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大量没法找到教职的生化环材博士,博士后的出路在哪里?

回答
迷航的博士们:生化环材的未来何去何从?

当“生化环材”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几个字眼,无数怀揣科学梦想的年轻人毅然投身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甚至在博士后岗位上继续深耕。然而,当毕业的钟声敲响,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想象般美好。教职的稀缺,如同一个无形的筛子,让许多优秀的博士和博士后发现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如同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挥之不去的阴影,沉重而真实。

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生化环材领域博士毕业后的“教职常态化”已经成为过去式。僧多粥少的局面,不仅考验着学术机构的承载能力,更迫使我们跳出思维定势,去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那么,对于这些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在文献堆里遨游多年的博士、博士后,他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 产业界的拥抱:从学术象牙塔到应用沃土

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转型方向。生化环材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与人类的生存、健康、环境息息相关,这为它们在产业界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生物医药领域: 这是目前生化环材博士最主要的就业去向之一。从新药研发、疫苗开发,到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再到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扎实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知识背景。博士和博士后们可以胜任药物研发科学家、生物工艺工程师、质量控制分析师、临床研究协调员等职位。例如,一个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有深入造诣的博士,完全可以投身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开发;一个在基因编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可以在基因治疗公司找到用武之地。

农业与食品科技: 随着人口增长和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个领域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基因改良作物、新型肥料、生物农药、食品添加剂的研发,以及食品加工工艺的优化,都需要生化环材的专业知识。博士们可以成为育种专家、食品工程师、质量安全检测员、农产品加工研发人员等。

新材料与能源领域: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的博士们,在这个领域更是如鱼得水。从高性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开发,到新能源的研发(如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再到环保材料的设计,他们的专业技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想象,一个在催化剂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博士,可以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企业中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

环境保护与治理: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水处理、土壤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与评估等领域,都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博士们可以成为环境工程师、环境咨询师、环境监测技术员、污染治理方案设计者等。

在产业界,博士和博士后更需要关注的除了技术本身,还有:

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 产业界的研发项目往往周期短、目标明确,需要高效的执行力。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与跨部门、跨学科的同事有效沟通协作至关重要。
商业意识与市场洞察: 了解市场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专利与知识产权: 熟悉专利申请流程,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二、 创业的可能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蓝图

对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博士、博士后来说,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可能回报丰厚的道路。将自己在实验室里积累的独到技术、创新思想,转化为一项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技术型创业公司: 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例如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生产特殊功能的生物材料、开发高效的环保催化剂等。这需要对技术前景有准确的判断,并能有效地吸引投资。

技术服务与咨询: 针对中小企业或者其他研究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项目开发、数据分析、专利评估等服务。例如,一些实验室分析能力很强的博士,可以成立专门的检测服务公司。

创业需要具备的特质:

敏锐的市场嗅觉: 识别潜在的商业机会。
强大的抗压能力: 创业之路充满未知和挑战。
领导力与决策力: 带领团队,做出关键决策。
融资能力: 获得启动资金和后续发展资金。
商业模式设计: 找到可持续盈利的方式。

三、 科研管理与技术转移: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

并非所有人都必须直接进入产业界从事研发工作。一些博士、博士后凭借其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对科研流程的熟悉,可以在科研管理、技术转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岗位: 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以及学术交流的组织。这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对科研政策的理解。

企业研发中心的管理或技术转移部门: 负责引进外部技术、管理内部研发项目、评估潜在的合作机会。这需要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

科技园区的管理与服务: 参与孵化器的运营、创业项目的筛选、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

四、 公共部门与非营利组织:服务社会,贡献智慧

尽管比例相对较小,但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为生化环材的博士们提供了不同的职业选择。

政府科研管理部门: 参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科研项目的评审与管理、科技成果的评估与推广。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国家药监局等机构: 从事疾病防控、药品监管、标准制定等工作,将科研知识应用于公共卫生和安全领域。

非营利组织(NGOs): 专注于环境保护、健康普及、科学教育等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五、 跨界融合与新兴领域:拥抱变化,创造未来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学科交叉领域不断涌现,为生化环材的博士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能够分析生物数据、进行计算模拟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结合生物学知识和编程能力,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广阔天地。

