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未来工业化会不会让中国很难受?中国为此能够做些什么?

回答
印度未来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潜在挑战,以及中国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印度经济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全球地位息息相关,它的每一次跃进都可能触动全球经济格局,中国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要理解印度工业化对中国可能带来的“难受”,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制造业转移与竞争加剧:

成本优势的此消彼长: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完善的供应链。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内环保政策的收紧,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寻求更具成本效益的生产基地。印度,凭借其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尽管也在增长),以及政府推动“印度制造”的决心,正逐渐成为一个有力的替代者。
中低端产业的争夺: 最先可能受到冲击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玩具、基础电子产品等。这些行业在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产能和经验,但随着印度制造业的兴起,它们将在全球市场上与中国产品展开更直接的竞争,可能导致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下降,利润空间压缩。
供应链的重塑: 跨国公司出于风险分散和成本优化的考量,可能会选择在印度建立新的生产基地,甚至将部分原先设在中国的产品线转移到印度。这将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构成挑战,并可能影响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例如,一些原本依赖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未来可能会由印度供应,这会影响到中国本土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市场需求的此消彼长:

内需市场的重要性凸显: 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一旦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国内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印度将不仅是生产基地,更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对于那些需要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印度本土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其他国家企业争夺印度市场的激烈局面。
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印度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将进一步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这对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中国而言,将增加生产成本和经济运行的压力。

三、 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

“中国+1”策略的加速: 许多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已经或正在奉行“中国+1”的策略,将部分投资和生产线分散到其他国家,而印度往往是这些选项中的首选之一。这会一定程度上稀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中心的吸引力。
区域性合作与竞争的新平衡: 印度经济的崛起,将改变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中国需要重新审视与印度在区域合作和竞争关系中的定位。如果印度经济体量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可能会对中国在一些地区性经济组织(如ASEAN+3)中的主导地位产生一定影响。

那么,中国为此能够做些什么呢?

面对印度工业化的潜在挑战,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而应采取积极主动、多维度应对的策略。

1. 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巩固高端制造优势:

“中国制造2025”的深化: 继续大力投入研发,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是印度目前尚难以企及的领域,是中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中国可以摆脱对低端制造业的过度依赖。
智能制造和自动化: 加大对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这不仅能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也能在生产效率和质量上继续保持领先。
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本土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端的位置。

2. 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增强国内经济韧性:

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包括简化行政审批、降低税费负担、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等。
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实: 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消费信贷机制,不断释放和扩大国内消费潜力。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坚实后盾。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 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多元化,降低风险敞口:

巩固和提升现有供应链的韧性: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应继续优化物流网络、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并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中国+N”战略的探索: 在某些领域,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不一定是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例如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互补和风险的分散。
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 鼓励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性投资,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源和技术,同时也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投资进入中国,促进技术和管理的交流。

4. 灵活调整对外经济政策,寻求合作与共赢:

加强与印度的建设性对话和合作: 尽管存在竞争,但中国也应认识到印度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积极作用。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共同关切的领域,可以与印度寻求合作机会。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则可以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公平、互利的合作框架。
利用好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协议为中国和区域内国家提供了合作的新平台。中国应积极利用这些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构建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有针对性地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 密切关注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识别其中对中国有利的机会,例如承接部分印度的低端产业转移,或者与其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合作。

5. 强化自身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品质保证和良好的市场营销,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在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投资规则等领域,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发出声音,争取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印度工业化进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中国不应视其为纯粹的威胁,而是应该将其视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契机。通过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国内经济韧性,并在国际舞台上灵活应变,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并继续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关键在于如何将“竞争”转化为“促使自身更强大”的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有一种盲目的经验主义思维。

一个人成功了,那么人们便会在这个人身上寻找所谓的成功点,于是总结出一些经验,便觉得好像自己抓住了这些点,便能成功一样。

英国人开启工业革命,此后世界诸国都总结出了君主立宪便能成功,当时的亚洲乃至于全世界,各种君主立宪玩的不亦乐乎,连我大清都不能免俗。

这个世界三百年来,一个个工业强国崛起,当然,这样的国家是极有限的,有点人口规模,你掐着手指头,其实也不会超过十个。

于是全世界其他的落后国家,盯着一个个的成功者,寻找和总结各种的经验和教训,看着美国崛起便喊着只有民主自由能富强,看着纳粹德国吊打欧洲,于是恍然大悟,于是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纳粹变种政权和政党。

见了苏联崛起,各种红色思潮便席卷世界。

仿佛只有亦步亦趋的跟在成功者后面,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可世界上呢,八国联军换了一身皮,还是那个G8集团,世界变了吗?没变,该你穷你还是穷。

当然,那些曾经为了富强寻找出路的各国精英和知识分子们,并非是可笑的,他们至少进行过一次次的尝试,他们在寻找一种可能性,哪怕失败,也并不可耻。

可现如今,这些人的后辈们,真的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了。

列祖列宗们至少还晓得我们试着寻找出路。

这些大爷们就厉害了,躺在那里,掐指一算,中国的工业化为啥这样快,因为它人多呀,它人多,劳力便宜,所以成功了。

那我人更多,劳力更贱,哎呀,不得了,我...我将要工业化啦。

这就好像,两个村里的穷汉是邻居,隔壁的穷汉突然富裕了一些。

你不去瞎琢磨人家到底怎么发家致富的,你去掐指一算,卧槽,这位富家翁家里有十几个兄弟。

我家里也有十几个兄弟。

因而可以得出,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也能发家致富,我...要富裕了 !

