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灵魂砍价」,谈判中问「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回答
“灵魂砍价”的背后: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的智慧与策略

“灵魂砍价”——这个词汇如今已成为国家医保局与药品企业谈判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是对谈判代表们高超技艺和坚定意志的生动写照。在一次次举世瞩目的谈判中,他们如何凭借几句话将天价药品的价格大幅拉低,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其中,一句看似简单的“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更是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厚的谈判智慧。

一、 何为“灵魂砍价”?

简单来说,“灵魂砍价”指的是国家医保局通过与药品企业进行严谨、充分、甚至是尖锐的谈判,最终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的过程。这与过去单纯的行政审批或商业议价有本质区别。它背后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让更多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但价格高昂的创新药物能够被纳入医保,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谈判的特点在于:

目标明确: 不是为了“压价而压价”,而是为了实现药品可负担性,让医保基金在可承受范围内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要激励药企持续创新。
信息对称: 国家医保局在谈判前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成本分析、临床疗效评估,甚至了解同类药物的国际价格,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策略多变: 不拘泥于单一的谈判模式,会根据药品特性、企业诉求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
结果导向: 最重要的目标是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但最终能显著降低患者负担的价格。

二、“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一句简单却“致命”的提问

这句看似樸实无华的问话,却在谈判桌上拥有着惊人的“杀伤力”。它绝非简单的“讨价还价”,而是运用了心理学和谈判学的精髓,直击药企的核心诉求和心理防线。让我们剖析其深层含义和作用:

1. 直指企业核心利益,引发自我审视:
成本与利润的平衡点: 药品研发成本高昂是药企屡屡提出的理由。然而,国家医保局的谈判代表深知,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存在一个“最大可承受范围”,这个范围不仅基于成本,更基于市场接受度、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的整体利润目标。这句话一出,就是在提醒药企:“我们了解你们的成本,也理解你们需要盈利,但你们的报价是否已经到了你们能够承受的极限?” 这会迫使药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价策略,是否还有利润空间可以压缩,是否为了长远的市场份额而牺牲短期的高利润。
“良心”与“责任”的拷问: 药企在宣传产品时,往往会强调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和改善患者生活的愿景。这句话则巧妙地将企业愿景与现实行动联系起来。当被问及是否尽到“最大努力”时,药企如果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证明其报价是“最大努力”的体现,就可能面临“不顾患者死活”、“唯利是图”的质疑。这对于一个注重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跨国药企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不可接受”的预警: 这句话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当前的报价可能超出了医保局的预期和支付能力,如果企业不能拿出更具诚意的价格,谈判很可能就会走向破裂。这是一种委婉的“最后通牒”,但其语气却是温和的,给足了对方台阶下。

2. 制造心理压力,打破僵局:
打破“虚假承诺”: 在谈判初期,药企往往会“留一手”,不会一开始就拿出“底价”。这句话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策略,让企业明白“我们认为你还有空间,并且我们知道你有”。这会增加谈判的紧张感,也迫使企业加速让步。
诉诸情感与道德: 谈判代表虽然是理性的决策者,但他们也代表着数亿患者的利益。这句问话,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情绪,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患者疾苦的关切。它能够唤起药企内部负责谈判人员的同理心,促使他们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从而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做出让步。
营造“不进步就退步”的氛围: 当药企无法明确回答“是”时,潜台词就是“我还可以努力”。这为医保局进一步施压创造了条件,也让企业意识到不进步的代价。

3. 掌控谈判节奏,提升主动权:
引导对方思考: 这句话不是在直接索要一个数字,而是在引导对方去思考,去主动寻找可以让步的理由和空间。这种“提问式”的沟通方式,比直接的“降价要求”更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也更容易接受。
为后续谈判铺垫: 如果药企回答“尽力了”,但价格依然不理想,谈判代表就可以顺势提出“我们认为你们的努力还有提升空间”,或者“我们对‘尽力’的理解可能与你们不同”。这句话为后续更具体的议价奠定了基础,使谈判更加聚焦和有效。

三、 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的综合能力

“灵魂砍价”的成功,绝非一句问话能够决定,它背后是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们过硬的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 对药品研发、生产成本、临床疗效、市场竞争以及全球药品定价的深入了解,是他们进行谈判的基础。
数据分析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评估药品的价值,识别药企报价中的不合理之处。
沟通与表达能力: 既能坚定原则,又能策略性地表达,在强势与温和之间游刃有余。
心理素质: 在面对药企强大的专业团队和谈判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专注,不受外界干扰。
政策理解与执行力: 深谙国家医保政策的精髓,并能够将其有效转化为谈判策略,确保谈判结果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对患者的责任感: 这是所有谈判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四、 “灵魂砍价”的意义与影响

