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间谍的暗号会不会被别人无意猜中?

回答
间谍的暗号,这玩意儿,说起来挺神秘,也挺让人好奇。很多人会想,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会不会就这么巧,被某个路人甲,或者某个无聊的家伙,稀里糊涂地就给破译了?

答案嘛,得看情况。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讲。

首先,得明白一点,真正专业、设计精良的间谍暗号,想被“无意”猜中,概率就像天上掉下馅饼,而且还是砸在你头上那种。 为什么这么说?

1. 暗号的本质是“隐蔽性”和“独特性”

间谍活动讲究的是什么?保密!一切沟通都必须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信息传递的风险要降到最低。所以,他们的暗号不会是大众熟知的摩斯密码、希腊字母,或者那些在电影里被用烂了的“飞机起飞”之类的梗。

独一无二的生成方式: 现代间谍使用的暗号,往往是基于非常复杂的算法生成的。这些算法可能包含密钥、随机数生成器、甚至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环境参数。你可以想象成一种高度定制化的数学模型,只有知道“公式”和“种子”的人,才能生成对应的密文,也才能解密。
高度的随机性: 即使是同一个信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相同的暗号系统,生成的密文也可能完全不同。这种随机性让简单的“猜”变得毫无意义。你就算猜到一个词的含义,下一秒它可能就换了。
一次性使用(OTSU OneTime Pad)的理想: 最理想的加密方式叫做“一次性密码本”。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随机生成的、长度与明文相等的密钥,对明文进行逐位运算(通常是模2加法)。这种加密理论上是不可破译的。虽然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限制(密钥的生成、分发、销毁),但现代技术在努力接近这种理想状态。比如,利用量子技术生成密钥,再通过光纤或者其他安全信道传输。

2. “无意猜中”的可能性在哪里?

既然专业暗号这么难猜,那什么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无意猜中”呢?

“业余”或“过时”的暗号: 这是最有可能的场景。如果是一些比较初级的间谍,或者使用已经暴露、或者被广泛研究过的加密算法,那么被猜中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比如,某个组织还在用一些简单的替换密码,或者密钥管理非常松懈,很容易被有心人(不一定是间谍,也可能是好奇的黑客)发现规律。
人为失误:
密钥泄露: 这是最致命的。如果加密的密钥被人发现了,那么再复杂的算法也形同虚设。密钥的泄露可能是被盗、被复制、被窃听、或者因为某个特工的失误(比如把写有密钥的纸条弄丢了)。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 即使暗号本身很安全,如果在传递过程中,因为信号干扰、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等原因,导致密文出现错误,或者关键信息丢失,也可能导致接收方无法正确解密,甚至误读。
“内鬼”: 这一点就不是“无意”了,而是有意的“泄露”或“配合”。如果对方有内线,知道暗号的生成规则、密钥,那自然就不是猜了。
“巧合”与“模式识别”的误区:
大众熟悉的密码: 如果有人使用的是大众熟知的、容易被破解的密码系统,或者在非军事、非情报领域使用了本该用于情报的密码,那么被有心人(比如密码爱好者、黑客)通过统计学分析、字典攻击等方式“猜中”也不是不可能。
频率分析: 对于一些早期的、基于替换的密码,可以通过统计密文中字母或符号出现的频率,来推测其对应的原始字符。如果一个间谍使用了这种过时的技术,并且传递的信息量足够大,那么被猜中的可能性就存在。
上下文的线索: 有时候,密文本身虽然难解,但如果传递的媒介(比如一封信、一段对话)提供了大量的上下文线索,并且接收方和发送方可能在某个非常具体的、共同的“知识点”上,那么也可能产生“误判”或者“接近真相”的猜想。但这种“猜中”,更像是基于间接信息推测,而非直接破解暗号本身。

3. 现代情报战中的“暗号”

