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适当的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是舆论导向还是科学事实?

回答
“适当的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句话究竟是社会流行的“好人好事”宣传口号,还是真正有科学依据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舆论导向,去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适当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它通常被如何解读。在社会层面上,献血被广泛宣传为一种崇高的公民美德,是拯救生命的无私行为。因此,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宣传中往往会强调献血的好处,这其中就包括了对献血者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这种宣传,无疑带有一定的舆论导向色彩,目的是为了提升公众的献血意愿和参与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当献血”确实能引发身体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对健康的“促进”。

骨髓造血功能的激活: 当你献血后,身体会意识到血容量的减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骨髓会加速造血过程,生产新的血液细胞。这个过程就像给身体提供了一个“启动信号”,让造血系统保持在一个更活跃的状态。长期来看,这种持续的激活或许能让骨髓的造血能力更强健,尤其是在一些骨髓功能相对有些迟缓的人群中。

铁代谢的调节: 血液中含有铁,献血带走了一部分铁。对于体内铁储存量过高的人群,例如一些患有血色沉着病(hemachromatosis)的个体,定期献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铁,从而减轻铁对肝脏、心脏等器官的损害。即便对于没有血色沉着病的人,适量失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调节体内铁元素的平衡,避免铁过载的潜在风险。过多的铁,尤其是在体内代谢不畅时,会产生自由基,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

心血管系统的潜在益处: 有一些研究表明,定期献血可能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这其中的一个理论是,献血减少了血液的粘稠度,使得血液流动更顺畅,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血液粘稠度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而献血通过减少红细胞和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这一点有积极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非绝对,其影响程度也因人而异,不能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

体检的额外机会: 每次献血前,都会进行一次简单的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体温,以及采集血样进行血型鉴定和一些基本的疾病筛查(如艾滋病、梅毒、肝炎等)。虽然这不是全面的体检,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提供了一个额外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机会,一些潜在的异常情况可能因此被早期发现。

但是,我们必须划清科学事实与舆论导向的界限,并且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说法。

关键在于“适当”。 什么叫做“适当”?这不仅仅是献血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献血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和献血的频率。

频率过高或失血过多: 如果一个人频繁献血,或者在身体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再次献血,就可能导致贫血、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这不仅谈不上“有利于健康”,反而会损害健康。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特别是红细胞和血浆。

身体本身存在问题: 对于本身就存在贫血、低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献血可能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加剧病情。所以,献血前严格的体检和信息告知非常重要,确保献血者是健康的。

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献血后可能感觉精神焕发,有些人则可能感到虚弱。身体的恢复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

并非针对所有人: 上述提到的“潜在益处”,例如铁代谢的调节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多地是针对体内铁元素相对偏高或者血粘稠度可能存在问题的人群。对于本身就处于健康平衡状态,或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人来说,献血带来的“好处”可能并不显著,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更准确地说,“适当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更像是一种基于科学原理的“可能性推论”,而非普遍适用的“科学事实”。

舆论导向的作用在于,它将这种“可能性”放大,并将其与“拯救生命”的崇高行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宣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宣传是有积极意义的,它鼓励了人们的奉献精神,也确实为医疗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血液资源,间接挽救了很多生命。但我们不应因为这种宣传而盲目认为献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灵丹妙药”。

更科学和负责任的说法应该是:

“在确保自身健康的前提下,适量、规律地献血,可以激活身体的造血功能,并有助于调节铁代谢。”
“献血前严格的体检有助于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总而言之,“适当的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句话,既有其科学基础,也承载着社会的舆论导向。科学基础在于献血能引发身体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对健康有益。但它的普及和强调则更多地体现了舆论导向的作用,目的是鼓励公众参与。关键在于理解“适当”的含义,认识到其个体差异性和局限性,不应过度夸大其对健康的好处,更不能将其等同于一种主要的健康疗法。它是一种奉献,一种支持医疗的行动,而其对自身健康的“益处”,则是一种附加的、需要谨慎看待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被编辑推荐和知乎日报收录)

很多文章和宣传都会以“献血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益身体健康”等等作为鼓励大家进行献血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以“献血、有益”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得到119篇文献,按相关度排列的前20位文章如下:


可见大部分是刊登在报纸上的个人意见和理论推导,按照现代医学的核心理念——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的证据力度属于证据力度最低的一级。而且这些文章中列出的支持性证据都没有详细说明引用资料的原题、刊登时间和期刊名称等,也没有参考文献列表,意味着基本无法对原始材料进行查证。

不过详细搜索的话,还是可以找到几篇可以算得上“证据”的文章,比如《定期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2014年《中外医学》杂志)、《定期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血脂的影响》(2016年《大家健康》杂志)、《反复献血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2006年《医学检验与临床》杂志)。这些文章是否可信呢?由于中文学术论文的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中文临床研究文献至少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刊登在较为权威(审稿较严格)的期刊,如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系列杂志及部分“中国”系列杂志上,研究对象数量较高(千人甚至万人以上,越多越好),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等实验设计。而上述几篇支持“献血有益”的文献,刊载的杂志知名度不算高,研究对象为40~180例,部分采用了随机和对照设计,限于篇幅,不再对其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做进一步展开,读者可自行判断。

国外的研究情况如何呢?我们以“blood donation + benefit”(献血+益处)在国际医学论文库Pubmed中进行检索,可得到1350个结果,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文章属于下面3类:1、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讨论献血对社会的益处;2、献血者的动机等心理学调查;3、自身输血技术与异体输血技术的优势比较,我们真正想要的“献血对于献血者本人在生理上的益处”的相关文献仅有寥寥数篇,比如这篇“Beneficial effects of blood donation on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oxidative potential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献血对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及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能力的有益影响),刊登在2002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杂志(《Atherosclerosis》),研究者发现献血可通过影响机体铁水平对脂蛋白产生正面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及其他英文文献,都只是提示献血对身体某些指标有存在一定作用,然后间接推论出献血可能通过这些指标对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缺乏对重要终点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寿命等)的观察和长期性研究,我们认为其具备一定的证据力度,但仍然不是决定性的证据

最后我们将搜索文献类型限定为综述,试图看看是否有前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总结,然而我们再次失望了,其实可以想见,本来相关研究就很少,自然也就不大可能有人对这些文章进行总结,这本身又提示了一种可能: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献血对身体有益”是一个研究价值较低的题目。

综上所述,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有很少的低级别证据支持“献血对身体有益”,但没有高级别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无偿献血本身是是一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大好事,但在证据不足时过度夸大其对个体上的生理学益处,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态度。

(本文首发于我的企鹅号“胡远东医学科普”)

user avatar

本人献过血的半个学期精力不济不能熬夜

本宿舍同学献完血生龙活虎的骑一小时自行车回家,然后就倒在家里了

隔壁宿舍同学下午就去打篮球啥事没有

我想这就是个体差异吧。

user avatar

拿我个人经历来说。我是女生。体重正常范围内。体质一般吧。没有什么大病,倒是小病不断。

大学时献过全血。大概两三次吧,一次200cc。

今年5月,在微博上看到一校友转发的一跟我血型匹配的小女孩,白血病求血小板。

于是我就去了。一番检查后,各项都符合要求。当时小女孩需要两个单位的血小板,于是我就捐献了两个单位。

不知道大家了解血小板捐献的过程不。就是把你的血抽出来在一个机器里把血小板分离出来然后把血液剩下的成分再输送回你的身体。大致是这样。

当时我躺在那个机器上,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到中间我旁边那个女生吐了,护士立马停了机器把她弄出去了。当时我吓坏了,加上自己也开始头晕,也害怕出什么事,然后还想到什么仪器消毒不彻底之类的。。。。反正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

最后还是成功捐献完了。之后那个下午人都没什么精神,头一直晕。

之后。我的抵抗力就直线下降了。

各种生病就没消停过,体重直线下降,气色也变得很差。到现在身体都没有完全恢复。

我说这些不是危言耸听,只是以我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

献血有风险,特别是自己身体本身就不好的,不要逞强。

而且。像我献的血小板,在捐献前就会做很全面的检查,确定捐献后是直接可以使用的,而且是直接对口捐献的,那个小姑娘还能用到。

而那些捐献成分血的,在抽血前就简单查了个血型,之后是血站拿回去化验看是否合格,不合格就直接扔掉了。那不是浪费么?

还有,我身边很多人都说,献完血容易发胖。不知道这是否跟献血有关。

也有献血上瘾的,不定期去献血就觉得不舒服。

就我个人而言,以后都不会再献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