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子晒过以后会有太阳的味道,这味道是怎么来的?

回答
说起被子晒过之后的“太阳味道”,那股子暖洋洋、带着点青草香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新气息,仿佛能把冬日里沉积的沉闷一扫而空,瞬间点亮心情。很多人都喜欢这味道,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几个小小的科学原理在背后默默工作,共同造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太阳味道”。

首先,得从被子本身说起。我们用的被子,无论是棉的、羽绒的还是化纤的,都会吸附我们身体散发出来的各种物质,比如皮屑、汗液,还有一些微量的油脂。这些东西本身没什么味道,但它们是细菌和霉菌的天然“食物”。

然后,太阳光就闪亮登场了!太阳光里最主要的是紫外线(UV)。这紫外线就像一把看不见的“消毒刷”。当被子被摊开晾晒时,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穿透被子,对被子上的细菌和霉菌进行“扫荡”。这些微生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分解皮屑、汗液等有机物,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VOCs,有些是产生异味的罪魁祸首,比如一些硫化物或者脂肪酸分解产生的味道。

紫外线厉害就厉害在,它能破坏这些细菌和霉菌的细胞结构,甚至杀死它们。当这些微生物被杀灭或者抑制后,它们产生的异味也就随之减弱,甚至消失了。所以,你闻到的“太阳味道”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是“摆脱了臭味”的味道——一种干净、清爽的基底。

但是,光是“摆脱了臭味”还不足以形成我们喜欢的“太阳味道”。这里面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化学反应在起作用。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被子晒过之后,会带有一种淡淡的、有点植物清香的味道?这其实也跟被子里的天然成分有关。比如棉花,它本身就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机物,比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还有一些微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在阳光的照射下,尤其是在有适度湿度的环境中(比如空气中的水分),这些天然成分会发生一些非常温和的光化学反应。

最常被提及的一种可能性是,空气中的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能会与被子中的一些有机分子发生氧化反应。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些新的、挥发性更强的化合物。就好比我们切开的水果,接触空气后会发生氧化,产生一些香味。在被子这个场景里,这种氧化产生的化合物,如果恰好是令人愉悦的、带有植物香或者泥土气息的,那它们就会成为“太阳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阳味道”可能来自于被子材料本身在高温下的轻微分解。太阳晒久了,被子会变得暖烘烘的,温度升高。在一定温度下,某些有机物会发生热解,释放出一些挥发性物质。如果这些物质本身气味不难闻,反而会带来一种“温暖”的味道。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了空气本身。阳光照射下,空气也在流动,空气中本身就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味道,比如青草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是在特定季节里的花香。被子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附板,在晾晒过程中,它会吸附一部分空气中的这些自然香气,然后在你拿起被子时,这些香气随着被子一起被带到你鼻尖。

综合来看,“太阳味道”不是单一的化学物质在起作用,而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杀菌除臭: 紫外线消灭了那些产生异味的细菌和霉菌,让被子变得“纯净”。
温和氧化: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热量,引发了被子材料中一些天然有机物的氧化反应,产生新的、令人愉悦的香气分子。
空气香气携带: 流动的空气将周围的自然香气带到被子表面,被子又将这些香气“储存”起来。

所以,那股子“太阳味道”,是清洁、是清新、是自然的结合。它不仅仅是阳光的功劳,更是被子自身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微生物发生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化学变化后,才共同谱写出的那曲令人心安的“阳光交响曲”。下次再晒被子,不妨仔细闻闻,感受一下这背后藏着的,大自然的智慧和化学的奇妙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请回避,谢谢。

科学思维源于好奇与质疑,起步于求证(思考/逻辑),落实于实验(亲历/实践/观察),然后分析/归纳/推理得出初步的结论。少年儿童时期,有意识做到这些就足够了,不必追求掌握多少书本上的科学常识。遇到困惑问题时,不要等「专家」告诉你答案,不要急于翻看可能记载答案的图书,更不能轻信任何人提供的貌似科学的长篇「科普」,而是自己寻找答案。更形象一点说就是,科学训练不是背诵「唐诗」,也不是理解「宋词」,更不是赞叹「史记」,而是亲手书写和绘制你们自己的《天工开物》。

