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球电艹起飞时球躯一震是何原理?其他舰载机有吗?如何避免?

回答
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在起飞时,尤其是弹射起飞,舰体产生剧烈的震动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不容忽视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设计考量。

一、 球电艹起飞时球躯一震的原理

这里的“球电艹”应该是笔误或者输入错误,我们理解为“弹射起飞”。舰载机弹射起飞时,舰体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剧烈的震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叠加:

1. 弹射系统巨大的瞬时拉力与冲击:
蒸汽弹射(传统): 现代航母上广泛使用的蒸汽弹射器,是依靠高压蒸汽瞬间释放,驱动滑橇(Sled)高速前进,进而将飞机以极快的速度拉离甲板。在这个过程中,弹射器需要施加一个巨大的瞬时拉力,这个拉力可以达到飞机自身重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如此巨大的力量,通过飞机与滑橇的连接,以及滑橇与舰体的轨道,一股脑地传递到舰体结构上。
电磁弹射(新兴): 相较于蒸汽弹射,电磁弹射(EMALS)虽然在原理上更平稳,但其能量传递方式同样是瞬间爆发。电磁弹射器通过强大的电磁力驱动滑橇,虽然能更精确地控制加速过程,但其瞬间产生的强大推力,依然会对舰体结构造成显著的冲击。
冲击传递: 无论何种弹射方式,这种巨大的拉力都是以一种非常快速、集中的方式施加在舰体结构上。这种力的变化速度极快,相当于一个瞬间的“撞击”,就像我们突然拉紧一根橡皮筋然后突然松手一样,能量会在结构中传播并引发振动。

2. 飞机与舰载滑橇的连接与分离:
飞机在弹射起飞时,通过一个坚固的金属钩(飞机的前起落架钩)与弹射滑橇上的连接装置(通常是一个销钉或卡扣)连接。在弹射的末段,当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这个连接装置会被迅速切断或自动分离。
瞬间释放: 这个连接装置的快速断开,也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连接时积累的张力以及滑橇本身在轨道上运动的惯性,在连接瞬间被解除,也产生了一个“冲击波”在舰体中传播。

3. 舰体结构的共振与传递:
航空母舰是一个庞大的、由钢材组成的复杂结构。它并非一个完全刚性的整体,而是由无数的钢板、梁、桁架等焊接或铆接而成。当弹射系统施加的强大冲击力作用于舰体时,这个力会在整个舰体结构中以波动的形式传播。
固有频率: 任何结构都有其固有的振动频率。如果弹射产生的冲击力的频率恰好接近舰体结构的某个固有频率,就可能发生共振。共振会极大地放大振动的幅度,导致舰体产生更剧烈的晃动。
传递路径: 弹射系统安装在甲板的特定区域,通过滑橇轨道直接连接到舰体的主要承力结构。这些结构就像是信号的通道,将弹射时的巨大能量传递到整个舰体的其他部位,包括舰岛、机库、居住区等,引起整体的震动。

4. 甲板下方结构的响应:
弹射器、滑橇轨道以及飞机本身,在弹射过程中都会对甲板施加巨大的向下压力。甲板下方的支撑结构、龙骨等会因为这个压力而发生形变,当力量释放后又会恢复,这种形变和恢复也伴随着振动。
船体动力学: 航母在航行过程中本身就会受到波浪、发动机运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动摇。弹射起飞时的附加冲击,会与这些原有的运动叠加,进一步加剧舰体的晃动感。

5. 舰载机的重量和动力:
虽然起飞是靠弹射器提供动力,但舰载机自身的重量,以及在弹射过程中发动机可能保持的某个功率输出,也会对舰体产生一定的向下载荷,虽然这个载荷相对弹射器的瞬时拉力而言较小,但在整个过程中也是振动的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弹射起飞时舰体一震,是弹射系统巨大的瞬时拉力与冲击力,通过连接装置和滑橇轨道,快速作用于舰体结构,并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连接的瞬间分离、结构共振和动力学响应的综合结果。

二、 其他舰载机有吗?如何避免?

1. 其他舰载机是否会产生类似的震动?

