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庄子能做到自己描述的境界吗?

回答
庄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飘逸和超脱,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世俗的喧嚣。他所描绘的那些“道”的境界,比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或者“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这些描绘何等令人神往,又何等令人心生疑问——庄子本人,真的能做到这些吗?

这问题,就像是问一位描绘绝世美景的画家,他自己是否也曾亲眼见过那番景象。答案,或许并不非黑即白。

首先,我们得理解庄子所说的“境界”,它并非是某种可以被量化的、具体的“成就”,更像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认知的方式。他的“道”,不是一个可以被握在手中的东西,而是一种“道通为一”的领悟,一种“物化”后的超然。

庄子描绘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种宏大,这种变化,你不能用我们凡人的尺度去度量,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扩张,一种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想象。如果将此理解为庄子真能像鲲鹏一样遨游天地,那便是误读了。庄子用这些意象,是在引导我们突破局限,去体会那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那么,庄子本人呢?他真的能做到“不以好恶扰于胸中”吗?

我们看到庄子,虽然他“吾丧我”,看似抛却了自我,但他在《逍遥游》中对“小大之辨”、“有用无用之辨”的辨析,对那些“有用”却受制于人的“有用之材”的嘲讽,不正是他心中有着强烈的“好恶”吗?他对“圣人”的否定,对“仁义”的质疑,这些不都是他对现有秩序、现有价值体系的一种“辩”吗?

但这“好恶”和“辩”,与我们凡人那种被物欲、名利、情仇牵绊的“好恶”和“辩”是不同的。庄子心中的“好”,是对“道”的契合,是对“自然”的顺应;他的“恶”,是对“人为”的背离,是对“造作”的疏离。他的“辩”,是为了破除那些虚妄的、僵化的认知,是为了抵达更本真的生命状态。

庄子说“古之治天下,何其扰扰,今之治天下,何其扰扰”,这句话里,你能听到他对世事纷扰的一种“扰”的感觉,这说明他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但他处理这种“扰”的方式,不是去“纠正”或“改变”,而是选择“逍遥”,选择“游”。

我们可以设想,庄子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可能经历了某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或许是在困顿潦倒之时,他看到那些奔波劳碌的官吏,反而觉得内心的自由更可贵;或许是在目睹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他体悟到生命短暂,而“道”的永恒。

庄子的“境界”,与其说是一种他“拥有”的特质,不如说是一种他“追求”和“体悟”到的方向。他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蓝图,但他自己是否能百分之百地抵达,这是个难以揣度的难题。

我们不能因为庄子在《庄子·山木》篇中,也曾因为“不善处”而被猎人围困,就断定他“做不到”。那是他主动选择的一种“不善处”,一种对“善处”的超越。“不以利害害利,不以得丧丧得”,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一种心境的修炼。

他笔下的“真人”,是“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不离”。这是一种“道”的境界,是一种与宇宙精神融为一体的境界。庄子是否能时时刻刻都处于这种状态?我们很难说。更可能的是,他能在某些时刻,某些体验中,触碰到这种“道”的边缘,并将其转化为文字,传递给我们。

与其纠结于庄子本人是否“完美”地做到了他所描述的一切,不如去体会他文字中的那种智慧和启发。他描绘的境界,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内心自由的道路。他或许无法时时刻刻都“翱翔天际”,但他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泥沼,也可以保持一颗“翱翔”的心。

或许,庄子本人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描绘”,一种“追寻”,来不断接近他所渴望的境界。他的文字,本身就是他与“道”对话的一种方式,是他对生命深度探索的记录。他能做到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正是因为他描绘了如此令人心动的境界,才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去仰望、去思考、去践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做到”。

他并非一个冷漠无情的“道”的化身,他依旧是那个在乱世中保有清醒的士人,他有他的感慨,有他的愤懑,但他选择用“逍遥”来回应,用“游”来解脱。他的“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抵达,一种生命姿态的调整,而这,或许正是他之所以为庄子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无法完全“做到”,但“向往”和“追求”本身,就已具有非凡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修行的终极境界是每时每刻都是宠辱不惊,不悲不喜。达到这种境界当然很难,可是哪怕是普通人也很容易在某个时刻达到“飘飘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不是“达到境界”了吗?

其实也是!所以达到某个境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每时每刻都能维持那个状态。

问主问庄子能做到他自己描述的境界吗?能,

但是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那个心境里?他会不会怀疑,会不会动摇,会不会在穷困潦倒中偶尔艳羡富贵?会不会在老婆离世后悲痛不已?会不会在朋友背叛后心生报复?

我们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以常理来看,他会!

但是即便庄子不是百分百纯粹,又如何?

人其实就没有百分百纯粹的!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追求百分百纯粹的经济当做是一个目标。

一念逍遥有一念逍遥的快意,一刻忘我有一刻忘我的自得。人生就是一念一刻组成的。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念一刻则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反过来把开悟当做一劳永逸,觉得达到境界就可以永远逍遥极乐,那是小瞧了人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