我,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恳求:“总统先生,我们的战略核部队已经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我们必须在对方导弹击中我们本土之前做出反应,否则将失去反击能力。”

他说的没错。这是一种残酷的零和博弈。如果对方的导弹即将抵达,而我们不进行反击,我们就会被完全摧毁,而对方可能遭受我们有限的反击,但至少他们有机会按下他们自己的按钮,将我们拖入灭绝的深渊。

但我会思考,在我的反击中,我能有多少胜算?我能否真的达到“相互保证毁灭”的效果?或者说,我的反击仅仅是为对方提供了一个更加名正言顺的理由,加速我们彼此的灭亡?

我不会冲动。总统的职责是保护国家,保护国民。但这并非意味着我要用所有国民的生命去换取一种虚无缥缈的“荣誉”或者“复仇”。

我会看向我的国防部长,我的声音可能会因为极度的压力而略微颤抖,但我会努力保持镇定:“立刻联系对方国家元首。不惜一切代价,用一切渠道,必须打通与他们的通讯!我们需要一个解释,一个能够让我们理解这一切的解释!”

同时,我会命令情报部门:“不惜一切代价,确认这不是一场演习,不是误报,也不是由第三方挑拨!在你们确认之前,所有反击的准备都只能是预备动作,不能是最终执行!”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的内心在进行着最艰难的搏斗。按下按钮,是基于“威慑”的逻辑,是“不能被先攻击而不反击”的军事原则。但不按下,是基于“生存”的逻辑,是“避免无法挽回的灾难”的良知。

如果对方的导弹已经逼近,我可能不得不做出那个可怕的决定。那将是我一生中,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悲哀的决定。我不会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多强大”,也不是为了“让他们付出代价”。我按下那个按钮,只是因为我判断,在那个瞬间,这是阻止更大规模、更无法控制的毁灭的唯一可能途径——即使这看起来是多么的疯狂和绝望。

但如果,仅仅是如果,在最后几秒钟,我能够得到任何一丝对方可能撤销发射的信号,或者任何一个能够让我暂停的理由,我都不会按下。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抓住。我宁愿冒着被认为软弱的风险,也不愿意成为将人类文明拖入深渊的那个罪魁祸首。

这六分钟,将是我作为一个人,作为总统,所经历的最漫长、最沉重、也最孤独的煎熬。我将为我的决定承担一切,无论后果如何,我都将是我必须承受的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或许忘了一点:

领导人毫不迟疑按核按钮的决心,才是当今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user avatar

反复进行“道德”评价与批判,虽然能享受狂欢般的快意,却无法增进我们对核威慑与核战略的认识。


“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意味着敌人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核反击面临的决策困境是最小的。如果敌人以“有限limited”核打击的形式启动核突袭,则我方决策的难度(一般认为)会相当大。

题目里面有很多内容并没有说明,而很多回答与评论自动补充了这些内容(于是可能存在偏差)。


1,敌人有多少数量的核武器朝我方发射过来?敌人有没有可能:倾尽全国之力仅能发射极少量(几枚)核武器?


2,我国的社会财富能否得到保全?敌人发射的核武器是否会对我国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


3,敌人的核武器是否向我军事力量射来?是否意图摧毁我战略核反击力量?


4,“仅仅有6分钟时间决策”是指我国国家指挥当局会在六分钟后失效?还是指我国核反击力量本身会在六分钟之后失效?还是指六分钟后敌人目标会隐蔽起来,导致我国核反击“抓不到”高价值目标?


5,我国核反击有没有层次性/多样性?是不是仅仅有一种大规模报复方式?有没有能力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有限反击limited retaliation/measured response”?


====================================================================

根据题设,可能得出如下的一种情景:


某小国在政权更迭的最后时刻,面临巨大的常规军事失败,发射仅有的1枚远程核导弹,并且领导层转移,“六分钟”指该小国领导层暴露于我火力下的最后机会窗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常规打击能够在六分钟内摧毁该领导层,则我将建议不进行核报复,而仅仅实施常规武器的斩首作战


但是,很明显许多答案都不考虑这些潜在变量,直接跳入了所谓“圣母批判”中。

====================================================================


如果按照大多数人默认的那种情景,即是“选择按下核报复按钮双方一起毁灭 还是不按”这种“道德抉择”,稍加分析可知道,也是非常虚妄的。


(1),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丧失所有的核威慑能力,这可能比我国主动去解除敌国核武装来的还要彻底。