这年月的经济学家们,大致已经堕落到了这个地步。

闭着眼睛就是印度人口多,劳力便宜,未来可期。

再如神棍状,口含天宪一般,言之凿凿,这是第二个中国,未来数十年,肯定要腾飞,快,快朝里砸钱。

不过细细想想,这些誉满中外的经济学者们,倒也不是懒。

而是有些东西,你不能深入去研究,毕竟,中国这个国家有些异类,你深入去分析,它为啥能工业化,去挖掘制度或者体制,甚至是人种优势之类的原因,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你研究的越深入,就越容易拆自己的台,与其如此,那倒还不如作惊世之语,用几句劳力廉价之类的词糊弄过去。

可问题恰恰又出现了。

第三世界的国家,一个都别跑,就没一个劳力高贵的。

整个亚非拉,你拿放大镜去找,比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国家,有四十亿以上的人口规模。

越穷越能工业化,这就是你们读了一辈子的书,坐在研究室里琢磨出来的东西?

前不久,有一个国家,叫埃及,年轻的人力那叫一个丰富,靠着地中海,与欧洲隔海相望,地处亚非大陆的交界,坐拥世界上最重要的苏伊士运河,这样的国家,没理由不能工业化吧?

结果呢,一次粮食危机,近一亿的人口说炸就炸,很多人迄今为止没有意识到,人口这个东西,你玩得好,能给他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给他们相当的工作岗位,挖掘他们的潜力,这叫做人口红利。

可一但你做不到这一点,人口就是负担,且人口越多,负担越大。

前数十年,世界经历了一次大繁荣。

印度尚且不能抓住机会,完成工业化。

现如今,全世界的经济都开始出现危机,且危机的前兆越来越明显。

哪怕是工业国们,都开始准备勒紧了裤腰带,彼此之间开始虎视眈眈,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那些靠天吃饭的国家,这时候你们还在吹他的人口优势。

你们真不怕人家死的不够快吗?

综上:提出的提问不成立。

user avatar

印度未来的工业化不会让中国很难受。

中国应当协助印度完成工业化,并为印度培养足够数量的经过良好教育的产业工人。

国际主义那边的废话这里不多谈,即使是按目前的国际主流上看,一个工业化的印度提供给中国的好处绝对远多于现在买办化的印度。

这里用一点通俗化的说法,这个说法我不完全认同,属于一种“简单但不严格”的论证。

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工人”这一群体做一个再定位。先放下“工人的实践创造了世界”这个观念。你得把工人看作餐馆里的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

只要厨房有朝一日还需要开伙,那么餐馆就肯定有老鼠,老鼠多了,餐馆就没法做生意。要想消灭老鼠,主要三种办法:用老鼠夹、老鼠药杀灭(暴力机关);硬化地面,压缩老鼠的生存空间(制造业空心化、(相对于需求的)高端化);调整供货,由购入食材改为购入料理包(国际贸易)。

老鼠具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伴生性,即只要使用厨房就必须考虑老鼠问题;一个是破坏性,即老鼠能够毁掉所有菜品。因此,有两种情况可以杜绝鼠害的:一是取消或缩减餐馆中的厨房,改为从其他餐馆购买半成品后加工转销;二是尽可能少的开火,这样能够让老鼠摧毁的菜品数量大大降低。

换句话说,两种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工人的群体暴力事件影响:一是工业转移,二是限制发展。如果反过来操作,就会大大加速暴力事件发生的进程和影响。当年喧嚣一时的“中国崩溃论”不是毫无根据的:吸纳大量产业投资就相当于在餐厅里囤积大量的食材和加工品,这会导致远超过欧美的超级灾难。

茶党的崛起或许与中国崩溃论的失败有关:一部分欧美抱有侥幸心理的政客开始认为问题并不出在工人上,于是打算把搬出去的产业连带着工人重新搬回来,但这并不被大多数美国政客所容:我们花费几十年请走的瘟神你们居然要请回来?因此,特朗普的其他政策能够被强行推进:在边境修墙、给中国加关税、任性退群、减税……但唯独制造业回流是他做不到的。实际上他执政的四年,中美贸易的逆差还加大了。

因此,按照国际主流的观念来看,协助印度工业化,为印度培养产业工人,就相当于在印度这家餐馆囤积食材,最终就会带来一场鼠潮。

工业化之前,印度的反对派最多也就是坐着拖拉机进新德里静坐示威;工业化之后,随着燃料和工业品价格的下滑,他们的手上拿着的装着汽油的啤酒瓶足以让这个国度陷入更加巨大的混乱之中。

印度放着不管不会强大,工业化反而会崩溃,那么什么会让印度崛起呢?答案是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相当于在不囤积大量的食材和加工品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用户体验以提高每一单交易的利润,这样就可以消除产业工人带来的风险。只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印度的政府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现金以武装自己,进而走上和平崛起之路。

