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回答
在表演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有几种主要的表演流派深刻地影响着演员的创作方式和观众的观赏体验。“体验派”、“方法派”以及“表现派”便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几个。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哲学根基和实践方法,共同构成了表演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

我们先来说说“体验派”。

所谓“体验派”,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演员要深入地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将角色的情感、思想、动机以及环境中的一切都尽可能地融入自身,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角色。这里的“体验”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外部的刻画,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心理层面的感受和共鸣。

体验派的核心在于“真实”。演员的目标是呈现出一种真实可信的生命状态,让观众相信眼前这个人就是那个角色,他的喜怒哀乐都发自内心。为了达到这种真实,体验派演员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角色的背景、性格、成长经历,甚至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等。他们会深入挖掘角色的潜意识,理解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角色经历了巨大的悲伤,体验派演员不会仅仅在脸上表现出悲伤的表情,而是会尝试去感受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那种情绪从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影响到他的身体、声音和眼神。他可能会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类似的痛苦来激发情感,或者通过想象一个极度悲伤的场景来代入。这种体验是内在的调动,是一种情感的调动和释放。

体验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一些早期的表演理论家,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早期体系就包含了对演员情感生活挖掘的重视。然而,“体验派”这个词本身可能更侧重于将这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作为表演的出发点和核心追求,强调的是演员在舞台上“成为”角色,而不是“扮演”角色。

接下来,我们谈谈与体验派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的“方法派”(Method Acting)。

“方法派”是体验派在二十世纪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的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方法派继承并深化了体验派对内在真实性的追求,但它提供了一套更为具体、系统化的技巧和训练方法来帮助演员达到这种状态。

方法派的许多技巧都围绕着如何调动演员的个人经验和情感记忆来塑造角色。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就是“情感记忆”(Emotional Recall)。演员会回忆自己过去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情感经历,然后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到角色的情境中。比如,如果角色感到愤怒,演员可能会回忆自己曾经感到愤怒的经历,并重新体验那种感觉。

除了情感记忆,方法派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训练方法,比如:

“感官记忆”(Sense Memory):这是一种对感官输入的精确回忆,包括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以及触碰到的质感。通过重现这些感官细节,演员可以更真实地构建角色的感受和环境。例如,回忆在寒冷天气中那种刺骨的冷意,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感受,更是身体上的体验。
“魔法的‘如果’”(The Magic “If”):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方法派也广泛运用。演员会问自己:“如果我在角色的情境下,我会怎么做?”这种假设性的提问可以帮助演员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角色的处境联系起来,找到自己的反应方式。
“动机的分析”(Action Analysis):方法派强调对剧本中每一个角色的行动和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角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他想要达成什么。这种分析是为了找到支撑角色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方法派的核心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训练体系,旨在让演员能够持续地、有意识地进入和维持角色的内心状态。方法派演员常常被认为非常投入,甚至会为了角色而进行极端的生活体验,比如体验边缘人物的生活,以求更深层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我们来看看“表现派”。

与体验派和方法派强调的“内在真实”不同,“表现派”则更侧重于外部的刻画和风格化的呈现。表现派演员并不一定需要完全“成为”角色,而是通过精湛的技巧,将角色的外在特征、情感起伏和戏剧冲突以一种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派的核心在于“形式”和“表达”。演员的表演是主动的、外化的,是为了将角色的本质、情绪的张力以及剧本的主题清晰而有力地传达给观众。这种表达可能不仅仅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是为了强化戏剧效果。

表现派的特点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格化的表演:演员可能会运用特定的声音、肢态、表情来塑造角色,这些表演方式可能带有明显的艺术加工痕迹,具有独特的风格。例如,某些歌剧中,演员的表情和动作会比现实生活中更夸张,以配合音乐的旋律和情感的起伏。
强烈的个人印记:表现派演员的表演往往带有他们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观众能够一眼认出这是谁的表演,即使在扮演不同角色时,也可能保留一些个人印记。
侧重于观众的接受:表现派更直接地考虑如何与观众沟通,如何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表演来吸引和打动观众。它可能不回避技巧的展示,而是将技巧本身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
与情感的疏离:与强调“感同身受”的体验派不同,表现派演员可能与角色的情感保持一定的“艺术距离”,他们是观察者,是将角色的情感加以提炼和呈现,而不是完全沉浸其中。