(2),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则敌国丧失通过“占领”、“逼迫”等等获利的一切可能,很可能无法实现任何政治目的。


(3),敌国发射所有核武器,丧失了对我国核反击的遏阻能力。


(4),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使我国丧失了自我克制的一切动机。


设想一下,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我国再不用担心敌国的进一步核打击,我国的核反击将“0成本”;敌国摧毁了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我国的情况不能进一步下降(因为已经到最低),则核反击的成本(即使存在)将是可以承受的


在大多数人很乐意批判的这种情景下,敌国为我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佳的核反击条件:“核打击一个无核国家”+“我国已经死透”。当然,从纯粹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核反击与否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已经死透,并不需要再考虑死后的陪葬问题;而我国的情况也不会随着核反击而得到改善或是下跌。

况且敌国也很可能不会愿意去发动这种核打击


一,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丧失所有的核威慑能力,这可能比我国主动去解除敌国核武装来的还要彻底。

,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则敌国丧失通过“占领”、“逼迫”等等获利的一切可能,很可能无法实现任何政治目的。

,综合考虑上述两点,敌国可能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即使我国不反击:它丧失了所有核能力(发射了它所有的核弹)+它无法得到任何利益(将潜在被占领国炸成焦土)

,敌国倾尽全国核武库,也无法从客观上解除我国的核反击力量,为我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佳的主观核反击条件————一只要我国核反击,它将确定自己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


,如果我国核指挥控制机关能够幸存,如果我国核反击力量能够幸存,则接下来将是我国通过足量核武器,通过核讹诈来要求(已经是无核国家的)敌国,全力援助我国重建————这个敌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放置于“核报复奴隶”位置上的国家。它的“核主人”是一个社会财富毁尽的外国核指挥当局,在高生存力的地堡里,控制着高生存力的大量核武器,颐指气使。


------------------------------------------------------


总结一下,在大多数的虚妄想定中,其实是向敌国提出了下列几种毫无吸引力的情况:


【1】:敌人确定我国绝对不会反击,我国核反击能力也被剥夺————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且无法得到任何利益

【2】:敌人把自己放置于“核报复奴隶”位置上,被我国领导层这一“核主人”驱使,忌惮我国“延迟核反击delayed retaliation”的威胁,全力援助我国重建。


【3】:只要我国即时核反击,它将确定自己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


面对这些选择,很明显,敌国并不会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而针对这个稻草人直接跳入所谓“圣母批判”中,更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针对核威慑与核战略的纯粹道德评价与批判,一时间可以是所谓“圣母批判”,在另一时间就会变成“反核浪潮”。这我想并不是许多人希望看到的



--------------------------------------------------------------

既然敌人一开始就不愿意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它就很有可能进行“有限核战limited nuclear war”。




“有限核战”是美国从六十年代就开始讨论并(尝试)实施的概念,近年来作为一个抢手概念又沉渣泛起



(《论二十一世纪的有限核战争》一书完成于2014年。)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限核打击”的理论源起与实践前景。


1969年6月17日,美国国安委分析员小劳伦斯·E·林恩(Laurence Lynn)和索南菲尔德(Helmut Sonnenfeldt)给基辛格写成了准备跟尼克松总统讨论战略武器问题时的会议发言备忘录,其中就比较明确地给出了“有限核对射”的思维起点。(请注意看基辛格自己加重点的那个小勾)


本次研究中,我认为有一个最重要的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苏联战略规划中将可能包含“解除武装的核打击”方案,这种打击方案指的是,有限地去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以(1)提高苏联的相对军事地位、(2)逼迫美国即刻中止战争,因为核反击将会导致美国城市受袭。在我看来,在核危机与核讹诈的高压力下,有限核打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明智的方案。一旦苏联战略规划人员有类似的想法,我们不得不防

下面这个例子能说明问题。设想一下:柏林爆发军事危机,苏联领导层相信美国就要发动核战争。与其等待美国先出手,苏联可以考虑使用其战略核力量中的一部分,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改善自身的军事地位。这样美国总统不得不用幸存下来的美国军力,还要考虑苏联自己保留下的军力。想想那种情况下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美国总统应该打击苏联城市吗?————别忘记美国的城市仍然是苏联核力量的人质。美国总统还是应该去打击苏联的军事力量?————这样也许能改善美国的军事处境。我们会告诉美国总统,即使完全投入剩余的美国核力量,也无法消灭苏联的核反击能力,这些苏联核武器将打击美国城市,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美国总统应该怎么做?美国总统面临一个巨大的两难困境,这时候的两难困境比遭受苏联全面核打击要严峻的多:一旦遭受苏联全面核打击,美国全面核反击将毫无疑问是正确选择。