在崛起后的印度面前,我们将需要花费十亿件衬衫以获得印度人的衬衫生产许可,我们要交付数百架飞机以获得印度人的承认,如果我们不这么干,那么国际社会就将视我们的商品如粪土,如同俄罗斯的黄金,和黄金一样,但没有任何价值。


你们先看,我有点想吐。原来换位思考也是会晕换位的。小资的屁股换不得。

user avatar

互联网上有很多讨论 #印度会不会超过中国的话题# 、 #印度经济会不会雄起# 等话题,但是我感觉很多讨论都没有抓住重点。

有在分析印度政府的治理能力 或者 印度能不能形成统一市场、印度的人口数量能不能变成人口红利?巴拉巴拉一大堆,但是就是很少有人问一个问题:

印度有没有资格现代化?

在讨论所有问题之前,最重要的并不是第一步也不是第二步,而是第零步。就比如说买房,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决定买哪里的房子,而是现在自己应不应该买?

同理,当我们在讨论印度经济会不会腾飞,会不会超过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有哪些问题的时候,等等。

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有没有能力发展现代化?

1、政治经济学,政治在经济前面

如果抛开政治,你完全从经济角度看印度,那印度经济腾飞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市场大,人口也更年轻,还很多人会英语,就好像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一样,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就是底子薄,一旦政策资金到位,经济就是杠杠的。

但是问题就是,政治是抛不开的。

如果你了解了印度的历史以后,你再来看印度,你就会发现印度一旦开启现代化,开始经济腾飞,印度亡国的倒计时也就开始了。

这绝非我夸张,说说下面情况你就懂了。

首先印度基本没有主体民族,就是没有一个人口绝对多数的民族,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公司,公司的股权全部被中小股东给分摊了,没有一个大股东可以对公司的未来拍板。

一旦遇见利益纠葛,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那点小九九优先。

传统的稳定国家,比如:

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而印度呢?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也就占46.3%,其他人口被什么8.6%泰鲁固族、7.4%泰米尔族、4.6%古吉拉特族等等给均分了,非常碎片化。

而且,注意这一点,印度各个民族历史上完全没有统一过。

这种股权结构的公司,属于最差的那种。

现代印度是一个被英国人造出来的国家,就是把南亚大陆上一堆土邦强行捏合成为了一个大块殖民地,方便英国殖民管理的结果。

不过,肯定也会有朋友问:那为什么印度到现在也没有解体?

因为虽然 印度 没有稳定的 民族结构,但是却有 主体宗教。

从民族来划分印度人,印度股权结构就是碎片,但是从宗教差异划分印度人,那绝大多数印度人都是印度教信徒。

南亚大陆上虽然没有过统一历史,但是确实是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印度文化圈。

就是说历史上不存在统一的印度政权,但是存在一堆信仰印度教的土邦。

印度教差不多可以涵盖印度80%多的人口。

换句话说,只要强调宗教,强调我们都是印度教信徒,淡化民族差异,那么印度的统一就可以维持。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里,宗教这个东西虽然凝聚力很强,但是代价也很大,就是容易反智。

而印度要发展经济,恰恰就要普及教育,解放老百姓的智商。

而一旦老百姓的智商被解放以后,经济确实发展了,但是宗教认同就会大打折扣,而一旦印度的宗教认同不稳定,那印度就可能马上面临解体。

2、科学与迷信的对立

比如我说具体一点,如果你要发展经济,老百姓得懂技术吧?那我问你,牛粪究竟能不能做芯片?

你肯定会说,你是不是有毛病吗?牛粪肯定不能做芯片啊,怎么突然扯上这个?

但是印度的问题就在这里,在印度教教义里面,神牛是万能的,特别是白牛,如果背后长个坨子,就更神了。

这种神牛全身都是宝,根据印度教精神,牛粪是神万能的,那么万能的牛粪为什么不能做芯片?

印度全国牛类委员会主席 卡迪利亚 曾经向印度人展示“牛粪芯片”,印度教信徒纷纷点赞,谁说印度制造不强大?人家神牛拉出来的屎都是芯片。

如果你要反驳这个思维,你就得科普牛不是神的坐骑,牛就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牛粪就是粪,除了臭和可以施肥外,是做不了芯片的,更不可能是万能的...

等等!停停——不能再说了!不能再科普!这时候一个印度教大师跳出来了。

你再这样科普下去,你是不是想砸我印度教的场子?

信徒都给你整没了!而且你有没有政治觉悟?难道你不知道印度之所以还没有分裂,可以维持基本的统一,就是因为大部分印度人都是印度教信徒吗?

你是什么人?谁派你来的?你说这些想干嘛?

所以说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宗教迷信产生的问题何止牛粪芯片?

再比如:

1、喝牛尿、牛粪治新冠

2、强奸是女方的错,因为如果不是女方勾引男性,魅惑男性,男性怎么可能强奸她?所以男性才是受害者!男性的纯洁被魅惑玷污了...

3、寡妇不吉利,应该烧死

4、低种姓这辈子不应该读书、发展、有个人欲望、奋斗,应该多受苦,你这辈子辛苦越多,下辈子福报就越多...