国家医保局的“灵魂砍价”模式,不仅在微观层面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也在宏观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药品价格的“中国特色”: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医保通过谈判大幅降低创新药价格,已经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
促进药企“价值定价”: 药企不再能够依靠信息不对称或垄断地位获得暴利,而是需要更加注重药品的临床价值和患者的实际支付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企的理性定价和良性竞争。
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通过将更多高性价比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医保基金能够覆盖更多患者的需求,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政策目标。
激励国内创新: 在保证药品可及性的同时,国家也在通过谈判和医保支付,鼓励国内药企进行创新研发,为本土创新药物提供市场和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灵魂砍价”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博弈,更是智慧、策略、责任和温度的体现。当国家医保局的谈判代表们用那句“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敲开药品企业的心门时,他们敲开的是为亿万中国患者带来健康希望的门,也是敲开了药品价格回归理性的门。这背后,是国家对人民健康福祉的庄严承诺,也是谈判代表们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的生动注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多人说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就是剧本或者演戏…

恕不能苟同——仔细看看,医保方谈判代表言辞恳切稳扎稳打,是真的怀有信念感在为我们谋福利。

医保谈判,本质就是医保局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在水分非常大的医药市场上争取话语权,把水分“挤出来”。

如果你略知国内医药市场在营销、宣发上的巨大成本,了解放不到阳光下的各种利益输送,知道国内医药企业做的基本是换个剂型包装的仿制药而在研发上投入比例完全不够看…

应该就说不出“药厂要活不下去”的这种话替资本家操心…

再来,在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的现在,中国的医保永远是“缺钱”的——说的严重点,我们在医保资金上就是“未富先老”的“穷人”。

穷人更该精打细算:这个医保资金池里的每一分一厘,都可能是慢性病罕见病人求生的活路,在源头上和利益方battle砍价,非常有必要。

人家替我们争了,总该支持一下,不是吗?[作揖]

user avatar

腾出来的空间,在这里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今年绿谷自曝了971的相关信息:每盒895元降至296元。每个患者一个月四盒,自己出600左右,另一半医保出。

我国大约有1000万阿兹海默患者,假设有90%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不会用971,十分之一也就是100万患者(这也是目前绿谷自曝的初期产能)每月需要花费6亿,一年医保出70亿,患者自己再另掏70亿。那么如果未来产能提高,用药比例上升到20%?30%?50%呢?假设我国三分之一阿兹海默患者用上971,971一年的医保支出会达到200亿,患者自掏另外200亿。

200亿人民币大约是媒体估计中的山东舰造价。尽了努力的“天价”罕见病药诺西那生钠,就算中国人口基数大,有5000个SMA患者用药,一年医保支出5到10亿。

保守一点算,纳入一个971,相当于把罕见病的天价救命药纳入医保10次。请问,如果971药效有半点疑问,这个后果人民如何承受?

绿谷公开说他们要给971投30亿美元支持971上市。971前期研发都是在公立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还是绿谷的钱?如果是国家的科研经费,那不存在医保和患者为前期研发买单的问题。那么绿谷投入的本金就是自称的30亿美元,就算200亿人民币左右。

问题来了:绿谷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我再出个附加题:

耿美玉研究员是否持有绿谷股票?持股多少?先不说造假,假设,药企股东在公开的关键论文中“图片误用”,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user avatar

我国医疗存在总投入不足,不同人群不均衡,关键药品涵盖度低,非必要药品消耗过大,保小病不保大病等问题。医保应当是优先保证的公共开支,总预算不足时锦上添花的开支必须为其让路。医保应该做到没有人会因为经济因素放弃生命,没有人需要因为疾病而掏空六个钱包卖房卖车再到网上乞讨,每个病人都应该能在疾病面前维持基本的体面。医保资金确实不够用,但是至少也应该是在各种非必要开支(如国际投资援建等)降低到最低限度,所有非必要药物(如中药注射剂等)彻底被从医保移除后,再来要求患者点赞你医保的工作,否则便有作秀之嫌。

目前我国医疗总投入在GDP当中占比约为4.9%,这个数字和我国的经济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和非洲国家(如莫桑比克)差不多,世界平均水平则是9%。很多时候医保资金不够用,就会出现医院把手术延迟到下一财年的状况。

编制内外的医保水平差异也非常大,编制内单位(国企公务员)普遍提供额外医保,一般没有上限,职位越高报销比例越大,高级编制人员基本实现免费医疗,而且可以无限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城镇职工医保就要差得多,随城市发达程度变化较大,最好的北京,门诊报销比例70%-90%,一年2万封顶,住院报销80-90%左右,50万封顶。这个封顶额对于小病而言当然够用,但是一旦遇到癌症之类严重疾病这个封顶限额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毕竟很多新药一剂就是几十万。我国的医保做法是下限低上限也低,然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下限高但是上不封顶,比如日本每月都有自费上限,超过该上限就是免费医疗,那么永远不会出现掏空六个钱包卖掉房子然后再加上水滴筹才能治病的问题。

