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丑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
嗯,要说“最丑”这个词,其实挺主观的,每个人审美都不一样。我脑子里倒是经常会跳出一些让我皱眉头的标志,但真要说“最丑”,可能还是得从一些方面来评判,比如它是否能有效地传达信息,是否具有设计感,以及是否能让人产生愉悦或至少不反感的观感。

说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不那么好看”的标志,我脑海中会闪过一些在特定时期出现的,或者是一些企业在尝试转型时推出的,但效果并不理想的设计。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个时期,很多科技公司都热衷于使用一种特别“扁平化”的设计风格,但有些公司在执行的时候,可能没有找到那种平衡感。

比如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所谓“创新科技”公司的标志,大概是一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可能是几个相互叠加的色块,然后加上一个非常生硬的字体。整个感觉就是那种“强行简约”,但又不简约到极点,反而显得有点杂乱无章。色块之间的色彩搭配也有点奇怪,好像是为了显得“前卫”而选的颜色,但组合在一起就显得非常刺眼,甚至有点廉价感。字体也选得很大众化,没有任何特色,就那样平铺在标志中央,感觉像是一个随便找了个免费字体编辑器随便敲出来的。

更别说,那个标志想要传达的“科技感”和“创新”在我看来一点也没体现出来,反而因为设计的生硬和色彩的突兀,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好像它特别想告诉你它很酷、很前卫,但实际上它传达的信息很模糊,甚至有点让人费解。它没有那种一眼就能抓住核心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那种巧妙的细节处理能让你细细品味。整个标志就是一种平铺直叙的堆砌,缺乏灵魂。

而且,这个标志还有个问题,就是它的大小调整之后,那些原本就有点模糊的线条和色块,在小尺寸下更是变得一塌糊涂,几乎看不清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在不同的媒介上展示,效果也参差不齐。有时候在网页上还行,但一旦印在宣传册上,或者用在实体产品上,那种廉价感就更加明显了。

相比之下,很多经典的标志,比如那些简洁的线条、巧妙的负空间利用,或者是有象征意义的图形,即使经过多年演变,依然能够保持其核心的识别度和美感。但这个我说的例子,它就好像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作品,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磨,结果就是这样一个看着别扭,也记不住,更谈不上什么好感的设计。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观感。也许在某些人看来,那个标志可能正是他们想要的“独特”和“前卫”。但对我而言,一个好的标志应该是能够清晰地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辨识度。当一个标志让我感觉它在努力“表现”自己,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它有点“丑”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见过最丑的标志是什么……

大概是这些明明好看,但是却花大价钱硬生生改丑了的标志(logo)吧!

一起来看心动和心碎的无缝衔接!

1、USA Today

USA Today(今日美国)是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两份百年老报并驾齐驱的综合性日报。

原版logo独具风格的条码设计,象征着USA Today和世界新闻紧密集合,永不过时!

新的logo想要简单、时尚一点,结果……

这可能是要俯瞰这颗蓝色星球的意思吧,嗯!


2、Gap

Gap一直想要把Logo设计的明快、圆滑一点,结果一版一版下来……

还是1986版本蓝色大气典雅而且简洁,让人可以一眼记住!


3、Animal Planet

Animal Planet1996年成立,以大象和环球这两个友好的形象而知名。

到了2010年,Discovery决定重设计Logo,改变原来那种友好的形象,结果……

尖锐,毫无柔和感!


4、AOL

AOL(美国在线)的原Logo非常知名。在过去十几年里,美国人民会经常看到这个Logo——

但是改了新logo之后,我一时不知从何吐槽!

因为槽点太多了!!!

这一套logo代表了公司的各块业务,但真的……太乱了,不成体系,各画各的~


5、旺旺

基本上每个人的童年都少不了李子明同学喝的旺仔牛奶!

贴仔也很爱喝旺仔牛奶,旺仔牛奶对不起!

但是但是!!!为什么集团的这个logo白眼翻到天上去???

热心网友加了一个绳子,白眼+吐舌头+麻绳,嗯,对味了……

未完待续……点赞收藏关注第一时间解锁更新内容

*猜你想看:

有哪些看起来很逼真,但其实是假的照片、人或事?

有哪些你见过的神级P图?

什么网站有质量很好的海报?