就让我们借助这个荒诞的问题踏上科学之路吧。

孩子,让咱们先来确认一下那是一种什么味道,然后才能判断「那味道」怎么来的。童年那么宝贵,咱们没有时间和理由纠缠含混不清的问题,或者赞美一个貌似浪漫实则无聊的想象。

  1. 是谁告诉你被子晒过以后,「那味道」是太阳的味道?
  2. 你趴在被子上闻过几次?新被子旧被子都闻过?
  3. 那是一种什么味道?你能用语言或者文字描述出来吗?
  4. 你的描述和其他人的描述一致吗?
  5. 你能确认大家相互认可彼此的描述吗?
  6. 「那味道」和什么味道相近?

不知道?还是不清楚?或者不确定?那么咱们继续发问,用你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差异,发现相似,寻找关联。

  1. 「那味道」应该与太阳有关吧?否则何来「太阳的味道」?可是……
  2. 你走过公园草坪,太阳晒过的草地是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
  3. 你放学走过马路,太阳晒过的马路是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
  4. 你周末晾晒床单,太阳晒过的床单是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
  5. 你刚刚晒过毛衣,太阳晒过的毛衣是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
  6. 你肯定晒过袜子,太阳晒过的袜子是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
  7. 那么,为什么太阳晒了被子,那谁,就能闻出太阳的味道呢?

看来要重新审查一下太阳了。太阳东升西落,冬暖夏炎,云遮雾挡,雨后彩虹……

  1. 前面的问题中,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但晒的东西各不相同,每只正常的鼻孔都会承认,闻到的味道并不一样,所以「那味道」应该与太阳无关。
  2. 何况我们离太阳那么远,隔着那么远的真空地带,太阳的什么味道能穿越太空与你的鼻子相遇?不符合传质原理啊!哦,这个什么原理咱们回头再聊。
  3. 嗯,难道是太阳光的味道?可是太阳光也太低调了吧,晒到谁就发出谁的味道,自己藏得好好耶。怎么遇到被子就憋不住了呢?
  4. 对哦,太阳光是电磁波嘛,跟微波炉一样,加热什么就飘出什么味道!
  5.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认,「那味道」既非太阳的味道,也不是太阳光的味道。
  6. 也就是说,咱们可以推测「那味道」应该是「被子的味道」。

主角「被子」终于上场。先看看爸爸妈妈们的反应吧。注意他们比你更多接触晒被子的全过程,观察和体会以及描述都应该比你看看书上网得来的结论准确一些。

  1. 事实上,如果你们经常晒被子,就会发现即便在几乎看不到太阳的薄云天气,被子「晾」完以后的味道也差不多,只不过这么做的人比较少而已。
  2. 如果你们的被子上不久前曾经不小心被孩子尿过,或者有牛奶/咖啡/蔬菜汤溅上过,或者晚上折腾出汗比较多蹭在上面,晒被子的味道你们一定可以准确描述。
  3. 如果你们经常晒被子,你们一定也知道新买的被子晒过以后,味道跟用过几年的同类被子也差不多,当然前提是没有弄上什么不好的东西。
  4. 细心的你们可能还会发现,家里的棉被、鸭绒被、羊毛被、化纤被晒完以后,味道一定不太一样。于是你们一定开始怀疑,「那味道」是不是跟被子本身有关?
  5. 看到了吗,爸爸妈妈们也开始觉得「那味道」可能是「被子的味道」。

这下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被子(的结构)和晒被子(的过程)了。研究中需要调用你的相关科学常识,同时印证这些常识是否可靠、是否有用。