然而城镇职工医保在异地使用限制极大,而且许多企业并不会缴纳城镇职工医保,这个时候就只有最基本的农民/居民医保可用了。农民医保(居民医保)缴费一年几百块钱,门诊只能在基层医疗看病才能报(大城市只能到社区医院,有些小地方会包括二级医疗单位),比例比职工医保低,学生可能去到80%,成年人只有60%,看三甲门诊是要自费的。

救命药涵盖范围小主要是一些进口药新药并不涵盖到医保范围内,很大程度上昂贵的药物能进入医保要靠病人引发的舆论热度被动纳入,这也导致了癌症等严重疾病患者的实际报销额度远小于规定的80%。目前医保涵盖的药物数目大约只有最常见的2%,一部分原因是不少药物由于价格昂贵没有纳入医保,另一部分原因是不少新药已经在国际上广泛运用了却迟迟没有审批入境。对于癌症之类依赖新药的严重疾病患者而言,很多人就只能代购印度仿制药,不但货源不稳定而且完全自费。这几年不断有新闻比如自己动手合成药物的,从外国代购药物被抓的,很难想象有什么原因比患者的生命重要值得为此去阻挡救命药的。

由于医保资金长期不足,不少药物即使已经纳入医保,医生也会希望患者自行去药店购买,比如丁苯酞这种药,它对脑血栓这种疾病效果非常好,但是价格非常贵。虽然在报销目录中,但是医院万不得已不会给你开,而是会建议病人自己去药店里购买,然后医院把这种药打点滴打到身体里去。注意,如果是医院给开的话,就会有报销,如果你去药店购买的话,就会贵很多了,而且没有报销。

但是就是医疗资金如此紧张的条件下,大量没有临床试验的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却被纳入医保,甚至本批次医保扩容还有不少中药注射剂。gv-971也被大量专业人士认为疗效不明确,居然也进入了医保目录。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这些无效药物带来的利益,医生非常乐意把这些无效药物开进处方,可以想见这个将会带来的浪费。整容这类完全属于锦上添花的医疗项目,竟然也能够涵盖在医保当中。可以说本来用于给严重疾病患者购置新药救命的钱,却不知什么原因落入了这些非必要医疗手段提供商的腰包,这可以说是带血的钱了。

由于医疗保障体系无法涵盖他们所必须的新药,我国还有大量的患者,他们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药费,失去了求生的机会。我国已经成为癌症发病和死亡第一大国,癌症病死率也是排名世界前列,不少患者经济偿付能力就是这个坏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患者而言,尊严和生命是只能二选一的,想要活命就得卖房卖车掏空六个钱包然后上网乞讨,这和赌博没什么区别,赌输了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不少中老年患者就选择自愿放弃积极治疗给家庭减负。对于儿童就没有人会放弃了,然而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把尊严和家产当空也凑不够钱,时常有新闻说父母带着患儿在医院门口乞讨的,还有父母凑不够钱手术跪在患儿面前磕头谢罪的。可能多数人不知道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医院都是先治病再收钱的,哪怕是个乞丐医院也会彻底完成治疗再发送账单,绝不会有患者因为没有钱而被中断治疗。

水滴筹给了很多经济能力不足的患者最后的希望,还有一部分人通过网络来获取同情进行筹款。然而,能够得到流量的毕竟是少数,有个在出租屋等死的患者得到曝光的时候早已错过治疗时机,b站up墨某得到曝光已经是死后的事情了。得到曝光的病人因为他们暴露了医疗行业和医疗保障的一些问题,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被一些水军疯狂泼脏水,说成是骗子(比如虎子),被扣上一顶自己不努力却要抹黑社会,甚至是收了外国资助的50w帽子(比如之前提到的墨某)。

水滴筹,国外代购之类的非正规途径终究不是实现没有人因为非医学的因素放弃医疗这一目标的长久之计。我国还是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争取涵盖所有严重疾病的新药救命药,并且加快新药进口审批速度。医疗总投入应该加大,应该与国际接轨构建以保证严重疾病治疗为基本原则的不封顶基本医疗,编制单位的额外医保应该与社会单位拉平,进行商业医保化,不得占用公共开支。各种非必要医疗项目如中药注射剂等应从基本医保移除,为严重疾病患者的新药救命药让路。


有人认为我这个分析是没有考虑鼓励药厂创新的因素,应该来讲把一些疗效不明的药物从目录移除才是对新药救命药研发最大的鼓励。药费贵,贵在开发过程中的试错和漫长的临床实验,而中药注射剂,GV971等药物基本上没有太多研发成本。然而这些药物一旦进入医保后,每年的销售额能够到达一些救命药新药的细分领域龙头的水平,利润率更是这些付出巨大研发成本的龙头药没法比的。更多的新药救命药是没有纳入医保的,它们原本就是适用范围狭窄,必须采取高单价来回收成本,如果不纳入医保根本没有多少销量了,就无利可图。那么药厂的选择会是开发哪类药物呢?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至今没有辉瑞罗氏之类伟大药企的原因了。如果真想鼓励药厂创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无明确疗效药物的采购经费分出一部分来增加新药救命药的利润空间。

user avatar

补充1:很多人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你看看评论里多少人在那骂我,说我想回到支架几万提成几千的时代,现在动了我的蛋糕我就反对。