这种观念都是印度宗教气氛带来的问题,印度的宗教理念都和经济发展是对立与冲突的。

如果一个人恪守印度教的清规戒律,他这辈子基本就没什么消费、奋斗欲望,没有需求,经济怎么增长?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愿不愿穷一辈子?

中国人肯定会说,我穷怕了,有机会赚钱发财就好了。

如果你问一个印度教信徒愿不愿穷一辈子?

印度人会说,穷是福报,绝对的福报!我这辈子越穷,给下辈子轮回转世积累的能量就越多。

高种姓这辈子富裕,是因为上辈子积累的福报,我现在穷,就是上辈子欠账,所以我这辈子就该穷!

3、体系对了,比修补细节更重要

印度总理莫迪就经常带领全印度人做瑜伽,搞的和跳大神一样,没错,其实莫迪就是在跳大神。

因为莫迪正在强化中央集权,他需要统一认同,所以强化印度教特性。

而莫迪为什么要加强印度的中央集权呢?

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治理能力强大的政府,更多社会问题你就解决不了,经济也就无法发展。

比如印度需要土改,印度需要统一关税、印度需要农业改革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弱政府可以完成的。

如果莫迪政令不出新德里,地方都不理他,那这些改革都别谈。

但是悖论也就在这里:

1、莫迪之所以改革,是因为希望印度经济发展

2、落后国家发展经济,需要进行重大社会改革

3、要能进行重大社会改革,就需要中央集权,强化统一

4、印度民族认同构建不起来,只能构建宗教认同来强化统一

5、但是宗教认同起来以后,会产生各种反智行为,阻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这不就套娃了吗?也就是说,印度改革的最大根基,就是印度改革的最大阻力...

这种局面只可能有两种情况:

1、经济发展成功,但是印度教认同持续衰弱,经济发展促进民智开启以后,大家相互不买账了,分家的主张越来越强烈,最终印度解体。

2、坚持捍卫统一的印度教国家,但是经济发展停滞,全民反智,GDP无法超越中国,但是达到了强奸率、疫情数量世界第一。

那你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印度这种问题?

因为我们的秦始皇已经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啊,书同文车同轨,是彻彻底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不是莫迪那种裱糊匠,试图通过宗教这个502胶水,来粘混凝土的裂痕。

没有国家发展的时候,是不会犯错的,但是问题在于你犯的是什么错?

如果是体系对了,大方向正确,细节错误完善一下就好了。

如果是国家体系本身就有问题,那你修修补补细节有什么用?

也许莫迪确实是很努力,我也认为他是一个执政水平很强的人,试图在发展经济和宗教认同方面玩平衡,目前还没有玩崩盘,但是下一任继承者有没有他这个微操水平?未来会不会崩?平我不知道。

莫迪的悲剧就在于,印度的问题不是他去修补细节可以解决的,而是印度的整个国家体系就错了。

靠宗教忽悠是挑不起一个大国梦的。还是得破除宗教迷信,搞真正的统一,大家书同文车同轨,给整个印度重新打造一个地基,印度的经济才能正常发展,发展后不会崩溃。

换句话说,印度不需要改革,需要的是直接回炉再造。

所以讨论印度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或者超越现在的中国,整个问题就是错的!

正确的对比是,印度能不能追赶上中国古代的秦朝,能不能追的上中国1.0版本。

上来就直接和新中国比,那你这是让印度这个新手玩家直接去比高等级的老玩家。

这么比,是不是太欺负印度了?还讲不讲武德了?

作者:每日怡见(sxjjzj77)

原文:印度经济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印度没了

user avatar

会。

印度未来的工业化毫无疑问的要依靠中国提供器材设备,而且数量肯定不会少。但是以印度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一定会给中方带来大量的非工程问题和非合同纠纷,甚至有可能给中方人员带来生命危险。就比如说我国援建非洲铁路和工厂时期就发生过非工程的事故,到了环境好不了多少的印度肯定也会发生。

所以中国能做的,除了必须的提高人员安全意识,也需要加强海外安保工作的部署。

user avatar

印度真的实现工业化后,肯定要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工业国家难受并转变。

但印度工业化的可能性不大,问题太多机遇不在。

user avatar
印度崛起已经在地平线上了!!!!
什么是地平线???
地平线就是能看到却永远走不到的一条线。

热带地区的印度无法彻底工业化。

至于让中国很难受。那倒是有可能。例如:

印度人经常是让客户付了钱,之后跑路不发货。产品中往往含有工人的大小便。

user avatar

很遗憾,印度工业化的路实际上已经被中国给掐死了,尽管不是故意的,我们也不用说什么骚瑞,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当然,印度工业化的进展肯定会有的,而且一直都会有,甚至看起来非常非常有希望,但是相信我,也只是有希望而已。也不用给我举什么例子,印度又修了多少厂之类的,你搞懂了什么叫工业化再想想这个事情再说。


工业化,就是工业国可以对农业国、资源国实施掠夺,尽管这种掠夺不一定出于故意,也有可能是反复的,但趋势不会改变的。农业国和不发达工业国,工业体系不完备的国家,你几乎没有可能避免掠夺的。