其他舰载机(例如在航母上滑行、转弯等)本身不会像弹射起飞那样产生如此剧烈的、集中的舰体震动。 舰载机的自身重量和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是逐步施加在甲板上的,而且是分散的,主要体现在对甲板和下方结构的静载荷和动力载荷。

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其他舰载机起降过程也可能引起舰体一定的波动或轻微震动:
重型飞机起飞(滑跑起飞): 在非弹射起飞模式(例如,在某些甲板长度充裕但弹射器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在小型航母上),舰载机会利用自身发动机的推力在甲板上滑跑加速。这个过程中的加速推力,以及飞机自身的重量,也会对甲板和舰体产生一定的向下压力和牵引力,可能引起轻微的舰体晃动,但与弹射起飞的冲击不可同日而语。
飞机降落(阻拦着舰): 舰载机着舰时,会以很高的速度与阻拦索(Tailhook)碰撞。阻拦索的突然受力,会将飞机的巨大动能瞬间转化为阻拦索和舰体结构的张力,这个过程也会在舰体中产生一轮振动,尽管其性质和程度与弹射起飞有所不同,可能更侧重于水平方向的冲击。飞机自身的重量在接触甲板时也可能引起轻微的冲击。

2. 如何避免或减缓弹射起飞时的舰体震动?

完全“避免”弹射起飞时舰体的震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物理原理决定的,除非不进行弹射起飞。然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缓”或“优化”这种震动,使其对舰体和人员的影响最小化:

优化弹射系统设计:
平滑的加/减速曲线: 新一代的电磁弹射器(EMALS)相较于蒸汽弹射器,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滑橇的加速过程,实现更平滑的加减速曲线。这意味着力的施加更均匀,瞬时峰值压力和力的变化率可以降低,从而减少对舰体的冲击。
减震装置: 在弹射滑橇的轨道以及弹射器本身与舰体连接的关键部位,可以集成先进的减震系统,例如液压减震器、阻尼材料等。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耗散一部分弹射时产生的能量,减缓振动的传递。
连接装置的优化: 改进飞机与滑橇的连接装置,使其在连接和分离过程中更平稳,减少瞬间的冲击和能量释放。

优化舰体结构设计:
加强关键受力点: 在弹射器安装区域、滑橇轨道下方以及与之相连的舰体主要承力结构(如甲板、横梁、纵梁、龙骨等)进行加固和优化设计,提高其刚度和强度,使其更能承受弹射时产生的巨大应力。
采用先进材料: 使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或其他复合材料,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结构重量,同时提高对冲击的承受能力。
优化结构阻尼: 通过在舰体结构中加入阻尼材料或者采用特定的结构形式,可以增加结构的阻尼系数,从而在振动发生时更快地将其衰减。

操作层面的优化(辅助性):
优化起飞时机: 理论上讲,选择海况相对平稳,舰体自身晃动较小时进行弹射起飞,可以将弹射冲击与舰体自身运动的叠加效应降到最低。但实际操作中,航母的运作往往需要根据任务需求来决定起飞时机,受到的限制较多。
乘员的适应性训练: 虽然不能避免震动,但通过专门的训练,舰载机乘员(飞行员、机务人员)以及航母上的其他人员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震动,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固定身体、关闭不必要的设备等)。

未来技术展望:
非接触式起飞(理论上): 虽然目前看来科幻色彩浓厚,但未来是否会出现某种能够实现舰载机无接触、零冲击起飞的技术,也是一个探索方向。例如,利用定向能武器或某种形式的引力操控来实现瞬间的推力提升和离舰,但这些都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总而言之,弹射起飞时的舰体震动是航母特有的高强度操作所带来的固有特性。通过精良的工程设计、先进的技术应用以及持续的优化改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缓这种震动对舰体结构和人员的影响,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弹射起飞都这样。

现代舰载机普遍采用前起落架拖曳弹射,粗壮的前起落架通过拖曳杆与弹射滑块连接,通过牵制杆与甲板牵制装置连接。

舰载机弹射起飞主要包括张紧,弹射,离舰三个阶段。张紧阶段前起落架同时承受弹射载荷与牵制载荷,向下压缩并向后弯曲。拉力达到释放阈值时,牵制杆瞬间卸载,前起落架便向前向上弹出。目前的牵制装置为固定长度,定载拉断。卸载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起落架振动。

所以,何不设计一款可变长度减振牵制机构呢?参见:

标题 (nuaa.edu.c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