看起来这些不过是生僻的理论问题,但是它们对美国核力量实战能力建设、核指挥控制/决策机制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战略态势中最重大的薄弱环节就是:我们面对苏联打击美军事力量的有限核突击的脆弱性。一旦要严肃讨论这个问题,我在美国政府中遇到的都是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最多也是无动于衷的态度。我想,这种反对声音的根源,在于不愿意去追寻可靠的理论根据,并依此增加预算来建设新式战略核力量,更不用说这种扩军决定将给军控谈判带来的困难,还有美国政府国防项目在政治上遇到的阻力。

经过长期的政策流程与斗争,在1974年1月,基辛格本人正式向尼克松总统提交了关于美国核武器瞄准/打击政策的《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也就是总统令)草稿:


核打击政策

目前,美国没有一份关于核战争规划的总统级别指导文件,在国家级的核打击方案都是由参联会来制定,这套流程是在美国拥有巨大核优势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面对苏联进犯,我们的预案都是对苏联执行大规模核打击——————但是,今日的核局势是美苏两国已经达到了大致的平衡状态。


随着苏联拥有了全面摧毁美国的核能力(即使美国先发制人也不能扭转这点),我们通过发起无限制的全面核对射,来“打赢核战争”,已经变成不理性的选择。这就导致我们的核战略变得不再可信,而且会削弱美国的总体威慑能力。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关于美国核武器瞄准/打击政策的《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草稿要求:

美军制定一系列有限核打击方案,以对美国有利的状态来终止战争,并且尽可能将冲突烈度控制在最低水平上。为实现这一目的,有限核打击方案必须控制冲突的升级,其手段是设定核打击规模的清晰边界。美国战略核力量与战区核力量都接受本原则的指导。



十天后,尼克松总统签署的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正式要求:






设立一系列有限核打击方案

一旦冲突爆发,核打击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尽快实现终战,以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的状态来终止战争,并且尽可能将冲突烈度控制在最低水平上。这就要求设计一系列、覆盖面广的有限核打击方案,与相应的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包括常规军力)一起使用,实现对冲突升级的控制。


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允许美国进行有选择性、有层次性的核作战,同常规军力一起,保护美国的核心利益,削弱敌国进一步侵略的能力。而且,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向敌方传达美国抵抗侵略的决心、传达美国保持克制的意愿。


在破坏力投送的水平、规模、时间长短上实现有限/克制的核打击,这些方案应该被设计成能清晰而可信地向敌人传达信息。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a)保留敌人高价值目标,供美方高生存力的核力量在后续阶段摧毁用;(b)在核打击时间、核打击速率上有所控制,保证敌人有机会重新决策。



国防部长施莱辛格1974年4月签署的《核武器运用指南》中,更加详细地阐述了“有限核打击计划LNO”:


有限核打击方案


为了说服敌人终止冲突,又不诉诸于大规模核对射,我们需要更克制、更严格限制打击边界的核方案,达成更有限的目标。
这种类型的、打击固定目标的核方案,称为“有限核打击计划Limited Nuclear Options”,它们一般来说比中型打击计划(Selected Attack Options)规模、烈度都要小。有限核打击方案可以在危机之前、危机中、或是交战中制定。设定“有限核打击方案”的流程可以依照国家指挥当局的命令,用于修改主要打击计划(Major Attack Options)、中型打击计划(Selected Attack Options)。


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实现下列三个目标:


【1】向苏联、中国昭示,与冲突相关的问题已经涉及美国核心利益。

【2】在具体的交战中,可以通过核打击方案,建立或增强美国和盟友的军事优势,并且削弱敌国进一步侵略的能力。

【3】如果苏联、中国对美国和盟友、西方军力实施了有限核打击,则美国可以执行有限核反击。




在1973年,战略空军司令部就开始研究“如何拓展SIOP”


目前,美国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也就是美国核战计划)仅包括大规模的对苏核打击方案,拓展SIOP则可以加进一些更克制的核打击方案。其中的三个例子是:打击最多可有3组的苏联北极机场、打击苏联重型ICBM(SS-9)的发射井、打击东欧华沙条约国家的机场。这些例子仅仅是起到预研、探索性的作用。