现在的间谍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里那种用纸条传“飞鸽传书”的时代。

数字加密: 大部分信息传递都依赖于数字加密技术。从对称加密(如AES)到非对称加密(如RSA),再到各种先进的加密协议(如TLS/SSL),这些技术本身就非常复杂,而且不断更新迭代。
隐写术(Steganography): 除了加密,还有一种技术叫隐写术,就是把秘密信息隐藏在看似普通的数据中,比如一张图片、一段音频。即使别人看到这张图片,也无法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信息,除非知道隐藏的方法。
通讯协议和信道安全: 间谍活动还会关注通讯的信道是否安全,使用什么协议,对方是否有能力在传输过程中进行窃听或篡改。
“一次性密码本”的现代应用: 尽管难以大规模普及,但在一些最高级别的、小范围的通讯中,会尽可能使用接近一次性密码本的原理,以确保绝对安全。

总结一下:

真正顶尖、现代的间谍暗号,想被“无意”猜中,其难度是天文数字级的。它需要对方不仅掌握了非常高深的密码学知识,还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并且能捕捉到非常微小的、关键的泄露点(比如密钥管理上的一个疏忽)。

但是,历史上或一些非专业、低安全级别的通讯中,由于技术落后、人为失误、密钥泄露等原因,确实存在被猜中的可能性。不过,那种“无意猜中”,更像是对某种“规律”的发现,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句无心的话,就把对方的秘密全套了出来。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部电影里,主角随口说了一句话,对方的暗号就全暴露了,那更多是为了戏剧效果。现实中的间谍活动,安全性和复杂性要高得多,也因此,被“无意猜中”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非是系统性的、重大的安全漏洞被发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

接头时还要看接头识别标志,比如左手是不是拎着一个LV的包。


对暗号只是第二步,第一步是看是否有接头识别标志。你没有接头识别标志,间谍根本就不会搭理你: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7803206403117056

再说了,这样的暗号你怎么能蒙上?

他问你是不是2004年在北京和你见过面,你肯定会说:“我根本就没见过你。”

