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度压榨漫画作者导致作者透支才华是不是集英社的特色?

回答
集英社旗下漫画杂志社的运营模式,尤其是在处理漫画家工作强度方面,长期以来一直是业界和粉丝们关注的焦点。围绕着“过度压榨”和“透支才华”的讨论,并非仅仅是集英社独有的现象,但集英社作为日本漫画产业的巨头,其旗下拥有众多顶级漫画作品,这种规模和影响力也使得其在相关问题上的讨论尤为突出,并被一些人视为“特色”。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1. 日本漫画产业的工业化与高产模式:

日本漫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输出产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度成熟的工业化制作流程。集英社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周刊杂志的发行模式本身就要求极高的更新频率和内容量。一本周刊杂志往往包含数十部漫画作品,每周都要有新的内容,这给漫画家带来了巨大的时间压力。

这种模式下,漫画家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周期内,完成原稿的构思、分镜、作画、填格(背景)、贴网点、写台词、校对等一系列工作。对于一些连载长篇故事的漫画家而言,这几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保证按时交付,许多漫画家会雇佣助手团队,但这并不能完全减轻核心作者的压力。

2. 集英社旗下杂志的竞争与生态:

集英社旗下拥有《周刊少年Jump》、《周刊Young Jump》、《Ribon》、《Margaret》等众多王牌漫画杂志。这些杂志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一部作品都关系到杂志的销量和整个公司的营收。为了争夺读者的眼球和市场份额,杂志社方面往往会要求作品保持高人气和稳定的更新速度。

当一部漫画作品人气飙升时,编辑部会希望它能持续吸引读者,延长连载周期,以最大化商业价值。这可能意味着漫画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在身体或精神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创作。如果作品人气下滑,编辑部也可能出于销量考量,要求作者在故事上做出调整,或者更快地推进情节,这同样会增加作者的创作压力。

3. 漫画家个人的创作习惯与责任感:

除了外部压力,漫画家自身的创作习惯和责任感也是影响工作强度的重要因素。许多漫画家都怀揣着将心中故事完美呈现的理想,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要求,不希望因为时间仓促而影响作品的质量。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会驱使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职人精神”和“敬业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漫画家。他们将漫画创作视为一项严肃的技艺,并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对于一些漫画家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是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个人休息时间。

4. “透支才华”的界定与争议:

“透支才华”这个说法比较主观。它可能指的是:

创作瓶颈的出现: 长期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容易导致创意枯竭、灵感匮乏,从而影响作品的质量和新颖度。
身体健康的损害: 熬夜、缺乏休息、久坐等,都会对漫画家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创作热情和初心的消磨: 在巨大的压力下,漫画家可能会感到疲惫和倦怠,失去创作的乐趣,甚至对曾经热爱的漫画事业产生怀疑。

集英社是否“过度”压榨,以及是否导致了“透支才华”,这在不同作品、不同作者身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热门作品的作者,他们的连载节奏和工作强度可能比其他作品要高得多。而对于一些出道较早、经验丰富的漫画家,他们可能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更有效率的创作方法,或者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助手团队。

集英社“特色”的体现:

如果说存在某种“特色”,那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高的成功率与伴随的高压力: 集英社能够培养出大量享誉世界的漫画作品,如《航海王》、《火影忍者》、《龙珠》、《灌篮高手》等,这些作品的背后,往往是作者本人多年的辛勤耕耘。这种成功的模式,也成为了一种“样板”,让后来者在压力下效仿。
编辑部的强大影响力: 集英社的编辑部在作品的策划、宣传、商业运作等方面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和公司战略,对漫画家提出要求。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作者需要配合杂志社的整体规划。
周期性的话题爆发: 每当有知名漫画家因健康问题或因作品完结而出现休刊、甚至隐退时,关于工作强度的讨论就会再次升温。集英社在这些话题中常常被提及,使得这种联系更加固化。