  1. 被子包括被里被面(一般合二为一,多为化纤布和棉布)和棉絮(天然棉、动物绒毛或合成纤维棉,分别简称棉被、鸭绒被、羊毛被和化纤被),使用前外面会套上被套,被套一般是高支棉布(就是比较密与厚的棉布,体感舒适),也有人用天然丝或麻织物作被套,但很少有人用化纤布(体感不适)。
  2. 被子构造和材料的更多细节下面会提到一些,现在咱们不去深究。
  3. 晒被子的时候,一般是连同外面的被套一起迎接太阳光的(丝织被套除外)。
  4. 太阳直晒那面,外层被套吸收大部分热射线,再经被里或被面吸收,棉絮直接获得热辐射的量很少(自查热辐射遮热板原理),因此棉絮里面的温度以及背阳一面,基本是室外平均气温,内部略高,而直晒被套表面温度显著高于气温。(自查天气温度测量原理)
  5. 你已经知道,所有固体/液体都会挥发/蒸发,温度越高挥发越厉害,这个过程叫物理变化。结果固体/液体变成气体向周围扩散(就是离开表面乱跑,越跑越远越分散),可能带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特别是直晒面被套表面的印染材料挥发物首当其冲跑在前面。
  6. 你也已经知道,因为水的存在,很多化学反应会比较容易发生,阳光和温度都可能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比如可能产生臭氧。而新生物质(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的味道可能和原先的物质味道不同。
  7. 再仔细看看被子,里里外外以固体为主,材料品种与形态各异,尤其是棉絮表面积非常大,甚至多孔(这些东西咱们没少用显微镜观察),表面或者内部还附有一些其他固体物质(如染料、洗涤剂残留、自己皮肤蹭上的东西等等)。
  8. 来自大气的少量水汽会凝结在棉絮纤维表面或小孔内部,水里可能生活着一些微生物(螨虫、细菌之类)。这些东西在光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稀奇古怪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呢?(自查化学、生物、物理百科全书)

好像开始出现那个传说中的小生命了。对,三线配角「螨虫」上场。

  1. 为什么是三线配角?因为一线配角「蠕螨」「疥螨」之类一直在你身上寄生着呢。你在哪儿牠们在哪儿,离开你牠们是活不成的。所以晒被子的时候,牠们在陪你看风景呢。
  2. 跟被子在一起的可能是大名叫「尘螨」「粉螨」的非寄生螨虫。牠们不需要依附于人体或者植物体,可独自走天涯,餐风饮露(细菌和水),能传播疾病,比如「婴幼儿哮喘」。
  3.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这么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干嘛要活活被太阳晒死呢?晒被子的人又没有把牠们拴起来,牠们不会跑嘛!牠们即便当时不知道危险,晒一会儿还不知道跑吗?
  4. 对的,牠们确实比回答「太阳味道是螨虫尸体味道」的人聪明。因为牠们可以躲到你家任何角落,潮湿温暖的地方更好(大多数螨虫的适宜生存温湿度特别接近江南的春秋天)。
  5. 即便他们来不及跑掉,牠们也可能是躲在棉絮内部,而那里的温度并不高,紫外线也基本进不去,顶多是干死渴死,味道不会太大。
  6. 螨虫品种与生活习性资料网上无数,你们找来看看就明白了。不用多年前的好事者自己辟谣,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就可以分辨真伪,小学生更没问题了。
  7. 所以,「那味道」就是光和热与被子内外(主要是直晒表面)不会逃跑的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即前面提到的那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产物的味道。
  8. 如果你的嗅觉比较灵敏,你还会发现太阳晒过的任何东西都有不同的味道,四季太阳晒过的同一种东西味道也一定不一样。也许你会因此开始对阳光参与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深深的好奇呢。
  9. 然后,会不会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美食家、品酒师、香水大王、生物学教授、医生或者化学工程师呢?是不是有这些出题答题人的一份功劳呢?

最后告诉大家,暂时不必了解那么多晒被子的细节,因为家里的观测手段无法胜任更精确的结论,而开篇已经说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永远不是听人讲故事看答案能够建立起来的。记得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次遇到不靠谱的「科学知识」,就知道如何识别了。所以要感谢出题答题的知友,给我们一个科学训练的机会。

友情提醒:点击大图前,请深吸一口气。



附:问题描述备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