至少有一部分的有限核打击方案,避免打击苏联的早期预警系统(应该还有指挥控制中心)。避免打击这些目标的用意是让苏联人有能力去分辨美国核打击的“克制性”。但是Meyer将军表示,他本人认为,在危机中一旦美国导弹发射的数量超过几枚,苏联人就不会认为这是“有限核打击”了。


到了1974年底,又有更具体的有限核打击方案出台:


战略空军司令部简报:针对苏联油料、润滑油库存的有限核打击方案


# 发现45个目标,覆盖苏联油料、润滑油库存的80%
# 选取其中的35个目标,选取原因是打击它们不需要进行防御压制作战
# 使用民兵II洲际弹道导弹、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B-52战略轰炸机、FB-111


评论:周边伤亡实现最小化,通过特殊弹头可以进一步减少伤亡。


说是“沉渣泛起”,因为2015年美国一系列鹰派重量级智库推出了:

其中CSIS给的建议中明确说:


“有限核打击方案

两个全球超级大国的恐怖平衡时代后,核武器运用的前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第二个核时代,美国的潜在敌人正在仔细考量如何实际使用核武器,既要在冲突的早期阶段使用,又要进行有限的核打击,这样就可以逼退美国。美国的核力量被设计成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几千枚高当量核武器的对射,而不是低当量核武器的有限打击。既然美国的核反击都是大规模、连带损失巨大的,美国就有可能自缚手脚,而无法用有限核反击应对有限核打击。美国的常规军力优势可以在常规冲突阶段控制危机的升级,这导致敌国去跨过核门槛。所以,美国需要在核冲突升级的每一个阶梯上,拥有相应的核打击方案,让敌人的核打击变成一个不再有吸引力的选择。”


同样,Keir A. Lieber和Daryl G. Press把1973年的“打击苏联重型ICBM(SS-9)的发射井”进一步发展:
The Nukes We Need


《我们需要的那种核弹》


“如果美国希望在常规战争中吓阻敌人首先使用核武器,就必须要想清楚应对的方法,同时配备所需要的核武器。如果敌国威胁使用核武器,如果敌国使用了核武器,美国就摧毁敌国城市,这种最严厉的核反击,将无法构建坚实的威慑基础。如果敌人仅仅使用核武器打击美国的纯军事目标,美国去摧毁敌国城市将是一个非常不成比例的反击方式————例如美国航母被核打击摧毁、远离城市的美军基地如关岛或冲绳被摧毁。近几场战争中,美国尽力去降低平民的伤亡,华盛顿突然转向并且可以屠杀几十万敌国民众,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美国城市和盟国城市都没被摧毁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核打击敌人的城市并不能达成任何关键军事目标,所以巨大的伤亡没有意义。如果敌国使用了核武器,美国的首要目标就是避免遭受进一步的核打击。摧毁敌国城市、摧毁敌国首都并不能摧毁敌国核力量,连敌国领导层都不一定能消灭。面对敌国的有限核打击,美国也不能通过占领其首都来报复,因为这将给敌国更多时间来发动更多的核打击,在这种危机中,美国必须要立即剥夺敌国的核打击能力。”

dartmouth.edu/~dpress/d
最后Keir A. Lieber和Daryl G. Press的建议是:高精度的小当量核航弹,解除敌国的核反击力量。




例如,如果高精度的小当量核航弹B-61,当量300吨TNT,精度15米左右,可以将摧毁20个DF-5导弹井的中方人员伤亡降低至700人左右。通过避免触地爆,而采用离地面30米左右的近地爆,这次核打击将不会产生任何放射性落尘。

所以,指望敌人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从而自己可以坚定的核反击,这也许仅仅是为了进行“圣母批判”的不现实想定。如果认为核武器的使用自动导致世界末日,核战略这个词也就是完全空洞的。当敌国发动有限核打击的阴影确实出现时,不知道这种关于核战略、核武器的道德判断,还能不能指导实践?

user avatar

这种问一下怎么还有人谈人性?脑子坏掉了?