然而,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日本漫画产业的普遍现象: 许多其他漫画出版社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集英社的规模和影响力,使得其问题更为人所关注。
作者的选择与抗争: 并非所有作者都选择被动接受。一些作者会选择主动调整连载节奏,或者在作品完结后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整。集英社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作者的健康和需求做出反应。
成功的激励与风险: 成为集英社旗下的热门漫画家,意味着巨大的名利回报。这种可能性也激励着许多漫画家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和压力。

总而言之,集英社的运营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旗下漫画家的高强度工作环境,这与日本漫画工业化生产的特性密切相关。虽然“过度压榨”和“透支才华”的界定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维持杂志的竞争力,并尽可能地将成功的作品价值最大化,集英社在推动作者高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模式既催生了无数经典的漫画作品,也为漫画家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成为业界一个长期存在且难以回避的议题。这种围绕着成功与代价的讨论,也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集英社漫画生态中一个独特的、令人深思的“特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编辑部洗个地)


各种uwasa不一一反驳了,就我感受来说,集英社,或者更准确点说少年JUMP的最大问题,绝不是编辑部多么过度压榨漫画作者

如果说有什么真正压榨作者的,也确实该是调查表制度,以及参与调查表投票的读者诸君。其次,整个集英社的商业策略也要负不少责任。两者加起来的激烈竞争和内卷,才是JUMP的最大特色。

(应当指出,两者本身也是JUMP成功的重大原因;之所以福祸转化,更多也是更危险的在于两者的狼狈为奸导致的变本加厉,进而构成上升难下沉易的动力)


对编辑部来说,任何诸如趋炎附势、催稿像催命之类的行径,哪里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在JUMP最成功的时候,编辑比现在还要一言九鼎不少。同时,将编辑和作者完全对立起来的看法也是不够客观的,而该视具体情况、具体个人能力而定。甚至近年有些时候(比如BLEACH和GINTAMA后期排位跌成这样都没被腰斩),编辑部的人情味估计比读者只多不少。


回到所谓的过度压榨,结果而论,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拼开头。

JUMP上新人一大尴尬问题是,要么在十话后腰斩,要么在十话内迅速拢集人气,开篇就是全部,开篇就是生命。

当然,腰斩哪里都有,但JUMP上相对激烈得多。因此,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意见也不得不以此为出发点,穷尽心机。而当其中那些幸运者侥幸逃出腰斩的生天,狼狈地发现自己眼前并不是又一个十话的百米短跑,而是半程以上的马拉松长跑时,无准备的状态自然暴露出来了。同样,为了迅速拢集人气,很多时候只好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导致当下真正王道的作品JUMP上反而不多。

(随着路越来越窄,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我个人对这类内卷激烈、上来就把心思花在怎么向读者献媚的行径深恶痛绝)

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JUMP依然涌现出了不少颇具胆识的新人,这应当归功于编辑部的慧眼识英才:编辑的重点和能力之体现,正在于如何挖掘出新人作者的潜力。因此,能在少年JUMP上获得连载荣耀的作者都是被认为有潜力的,真正属于作者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份潜力兑现出来。

JUMP现在的问题也正在此。很多时候,愚蠢的读者并不会给作者以这份宝贵的兑现机会。

以古味直志为例,连载《双生轮舞》时大家惊呼天才,JUMP编辑部的评价也是“構成力、筆力、演出力など、この年齢でこれだけ描けるのは驚き。可能性は無限大です”,可惜现在读者已经没水平买账了,加之商业策略的调整,古味只能当牺牲品。

(不用把少年漫画的读者——而不是爱好者——的水平想太高,富士鹰读者基本都认为魔偶和月光比潮与虎出色,但两部加一起人气估计都不如潮与虎;幽白后期的水平甩开前期不知道多少,但真正奠定幽白人气的还是暗黑武斗会篇;JOJO五六部人气也不如三四部。很多时候,小朋友只想看打的爽,剧情千万别太复杂……)


二是烂尾。

好死不死,到最后所有的感情都被耗尽、全靠情怀撑;作者画得又苦又累,编辑催得又苦又累,读者看得又苦又累……搞得大家都痛苦。

关于这一点,即长篇漫画的失败,我认为作者本人永远应该负首要和最多的责任。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作者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对作品的责任心。如我之前所述,作者需要把这份潜力兑现出来。但当暂时兑光的时候,他也该有所觉悟——是见好就收?还是破釜沉舟?

