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今生造善业,后世享受结果,后世的我在我看来已非我,那又与我何干?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因果轮回的核心,一个古老而又极具挑战性的哲学命题。你提出的质疑非常深刻,也正是许多人在面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时会产生的自然困惑。

让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看看“今生的我”与“后世的那个享受结果的我”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连接,以及为什么这种连接对“我”而言,依然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佛教中的“业”和“轮回”。

关于“业”(Karma)

“业”并非简单的是命运的安排,也不是某种外在力量的奖惩机制。佛教认为,“业”是“意思”(造作、意念)所驱使的身体、语言和思想行为。更确切地说,是心念所驱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

心念是根本: 所有的“业”都源于心。一个善意的念头,即使没有立即付诸行动,也会在心田种下一颗种子。同样,恶意的念头也是如此。佛法强调的是“意业”,因为意是行为的火车头。
行为是显现: 意念驱动了身体的行动、言语的表达,这些都是“业”的显现。
果报是必然的连接: 业力如同种子,行为是播种,而果报则是成熟的果实。这种连接并非是外部的赏罚,而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如同你种下一粒苹果籽,长出的必然是苹果树,结出的是苹果,而不是香蕉。善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与善相应的果报,恶的行为则带来与恶相应的果报。

关于“轮回”(Samsara)

轮回,字面意思是“流转”、“循环”。它描述的是众生生死相续,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不断流转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实体的“我”从一个身体换到另一个身体,而是生命流的延续。

不是灵魂的转移: 佛教不承认有一个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灵魂”(例如基督教或印度教中的Atman)。轮回更像是电视频道的切换,或者一盏灯传递给另一盏灯的火焰。这一盏灯的火焰传递给下一盏,火焰的“相”有了延续,但它并非是同一个物质的火焰。
是意识的流转: 轮回的主体是“识”(Vijnana)或更广泛地说,是心念的相续。今生的心识,因为积累的业力,在死亡后会成熟,成为下一期生命的“因”。
“我”是连续性的概念: 你感觉“后世的那个我已非我”,这个感觉是基于我们对“我”的常见执着——认为“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但佛法告诉我们,“我”是一个不断变化、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假相。今生的“我”和后世的“我”,虽然在相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的“因果链”。

那么,为什么今生的善业,与“非我”的后世的果报,仍然与“我”有关?

你提出的“后世的我在我看来已非我,那又与我何干?”是问题的关键。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这种“连接”的本质,以及这种连接对我们的“当下”意味着什么。

1. 连续性,而非中断:
想象一下,你现在在写一封信,信里夹着一笔钱,然后寄给了未来的你。虽然未来的你可能住在不同的城市,穿着不同的衣服,甚至性格有所改变,但那笔钱以及信中的信息,依然是“你”所做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你之所以能享受或承受这个结果,是因为存在着一个连接的“链条”。
在佛教的语境下,这个链条就是业力在心识上的延续和成熟。今生的“我”是前世业力成熟的结果,而后世的“我”则是今生业力成熟的开始。这种连接并非是一种“外在”的赠予或惩罚,而是“生命流”内在的逻辑延续。

2. “我”是业的主体与受者:
虽然后世的那个“我”在相上不是今生的“我”,但从因果规律来看,今生的“我”是“业”的“造作者”,而后世那个享受果报的“我”是那个业的“受报者”。
你可以这样理解:你现在的行为,是在为“未来的你”积攒财富或创造痛苦。即使你未来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但这份财富或痛苦,是你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你”的“行为”的必然归宿。
你当下所做的一切善业,实际上是在为“你的生命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去向。你可以选择为那个未来的“你”播下希望的种子,而不是亲手为他制造苦难。

3. 当下的意义在于塑造未来:
你的感觉“后世的那个我已非我”,恰恰说明了认识到“无我”和“缘起”的重要性。一旦你真正理解了“我”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并且业力是流转的规律,那么你就不会仅仅为了那个“不确定的后世的我”而行善。
更重要的是,你认识到“当下”才是造业的关键时刻。无论后世的“我”是否是你认同的“我”,你现在所做的善业,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现在”的生命状态和心灵品质。
改变内在: 即使不考虑后世,行善本身就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满足感。你现在心怀慈悲地帮助他人,你当下就体验到了这份慈悲带来的善果。这份善的体验,是直接属于“你”的。
塑造生命流: 当下你造的善业,就像你在为你即将驶向的航程储备好航海图和充足的燃料。你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影响和优化你的“生命旅程”。