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加速新材料的发现、优化药物研发流程、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等。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博士,更容易在这个前沿领域取得突破。

科普与教育: 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或者在教育机构从事科学教育工作。这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给迷航的博士和博士后们的几点建议:

1. 提早规划,尽早转型: 不要等到毕业临近才开始思考出路。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了解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积累相关经验(如实习、参与行业会议、学习相关课程)。
2. 拓展技能,而非局限于专业: 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编程、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沟通协作等软技能。
3. 建立人脉网络(Networking): 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行业交流活动,认识同行、潜在雇主,了解行业动态。
4. 勇于尝试,不惧失败: 转型初期可能会遇到挫折,但保持积极心态,不断学习和调整,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5. 重新认识“价值”: 博士学位带来的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更是严谨的科研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潜力。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弥足珍贵。
6. 关注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 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为自己开辟新的赛道。

“生化环材”的博士和博士后们,你们的知识和技能是宝贵的财富。虽然教职的道路变得狭窄,但世界之大,机遇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积极探索,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投射到更广阔的天地,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这条路或许不平坦,但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深夜睡不着想解答一波,说下我的看法,首先说答案:目前看来是没有出路,除非国家愿意接盘买单,或者是突然工业届出现了重大突破,或者诸如像这两年疫情的重大事件影响(我室友是学生物的,这两年疫情对某些学生物学科利好,特别是搞检测这一块公司都发家了,我室友也说比往常好找工作)。

我是2020届国内TOP4化学专业毕业博士,当时手里面有一篇一区和一篇二区文章。题主运气还不错当时找到了浙江,安徽,上海普通一本的教职了。但是当时只能给讲师,后面想继续刷点文章,看看能不能直接给副高,现在两年博后过去了,文章没有刷出top一区,当前找教职发现基本上连地方二本都很难进了。两年前,2篇JACS去个普通211还能给副高,现在这种只能去地方普通高校可能会给副高或者正高待遇,但是还是讲师。基本上一二线高校不招人了,除非是海外优青。如果还想刷文章的话,年龄就会要考虑了,超过35岁基本上高校不会考虑你的,文章再好都没用(我有同学,年龄超了,文章2篇AM水平找不到教职),除非愿意继续下沉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有人会说谁谁找到啥了,没有文章都行,其实这说的一点也没错,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某些学校正缺你的那个方向,或者你有大腿可以抱。目前,这就是市场行情。

等我出来找企业,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太多竞争力,只能去做合成,药企这种公司,但是本人不是专门做有机合成的,所以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竞争力,药企只愿意给我提供硕士的岗位。基本上企业招人都要非常对口才行,我也想往芯片,新能源方向去转,甚至都想去当码农,奈何目前还得从头开始学,基本上在面试到最后一两轮就被淘汰了。所以说去企业满意的工作也很难找。

总之这个专业,更偏向学术,理论性更强,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就算有的话,行业目前也已经饱和,不需要太多人进来。那就只能去体制,体制现在要求很高很卷,而且也基本上已经饱和,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当然能力强的(创业成功,转行成功,能发大子刊),运气好的(有大腿),情商高的去哪都行。可惜我不属于这一类。

user avatar

清北的教职和普通高校的教职,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拿不到好的,通常都会往低一点的高校找。

我身边这几年也有不少博士毕业,离开学术界的不算多,大部分人都去了高校或科研院所。

最厉害的一位师兄,文章不多只有五六篇,但文章档次都很高,中位数是PRL,最近准备回国,听说谈了个985的教授。

另一位师兄虽然没有PRL及以上的顶刊,但文章数量有十几篇,一区的也有几篇,拿了个211的副教授。

文章多或质量高的毕竟是少部分,多数同学还是去了双非高校或地方科研院所,大部分是中级职称,不过一般没有非升即走(211以上大都是3+3考核)。

当然,还有很多像我这样毕业后继续做postdog的。

user avatar

好问题。

我来讲一件恐怖的事情。

我本来是做专利的嘛,专利这行业,最低要求是本科理工 + 一些专利法知识,考个专利代理人资格证。

在美帝也是,考律师行业叫做考 BAR,考专利从业资格证叫做考Patent Bar. 在美国想从事专利行业,如果只想做一个写专利的,基本要求是理工学位 + Patent Bar. 如果想做比较高端一点的专利律师,基本要求是理工学位 + JD + Bar + Patent Bar.

