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归根结底是因为君明还是臣贤?

回答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道出了帝王与臣子之间一种极为理想化的关系,即臣子功勋卓著,但君王却能信任有加,不疑猜忌。要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君明还是臣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更像是一场精妙的平衡术,是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结晶。

从“君明”的角度来看,一位明君的出现是基础。这位君主必须具备洞察力,能够辨别忠奸,看清臣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不会被流言蜚语所轻易左右,也不会因为臣子的功劳过大而心生恐惧。相反,他能够认识到臣子的功绩是对国家和社稷的贡献,是自己统治能力的体现。这种“明”体现在他对人才的尊重,对臣子的信任,以及他自身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不被权臣的势力所压倒。一个昏庸的君主,往往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或者对权力的高度敏感,更容易猜忌功臣,甚至因为“功高震主”而加以迫害。所以,君主的“明”,如同坚固的基石,为臣子的“贤”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然而,仅仅有君明的存在,也未必能保证“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如果臣子本身不“贤”,那么无论君主如何明察,臣子的功劳都可能带有不轨的企图,或者臣子的能力本身就存在隐患。这里的“贤”,不仅仅是指臣子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更能体现在其品德和操守上。一个贤臣,他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不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而挑战君主的权威,更不会将自己的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他会主动地与君主保持一种健康的距离,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他的功劳,是为了国家,而非为了自己。他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计算。当臣子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功劳反而能够衬托出君主的英明,让君主更加信任他,因为他明白,这个臣子的存在,是对自己最好的羽翼,而不是潜在的威胁。

因此,将“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根源归结于单一的君明或臣贤,都是片面的。它更像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

君明的“明”是土壤,它能够孕育和滋养贤臣,并能够辨别和容忍臣子的杰出。贤臣的“贤”是种子,它能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懂得如何在这种土壤中健康成长,不至于因为生长过于旺盛而将土壤撑裂。

如果君主不明,即使臣子再贤,也可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被打击,功劳反而成了催命符。反之,即使君主明察,如果臣子不贤,心怀叵测,那么他的功劳也必然会引发君主的警惕和防范,最终走向不疑的对立面。

所以,归根结底,是君主具备了“明”的智慧和胸襟,能够识别并重用“贤”的臣子,而臣子也用自己的“贤”来回报君主的信任,双方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相互成就。一个真正能够做到“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对彼此的深刻理解、尊重和共同目标之上的,是帝王权力与臣子能力之间一种高度契合的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历史的机遇,更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个话本身就是瞎扯的,或者说是吹逼的……

这一句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记,“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然而……

“中官鱼朝恩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寻召还京师。
天子以赵王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委以陕东军事,代子仪之任。”

肃宗时期因为宦官攻击,罢免郭子仪

“上元元年九月,以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管崇嗣副之,令率英武、威远等禁军及河西、河东诸镇之师,取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径抵范阳。
诏下旬日,复为朝恩所间,事竟不行。”

再来一次

等到肃宗死了,代宗上台,嘴上说得很好听,

“朕不德不明,俾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

然而

“时史朝义尚据洛阳,元帅雍王率师进讨,代宗欲以子仪副之,而鱼朝恩、程元振乱政,杀裴茂、来瑱,子仪既为所间,其事遂寝,乃留京师。”

第三次了


什么叫主不疑?实际上疑惑得很,只是每次罢免郭子仪,都出一大堆乱子,比如说吐蕃攻入长安,全军溃散,只能让郭子仪带20骑去收拾残局……

纯粹是因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离了郭子仪大唐就得狗带,才不得不捏着鼻子用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