我想问问,十几块的取标本袋子,本来是个引流袋,这破玩意要是医生有一分钱回扣,我医院立刻爆炸。

我还想问问,搬运病人的破垫子,也是二十多块,这东西跟医生毫无关系,这东西都是医院挣钱,这也能扣到医生拿回扣?

还有那破纱布,破胶布,你要是觉得这也有回扣,你咋不觉得医院打开水也有回扣呢?

补充2:还有很多人觉得医院是为了反对这些政策,所以把这个政策执行到底,执行偏。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理解啊?简直匪夷所思。医院没有你那负责的头脑,医院的思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我是企业,我要经营,赔钱的买卖肯定不能干。

别说什么公益性,什么财政拨款。反正财政给的那一丁点是杯水车薪,你让医院保持公益性,你自己补这个财政窟窿如何?

补充3:还有一些人的逻辑就更可笑了,说医生医院都钻钱眼里了,这点十几块的东西都要计较。合着你是圣人不用吃喝养家?都是劳动者,医生就不能计较收费,就得大度,就得自己贴钱给你治病?无耻的道德观。你家里请人干活,哪个环节不计较?装空调楼层高有高空费,墙面打眼按照眼的大小收费,从50到100不等,多用人家一根管子收费不?管子多用1米收费不?整个社会都这样,你自己也是这样,凭什么医生计较这十几的东西,你就拿无耻的道德大棒挥舞?

***********

原回答:

医保玩命压价,真的对病人是好事吗?

我们医院现在很多东西(便宜的耗材)医保都不许收费了,结果就是这些东西医院只要用了就必须免费给病人用,医院就赔钱,于是医院就禁止使用这些便宜耗材了。

大事倒是不会发生,就是带来了一些小的问题。

比如取标本的袋子(十几块钱)不许用了,标本生拽出来,很多都碎了,肿瘤就在体腔或者切口播散呗。

比如搬运病人的单子(一次性,二十多块)不许用了,靠家属和医生生搬,200斤的病人怎么也搬不动啊,反正已经好几次差点把病人摔了。

还有换药用的带胶带的纱布也不能用了,用普通纱布+胶布,反正就是成天掉呗,刀口感染了赖谁呢?

你可以赖医生拽标本不小心,可以赖医生搬病人力气太小,可以赖医生换药不及时,但是你再怎么赖医生,结果能改变吗?肿瘤种植转移了,病人摔了,刀口感染了,受罪的还是病人呀。

user avatar

觉得公开谈判假就取消掉好了,以后暗箱操作反正这些哔哔赖赖的也没什么办法。

哦哟,看了一圈还看见有人问什么药物疗效下降怎么办的。这药都到了集采环节了你告诉我药效有波动?借你仨胆儿波动一个我看看呗。

这种谈判买方基本不报价,因为报价了卖方一同意,准有砍价高手冒出来说什么买方报高了。为什么不拿容量拿数据据理力争?笑死,你当这是新手村吗?

你一个卖药的不知道这药在中国有多大市场?药都做出来了要我告诉你市场多大?

反过来,你觉得医保方坐在那了,这药成本大概多少,报多少价意味着利润率是多少,她会不知道吗?

坐到谈判桌上了,游戏规则很简单:这药成交价格的可能是成本的10倍、5倍、3倍、2倍、1.5倍,厂方开始报价,医保方觉得高了就不同意,当然他觉得合适了说不定也会继续往下压价。

唯二的变数,就是医保方到底多急于买到这批药,以及厂方多急于拿到这块市场。

你真吃准了医保方火烧眉毛了,你可以报一个5倍的价格死扛着,医保着急买,你就赢了。你觉得吃不准,那可以在某个价格上放慢降价速度,试探一下医保的反应。当然你也可能知道自己没啥议价能力,只要有得赚就行。

别扯什么真的卖不了,太亏钱之类的鬼话,你也不是练摊的,医保也不是逛街的,扯什么犊子呢?