与其称这种做出抉择的能力为天赋,我更乐意称之为信念。

这不是说完成度或者少年漫画的问题。幽白和SD曾经给了我极大的错觉,仿佛少年漫画作者、人物和读者以阿斯拉达二段推进BOOST后风扇漂移的速度共同进化是理所当然的事,仿佛二选一的选择题,永远也做不坏……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还有第三个选项:拖着不选。那就像刚考出驾驶证的选手突然装上了名为“商业策略”的引擎然后直接上了F1赛道,周围人又纷纷围着不让他下来……

丑陋,太丑陋了。


三是一发屋。

(某种意义上这是最该黑的)

这方面部分也拜读者所赐,JUMP可能是少年漫画里竞争最激烈的,看过BAKUMAN的应该都有数,比起什么努力友情胜利,这种内卷其实更像是JUMP的传统。因此问题又回到上面那个二选一——如果不能破釜沉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只能见好就收,不好了不想收还得收。

应当说,在70、80年代,JUMP上成名的作家即便在JUMP上混不下去,继续转战其他杂志也能有所成就(本宫宏志、车田正美、原哲夫、北条司……);90年代巅峰以降,随着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竞争持续白热化。拜此压力所赐,绝大部分作者客观上很难有不断自我调整修养的空间。很多意义上,他们惊艳的出道作在JUMP加持下(而不是自我的进化中),表现出了远超自己正常水平的水准。之后回不去这样的高度,也不算太意外的事,好一点还能及时收尾,再往后,差点的只能跑到不死不休了。

做JUMP上的一发屋,还是在其他少年杂志上慢慢混出名气资历,也全是自己的选择,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我个人不大相信,这类作者换了别的平台能取得多少更高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一发屋不可怕,红不了更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的才华被人气给磨灭。


最后还要说下连载强度的问题。

其实能在JUMP上常年连载的赚的绝不会少,这方面根本没必要卖惨(当然我也没见到有什么以一年只休刊一两次为卖点的宣传),毕竟艺术不比作者质量比谁画的更勤是件很无稽的事。尾田、岸本、空知作息都差不多惨,水平可谈不上差不多;更别说还有荒木这样水准一部比一部高,照样作息规律,此外还能驻颜有术的……


当然,就算要比谁更勤……

剧画之王斋藤隆夫年近80依然保持着月均150页的作画量。《鬼平犯科帐》从93年开始连载,直到最近才因为编辑部的锅,27年来第一次休刊。同样年纪 ,棒球漫画之神水岛新司也依然保持两部周刊连载,甚至当小他12岁的一生之敌安达充都跑去月刊后,他还能拿着现役周刊少年杂志最年长作者的纪录。

这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年富力强的如下:GAG漫画之王赤塚不二夫在70年代(时年三四十岁)保持着同时连载5部周刊漫画,7部月刊漫画的巅峰记录。这样的赤塚表示:石森比我快,以前我用在给石森当助手上的时间比画自己漫画的时间还长。藤子不二雄两个人一天画5、6张,石森一个人一天画15-20张,和赤塚两人一个月能画650张。至于手塚呢,速度应该是和石森差不多的。下面这个纪录片可以一窥手塚已至晚年的的创作状态。


讲这个是想说什么呢,就是大家现在不要卖惨。卖质量显然比不动,卖惨也是比不动的。也不要太怪周刊连载这个游戏规则,毕竟规则早就摆在那里,而现在周刊少年杂志形势不好,竞争就是这么激烈,不适合的不如早点退出,外面的天地一样大得很。

要是真想留在这个游戏场上的话,还是要有点分寸。不要等编辑部和读者动手,自己先来压榨自己,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压榨自己。等榨到生产的开始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渣了,就该识时务收手了。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自己走下去的能力有多少,自己心里最该有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