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要提这种画蛇添足的问题?中国。现在使用的叫做规范的简体字,也就是我们的文字本来就很规范,所以我们用不着再去改变什么,以做到再次规范。
当当初要做的是便于人们学,同时提高书写效率。那现在学会了提高了,为什么要改回去呢?你改回去书写效率不就又降低了吗?
現在的小學生也要從一筆一畫開始學開始寫,你意思是我們通過簡體字提高了效率,這個效率不管以後你學啥都不會降低了嗎?怎麼會有你這麼沒邏輯的想法呢?而且這和電腦的發展有什麼關係?你意思是生活中什麼時候你都用電腦啊?
上面这一段我有意的用繁体输入你自己感觉如何?别忘了你所谓的中国字的文化圈是以中国大陆为核心,退一万步讲,即便要统一,那也是他们向大陆看齐。
我国的简体字是继承发扬了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是伟大的发明创造。
个人觉得,繁体,古文,不加标点,毛笔字,是中国文字的四大毒瘤。导致汉字难读难写难认难理解。普通民众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变成了文盲。文化被文化人垄断。落后于时代,非改革不可。欧美发达国家追求科学与知识,我国还羁绊在文字表达的泥潭上。
先说古文,先秦时代的白话,古文,居然延续了两千年。和民众的白话完全脱节。这样的不知变通,食古不化,世界少有。古文学习困难,理解困难,写起来也困难。摆明了就是不想让普通民众会。
不加标点。居然也是延续了几千年。句读不知惑不解,你为什么就不能加上标点,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这几千年,就没人想让后人学习舒服,容易理解,只会告诉你没好好学。也真是奇葩了。
毛笔字,非要让写字强行加上审美。毛笔明显掌握起来难,不勤加练习,字很难看。这又增加了学习门槛。为什么中国小说比外国落后,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这几项在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废除了。使用白话,加标点。从小学习用铅笔写字,只求工整不求审美。
最后的毒瘤繁体字,很长时间没有解决。本来古人造字,从甲骨文开始都是追求简约。但是后人却越发展越复杂。这显然不是世界潮流。文字的核心是传递思想,传递知识,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字本身。还好有了简体字,个人觉得还可以再简。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文变得难读难写难认难理解。中文的学习把精力都放在文字上。而世界的潮流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不是用古代的方式写一篇作文。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科技文化上,让文字为普通民众摆脱愚昧学习知识服务。
现在这一切回不到从前了,我们不可能恢复古文不加标点毛笔。我们所有的正式出版读物,史记通通加上了标点,我们对古文化进行了整理,该翻译的翻译,让读者让后人容易理解。
所以为什么要回到繁体?从繁入简易,从简入繁难。我们是吃饱没事干了吗?如果真从文化角度,为什么不恢复古文,再来一次古文运动?
目前看来不可能。
还记得“骑”、“凿”、“荨”等字的读音吗?
当绝大多数人开始读错音时,我国官方就会更改规范,将错音承认为正确的读音。
当然了,读音错误,自然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但是,假如说所有纠正的努力,已经无法适应错音的发展时,是该进一步下大力气去强行纠正,还是该“你错你的,我坚持我的”以形成割裂?我国官方举措一再地表明了,我们选择的是第三条路:“多数人都这样读,那就承认他们是对的。”
有人叫好,有人不理解,有人讽刺。
但没关系。因为在我国,文字是给人民交流用的,而不是给书生吊书袋用的。
因此,为了方便交流,需要规范正音,纠正错音;也同样是为了方便交流,当错音用户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时,那就承认错音为正音。两者毫不矛盾,遵行着同一标准。
简体字的使用与错音,在逻辑上不是一回事,毕竟后者是先错后被规范承认,而简体字一开始就是官方在推的规范汉字。
只是借用这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讲明:我国官方在文字这块的态度,就是如此,是偏向更广泛的群众的,而不是偏向人数极少却声音较大的。
喜欢吊书袋的,尽可以去痛心,去口诛笔伐,去用你们的大嗓门在各个平台喊话,没关系。
我也读过几本书,曾经也喜欢吊书袋,太清楚这种心态了。
只是如今在很多方面我想明白了,脚也站到了地上,知道自己究竟从何而来,要归往何处。
那些读音都尚且如此,何况官方推行的简体字呢?
有些人,一天到晚作惺惺之态,或掩面,或疾呼,文化要亡啊,人民不开化啊……
我们用着简体字,在近百年前的废墟之上,建设了如今这样便捷的城市和美丽的乡村。靠的是什么?是你们看不起的普通民众,是他们的劳动。而不是那些吊着书袋的书生们,和他们的嗓门。
我们的文化不仅没有消亡,反而保存得很好。相比较其它某些“国语”地区行将就木的中华文化,反而是我们这边的文化历久弥新,从旧思想中不断脱胎变化,一直保持着生命力。
因为文化不仅仅可以教化民众,它本身又诞生于民众,需要民众给予它更多更新的营养。文化与民众之间,并非是单向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你的文化为了保持所谓的纯粹,而一定要远离民众这样鲜活的,时时变化着的使用习惯时,你的文化就成了高高在上,不沾尘土的东西。这种东西,迟早有一天会死的。到那时,吊书袋的人又会将文化裱起来,挂在墙上,好像个牌位一样供着它——这是多荒诞的场面!
文化应该是接地气的,是紧贴民众的,是鲜活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我们从建国前就清楚这一点,至少到今天为止,这一点认知还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就目前来说。我国人民使用简体字,用得顺手,写得方便。谁都别想用你们裤腰上别着的书袋,来说(shuo)服人民该如何去使用与创造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