如果一个人想从事计算机方面的Patent,恭喜你,工作岗位多得数不过来。计算机本科学位就足够你入行。每个律所都急缺计算机专利律师。如果你有计算机本科学位 + JD + Bar + Patent Bar, 你绝对不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但如果你是生化环材天坑出来的呢?

我就告诉你吧,生化环材方面的专利律师,基本配置是Phd (或者博后) + JD + Bar + Patent Bar, 加激烈竞争,加入行之后每周80小时,你不干有得是人干。

夕阳行业面临的就是疯狂内卷。

我身为一个化学master + JD + Bar +马上考Patent Bar的苦逼人类,为了给自己留点力气带娃,已经不敢上去拼了,正在自学coding转码……至少学半年计算机入门课看看能不能找机会去做计算机方面的专利。反正化学坑我是进不去了,沉没成本拜拜吧您呐。

反正大不了在家带孩子呗,嫁了个码农老公在家带孩子也是条出路嘛。

user avatar

出路只能自己找,

例如同学(以下大多指博士,少量硕士)除了教职有:

A、公务员(只能三不限或者去某些街道办,或者选调生,某省的选调生很坑);

B、事业单位(和专业也许有关系,也有不需要专业背景的,反正是考+关系);

C、中小学老师(一线城市的学校基本不用想,很难,二三线的大城市也比较难进,博士也不见得就可以,还是得考+关系,三四五线朝下的小城市或者县城比较容易,但是家得在那。农村的应该毫无问题,但是没人去);

D、大学里的行政、实验、辅助岗位(争的人太多的话就基本得靠关系);

E、国企,如烟酒企业,两桶油之类,怎么进去不知道,两桶油已知家里就是油田的,所以目测靠关系;

F、自己创业,种果树卖水果,赔的一塌糊涂;

G、淘宝店主(目前看着还开着)或者微商,商品目测有水果零食保健品化妆品等;

H、和专业基本不相干的一些企业,什么卖血压计的,也有卖试剂和仪器代理的,其实本质上是销售,和专业基本无关;

I、影视公司写剧本以及画插画;

J、金融公司卖基金,保险公司卖保险;

K、给人补课;

L、Dai Xie Lunwen;

M、银行柜员(已经被辞退);

N、开滴滴;

O、la pi tiao 或者 mai (这个例子要不是同学传的言之凿凿,我都很难相信);

……

P、(补充)自学成才去互联网公司;

Q、(补充)专利代理或者专利审查员;

R、(补充)又想起一个,转行做会计;

……

Z、家里蹲啃老(这种竟然还不少……);

……想起来了再更……

user avatar

就目前的劝退力度,现在2020年,还有家里没有矿的人去读这些天坑的博士,3-5年以后出来没工作是活该。真的活该。

工作另说,你准备好天天烧高香祈祷自己精神正常毕业吧。

user avatar

觉得没出路的,可以出家

北京龙泉寺欢迎你们

毕竟

贤信法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精通Linux和Mongodb,创立了龙泉寺专业信息平台

贤宇法师,数学天才,曾以满分获得国际奥数金牌,保送进的北大,得到了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

贤清法师,清华热物理学

贤启法师是清华大学核能专业博士

贤超法师毕于北大物理系

贤威法师是中科院博士

ps 不过出家也得慎重。毕竟嘛,这也是个红海,龙泉寺这个割韭菜团体一被举报就都没了。


2020.11.04更新

段子说完,其实在产业升级和内循环的大趋势下面,其实很多博士未来应该会去企业。企业对博士的需求在渐渐增长,要求肯定也会变高,同时待遇也会提上来的。这是我今天看到的

比不上互联网大厂本科生起薪,但是好在没有35大限,相对稳定。而且城市物价房价没那么高。总的来说,应该会有博士愿意去的。

毕竟不可能人人都去互联网大厂年薪百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