当然,专业性导致场面没有鸡飞狗跳,没让各位看过瘾,真是抱歉呢。

不过感觉那些打着“保障药企研发”的幌子,试图攻击集采的人,仿佛真的是被低价伤到了呢。

user avatar

空口评价是不是进最大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我是非常感谢医保局的努力。

三年多前,我岳父查出癌症晚期。医院推荐的治疗方案仅药本身就要三万多元每个月。一个月治疗费五万多元。而且绝大部分不在医保范围内。

治疗了三个月后,岳父母感觉经济压力太大,以回老家治病为由,偷偷停了治疗。

很快医保谈判就取得了进展,岳父的治疗费用从一个月五万多,降到了一个月报销后四千多元。在中断几个月后,又开始正常治疗。

如果没有医保局的集中采购,就没有岳父多的几年寿命。

没有什么标准能判断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受益,就是最大的努力。

user avatar

十多年前,我做医疗器材销售的时候,接触过一种耗材,防逆流留置针。

不知道你们对留置针有没有认识,可能当护士的特别敏感——这个针太特么难伺候了。

首先,进针不如普通的一次性针头顺滑流畅;

其次,每次打完针之后,等于通过针管(针管在人体里无法直接观察到)给人体增加了一个血液流出的路径,因此每次需要拔针之前保持合适的压力避免血液经针管逆流。

第三,血液是会凝固的,前一天晚上打完针,第二天上午再来试针,如果因为血液凝固堵塞针管了,那对不起,这支针没用了,拔掉再打。所以,在每次经留置针注射后,还要给针管内打一些肝素钠稀释液,避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结合上面一条,发现问题了吗?)

如此,技术难点就在于既要针管不堵(能继续留置使用),又要针管不通(避免血液回流)。

各位有基础物理知识的知乎大神请说说想法。

最关键一点我也要说出来,这个小小的装置,出厂成本要控制在40元人民币以内。

很高了,你看看那些会回流会堵管的留置针,出厂成本才十来块钱。

好了,介绍完毕,下面正式答题。


这个产品当时很看好,当时我对接的客户有本地的传染病医院,其中特殊传染病病房(嗯,上周三那个世界某某日的病)的护士,对这种留置针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种技术特点减少了她们在给病人输液时暴露的风险。整个病区从护士长到小护士三天两头问哎你说的那个留针再拿点给我们用呗~

我说我也想,但是要等卫生厅招标。

好了招标开始了。40多的出厂价,最终成功进入招标名录的采购价是多少呢?38。

嗯,不止经销商不赚钱,连厂家的成本都在压缩。

就这38,已经是普通留置针的2倍价格,普通的甚至才16。

但是我在病房观察的情况是怎样?普通留置针每天使用肝素钠防止凝血,一般也就用三天。而使用这种防逆流的留置针(因为没有大量的使用)的几个病人里,最长的留了12天,4倍留置时间,换句话说,一支顶四支,普通留置针用了4支,花了64块钱,才抵得上38的一支防逆流针。

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离开了医疗器材行业,对这个产品也没有更多关注。注意,那是2011年。微信还没流行起来,所以也就慢慢不再关注这个产品的信息。

前年孩子调皮摔断手,住院十几天,中间因为伤口感染开了几天吊瓶,和护士聊天的时候聊起这个产品,护士都说没见过,可能太贵病人不愿意用。

呵呵一笑,这也与我无关了。

直到前几天又看到这个视频,我突然就想起这个产品了。查了一下,公司名称:上海辉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锦泽夏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发现企业体量还没我现在的公司体量大。

你能相信,这是曾经斥资数千万引进生产线建设投产,志在改变国内无菌医疗器械行业和解决留置针问题的企业吗?

问题在哪?

是不是“灵魂砍价”?

我看到其他回答的评论里,有提到“厂家/经销商不赚钱是笑话”。当然,厂家和经销商确实是要赚钱。但赚一分是钱,赚一百也是钱。

把厂家/经销商的利润压到最低,靠走量让他们维持生产?你有多大的量能补上厂家这几千万的投资?全国14亿人,每年每人身上赚一元,14亿会让厂家会像现在这么可怜吗?每年每人身上赚一毛,1.4亿,厂家维持生产保有业务线很正常吧?每年每人身上赚一分,得,关厂算了,除去七七八八成本,这千多万,还不够付房租水电交所得税的。

所以,现在去查查这个企业,天眼查还能看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网已经查不到了。

天眼查看到的,经营范围也已经从医疗器械公司常规的“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器械生产;生物技术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医疗设备租赁;计算机软件开发;健康管理咨询”等等,变为了“机械设备的销售和维修;五金交电,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办公用品,金属材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工原料及产品(除危险品),家用电器,服装,百货,通讯器材,电子元件的销售”。

这是一家冠名“医疗器械”的公司,经营范围里却不对医疗器械进行生产和销售。

为“灵魂砍价”叫好的人们,想想这背后是多么可怕的事吧。


最后说个笑话,大家都知道光刻机被卡了脖子。有几个人知道在抗击新冠疫情当中被誉为救命神器的叶克膜——国内无一家厂商可以生产呢?


而且就算生产出来,想要进入医院,是否还要经过同样的“灵魂砍价”呢?

