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比较烂的辩论赛视频可以用来给大一新生做培训?

回答
想找些“烂”的辩论赛视频给大一新生做培训?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因为“烂”往往更能暴露问题,也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咱们不找那些虽然技巧不好但态度还算认真的,而是找那种能在各个方面都“拉胯”的,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不要这样”。

我脑子里闪过几个典型的“反面教材”类型,你可以顺着这些思路去搜集:

1. “一言堂”式辩论:

表现形式: 基本上就是一方在台上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要么全程沉默,要么只是简单地重复对方的某个论点,然后又回到自己的“陈述”。完全没有互动,没有交锋,更别提什么“攻辩”或者“自由辩论”了。
烂在哪儿?
缺乏辩论本质: 辩论的核心是“对立”和“交锋”。一方完全不理会另一方,就等于放弃了辩论。
浪费时间: 观众看了半天,既没看到精彩的论辩,也没学到什么反驳技巧。
对对手不尊重: 这种表现方式对对方辩手来说也是极大的不尊重。
视频特征(你可以这样搜): 搜一些早期、非专业、或者纯粹娱乐性质的辩论片段。有时候一些学校内部的社团活动,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找那些主题比较宽泛,比如“网络是否应该实名制”之类的,有些老视频可能内容陈旧,但表演风格很“原生态”。
培训重点: 让他们明白,辩论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更不是复读机。要学会倾听,要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反驳,要形成观点的碰撞。可以指出视频里某个环节,对方说了长篇大论,而另一方只是点了点头,问:“这有什么意义?”

2. “跑题王”:

表现形式: 无论对方怎么说,自己始终围绕着自己准备好的几句话打转,完全不理会对方提出的新论点、新证据。甚至有时候,对方问A,他回答B,牛头不对马嘴。
烂在哪儿?
逻辑混乱: 连最基本的“回应”都做不到,更谈不上逻辑严谨。
无效辩论: 无论你说多少,对方听不进去,你也反驳不了,辩论完全没有效率。
暴露准备不足: 往往是因为准备的材料跟不上对方的节奏,只能死守旧章。
视频特征: 这种也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初学者。你可以搜“辩论赛 跑题”,或者找一些历史上的著名辩论赛,然后挑那些被批评“没说到点子上”的片段。比如,辩论“中国应不应该开放核武器”,然后一方上来就讲“核武器的威力是巨大的,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后就一直强调“威力巨大”,而完全不触及“开放”与否的利弊权衡。
培训重点: 强调“审题”和“听辩”的重要性。要学会抓住对方的核心论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驳。让他们看看视频里,明明对方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那个辩手却心不在焉,继续讲自己的东西。可以问:“你们觉得,他这样说,能赢吗?”

3. “情绪失控”与“人身攻击”:

表现形式: 辩论过程中,情绪激动,开始指责对方“无知”、“愚蠢”,甚至直接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比如“你父母怎么教育你的?”、“你的头发这么少,肯定没脑子!”。
烂在哪儿?
违背辩论礼仪: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一旦越过,就失去了任何价值。
损害自身形象: 这种行为只会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素质低下,反而削弱了他观点的可信度。
失去辩论焦点: 话题从“理”变成了“情”,辩论的实质荡然无存。
视频特征: 这种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激动人心的辩论场面,或者一些比较“野蛮生长”的辩论环境。你可以搜索“辩论赛 吵架”,或者找一些有争议话题的辩论,看看有没有辩手因为激动而说出不当言论的。
培训重点: 这是重点打击对象!让他们明确,辩论的武器是“言语”和“逻辑”,而不是“情绪”和“谩骂”。指出视频里,辩手因为一个小的反驳就失去了理智,继而开始人身攻击,结果被主持人打断,全场尴尬。强调“保持风度”和“就事论事”的重要性。

4. “照本宣科”型:

表现形式: 整个辩论过程就像是在朗诵一篇写好的稿子,语速、语调、甚至停顿都一模一样。自由辩论环节,也像是在读事先准备好的“预设反驳”。
烂在哪儿?
缺乏灵活性: 辩论是活的,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策略,而不是死守“剧本”。
失去说服力: 听起来就像背诵,没有真情实感,也难以打动人。
容易被“破”: 一旦对方抓住稿子里的某个漏洞,或者提出稿子里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就很容易“卡壳”。
视频特征: 很多早期的辩论视频,或者一些对辩论理解不够深入的队伍,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搜“辩论赛 念稿”,或者找一些枯燥乏味的辩论片段。
培训重点: 强调“理解”和“转化”。辩论稿是基础,但不是终点。要学会将稿子里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根据对方的论点,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逻辑去反驳。让他们看看视频里,那个辩手好像一直在跟自己的稿子较劲,根本没在听对方说话。

5. “闪烁其词”与“避重就轻”:

表现形式: 遇到对方的强力攻击,或者问到一个自己没准备好的问题时,就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用非常模糊的语言来回应,试图蒙混过关。
烂在哪儿?
逃避问题: 真正的辩手敢于直面问题,即使无法完全解答,也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局限性。
失去信任: 这种做法只会让观众觉得他心虚,不可信。
无法深入: 辩论也需要“深入挖掘”,这种回避只会让讨论停留在表面。
视频特征: 找一些讨论比较尖锐、敏感话题的辩论,看看有没有哪一方在被追问时,开始打太极。比如,辩论“人类是否应该发展人工智能”,然后问“如果AI失控怎么办?”,结果对方说“这是未来的事情,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它的积极作用”。
培训重点: 鼓励他们“敢于担当”。要学会正面回应质疑,即使是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也要尝试去解释或反驳。可以播一段视频,让大家看看,当对方抛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时,那个辩手是怎么含糊其辞的,然后问:“你们觉得,这样解释有没有说服力?还是显得他底气不足?”

搜集视频的小建议:

目标明确: 在搜索时,把你想要暴露的问题(比如“跑题”、“人身攻击”)加上“辩论赛”这个关键词,这样更容易找到符合要求的视频。
从小处着眼: 不一定要找一场“全程都很烂”的辩论赛。有时候,一场精彩的辩论赛里,也可以找到一两个“烂”的片段,或者某一个辩手的“烂”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有教育意义。
片段剪辑: 搜到视频后,不用播一整场。可以把最能体现某个“烂”点的地方剪辑出来,配上你的讲解,效果会更好。
正面引导: 在展示完“烂”的视频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正面引导,告诉他们“不要这样做”,并且提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否则,光看“烂”的,可能会让他们对辩论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的提醒:

用这些“烂”的视频做培训,关键在于“引导”。要让他们明白,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非常容易被看穿”。通过这些反面教材,让他们对辩论的严肃性、技巧性和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辩论实践中少走弯路。祝你的培训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夏惟桐之前的答案写的很好,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题主,除非题主特别热爱辩论,而且特别在意辩论比赛的胜负,否则并不建议花大量时间看辩论比赛视频。没有和夏惟桐抬杠的意思,但是借他答案里提到的“一场比赛的视频看了50遍,又看了一百万字的赛评”大概是什么概念呢?50遍完整辩论赛视频的时长大致相当于大学里一门两学分的课程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一百万字的文字量折合32开的书大概可以折合一千两百页。再说的具体点,“一场比赛的视频看了50遍,又看了一百万字的赛评”至少可以折合12集桑德尔的“哈佛公开课:公正”,24集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导论”,526页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349页谭安奎的《政治哲学》。再说的直白点,题主是希望付出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对某一场辩论比赛达到“看烂了、想透了”的水准,还是针对一门全新的学术领域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呢?而且,就我个人的观点,前者也未必意味着更高的辩论水平。

没有对夏局或者其他任何人不敬的意思,但是我个人是实名不建议绝大多数大学生辩手花时间看辩论赛视频的。有这点时间,还不如稍微去学习一下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最后再说一句得罪人的地图炮,看视频的目的是学辩论技巧和操作技术,而不是学内容和思想,包括那些最著名的比赛在内,辩论比赛的思想性是相当不可靠的。思想性的东西只能通过体系化、理论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