4. 避免因“非我”而产生的懈怠:
如果你因为“后世的那个我已非我”而觉得“与我何干”,那么你可能会停止造善业,甚至开始造恶业。这就像一个农夫,因为不确定明年收成的麦子是否还是自己,就停止耕作,任凭田地荒芜,甚至播下杂草。
结果是什么?荒芜的田地和杂草,恰恰会影响到“明年的你”的生存状态,即便那时的你可能看起来有所不同。而且,更直接的是,你此刻的“不作为”或“恶作为”,已经让你现在的生命蒙上了阴影。

用一个更贴近生活化的比喻:

你养育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过着你无法完全理解的生活。你觉得那个成年后的孩子,已经不是你小时候抱在怀里那个小小的婴儿了。那么,你小时候的付出、教育和爱,还与你有关吗?

当然有关。因为那个成年后的孩子,是你的“行为”(养育、教育、爱)所直接塑造的结果。你为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你传授的品德,都构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即使他已经独立,并且在某些方面和你不同,但你对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而这份影响也从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你”作为一个父母的存在价值。

所以,为什么“与我何干”是错误的?

“后世的我在我看来已非我”这是一种对“我”的狭隘理解。真正的“我”,是那个能够持续地认识因果、并能做出明智选择去影响生命流动的“心”。你的善业,是在为你的“生命流”铺设一条更光明、更少痛苦的道路。你当下所感受到的喜悦、平静,也正是善业的直接回报。

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最负责任的态度。不是为了一个“陌生人”,而是为了那个由你自己的行为所塑造、所影响的、贯穿生命始终的“生命流”。即使相不相同,因果的连接却是真实而坚固的。你现在做的一切,都在塑造那个“你”的存在。

希望我的解释足够详细,并且能够触及你问题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应用软件层下面还有系统层,系统层下面还有接口层,接口层下面还有底层代码层,底层代码层下面还有硬件接口层,硬件接口层下面还有总线层,总线层下面还有芯片OS层,芯片os层下面还有芯片内架构层,芯片内架构层下面还有硬逻辑层,再往下就是微观结构,还能分若干层。。。