要不?一块钱一台卖给国家算了?用爱发电?



原答案不做修改,这类回答,按惯例补一条祭奠亡友:

user avatar

张劲妮坦言,中国的医保基金,今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年份,包括新冠肺炎前期医保基金的减征缓征,疫苗费用实际上占了医保基金非常大的支出。

user avatar

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在其他专利过期药、授权药上灵魂砍价时有多卑微多歇斯底里,在支持国产原研药进入医保名录的时候就有多骄傲多自豪——比如著名的上海绿谷971

user avatar

说两个药,一个是胃肠外科和胃肠肿瘤患者非常熟悉的卡培他滨。

卡培他滨是口服氟代嘧啶氨基甲酸酯类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乳腺癌、结肠直肠癌的药物,拿xelox化疗方案举例,21天需要吃掉40多片。

曾经的0.5g卡培他滨一片需26.7元,如今国采的0.5g卡培他滨一片仅需3块多,价格差不多是原来的八分之一,一个周期患者能省下将近3000块钱。


另一个也是需要长期口服的药物,叫利伐沙班,这是一种抗凝药,也是救命药。

现在,它的降幅达98.3%,可以说价格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

毫不避讳的说心内血管很多前浪的房车,都是这一片片药累积起来的。


综上,这个谈判视频,无论是预演的,还是真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患者得到了实惠。

以后,药品集采一定是常态化。也加速国产替代,减弱对进口药的依赖程度,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医生面对集采,也应该是鼎力支持的,不要妄图拿视频说事,也别忘了当初的誓言。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好,就国内药企还有医疗器械公司那德性,你让给它1000%的利润空间它也不会搞创新,核酸检测相关的试剂耗材当初也有过500%利润率的时候,那时候有创新?创个篮子,那时候小作坊的垃圾货满天飞。


还不如死命压价,给他们1%利润空间,意思意思得了。想要利润空间?可以啊,你跑的比医保和集采快就行了,只要你不做低利润的东西,自然就有高利润。

user avatar

原答案我删除了。抱歉。

我自己在单位是基层工作者,对于“不干不错”、努力干活却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挨批的情况深恶痛绝。

我不希望我自己随口说的几句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伤害到我们真正在一线拼搏的可爱的人。

视频我重新看了,满脸倦容的医保女同志更让我觉得自己的评价不是太合适,故而删除了原答案,希望所有在一线服务于人民的同志被人民铭记和称道!

..............分割线................................

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赞,不正常!

首先说我不是什么“理中客”或者“谈判专家”,正相反,我是个嘴很笨的乙方。

看了大家的评论,觉得我最初的想法还是很浅薄和幼稚的。很多人说的非常对!

一方面视频内容不全,而且全部视频是根本不可能完全流出的,因为很多数据确实是涉密内容。

另一方面我们医保部门的团队也不可能没有前期大量且精细的数据分析工作,这些都是短短的视频内容无法展现出来的。

再者药品是否是单一来源对于医保部门是否强势影响也非常大。

一句话,我这种参加过小合同谈判的人,去质疑医保这种经济层面的管理人员的话术或策略确实有点可笑和不合时宜。视频中发言女同志的态度、言辞也确实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接受信息和新闻的态度,能多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是很有益处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很多人阴阳怪气,我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不管视频是真是假,国家医保局的谈判代表们确确实实是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

现在国家有两种控制药价的bug技能,一是带量采购,二是国家谈判药品。个人认为前者还是有些缺陷的,因为集采的仿制药并不能让所有人放心,很多原研药医院里配不到了;但后者真的是逆天神技,直接硬生生把药价砍到死。别看视频里面国谈专家苦口婆心软磨硬泡,其实都是些霸道总裁,硬逼着药厂降价呢。

(配音:不要你觉得便宜了,我要我觉得便宜了!)

国谈药品有多牛逼呢?

举个例子,诺和诺德有一种“德谷胰岛素”,是目前最优秀的长效胰岛素之一,一支300单位,190多元。和肿瘤药物比起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长期用药的糖尿病病人和医保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诺和诺德还出了一种“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里面有70%的德谷成分+30%的门冬胰岛素。这玩意国谈价格只要88元一支(也是300单位),导致很多医生直接拿这个来代替德谷胰岛素(因为里面有七成的德谷),临床实践下来,有时候比单纯德谷还好用呢。而且都是诺和诺德大品牌,价格便宜量又足,爽~

user avatar

2018年爆发的中美毛衣战,除了导致国内热血青年将金毛总统视为头号敌人之外,还直接导致国内在短短半年时间内4次宣布降低进口关税。

其中,国内第一次降低关税就是宣布[1]全面降低药品关税,包括抗癌药品在内的28个税目的进口关税调整为零。

没人知道(敢问),这究竟算是金毛总统的功劳、还是【此处删除11字】。

事实上,【此处删除167字】。

然鹅,对于依靠进口药作为“救命药”的国内患者来说,这个好消息却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年后(2019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人社保障部联合发布通知指出,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部分进行更新,其中4款进口药品均未续约成功。