真正的工业国是有能力避免掠夺的,当前世界上的真正工业国并不多,历史书上经常提到一个概念:“掌握本国经济命脉”,说的就是这个。现在地球上能找到的真正工业国就两个,中国和美国,再找不出来了。完全掌握了自己经济命脉的国家也就中美两个,至于会不会出现第三个呢?咱们还是保守一点,暂且觉得欧洲能够也许可能真正统一,那就能算第三个。


至于第四个,真的没有了,一滴都没有了。




关于为什么一滴都不会有了,我这里有个故事。


很早以前中印边境实际上存在一种“地下贸易”,不管是中印之间已定边界,还是争议地区对峙一线,除非真的局势紧张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平时都是有地下贸易的。最早只有解放军和印度兵,贸易就发生在他们中间,中国兵会在改革开放第一波红利的支持下,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掠夺印度。

这种贸易显然是双方都觉得公平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发生。印度人自己都觉得很划算,解放军当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管着,买卖公平记心中,强买强卖也不可能欺负到印度人头上去对不对?


比如最早我知道,1包10块钱紫云的交换价格是25根虫草,或者一条印度丝巾,或者1公斤左右的印度产烟丝。说实话那个烟丝的质量并不比云南烟丝差,拿去包卷烟随随便便能够包两三条烟出来,但是交易就是这么达成了,你说奇怪不奇怪?一条紫云10包,那就厉害了,可以换指甲盖那么大一块麝香,或者一整件手工沙丽,或者一大根红木,或者500根虫草。此外还有义乌产的小钥匙串、指甲刀、口红之类的东西,很受带着老婆来当兵的那种“委任军官”欢迎。


这个交易在我们看来明显是赚大发了,交换明显不公平,当时指甲盖那么大一块麝香的市场价格是2000元。传说中甚至有一条紫云换回一对熊掌,或者一张虎皮的,我没见过也就不知道真假,但是血赚是肯定的。


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居然也觉得他赚到了




我一直对他们这个价值观感到不可思议,毕竟马哲政经学了那么多年,这其中的蹊跷还是能察觉到的。另外多少还有点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想法,对印度兵还是有点阶级斗争意识的,于是我问过他们。我那时候英语不咋地,印度人的英语嘛那就呵呵哒,只能说是弄清楚个大概。


大概意思是说,这玩意儿拿回去可以交换到在印度更有价值的东西。紫云烟、小口红之类的不值钱玩意儿,拿回印度国内去就是抢手货,可以交换对于他们更有现实价值的东西,比如食物、化肥、用于贿赂官员。据说有边境上当兵的“委任军官”发了大财的,就靠倒腾这些东西。


我感觉比较纳闷,为什么不直接去印度做贸易呢?远洋货轮拉一船口红去孟买港,这事儿不就完了么?


我甚至幻想过自己去做这个生意,据印度哨所的“老王”说他有通天的本事,满口答应没问题,他七舅老爷的外甥女的姑妈家隔壁邻居的同学管进出口的,妥妥的没问题,到时候利润二一添作五,共同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事实是我太幼稚了。


1、穷人用不着麝香。你得吃得饱饭才会去琢磨麝香的事情,吃不饱饭你只能琢磨个铲铲香。吃不饱饭你就琢磨的尽是粮食化肥啥的,最多琢磨点解放鞋迷彩服啥的,麝香?那玩意儿能吃还是能穿呢?中国人吃得饱穿得暖当麝香是个宝贝,印度人看来那玩意儿不就是麝香鹿沟子上没擦干净的屎吗?


2、买办没那么好当。老王当然不姓王,他战友们都“旺达”、“旺达”的叫他,我就管他叫老王了。这哥们儿乱吹牛逼的目的无非就是个面子,咱们中国也有这号人,没喝醉的时候他是四川的,喝醉了四川是他的。他那个德性还当买办呢,他当买办家刷狗盆子的都够呛能行。


3、货也没那么好卖。就印度那个德性,孟买卖3块钱一支的口红,到了北方邦你拿一坨麝香还真的不一定买的下来。从港口开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各邦乱七八糟的法律、各地的地头蛇要打理,最后卖到北方邦,他特么的真的还不如拿一坨麝香去边境线换来得现实。朋友们,不能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4、穷人手里缺乏等价交换物。富人当然不稀罕你那3块钱的口红,他们用的是Channel。穷人搞不清楚Channel跟义乌货的区别,但是他手里没钱,他要是想要买义乌货,就得把手里不多的余钱拿去买。然后化肥呢?孩子的教育呢?头痛脑热的呢?房子漏了都要垮了咋办呢?