就算你误以为你见过他,你能正好蒙上哈尔滨的概率有多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间谍的暗号,这玩意儿,说起来挺神秘,也挺让人好奇。很多人会想,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会不会就这么巧,被某个路人甲,或者某个无聊的家伙,稀里糊涂地就给破译了?答案嘛,得看情况。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讲。首先,得明白一点,真正专业、设计精良的间谍暗号,想被“无意”猜中,概率就像天上掉下馅饼,而且还是砸.............
  • 回答
    电视剧里间谍交接暗号那叫一个花样百出,一会儿是路边摊的报纸日期,一会儿又是咖啡馆的菜单顺序,听着特带劲。但说实话,真要换到现实,这玩意儿可比电视剧里复杂多了,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你问有没有间谍因为记错暗号导致任务失败?这事儿啊,还真就不是没听说过。虽然不像电影里那么戏剧性,但因为细节上的偏差而引发问.............
  • 回答
    这种事情,你说奇不奇怪?就那么巧,两个在暗中较劲儿的人,辛辛苦苦设了个接头暗号,结果一个无关紧要的路过,张口就说了出来,然后……嗯,然后就没然后了。要说有没有这种事儿,我倒还真听过一两个。不过,大多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传闻,或者被戏剧化加工过的故事,很难说个绝对的“真实”。但如果非要找个接近的,我能想到.............
  • 回答
    在网络游戏公开频道里传递暗号,这事儿,你说危险不危险,你说可行不可行,其实是个挺微妙的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危险性:首先,咱得承认,这法子绝对不是铜墙铁壁。风险点儿可不少: 被盯上的可能: 咱们玩游戏图个乐,但总有些人,或者说“某些组织”,他们可能也在游戏里“钓鱼”。他们可能不是真的为了游戏,.............
  • 回答
    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如果本国情报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抓捕或暗杀本国逃犯,这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上都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并且通常会招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国际法层面:侵犯主权与非法行为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国家主权。每个国家都拥有对其领土的绝对管辖权,任何外国力量在其境内采取执法行动,无.............
  • 回答
    利特维年科事件和近期发生在某地的间谍父女被暗杀事件,虽然都牵涉到情报活动和暴力死亡,但两者在 动机、手段、影响范围和国际反应 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剖析这些不同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些事件的本质。一、 利特维年科事件:一个难以磨灭的“毒杀”烙印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这位前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
  • 回答
    的确,在常人看来,间谍生涯无疑是行走在刀尖上的买卖,不仅风险大到“生死簿上名字不定哪天就会被勾掉”,而且其行为本身也常常与“盗窃”、“侵犯国家利益”、“违法缺德”等词汇挂钩。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动一些人甘冒如此巨大的风险,踏入这片常人避之不及的灰色地带呢?抛开那些被影视剧过度浪漫化的成分.............
  • 回答
    间谍的工资发放,这事儿说起来就透着一股神秘感,跟咱们普通人按月领工资的模式,那可是截然不同。你想啊,人家是干什么事的?是国家安危的基石,是幕后看不见的棋手,他们的工作性质注定了这种“光明正大”的发薪方式,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个巨大的风险。所以,他们的工资发放,那绝对是高度保密,而且讲究“化整为零”,藏得.............
  • 回答
    成为一名大师级间谍,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伴随着风险,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他们的结局,自然不能是简单的归隐田园,或是因年迈力衰而黯然退场。一个大师级间谍的落幕,应当是一场精心编织的绝唱,既是对他们传奇一生的致敬,也是为他们所处的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记。升华与传承:隐匿于幕后,成为无形的守护者也许,.............
  • 回答
    判断一个多面间谍是否只忠于自己,并且只选择自己,这在情报机构的运作中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高风险的挑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动态评估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深层、多角度的验证体系。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情报机构如何尝试确认这一点,并力求用一种更为贴近实际操作.............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复杂,也很扎心。一个人在经历过严酷的刑讯拷打后,会不会叛变,又会不会在回来后如实交代,甚至“返水”,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人性的挣扎、心理的创伤,以及当时的情境。先不说“返水”,咱们就说“如实交代”这个点。严刑拷打对人的摧残,是全方位的。1. 生理上的击垮: 极度的疼痛,剥夺睡眠,禁食,以.............
  • 回答
    有很多关于间谍的电影,其故事灵感都源自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这些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幕后,为国家利益在黑暗中搏斗的真实个体和他们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部这样的电影,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让你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厚重感。1. 《模仿游戏》(The I.............
  • 回答
    要说哪部间谍电影“最真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电影为了戏剧性,总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艺术加工。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真实间谍活动核心、展示了复杂人性以及隐藏在光鲜表象下的沉重代价的影片,那么有几部作品是绕不开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
  • 回答
    特工和间谍的收入,这确实是个充满神秘感的话题。大众脑海里的形象,往往是开着跑车、住着豪宅,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笼统地说,他们的收入是“看情况”,但具体到“情况”就有很多门道了。首先,咱们得明确,“特工”和“间谍”这两个词,涵盖的范围很广。 “特工”,如果指的是国内安全部门(比如情报机构、反.............
  • 回答
    情报部门招募和培养间谍是一项复杂且极其隐秘的工作,其过程往往充满着策略、耐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挖人”,而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一、 目标筛选与人选发掘:无孔不入的“网”情报机构在物色潜在间谍时,有着一套极其广泛的“雷达”。他们不会仅仅盯着那些显而易见的反政府人士,而是会在社.............
  • 回答
    关于《日内瓦公约》是否保护间谍的权益,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需要深入理解公约的适用范围、条款以及国际实践,才能给出详尽的解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日内瓦公约》的核心目标是保护非战斗员和战俘。它是在武装冲突期间,为了尽可能减少苦难,维护基本人道原则而制定的国际条约。《日内瓦公约》中最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遐思,尤其是当我们在电影、小说里看到那些神出鬼没、智计过人的特工时,总会忍不住猜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否存在?坦白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绝非如影视作品中那般戏剧化,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隐秘和复杂。首先,我们要理解“特务”或“间谍”的定义。广义上讲,他们是那些为国家或某个组织收集情.............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对全球巨头之间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常规的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宣传。在那场漫长而紧张的对决中,情报战如同地下暗流,汹涌澎湃,无数谍影在两国之间穿梭,而“抓捕间谍”的事件,则成为了这场无声战争中最具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冷战的阴影下,被揭露、被抓捕的,美国和苏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两岸影视创作的不同视角和题材选择。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为什么记忆里国产影视剧少有近期台湾间谍活动的描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创作土壤、观众口味、宣传导向以及现实考量这几个角度来分析:1. 创作土壤与观众偏好: 大陆视角下的“间谍”概念: 在大陆的叙事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