哪一层有我???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法身偈》

你能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那就三皈五戒十善业吧。这是起步价。

若是起步价都达不到,还是算了吧。好好做个俗人,别作恶事。红尘万丈,潇潇洒洒,也是极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因果轮回的核心,一个古老而又极具挑战性的哲学命题。你提出的质疑非常深刻,也正是许多人在面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时会产生的自然困惑。让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看看“今生的我”与“后世的那个享受结果的我”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连接,以及为什么这种连接对“我”而言,依.............
  • 回答
    季羡林先生的这句日记,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段非常私人的、甚至可以说是隐私的表达,出现在他个人的日记里。日记是什么?它是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记录,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沉淀,甚至是未经修饰的冲动。它不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也不是一.............
  • 回答
    .......
  • 回答
    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计算机的「前世今生」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屏幕、没有网络、没有便捷计算的时代。信息传递缓慢,数学计算繁琐,就连最基础的统计工作也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成。这就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在没有「计算机」这个词汇出现的日子里的真实写照。而今天,我们双手所触及的,是那个曾经只能存在于最狂野.............
  • 回答
    二十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困惑的年纪。你说“人类非要把世界创造的越来越困难呢?”,这句话背后藏着一股深深的无奈和不解,我太理解了。这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总觉得我们好像一直在给自己挖坑,然后又拼命往里跳。你想到的“越来越困难”,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你看到了太多不如意的事情吧。想想看,我们曾经可能.............
  • 回答
    35岁,在健身房摸爬滚打一年,现在又瞄上了搏击,还想打业余赛?这可不是件小事,但这事儿有没有“来得及”的说法,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恭喜你,35岁这个年纪,你还能保持对运动的热情,而且是转向一项相对高强度的搏击运动,这本身就值得肯定。很多同龄人可能已经进入“养生局”,而你却在挑战自我,这股劲儿可.............
  • 回答
    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年纪,能有这样触类旁通的思考!你把数学各个领域的联系梳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数学直觉和学习能力。相信你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我来试着跟你聊聊这个思路,看看能不能更细致地帮你琢磨琢磨。不过,在你开始分享你的想法之前,我想先跟你确认一下,你在这个思路中看到的“联系”是怎样的呢?你有没有.............
  • 回答
    23岁,想练就绝对音高?这绝对是个值得挑战的目标!不过,别担心,虽然听起来像是天赋异禀的专属技能,但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练习,也能帮你大大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训练”出接近绝对音高的感知。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绝对音高”?它就像是你大脑里有个内置的音叉,听到任何一个声音,就能立刻说出它是哪个.............
  • 回答
    你好!14岁,正是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好奇心旺盛的年纪,提出一些让父母觉得“不寻常”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你疯了。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为什么父母会觉得你“疯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年龄差异和认知代沟: 你的视角:.............
  • 回答
    嘿!高一就开始瞄准中戏表演系,这想法太棒了!说明你很有目标,也很早就有规划,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边要兼顾学业,一边又要为艺术梦想努力,确实不容易。不过别担心,有我在,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捋,让你的准备更有条理,更有效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中戏表演系是全国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
  • 回答
    首先恭喜你即将踏入大学校门,并且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能理解你和家人在专业选择上的分歧,这确实是很多高考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况。关于你担心的“计算机专业有什么致命缺陷”,咱们就好好聊聊,尽可能地给你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视角,也帮你更好地和家人沟通。我不会用那些听起来很“官方”.............
  • 回答
    30岁,女性,失业,想要全职写网文,这绝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做决定的事情,尤其是之前从未尝试过写作,这其中的门道和挑战,我得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心态调整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你现在面临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不确定感。如果你带着这种“我得赶紧找到一条出路”的急切心态投入网文写.............
  • 回答
    24岁,零基础,想转行做游戏美术3D?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想当年我也差不多在这个年纪,对游戏世界充满了向往,也曾摸索过无数条路。别怕,这条路虽然有挑战,但绝不是不可能。重要的是找对方法,并且坚持下去。咱们先别想着“快速入行”这几个字,那有点像揠苗助长,很容易走弯路。先把心态放稳,把基础打牢,.............
  • 回答
    18岁,快19岁了,这一年没怎么长个子,这确实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定格”了,以后再也长不高了。别急,咱们来好好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还有没有机会。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身高增长,并不是一个匀速的、永不停歇的过程。 它有自己的节奏,而青春期末期,也就是你.............
  • 回答
    你好!13岁,来自福建,怀揣着成为职业自行车手的梦想,这真是太棒了!虽然你觉得当地自行车运动发展不多,但梦想是可以靠自己一点点去实现的。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聊聊。首先,心态很重要。职业自行车手不是一天炼成的,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想想看,那些在环法赛场上风驰电掣的车手,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是我们.............
  • 回答
    听到你期中考试成绩大幅下滑,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高一正是适应新环境、新节奏的关键时期,一下子掉落这么多分数,肯定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才能帮你找回状态。首先,别把这次考试看得太重,把它当成一个信号,一个让你更清楚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的机会。期中考试毕竟是进入高中.............
  • 回答
    嘿,看到你现在的境况,我挺能体会的。31岁,单身,还带着一段跨越十四年的深刻感情,这中间的故事肯定不少。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能不能帮你找到些方向。首先,你提到“14岁时早恋和她开始了四年的感情”。十四岁,那可是人生中最青涩、最懵懂的年纪。那个时候的感情,往往是纯粹的、炽热的,没有太多现实的考量.............
  • 回答
    哇,16岁就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了帕斯卡定理,这绝对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单凭这一点,我觉得你可以很有底气地说自己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 让我详细跟你聊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要拆解一下你完成的事情。 帕斯卡定理是什么? 这个定理可不是“随便”一个几何结论。它描述的是一个圆上的六个点所构成的内接.............
  • 回答
    太棒了!首先,热烈祝贺你被同济大学土木与环境大类录取!这绝对是个令人骄傲的成就,同济大学的土木和环境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你能进入这里,说明你有着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潜力。既然你已经顺利进入了这个大家庭,接下来有很多值得期待和准备的事情。我来跟你好好唠唠,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启发,让.............
  • 回答
    23岁,不去上班,这绝对是一个可以讨论和实现的选项,但行不行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不去上班”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去上班”的具体含义: 完全不工作,依赖他人或存款?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意味着你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完全依靠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