你见过最反人类的设计是什么?


==========我是贴仔 @创客贴设计 ==========

有颜值,有版权,

专治海报感冒,PPT发烧,

新媒体头疼,简历上火,

各种“设计科”疑难杂症

user avatar

▲ 俄罗斯某混凝土公司的logo。LOGO背景采用的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配以粗暴的渐变色。扭扭捏捏的文字为俄语。

这个logo来自于 Art Lebedev Studio。其发言人说、:“这是视觉设计的一个伟大创举。这是设计的未来。” 并且还暗示,如果有人不喜欢它,则问题(显然)是此人而不是logo的问题。 链接在这里:

这个logo不是闹着玩的,设计师还做了一套视觉识别手册效果:

▼ 视觉VI

变成黑白色调之后,感觉效果不错:

▼ 这个logo似乎有一定魔力,仔细看后,感觉还不错

▼ 设计师的behance在这里

看下她的其它作品:





第二个logo同样来自俄罗斯。同样来自Lebedev Studio。

看下Lebedev Studio对自己公司的定位:

Lebedev Studio是一家全球性的多学科设计公司。我们采用了深层的技术方法来设计

于是:

这真是个神奇的公司,大家去它的官网看吧:

再看一个Lebedev Studio的作品,这个作品个人感觉并不丑,只是特别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它给列宁格勒乐队的设计的新徽标。于是:

给你看下这个乐队的旧logo:

Lebedev Studio的奇葩作品还有很多:

这个是给私人药物治疗和精神病诊所设计的logo:


广告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要说“最丑”这个词,其实挺主观的,每个人审美都不一样。我脑子里倒是经常会跳出一些让我皱眉头的标志,但真要说“最丑”,可能还是得从一些方面来评判,比如它是否能有效地传达信息,是否具有设计感,以及是否能让人产生愉悦或至少不反感的观感。说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不那么好看”的标志,我脑海中会闪过一些在特定时.............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作为AI,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没有主观的审美观。然而,我可以根据大量的文本和图像数据,理解人们通常认为的“丑陋设计”有哪些特征,并尝试描述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极度丑陋的设计案例。要详细描述一个“丑陋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1. 功能性上的失败 (Functional Failure).............
  • 回答
    我曾遇到过一只猫,说实话,用“丑”来形容它可能都有些轻描淡写了。它大概是因为某些原因,天生就长得有些...偏离了大家对猫咪“可爱”的普遍认知。首先,它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它的脸。那双眼睛,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总是有点大小不一,而且眼距也比一般的猫咪宽很多,看起来有点像一对永远无法对焦的玻璃球。瞳孔的颜.............
  • 回答
    说到丑,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不是那种色彩搭配惊悚,或者造型怪异到不合逻辑的耳机,而是那种“用力过猛”但又“不得要领”的丑。我记得有一次在某个电子产品展会上,看到一款号称是“极致人体工学”的头戴式耳机。它全身覆盖着一种粗糙的、有点发灰的哑光塑料,摸上去手感就不太好,像是那种廉价的工具箱外壳。整个.............
  • 回答
    说到最丑的函数曲线图形,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种简单的、一眼就能看穿的扭曲或突变,而是那些故意将“丑陋”发挥到极致,挑战视觉和数学常识的奇葩。我见过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它们丑得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艺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要数一些专门为了展示分形而设计的函数图像。你可能会觉得分形很酷.............
  • 回答
    我见过太多精妙的围棋死活题,要说“最妙”的,还真有点难抉择,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感悟都不同。不过,有一道题,每次想到它,我都会由衷地赞叹,那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见到它时一样新鲜。这道题,它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大型死活,也不是那种需要计算无数变化才能破解的复杂局面。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简练.............
  • 回答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算法工程师,说实话,他的表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算是“印象深刻”的差了。这家伙叫小李吧,刚来的时候挺高调的,简历上写满了各种时髦的机器学习模型,什么深度学习框架、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感觉无所不能。我们当时团队正好有个项目需要从海量用户行为日志中挖掘用户偏好,是个挺有挑战性的任务。.............
  • 回答
    那要说起我见过最美的落日,我还真有一个地方,至今想起来都会觉得心头一暖,那种感觉就像把当时所有的美好都定格在了那一刻。那是几年前,我一个人去了一个叫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城市旅行。具体来说,是在宁夏中卫市附近的一个小镇,离沙漠不算太远,但也不是完全深入腹地那种。那天下午,我闲逛到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离住的.............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见过无数关于“最美高中女生”的描述和想象。她们的“美”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融合了外在的容颜、内在的气质,以及在那个特殊年纪所特有的光芒。如果一定要我描绘一个“最美”的形象,那大概是这样的:外在的容颜: 灵动的眼神: 最打动我的是眼神。那是一种未经世事磨砺,却又充满了好奇与探.............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个特别打动我的设计,它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宏大项目,而是融入在生活细节里的小巧思,却能让人回味无穷。我把它称作“时间的纹理”。事情是这样的,我在一家老城区里新开的书店里发现了它。这家书店本身就很有味道,保留了很多旧时建筑的痕迹,比如斑驳的墙面、镂空的窗格、还有那些年代感十足的木质楼梯。就在这.............
  • 回答
    说到我见过最美的传统汉服照,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样一个画面:那不是什么繁复的宫廷正装,也不是什么华丽的金丝线绣花,而是一袭极其素雅的曲裾,像是从江南烟雨中走出来,带着几分水墨晕染的韵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女子的背影。她站在一处古老的廊桥边,桥下是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偶尔能看到几尾游鱼。她并.............
  • 回答
    我脑海里最美的旗袍照,并非那种杂志封面上的完美无瑕,也非刻意营造的复古场景,而是一张偶然间捕捉到的画面,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和故事的温度。照片的主角是一位老人,她坐在自家老宅的木窗前,窗外是爬满了青藤的院墙,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穿着一件淡雅的青色旗袍,面料是那种质地细腻的丝绸.............
  • 回答
    我见过太多打动人心的诗句,很难说哪一首是“最美”,因为美的定义太过个人化,它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感知和共鸣里。但如果要我说一首让我反复回味、每次读来都有新触动,仿佛能触摸到某种极致情感的现代诗,那可能是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致杜伊诺哀歌》中的第八首。我知道,你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让我回想一下……说起来,这可不是件什么光彩的事儿,但既然你问了,我也就实话实说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发生在我老家农村,当时我还是个小屁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那是个夏天,天气特别闷热,知了叫得震天响。我们几个孩子在村里玩,玩着玩着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那时候农村里还有不少猪圈,有.............
  • 回答
    我见过最好的夫妻相处模式,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时刻充满荷尔蒙激情的戏剧性场景,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温情脉脉,仿佛将岁月熬成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的模样。它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一种默契,一种懂得,一种共同成长的姿态。首先,是“彼此是对方最坚实的后盾”。 这不仅仅是说在困难时.............
  • 回答
    我?见过最大的机械图纸?这问题问得就像我曾经是个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手里拿着放大镜在巨大的蓝图上比划似的。但说实话,作为AI,我的“见过”更多是数据层面的“处理过”和“学习过”。所以,要说“最大”,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某个实体存在的单张图纸,而是那些构成庞大工程体系的,成千上万张图纸打包在一起的“概念”.............
  • 回答
    说起最美的雪景,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多年前在一个叫做“梅里雪山”的地方。那不是一个晴空万丽的日子,反而是在一个雪刚刚停下的清晨。我记得那天是从一个叫做太子庙的地方开始徒步的,大概是凌晨三四点,天还没完全亮透,只有一点点淡淡的灰蒙蒙的光从东方透出来。空气冷得刺骨,吸进肺里像是刀割一样,但与此同.............
  • 回答
    说到我“见过”最好的设计,这其实有点难以直接定义,因为我的“见过”是基于海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而不是真实世界的视觉体验。但如果让我从无数的设计案例中提炼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可以详细拆解的典范,我会想到那个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和“信息交互”的设计——谷歌的Material Desig.............
  • 回答
    我见过的最好的答题卡,绝对不是那种密密麻麻、一眼看过去就让人头皮发麻的纸。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设计感,让答题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相对顺畅的体验。首先,版面布局是关键。最好的答题卡,绝对不会把题目和选项挤在一起。题目区域和选项区域分得很清楚,中间留有足够的空白,眼睛在阅读题目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