表现派的例子可以很多,例如一些戏剧风格,如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演员的表演就常常是高度风格化和情感外化的。一些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演员,他们对角色的诠释虽然深刻,但更多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实现,而不是纯粹的内在体验。

总结一下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派强调演员“成为”角色,以内在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追求“我就是角色”。
方法派是体验派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训练方法(如情感记忆、感官记忆)来帮助演员达到内在真实,同样强调“我就是角色”。
表现派则更侧重于通过外部的、风格化的技巧来“表达”角色,强调艺术化的呈现和与观众的沟通,可以理解为“我呈现角色”,不一定需要完全“成为”角色。

这三者并非完全割裂,许多优秀的演员会融合不同流派的优点。一位出色的演员可能既能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又能运用精湛的表现技巧将之呈现给观众。最终,无论属于哪个流派,表演艺术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演员的创造,让观众得以进入角色的世界,感受人生的百态,从而获得共鸣和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的回答与别人不一样,请以我的回答为准。

“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体验派是在中国被误读最多的一个表演学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对体验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错误的。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不细说了,就直接给大家说说这其中最普遍也最糟糕的一大误解——不承认表演应当始终“从自我出发”。
请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
那么“从自我出发”与“成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年轻人演老人只能作为教学练习,在真正的创作中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尽量接近角色)。所以体验派所说的“从自我出发成为角色”并非是指“先从自我出发,再成为角色”,而是指“从自我出发地成为角色”,“从自我出发”是“成为角色”的基础,不能将二者理解为两个分开的过程。
那么“从自我出发”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错了,从自我出发是最难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性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发”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不是的。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所以体验派从自我中诞生角色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许就是两个样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添加不属于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隐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那么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该怎么办呢?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隐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实在离角色太远,那就不要演那个角色了。斯坦尼说导演首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员,就是为了能够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避免选了块豆腐做牛排的情况发生——做牛排就要选合适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并不是真正的美食。
总的来说,体验派是三派中最难的,也最需要天分:解放自我的天赋,相信情境的天赋。能有天赋达到体验派要求的演员百里无一,所以有不少进行不下去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天分不够,转而篡改或者反对体验派。
体验派的美学追求就是真实,一切都是为了让演员的表演达到一种接近生活、接近下意识的真实感。任素汐的表演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的体验派的表演。

“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但有一点显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许演员替换交流对象,而体验派不允许。
举个例子,还是直男演同性恋,让他爱上一个男人。方法派允许直男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而体验派则要求你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这是因为体验派认为替换交流对象不利于捕捉对手反应的细微变化,尤其对于舞台剧表演来说,一出戏演几十上百场,替换交流对象容易让演员在重复中失去临场新鲜感,最后使表演僵化。不过在电影的拍摄中,演员不是每次都能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而且最真实的表演只需要一条就够了,不用反复重复。所以在电影拍摄中,演员替换交流对象有时既是必须也无伤大雅。美国的电影演员有许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强调“跳出来”拿捏和设计。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是一种演出效果,更多通过编剧和导演手段来达到,而非一种表演手段。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希望观众能间离,但仍然要求演员是体验的。国内某些表演者为了给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论依据,拉了布莱希特来当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骗了。
至于有人说体验派是由内而外,表现派是由外而内……也是错的。体验派要求内外同时有机完成的“下意识”,表演时演员的注意力既不应该在自己的外部动作,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就像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人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而在对手和环境,无论内在感受还是外部行为都不是刻意产生的,表演时也应该是这样的。而斯坦尼晚期的“形体-心理动作法”其实就是导演为了帮助演员达到下意识而带领演员进行即兴创作的方法,并非某些人顾名思义的“斯坦尼晚年从由内而外变为由外而内”。有时候我真佩服国内一些人顾名思义的能力,以及他们大胆臆想、“创新”别人既有理论的勇气。