这也意味着,这4款在2017年纳入医保目录的进口原研药物,不仅在2020年被调出医保目录(无法通过医保报销),而且还面临着买不到药的风险。

例如,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两款药物拉帕替尼[2]、氟维司群[3]从2020年1月1日起,这两款药物均已不在医保报销目录。这对于国内的乳腺癌[4]患者来说,几乎就是晴天霹雳。用国内一位乳腺癌患者的话说就是:

2018年2月,在医生的建议下,用了乳腺癌靶向药拉帕替尼。原来一盒7000多元的药降到4000多元。医保报销之后,大概1400元左右,我基本还治得起病。而在2020年1月1日之后,该进口药却已经无法医保报销。

取而代之的,则国产药吡咯替尼[5]。根据恒瑞医药的官宣显示,在进入医保后,该药每瓶(规格80mg,14片)的价格为1204元,患者每个月药费约为12900元[6];医保报销后,患者每30天的药费约6450元。

然鹅,并不是每个乳腺癌患者都能采用这种替代国产药。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的话说就是:

“乳腺癌晚期患者比其他常见癌症的晚期患者生存时间长,不少患者生存期可达5年之久,而晚期患者在一次次耐药后,他们的药物选择并不多, 即使根治性治疗后的患者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复发转移进入晚期。”在临床上,许多患者最终或早或晚都要面临使用氟维司群。

作为目前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中唯一上市的药物,氟维司群可通过阻断并降解雌激素受体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它在国内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后的价格曾降了一半,约每年6万元左右。

而对于对于国内许多患者来说,在2020年氟维司群被调出医保后,不仅意味着药价涨了一倍,而且还面临着“死或生”的风险(买不到该进口药)。

另一个被调出医保目录的,则是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多发性硬化症[7]药物倍泰龙[8]

而从2017年拜尔公司通过谈判、倍泰龙降价28.9%进入医保目录[9]开始,直到2020年被调出医保目录,国内的广大患者几乎就没有享受过任何价格优惠。用国内一位多发性硬化症病友社区负责人的话说就是:

“不用药,20多岁的患者就会残疾,年轻人谁想一辈子坐轮椅?但用药,大部分都用不起。注射了一年的倍泰龙,850元一支,隔天打一支、一个月的费用是12750元。后来,倍泰龙进医保了,我们欣喜若狂,但没想到是空欢喜。”

用国内一位刚刚新婚的准妈妈患者的话说则是:

“倍泰龙是国内唯一一款用于多发性硬化孕期DMT[10]的药物,为了将来的宝宝,医生建议使用倍泰龙,但高昂的药价却让我不得不放弃。”

实际上,在进入医保之后长达的2年时间里,全国患者却处于买不到药的情况。并且,全国仅有一线城市医院可以报销倍泰龙,二三线城市医院则基本买不到。

而在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极具铽奢煮意的“药占比”问题:国内医院不愿意购进该药,因为倍泰龙保质期短(只有2年)、审批程序复杂,而且该药的价格太高,占用了医院的“药占比”。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国产药品种类有165398种、进口药品4077种,合计169475种。而目前,新版医保常规准入药品是2643种。

也就是说,医保可报销的2643种药品,仅占我国目前所有药品的1.56%。

而在医院的“药占比”限制下,甚至还出现了更具铽奢煮意的画面:许多进口药在没进医保前可以买到,但在进医保后却反而“神秘消失”了。

除此之外,更加严峻的画面则是进口药的短缺问题。

2019年3月,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案指出,美国原料药物高度依赖中国出口,包含维生素、抗生素等原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国内可以考虑限制原料药物出口作为报复武器。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这个问题更是被国内热血青年当成了“国之重器”。

直到国内出现短缺的进口药越来越多之后,狂热的人们才蓦然发现,与原料药的生产成本优势、而非技术专利优势相比,国内无法替代、却高度依赖的进口药短缺问题反而更加致命。

例如,用于治疗和缓解帕金森症的一款常用进口药“息宁”[11],由于无法在医院配到该药,国内广大患者只能以高出医保价格10倍、甚至20倍的价格从网上购买,从而导致患者极大的经济压力。

对此,息宁在国内的总代理欧加隆公司的解释是:该要产量本来就比较少,因为这个药是进口药,它是在国外生产、在国内进行分包装,因为疫情或者原材料的原因而导致产量更少。

目前,在京东、淘宝等网上购药平台还有息宁在售,但一盒30片的售价近1000元,高出医院价格近20倍。

实际上,息宁在国内出现短缺的问题,绝非个例。甚至,对于国产廉价药来说,进口原材料的短缺也会导致无法生产。

例如,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12]。国内一家大医院的放射科主任表示,该院从10多年前就已不用泛影葡胺了,“这种药往血管里输注,过敏率高,现在只是外科系统偶尔灌肠腔时在用。”