实际上这个生意根本就做不成,能够成交的,还真的只有紫云烟换麝香,在边境线,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我套了好几个印度兵的话才套出这个真相:他们拿着紫云烟和义乌货回去,实际上是赚钱的


老王这个不靠谱的货,真打起来老子第一个崩了他,他吹牛逼还有一层意思,企图从我这里压价,给他批发商待遇。


我可去您的吧。


我就想跟老王说,老王啊老王,你看老子这个肤色像是达利特吗?老子虽然黑了点,好歹怎么也得是个刹帝利吧?你这么做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当然我肯定他良心是喂狗去了。


紫云烟的用途主要是贿赂他们的官员,中国来的工业品还是很有面子的,那些臭虫们挺吃这一套的。义乌货则主要是用于泡妞,山寨Channel好歹也算是Channel,虽然抹了以后嘴唇感觉火辣辣的,不过那时候已经完成了骗炮大业,抽身闪人。当然也有稀罕这些廉价工业品的,拿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来换,或者手工织的布。


马克思老爷子的英明之处就来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商品包含的价值关键在哪儿:你在其中投入了多少劳动。这一点秒秒钟就揭开了纷繁复杂的交易背后的本质和不公平性,特么一包紫云烟中凝结的劳动,跟一条手工沙丽能比吗?




后来解放军这边明令禁止了这种私下贸易,但是边境上的商人们又不用听你解放军的。


他们接过了边境贸易掠夺的大旗。


当然紫云烟确实严重贬值了,以前能换到麝香,现在换个蚊香都够呛。但是这些边境商人们有的是货源,比如SD卡播放器、山寨PSP、跑安卓系统的无牌平板、千元手机,这些现在替代了紫云烟的地位,成为边境上的硬通货。


交易依旧是极度不公平的,但是双方却都觉得自己赚了。


商人们当然生意头脑不是大兵能比的,印度人现在甚至可以“点货”,提前通知需要什么东西,准备拿什么叫唤,然后到时候以货易货。我见过点那种广场舞音箱的,第二天就听见印度哨所那边开始“动次打次黑喂狗”,“气你打你吼压吼坟”,“多冷的隆冬哒哒哒”。


我觉得其实可以把“老司机带带我”、“会泽是个好地方”输出一下,也算是文化输出的一种。

在这种掠夺之下,工业化?呵呵呵。




事实上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掠夺,以前同样发生在中国,解放后也是有的。比如说西藏,2006年铁路通车以前就有,这种“一双解放鞋换20根虫草”的事情也很常见。


然而这很快就消失了。


铁路一通,隔绝不再,法律、行政、税收都是一样的,你正常贸易就行了啊。到2007年夏天这种贸易实际上就已经完犊子了,2006年我还用一袋25公斤面粉换过一头成年山羊,2007年去还想换,牧民直接从鼻孔里挤出一句话:


你们汉族吃大米,我们藏族吃糌粑,但是脑子是一样的”。


这就尴尬了。


不光脑子一样的,政治地位也是一样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旦隔绝不复存在,这种工业掠夺农牧业的情况就立刻消失,至少是缓解了很多很多很多。


那么只能去找不是中国公民的印度人了。




因为这种交易对于参与交易的双方来说都是赚钱的,那么交易参与方就会千方百计的维护这个交易继续进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要么你就社会主义,要么你就继续交易。


这是人性决定的。


我们边境上当兵的那肯定都是小虾米,实际的大交易,不在这里。


实际上大宗国际货物交易,获利方肯定不会呆在哨所里。呆在哪里呢?孟买的豪宅里。

他会允许你破坏这个交易?


全印度大大小小的地主、地头蛇、官员,会允许你破坏这个交易?


就算你把他们全部宰了,这也才刚刚到了起跑线:美国、中国、欧洲会允许你破坏这个交易?


就算你最终击败了万恶的帝国主义,你还得面对一个问题:你工业化的市场在哪里?你准备去美国中国欧洲的嘴里虎口夺食吗?


还是算了吧,印度人最擅长的就是做春秋大梦了,真的不劳题主操心了。




印度未来能不能工业化呢?其实我觉得是可以的,只要满足以下条件:


1、出一个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海内,彻底完成民族统一;


2、出一个孔夫子,让理性主义成为印度文化届的共识;


3、出一个朱元璋,没事干搞一搞剥皮萱草的小游戏,建立一套靠谱的文官系统;


4、最后才轮得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都没有俱往矣,怎么看今朝?


一楼二楼都没修,直接修三楼,那是不可能的亲。

user avatar

你可能不是很了解美国。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哪个国家买卖石油多了以后都会被立刻盯上。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电吃工厂就趴窝。印度要发展工业绕不开能源的大量消耗,而自身缺油又依赖西方的印度很难像中国一样绕开西方搞油。

印度工业化的问题根本轮不到我们担心,任何国家一旦工业发展到达一个点之后美国都是要么剪羊毛要么翻脸。美国的能源战略不会容许再冒出一个中国量级的国家消耗资源。翻脸和剪羊毛这两样哪个印度都承受不起。

印度的外交环境全靠唯西方马首是瞻,接受西方输血的同时当然也要接受西方薅羊毛。即便是莫迪再怎么推动印度法西斯化,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石油没有就是没有。翻过喜马拉雅山也没有。

印度的工业最好的结果无非也就是到泰国的水平(我指的是整个印度和泰国一个体量),并且接受周期性西方薅羊毛,日常薅的跟葛优似的。病病殃殃维持一些低端工业。

在日常玩泥巴的同时编个ppt骗自己,意淫一下坦克飞机这样的高端工业品。

印度和中国都是缺油国,虽然工业水平不同但是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能源。所以中国真的并不需要做什么。印度选择抱大腿的同时也意味着他的工业命脉被西方牢牢握在手里,白人老谋深算根本不会让这个过去的仆人翻身。

user avatar

如果印度成功全面工业化,确实会对中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但是这个“如果”目前看不存在。