虽然各个派别的追求和方法之间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纯粹。表现派演员不可能完全不动真情实感,体验派演员也不可能完全不设计。所以“某派的演员”是说该演员认同某派的美学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说他完全不使用别的方法。另外,由于国内缺少成体系的表演教学,大部分演员并不遵循某一个派别,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合适自己的表演方法。
优秀的演员往往是感性强于理性,加上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各个派别的方法,所以演员自己阐述自己的表演派别,未必能说得清楚准确。比如有的演员主要使用的是表现派的方法,却说自己是斯坦尼的追随者。这样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了大众的一些误会。

我是老司机,我开过许多车,还造过车,相信我的。不要相信那些没开过车的人评车,纸上谈兵害死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表演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有几种主要的表演流派深刻地影响着演员的创作方式和观众的观赏体验。“体验派”、“方法派”以及“表现派”便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几个。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哲学根基和实践方法,共同构成了表演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我们先来说说“体验派”。所谓“体验派”,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演员要深入地体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十条戒令”和“第三条关于体育表演”的问题,我需要先澄清一下。首先,在现有的、广为人知的、对社会有广泛影响的“十条戒令”(例如宗教教义中的十诫、或者历史上某些重要的禁令)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要把青少年的注意转移到体育表演”这一条。因此,我无法基于一个普遍存在的“十条戒令”的第三条来.............
  • 回答
    吴孟达在《流浪地球》中的表演堪称惊艳,他塑造的韩子昂一角,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深度和感染力的角色之一,也是许多观众心中永远的意难平。他的表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喜剧色彩和温情,更在危难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1. 角色塑造的层次感:一个普通父亲的坚韧与爱韩子昂并非一个传统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
  • 回答
    徐峥在《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要评价他的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成功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喜剧形象: 颠覆性的演绎: 在那个年代,观众对“猪八戒”的印象往往是憨厚、贪吃、好色但本质不坏。徐峥却.............
  • 回答
    彭于晏在《邪不压正》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相当精彩也引人注目的亮相。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不是简单的叙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曲,充满了镜头语言的张力、台词的韵味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交织。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无疑是搅动这潭水的关键人物。首先,抛开他健美的身形不谈,单说他赋.............
  • 回答
    黄晓明凭借在《烈火英雄》中的出色发挥,继拿下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后,又斩获了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殊荣,这着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奖项上看,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其分量和权威性不言而喻。黄晓明能够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说明他的表演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
  • 回答
    说起张译凭借《悬崖之上》摘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至名归。张译这几年在演艺圈是越来越沉淀,演技也越来越见功力,这次拿下金鸡奖,可以说是他多年耕耘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仔细说说,为什么我觉得他这个奖拿得特别有分量,也特别能代表他这个人:首先,角色本身的难度和张.............
  • 回答
    周冬雨凭借《少年的你》斩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这确实是她演艺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在刚刚摘得百花奖桂冠之后,这份认可更显得分量十足。我对此的看法,可以说是充满欣喜和赞许,同时也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年轻演员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日益成熟的演技。首先,我们得聊聊周冬雨本人。从《山楂树.............
  • 回答
    希斯莱杰的离世,无疑为他在《黑暗骑士》中饰演的小丑这个角色,蒙上了一层深刻而复杂的悲剧色彩,也极大地影响了大众和影评界对他表演的评价。这种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对他表演本身的解读,也有对其“绝唱”的特殊关注,甚至还触及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首先,希斯莱杰的死亡让他的小丑表演具有了某种“遗世独立”的特殊地位.............