对此,国内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也表示:

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目前在临床上已经用得不多了,属于遭淘汰的老药,目前除了泌尿外科造影会偶尔用一下,其实泛影葡胺这种药该院在10年之前已经不用了,因为它含碘浓度高导致过敏率很高,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大,“我们发现,应用泛影葡胺后,30天内人的肾功能明显下降,肌酐升高。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进口药[13],比如欧奈泰克、优唯显。欧奈泰克的价格在416元/瓶。”

与大医院不同的是,不少规模稍小的医院却仍在用泛影葡胺。然鹅,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却由于原材料紧缺,而导致国内各大医院全面缺货。用上海医药工业有限公司[14]山东总销售经理的话说就是:

泛影葡胺的主要原料是海碘,供应国家主要是日本和智利。自从去年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的海碘供应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订单只销往欧洲,国内没有一个订单。这就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成本上涨。而智利销售的海碘价格也在不断提升,原来每吨海碘是20万~30万,而现在已涨到了每吨80万。

也就是说,进口原材料的涨价或短缺,可以直接导致国产某些廉价药(基本药物)的断货。在这种情况下,也进一步凸显了国内缺乏原研药、进口药越来越短缺的窘境。

例如,根据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肿瘤靶向药品数据库显示,在27种常见癌症的140多个靶向药品中,只有40多种进入了CN。

更加尴尬的现实是,一些进口原研药在去除关税、增值税后,价格依然高于在其他国家的售价。

于是,究竟哪些特殊人群能够毫无压力的使用进口药,在国内就成了一个无人敢问的送命题。

【此处

删除

770字】

林夕在《任天堂流泪》中写道,可惜我,资质不够,还未拚命已失手;也许我,将眼泪跌落到任天堂,我们终于得救。

楼下保安则说,如果你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那么你的口袋里为什么一直都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呢?


⚠️以上内容节选自《任天堂流泪》,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new base中查看。

⚠️有关new base的问题可以参考个人简介(中的wx加入),不用重复发私信询问。

参考

  1. ^ 2018年5月1日。
  2. ^ 商品名为“泰立沙”,由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研发生产,于2013年在我国获批上市,适用于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3. ^ 商品名为“芙仕得”,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出品,2010年在国内上市, 2017年谈判成功纳入国家医保(乙类)。
  4. ^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乳腺癌是国内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27.9万,且以每年2%的速度在迅速增长。
  5. ^ 商品名为“艾瑞妮”,由恒瑞医药研发生产,于2018年8月13日获批上市,2019年11月28日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效期为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6. ^ 按照每位患者400mg/天计算。
  7. ^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严重、终身、进行性、致残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一旦延迟治疗,会增加行动不便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残障。根据《多发性硬化患者生存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国内约有3万名多发性硬化患者,但标准治疗药物使用率仅有10%。
  8. ^ 通用名为“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德国拜耳公司研发出品,1993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疾病修正药物。
  9. ^ 医保支付标准为590元(0.3mg/支)。
  10. ^ 疾病修正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为主要目标。
  11. ^ 美国默沙东公司出品,目前默沙东已在美国将息宁撤市,但国内尚未有同类药物获批上市,从而导致息宁在国内长期供应紧张。
  12. ^ 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是一种注射剂,适用于静脉和逆行性尿路造影、脑胸腹及四肢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及CT,亦可用于关节腔造影、瘘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
  13. ^ 泛影葡胺用于造影,主要是为了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判断病变组织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病变的恶性程度分级。“目前来看,进口药的造影效果比泛影葡胺要好一些。”
  14. ^ 该公司前身是一家大型造影机生产厂家,因此目前还在坚持生产泛影葡胺这种造影剂。泛影葡胺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价格是由发改委统一制定,没有上涨空间。由于它的临床用量较小,但生产成本却和其他用量大的药一样,因此会导致企业入不敷出。目前,全国已经没几家药厂生产这种药。
user avatar

砍价是可以的,但是你随便说啥都能砍下价来,我怀疑就很演了。

你说,人民很苦啊,降降价吧。对面正常该说,我们也苦啊,真不好降了……你再多威胁两下,什么以后有你好果汁吃,什么你们的方案领导很不满意啥的,才会进入到那我给领导打个电话商量商量。

你真实随便说一句话,我就配合你打个电话。你以为跳探戈呢?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

大兄弟,便宜点……我打个电话……再便宜点……我再打个电话……嗯……我打个电话……啊……我打个电话……卧槽我五杀了……我打个电话……晚上咱们吃点啥啊……我打个电话……要下班了……没空了,电话别打了,我说5块就卖……行,收工……

这谈判是不是搞笑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