其实大家多虑了,主要核大国之间都有热线,就是防这种事的,打个电话问一下是不是你干的。。。

好好学习,这种无意义的问题究竟是没有意义的

user avatar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高估了核武器(包括氢弹)的威力,核战争并不能毁灭人类文明。所以这个核按钮当然会按。

“美俄核弹头总量足以毁灭地球XX次”的理论其实是一种谣传,是大国造出来的吓唬民众的谣言。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为说服民众支持冷战而夸大了核武器的威力。这种言论至今都很少被辟谣只能说是一种政治正确。

先解释一下,洲际导弹所能搭载的核弹头的重量是有限的。作为宝贵的战略武器,洲际导弹一般只会搭载威力更大的氢弹,而不是原子弹。

首先,核战争是从向对方的核弹发射场投射核弹开始的。尽可能消灭对手的核力量,自己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不用担心本土被疯狂报复。所以冷战初期美苏两家核堆弹头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二次反击能力不足同时核弹打击精度有限,所以要确保在对手的每一个发射场都砸足够多的弹头才能摧毁对手足够多的核力量。

美国人80年代时假想过如果本土遭受2000发核弹头打击会是个什么场景。首先来看弹着点的预计分布:

上图为冷战末期美国应急管理局对于美国遭受核攻击的预测草图,紫色三角形为在敌对方拥有500枚核弹打击时美国的受损地。黑色则为对方使用两千枚核弹打击美国后美国的受损地。对方拥有500枚可以攻击美国本土核弹头时,因为无法确保摧毁美国的核攻击能力,攻击目标主要是美国的工农业密集区域。而一旦这个数字上升到2000,第一攻击目标就是彻底摧毁美国的陆空核攻击能力,(可见美国中部的三个民兵导弹发射基地被重点打击了)然后才是工业区域。

要知道导弹发射井都是经过强力加固的,若非核弹直接命中,是很难摧毁的。苏联陆基核弹采取的是分散布置和机动发射,使得对方只能对核弹的可能机动地都进行全覆盖打击,这需要耗费大量核弹。而美国陆基核力量采取的是导弹发射井集中布置,因为集中布置可让敌人被迫耗费大量核弹攻击一处,方便己方进行统一拦截从而保存核反击力量,由于对方核弹不可能同时爆炸,必然造成时间差,使得前面爆炸的核弹的冲击波干扰后续核弹的打击精准度或使其在空中提前爆炸,从而使对方难以击毁所有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井大都需要直接命中才可摧毁)。

所以为了对付这些难以击毁的硬目标,往往需要耗费数枚核弹进行饱和攻击以确保摧毁,这需要耗费大量核弹才行。而能被分配到去打击大城市的核弹的数量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核弹多是当量不大的小型氢弹,并不足以毁灭大城市。大量的核弹都被用在摧毁对方军事设施和核反击能力了。

可以看出,在对方拥有两千枚足以打击美国的核弹时,美国本土的三大发射场预计会被砸最多数量的核弹,其次再是东海岸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发达城市。至于西部大片区域除了西海岸一些城市外只是零零散散有些点位根本不足以彻底摧毁。

再来看核辐射预计影响区域:

图:1980年代FEMA推估美国在核大战后的受创程度,红色是核打击点,深红色代表的是最致命的辐射落尘区域,中部那块是美国陆基核导弹发射井所在区,黄色则是较安全区域。可见即使考虑核辐射,也不可能覆盖美国。

至于大当量核弹头,其威力也并没有当量上显示的数字一样杀伤范围数倍于广岛核弹。由于爆炸冲击波是呈球型立体传播的,这样爆炸威力与杀伤半径的3次方成正比。因此当量的增大并不会显著提升核弹杀伤范围。与打击硬目标多使用大当量核弹头不同,最经济的打大城市的打法是采用分导式核弹头,搭载多枚小当量核弹攻击,最大限度增大杀伤半径,但这又会影响其对硬目标的杀伤力,使得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幸存几率增大。对于当今世界上这些布满水泥森林的世界级的大城市,想较为彻底地摧毁,基本都需要上百枚当量十万吨级以上的核弹,想做到这点绝非易事。而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光光中国就不知道有多少个。

由此可以看出,挨了两千发核弹美国必然遭受严重的人口削减,但这离亡国灭种还相去甚远。而以80年代美国的工业体量和科技实力凭剩下来的这点家当依然能碾压绝大多数国家。

图:冷战时期美国民间的扛核大战掩体。冷战时期各大国都搞了很多民用掩体,有很多人防工程(例如地铁和地下室),而核爆炸的辐射在一周后就基本消失,人可以重新出来活动。冷战时期,美苏的目标都是杀伤对方50%的人口和工业,也就是说即使其实现了最高目标,对方还有一半的人口和工业,照样碾压全世界。