先不说资源、教育、种性的问题。就说招商。

印度有十几个邦在建立工业园区。

其中安得拉邦从18年开始,希望建立一个电动交通工业园。

我仔细研究了他的政策文件,第一页如下:

翻译其中一段:

4,对制造企业的财务支持

4.1.1. 大型项目被定义为一个项目,资本投资超过中型工业的门槛,高达20亿卢比或为1000多人创造就业机会。

你看,定义得很清楚,后面写了补助、电费、减税等等。看上去有模有样。

但是后面,通篇没有说电力如何保障,买地怎么买,人员招聘怎么来,坑爹的劳动法怎么办。

然后后面画了大饼,近年内要换多少万辆电动车之类的。

问题是,在你这开厂有啥招标优势?除了进口税以外?没说。有贷款吗?没说,能共同投资吗?没说。

这一堆没说的下来,基本上这个政策在中国人看起来就不知道怎么入手了。

虽然你号称有无数市场,但印度之前号称的事情太多,很难有人因为这个在所有落地政策都不明朗的时候去投资建厂。


所以,怎么工业化?

user avatar

就印度国内买办阶层那个力度

印度想工业化??

美国爸爸答应吗?俄罗斯答应吗?法国答应吗?

一个乱七八糟啥也造不出来还想和中国掰手腕的印度

才是这些西方国家最喜欢的印度好吗?

印度真工业化了,两个亿的阵风卖给谁啊.......

user avatar

补充说明:一年多前写这个回答时,加勒万河谷冲突还没有发生;新冠疫情还没在印度爆发;中印关系还算正常。后来印度发生封禁中国APP 等一系列反.华操作,两国经贸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可称之为剧烈的的负面转化。

不过,感觉原回答的基本观点还是成立的。

1.印度的制造业确实并不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纺织品出口排行,可见印度明显低于孟加拉国、越南。相当程度上也正因如此,印度人均GDP今年首次落后于孟加拉国,引发了印度舆论震动


(孟加拉国也有1.65亿人口,大概为印度八分之一,面积则不到15万平方公里,仅为印度二十分之一——即使相对于印度,人口压力之大也可想而知;整体工业水平尤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明显不及印度)

2.印度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如果形不成充分的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非常时期”,对中国,也是机遇多于挑战。

a. 知乎有个中国正在印度建化肥厂是否应该的较热门的问题,对此有某种程度的印证:


——知友“伏地躲咪猫”的回答。

——龙牙大大的回答。

b. 印度抵制中国制造的声势很大,可是中国商品如中国品牌的手机销量、市场份额反而进一步增大。

3.在产业发展和制造业生态中,向上突破,显然更重要也更艰难。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艰巨的博弈,博弈方显然不是印度。只要中国经济能继续向上突破,甚至只要能守住现在的位置,中国在中印经贸往来中就会有绝对的主导权。

4.有知友认为,回答是否过于甚至盲目乐观:我们看印度,好像当年西方看中国。其实,这里有两个不同:当年西方看中国,只是没想到中国会演变为在产业链条中“上下通吃”,我个人并不觉得印度有此能力或者潜力。另一方面,西方是认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比较优势的。客观上,我认为印度并不具备这种比较优势。当然,对印度坚守关税壁垒,促进“经济内循环”,形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努力和价值,我们其实比西方当年在相同的方面对我们的看法积极得多。

5.诸如中国APP 被封禁等问题,我感觉,印度政府的做法比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更有必然性。这不仅是因为印度反.华,更因为贸易保护是印度一直以来的基本国策。印度觉得自己能替代的,就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取而代之。我国相关从业者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寻求各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深度绑定印度国有或者其他垄断资本的利益:如像铃木马鲁蒂那样合资。等等。

————————————————————————

原回答:

一.印度工业正在发展,但是,印度不会有中国式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


一).印度工业发展还是成效显著的。

图一.印度已经是世界第六制造业大国了。

图二.印度发电量世界第三,且呈增长态势。

图三.印度钢铁产量世界第二,超越了美、日。

图四.印度汽车产量也已世界第四。


二).但印度确实不是,印度未来也基本上成不了真正的工业强国。

1.印度的工业产业结构基本上是立足国内市场,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基本工业产品量大,高、精、尖技术产品极少。

a.印度很骄傲、甚至很多中国人也很赞赏的制药工业,其实首先基本上是不遵守国际专利法规的仿制药,只能立足国内市场;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原料药好些还是中国进口的。

b.汽车工业产量大,但日本合资企业:铃木马鲁蒂居压倒优势,车型老、小。也没能真正的“以市场换技术”。

图五.印度汽车销量前十:铃木(马鲁蒂)7,现代3。

c.魔笛大仙最骄傲的制造业杰作:智能手机出品(我都觉得用“制造”有点脸红,用“装配”不够郑重):中国品牌或者子品牌,零部件进口,印度组装。

d.印度出口产品构成可见其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化工产品”主要包含成品油、基础化工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包括金银珠宝首饰等等;“矿产品”、“纺织品及原料”不用多解释。以上,占了印度出口总量的53.8%.