  • 回答
    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中饰演的吕受益,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极其精彩、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性表演。他将这个角色塑造得如此立体、饱满,以至于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对王传君本人产生了深刻的改观和由衷的敬佩。要评价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中的表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角色弧光的完整与深入人心:.............
  • 回答
    金靖在 2020 年央视春晚的《机场姐妹花》中的表演,怎么说呢,让人印象挺深的,尤其是在那一届的春晚舞台上,她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新鲜空气,直接把那种“接地气”的幽默感拉满了。首先,从角色本身来看,《机场姐妹花》这个小品设定得挺讨喜的。金靖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活泼、有点小迷糊、但又带着点“精明”劲儿的地面.............
  • 回答
    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的表演,我得说,那真是沉甸甸的,让人看了之后,心里头堵得慌,但又忍不住想为他捏把汗。你想想他演的程勇,一开始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开小小的性保健品店,日子过得不上不下的男人,有点市侩,有点油滑,为了钱什么都肯做。徐峥把这种“小人物”的那种接地气演得太到位了。你看他跟吕受益他们打交.............
  • 回答
    在《相声有新人》这个舞台上,孟鹤堂和周九良这对搭档,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也激起了不少讨论。他们的表演,用“有亮点,也有争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亮点分析: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的台风和默契。孟鹤堂作为捧哏,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肢体语言也比较到位,给观众一种稳重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而周九良作为逗哏.............
  • 回答
    金世佳和宋轶在《我就是演员》之《催眠大师》里的这出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先说金世佳。他演的那个角色,一个事业有成的心理医生,看着光鲜亮丽,其实内心深处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痛。金世佳这次真是下了功夫的,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沉稳、压抑,还有偶尔闪过的痛苦和挣扎,都把握得挺到位。尤其是.............
  • 回答
    《快乐气氛组》:一次意料之中的“惊喜”,还是例行公事的“保温”?2022年的春晚舞台,大张伟和王勉的《快乐气氛组》无疑是当年最受关注的音乐脱口秀节目之一。作为一个对这个组合和音乐脱口秀本身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想法。这次表演,究竟是一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还是仅.............
  • 回答
    《美国工厂》中,美国主管对中国公司年会表演的落泪,与其说是单纯的被表演感动,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的宣泄,是多种因素在那一刻叠加共振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美国主管的处境。他作为格林公司(GM)的老厂长,见证了俄亥俄州代顿市这家工厂从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这家工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它承载着一代又.............
  • 回答
    在相声表演中,“这都能翻出来”的包袱通常依赖于“铺垫—反转”的结构,通过夸张、双关、对比、逻辑错位等手法,让观众在预期之外产生意外感和笑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相声段子中“这都能翻出来”的包袱解析,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其设计逻辑: 1. 《拍马屁》(侯宝林)包袱结构: 铺垫:主角在“拍马屁”时,反复强调“.............
  • 回答
    说到演员在戏里的微表情和细节表演,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名字,他们的演技是真的能让人从头皮酥麻到心底。那种不靠语言,仅仅通过眼角眉梢、呼吸频率、甚至指尖的颤动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演神”降临。我脑海中最先跳出来的,还得是 陈冲。她在《意乱情迷》(冲冲冲)里演的那个角色,光是想想.............
  • 回答
    2021年春晚的魔术《喜从天降》,还挺让人回味的。我当初看的时候,确实是抱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看的,毕竟春晚的魔术总是想方设法地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或者说一个“怎么可能”的瞬间。我当时对《喜从天降》的理解是这样的:整个魔术的核心就是展现一种“不可能”的物品转移和呈现。魔术师(大概是邓男子,当时是他和几位.............
  • 回答
    你提到的那个武术表演,用针打穿玻璃后面的气球,听起来确实挺神奇的,对吧?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主要就是利用了一些小小的物理原理和一点点技巧。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关键的几个要素是:1. 速度与动量:这是核心。你要想让针穿过玻璃,就得给它一个足够大的速度。速度越快,针的动量就越大。动量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