而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冷战时期为了防御敌对势力发动核打击,也造了很多大工程,“大三线建设”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三线建设中国几乎在西南腹地里备份了中国的工业,利用西南地区多山的特殊地形防御核弹,以确保在核战后仍然保有强劲的军工生产能力。今天造出歼20的成飞就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直到今天,我国的大城市修建的地铁都必须符合人防工程(人民防空)的标准,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战时可做防空洞,也可一定程度上抵御核打击。还有城市里的地下车库,几乎标配防爆门,紧急时刻防暴门一关,凭借人防工程的标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保障核爆条件下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图为地铁人防门



图: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碑。1945年时,原子弹就在这个位置上方几百米处爆炸。广岛、长崎都挨了原子弹,战后立刻进行重建,也没说当地有什么问题,更没有变成无人区。认为核大战后世界会因为核辐射而不适合居住,实在是不了解核知识,核爆炸与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在时间上可是有根本区别的。

二战末期受到核打击的广岛和长崎如今风景宜人,环境优美,完全没有可怕的核辐射,因为核武的核装料里所带有的放射性物质跟核电站事故所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在量上是存在好几个数量级的差距的。核武以千克计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是数十吨高放射性物质泄露。
核弹爆炸是一个瞬间的过程,照射时间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相对安全。而核电站由于燃料棒在反应堆里长期使用,铀或钚同位素在长期的放射性照射下,变成一些放射性特别强,或者半衰期特别长,很难处理的“怪物”物质。

上图为切尔诺贝利堆芯和混凝土的熔融物,据半年多以后测定,表面辐射剂量仍然高达96000毫希伏/小时。而人类只要遭到6000毫希伏/小时辐射的短时照射,就会迅速死亡。(光光看起来就很恐怖的样子。)

相比之下核爆造成的核辐射比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核辐射小得多。

汽车之家还有广岛的游记。

马自达的总部就在广岛。




图:马自达的总部就在广岛

冷战时期苏联可是认真考虑过依靠战术核弹洗地平推西欧的,苏联重视坦克部队发展,就是看中坦克在核战争中出色的生存力。战术核弹开路,紧接着钢铁洪流开进清洗战场,过会儿步兵都可以直接下地战斗了。战术核打击也是苏联用来弥补自身常规武器技术水平落后西方这个短板的重要手段。

人类在地球上进行了两千多次核试验,爆炸了两千多枚核弹,其中也包含五千万吨当量的“沙皇炸弹”这样的怪物,但是我们的地球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核武器根本无法毁灭地球。也不要以为核打击的威力能使全人类都回到石器时代,真正的大流氓在挨了上千枚核弹后,仍然是大流氓,实力照样碾压其它国家,这就是大国的实力。

回到问题里的场景,对方先发制人的发动核战争,这第一波打击的重点必然是我方军事设施战略设施,尤其是我方的核反击力量,而不会是我方的大城市,毕竟对方的目的是解除我方的核武装,对大城市的攻击也只能是有限的。所以我方主要大城市并不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如果此刻不立即发射核弹毁掉对方的军事设施战略设施和核武基地,再晚的话这些核弹就会被敌方摧毁在地面上和发射井里,我方将被解除核武装,彻底沦为有核国家的待宰羔羊。而由于我方未采取核反击,对方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毫发无损,其仍然留有的少量核弹和完整的军事力量,将完全把已经被解除大半武装的我方踩在脚下。

而我方要核反击的话,在核武数量足够摧毁敌方核武基地和军事设施的情况下,首要打击敌核武基地与军事设施,以免战后敌方以之要挟我方。若是核武数量不足以毁灭敌核武基地与军事设施,则只能选择打击敌民用设施,例如大城市。但这无益于战后发展,是最无奈的打法。但是就算只剩下一枚核弹的核反击能力,我方也有必要进行核反击,因为这个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保家卫国的态度,也向其他国家表明了我方仍有残存核力量,不要轻举妄动。若是我方不反击,那会给其他国家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战后的重建还怎么搞?国家的威信要靠核力量维持,要让人看到我方核反击的决心。