图五.印度机电产品仅占出口额9.9%.

2.印度工业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无法真正有效进入国际大循环。这样也就自动消解了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a.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国、巴西的20%,比越南、老挝都低,比孟加拉稍高一点,



图六.中国、越南、印度、孟加拉国人均GDP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本该是其竞争的最大优势;印度又是产棉大国;基础、低附加值纺织品、服装又是发达国家放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印度纺织业有积淀、有历史,然而,印度服装出口,连后起之秀的越南、孟加拉国都竞争不过:

图七.美国棉质服装进口份额

与中国比劳动力成本优势如此大,竞争力竟然还如此劣势。

b.除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生产效率、研发投入、产业链完善、产业技术水平、税收负担、乃至基础设施、物流成本等各方面印度和中国差距都不会是缩小,而只能拉大。所以,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厂”。

图八.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6,进口世界第10,出口世界第19。

c.魔笛选择不签署RCEP,就是为了保护印度缺乏竞争力的农业、制造业。高关税也是一道这样的“防火墙”。印度工业关起门来自玩自唱,其实反倒是最合经济学原理,最理性的选择。

图九.G20国家关税现状


二.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一).社会革命的缺失与社会变革的不彻底。

1.印度绝大多数地区没经过真正的土地改革,没做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有很多无地农民、缺地农民(印度称为“边际农户”);同时又存在一个庞大的“大农”、地主阶级。一方面两极分化,甚至农村破产,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多多,影响甚大;另一方面,在个别改革后的地区,如西孟加拉邦,征地成本更高,农民甚至以死抗争。制造业用地更加陷入死局。

2.农民破产,变成城市边缘赤贫阶层,问题积重难返。

图十.膨胀的贫民窟

图十一.印度农村人口居高不下

图十二.连同贫民窟在内的城市化率依然较低

在印度失业率创新高的情况下(青年失业率达23.7%),如果真的某一天农民大量破产涌入城市,形成拉美那样的“虚假城市化”,人口红利恐怕会直接变成无法承受的人口灾难。

二).印度教育、妇女解放确有进步,但较之越南都有不足。更不必说中国。

图十三.印度识字率

三).政府执行能力、行政效率的低下(这是印度现行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态的必然结果)。国家物质资本积累薄弱与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巨大的矛盾。

四).特殊的视角:宗教影响。

图十四.笃信国民比例排名。(印度80%)

图十五.人均GDP和宗教笃信率的关系。

1.可见宗教影响大小与经济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2.从主流宗教与文化的角度观察,工业化水平最高,制造业最强的国家与地区,基本上:a.都是世俗影响较宗教影响为大的地区。b.除以色列属犹太教、犹太文化以外,基本上只有基督教新教文化:北欧,西欧,部分中欧,“五眼联盟”;东亚儒文化:日、韩、新、台、中国大陆。


三.印度工业发展乃至非传统意义的“工业化”,最大的收益国是中国。

一).世人一般感受是中印关系有些紧张、又有些微妙。却不会留意,不知不觉中,印度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区。而且不像欧盟,尤其美国,对中国有明显的贸易摩擦与压力。

二).这种情况大概率会一直持续下去

1.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贸易需求与依存上,存在着互利的结构性差异

a.印度在国际市场上,跟中国形不成较有威胁的竞争关系。

b.印度国内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只有中国才能最好、最有性价比的满足: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装备输出最全、而且最适销对路。

2.这种结构性差异是动态的。而且中国步子还更大些,速度还更快一些。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技术层次的包容性、弹性、冗余度都足够大,能充分、高效地满足印度的发展需求。比如:印度发展纺织服装,中国就提供纺织服装生产设备;印度升级了,做智能手机,中国就提供相关零部件、材料、设备乃至工艺……类似苏俄和印度数十年的国防装备合作,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升级,但俄罗斯永远是对印度的输出方。

图十七.注意中国(准确地说“中国”+“中国香港”)在印度机电产品进口中的比例。

3.那么中印关系的时紧张、时微妙,对这种经济关系有没有影响?肯定有。即使去除了边界争端、印度心里对中国的“瑜亮对手情结”,哪怕从减少依赖性,增加议价空间的角度,印度也会努力淡化和平衡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只有中国能“上下通吃”、“价廉物美”。所以,本质与趋势,无法改变。


四.回到原问题,“印度未来工业化会不会让中国很难受”?不会。应该是,挑战很少,机遇很多。

“中国为此能够做些什么”?带着印度向前发展,一直带着,类似当年东亚“雁行模式”。印度,飞不到中国前面去。

user avatar

19年8月份印度工业萎缩1%多9月份萎缩4%多,连续萎缩一年就可以把印度的工业占GDP比压缩到个位数。在中国工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邻近各个可以发展工业的国家承接中国的转移工业个个在发展,就你三哥工业在萎缩。19年第一季增长5.8第二季增长5第三季是4.6,太神奇了第一产业几乎是零增长第二产业萎缩靠第三产业增长了这:么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