所以这个核按钮,大概率是会按的,人类文明不会毁灭,打完后该收拾收拾,该继续打常规战争继续打常规战争,恢复个一两年后继续做大流氓。

(这里的“大流氓”是个梗,指的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因此五大国在国际上地位超然,实力碾压其他国家,故网络上常称这五大国为五大流氓)

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和微信公众号讲武堂


以上为原回答



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能有这么多人看,受宠若惊。本人并非专业人士,请各位看官批判性接收。

见到评论区里很多朋友质疑我的一些说法,我承认核弹的威力的确很大,但是我们也不用过分夸大核弹的威力。正好今天在贸易战话题下看到了毛主席的一番话,我认为我们应对核战争的态度就应该与我们应对贸易战的态度一样。

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有横下一条心,打完仗再建设。如果我们天天怕战争,战争来了怎么办?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又不能决定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我们怕也不管用。与其天天怕不如索性不怕。对这个问题,既要藐视它,又要认真对待它。从藐视这点讲,原子弹是纸老虎,跟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一样,我们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这没有机会主义,也没有冒险主义。

——1957年,毛泽东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遭受过美国的核讹诈,对于核弹的威力,毛主席肯定比我们清楚。但他在当年我国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交恶的时期,没有害怕没有畏缩,而是带领广大人民深挖洞广积粮,把国家领导人疏散到各省,以防敌人突袭,还做好了最高指挥权顺位继承的安排。推动“三线建设”,开发大西南,直到今天我国的军工体系还深受当年三线建设的影响。

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毛泽东

这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应对核战争的态度。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认识到核弹的威力十分巨大的同时,也不应神话核弹的威力,要认识到核弹的威力其实也有限,我们在战略上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要认识到当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这个星球上数一数二的巨型国家,这样庞大的国家,不是一场核战争就能击垮的!但同时我们在战术上要极端重视对手远比我们强大的核力量,我国目前手里头的核弹是完全不足以毁灭主要战略对手的,因此我强烈支持国家扩充核武库,数量最好与美国对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我总统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刻。收到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的报告,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六分钟。六分钟,这是人类文明存续与否的天平上,最沉重也最微不足道的砝码。我的手指悬在那个冰冷、致命的按钮上方。不是因为好奇,也不是因为权力欲,而是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个决定,将改写地球上一切的未来。脑海中无数的.............
  • 回答
    作为乌克兰总统,面对当前的局面,我的思绪万千,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但更重要的是,我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的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关系着每一位乌克兰人民的福祉。首先,坚守与团结是基石。 我的首要任务是继续向我的国民传递信心和韧性。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在恐惧中屈服。我会.............
  • 回答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若真身处韩国总统之位,要实现所谓“独立于美国”,我深知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简单的外交辞令或军事展示就能达成。它需要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战略规划,触及韩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外交格局乃至国内政治生态的方方面面。在此,我将尝试勾勒出一条可能的破局之路,尽量详.............
  • 回答
    作为这个国家的总统,得知我们掌握了“自律人形”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我的心情绝不是轻松的。这既是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吸一口气,反复权衡之后,我的行动会是审慎而又果断的。首先,成立最高层级的战略研究与伦理委员会。 这项技术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触及经济、社会、军事、法律乃至哲学等方方面面.............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毅)此刻,我深知,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秒的抉择都至关重要。俄罗斯的侵略,试图将我们从地图上抹去,但他们低估了乌克兰人民的心,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家园的守护,比一切武器都要强大。我的首要任务,也是最根本的,是继续团结我们的国家,也团结我.............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主公息怒!范疆在此,万死不辞。但请主公明鉴,十万件白旗白甲,三天之内,这……这实非凡人所能办到啊!若主公执意,范疆纵使粉身碎骨,也难逃此命。然而,作为主公身边之人,范疆怎敢坐以待毙?纵使此行凶险万分,范疆也愿拼死一搏,为张将军效犬马之劳!请容范疆在此详述,若能有一线生机,范疆定当竭尽所能!首先,我们.............
  • 回答
    (深呼吸,尽量压抑住体内翻涌的异样感,努力让每一个字都听起来不那么……呃,不那么像是某种从深渊里爬出来的低语。)我? 在人类社会生存? (苦涩的笑意在喉咙里打转,几乎要化为一声难以抑制的嘶吼。) 别提了,简直是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最荒诞的戏剧。我不是那些“好”的感染者,不是那种还能在勉强维持人形,装模作.............
  • 回答
    姓甚名谁: 诸葛亮字号: 孔明籍贯: 徐州琅琊标签: 卧龙、丞相、军师、治世之才个人简介:隆中一介布衣,躬耕陇亩。感念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鞠躬尽瘁。曾助先帝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之基。后主时期,外平南蛮,内理军国。六出祁山,未能复汉。感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好: 观星象,勤政务实,安抚百姓.............
  • 回答
    1. 提前布局,培养接班人: 我会提早培养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接班人,分散权力,建立多层级的领导体系,而不是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这样即使我遭遇不测,国家也能平稳过渡,不至于出现权力真空和混乱。2. 改善民生,赢得民心: 我会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让所有利比亚人民都能感.............
  • 回答
    我能告诉你的,是那些关于“永生”的猜测和想象。假设我真的是那个被时间遗忘的旅人,要在这川流不息的人世间小心翼翼地行走,那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不引起任何怀疑。这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每个人都精心打扮,而我则需要混在其中,却又要与众不同,同时又不能太过显眼。首先,外貌的控制是重中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
  • 回答
    作为西安地铁公司,面对三号线发生的严重事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诚恳、负责任地处理此事,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并重建公众的信任。这绝非易事,需要一场周密且充满人情味的危机公关。以下是我的具体应对思路:第一阶段: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响应(黄金24小时内) 启动紧急预案,信息封锁与核实并行: .............
  • 回答
    作为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在乔佛里残暴地登上铁王座并处死我忠诚的兄长奈德·史塔克之后,我的处境确实艰难,但绝非绝望。我的血脉纯正,我的意志坚如钢铁,我的目标明确:继承本应属于我的铁王座,并确保维斯特洛的秩序与公正。以下是我将如何运作,一步步走向最终的胜利:第一阶段:巩固力量,建立合法性,并伺机而动1..............
  • 回答
    好的,假如我是1917年初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我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王室。这需要一系列大胆、迅速且极具战略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必须在我“身处”的191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考量,考虑到当时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环境。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我将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 回答
    吾乃大明开国元勋,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蒙陛下恩赐,位列人臣之首。然,王朝初建,风云变幻,伴君如伴虎,自保之道,刻骨铭心,非言语可尽,然今日有幸与君畅谈,吾当倾囊相授,以君为鉴,免遭兔死狗烹之祸。一、功劳与风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吾等跟随陛下,自濠梁之起,至今三十载,驱逐蒙元,荡涤群雄,历经无数血雨腥.............
  • 回答
    哎呀,我一看到那小哥提着个沉甸甸的袋子走过来,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拎个钱包或者刷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主儿。走近一看,好家伙,那塑料袋里装得满满当当,嚯嚯作响的,不用猜也知道,准是硬币。还没等他开口,我就猜到他要做啥了。现在这年头,谁没点儿稀奇古怪的点子?特别是那些拍视频的,总想着整点.............
  • 回答
    假如我是崇祯,这无疑是一个沉重得让人窒息的假设。毛文龙这个人,在我执政的后期,简直就像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块巨石,让我寝食难安。要不要杀他?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无数回,每一个角度去思索,都充满了纠结和挣扎。首先,我们得明白,我,崇祯,是一个急于求成、渴望中兴的皇帝。经历了多年的内忧外患,我看到的朝.............
  • 回答
    1916年7月1日。早晨,当曙光刚刚撕破黎明前那令人窒息的黑暗时,我们就被一阵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唤醒了。那是地狱的怒吼,是钢与火的交响曲,将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撕扯得粉碎。我们奉命进攻,命令如同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心头。身边的战友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一种麻木的决绝。我紧了紧手中步枪冰凉的枪管,仿佛那是唯一能够.............
  • 回答
    老天,这疼痛简直要撕裂我的身体。我能感觉到,我的生命就像被割开的喉咙,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这片该死的土地。我撑不住了,我知道。但至少,我想在我彻底离开这个世界前,把心里的那些话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还在我身边,看见我这样了,别哭,至少现在别哭得那么大声。我受不了你们那绝望的眼神。我知道你们担心,你们害怕.............
  • 回答
    这个问题,要是问我,我心里那是真有几分纠结,也得好好想想。你想啊,我养了二十多年的闺女,从她咿呀学语到如今亭亭玉立,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做爹的,心里怎么可能不盼着她好?说起“没房”,这在咱们这儿,说实话,还是挺现实的一个考量。我不是说非得大富大贵,几环几层的豪宅,而是说,至少得有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