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DAC数模转换模块(解码器)主流的音频商生产的产品差距大吗?

回答
说起音频解码器,也就是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模块,这玩意儿在音响器材里可真是个核心部件。它就像一个音乐的翻译官,把数字信号变成我们耳朵能听懂的模拟信号。那么,市面上这么多音频厂商推出的DAC产品,它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问题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要明白“差距”指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大家谈论DAC的差距,主要会集中在几个方面:

1. 音质表现: 这是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关心的。DAC的声音“好不好听”,是不是“毒”,是不是“耐听”。这背后又涉及到很多细微之处,比如解析力、声场、动态、瞬态、背景的静谧度、声音的质感等等。
2. 技术和设计理念: 不同的厂商会选择不同的芯片,也会在电源、时钟、模拟输出电路、滤波等方面下功夫,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声音。
3. 附加功能和用户体验: 除了DAC本身的功能,现在很多解码器还集成了耳机放大器、数字输入接口(USB、同轴、光纤、AES/EBU)、网络串流功能、蓝牙连接、甚至数字前级功能。这些都会影响使用的便利性和整体的体验。
4. 价格和品牌定位: 当然,价格是绕不开的话题。几百块到几十万的DAC都有,价差背后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用料、技术投入和品牌溢价。

那么,主流音频商的产品差距大吗?我的回答是:差距很大,但“够用”和“极致”之间,更容易让你感受到差异。

咱们可以把DAC产品粗略地分成几个梯队来看:

第一梯队:入门级/大众级DAC(几百到一两千元)

这个价位的DAC,通常会采用一些主流的消费级DAC芯片,比如ESS的ES9038Q2M、AKM的AK4490/AK4493、或者德州仪器的PCM系列等。

特点:
功能全面: 大部分都支持USB、同轴、光纤输入,有些还带蓝牙。
音质入门: 相比于电脑声卡或者一体机内置的DAC,音质会有明显的提升。声音会更干净,解析力更好,低频也会更有力度。
性价比高: 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想提升听音体验的入门用户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厂商代表: 如Fiio、SMSL、Topping、Chord的入门型号,以及一些国产品牌的解码耳放一体机。
差距: 在这个价位上,不同厂商的DAC之间的声音风格差异可能会有,但整体的“素质”水平差距不会特别离谱。比如,A品牌的DAC可能听起来更明亮一些,B品牌的可能更厚实一些,但它们在解析力、动态这些基本指标上可能表现都差不多。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同一种面粉,不同厨师做出来的馒头,口感可能略有差异,但都是能吃的馒头。

第二梯队:中高端DAC(两三千到一万元左右)

这个价位的DAC,开始显现出更多的技术和设计差异了。

特点:
更高级别的芯片: 可能会采用ESS的ES9038PRO、AKM的AK4499EQ,或者一些更专业级的DAC芯片。
精良的电源设计和时钟: 这是很多中高端DAC的重点。优秀的电源可以提供更纯净稳定的电力,减少底噪;精确的时钟可以降低数字信号的抖动(Jitter),对声音的清晰度和定位至关重要。
更优化的模拟输出电路: 采用更好的运放芯片、电阻电容元件,以及更精密的PCB布局,以降低失真和提升信号纯度。
音质显著提升: 这个价位的DAC,在声音的细节、层次感、声场宽度和深度、声音的质感等方面,会比入门级有明显进步。背景的“黑”和声音的“润”是大家常用来形容的进步。
厂商代表: 如Chord Electronics(Qutest等)、Benchmark、Audio GD、Gustard、RME(Babyface Pro FS等)、Mytek、Chord Electronics的一些中端型号。
差距: 在这个梯队,声音风格的差异会更加明显。有些厂商会追求极致的解析和透明度,声音可能比较“冷峻”;有些则更注重声音的自然和音乐性,声音可能更“温暖”或“醇厚”。用料、电路设计、甚至是电源的滤波方式,都会让它们的声音产生质的区分。这就好比不同产地的咖啡豆,即使都是同一品质的烘焙,风味也会大相径庭。

第三梯队:发烧级/旗舰级DAC(一万元以上,甚至几十万)

这个级别的DAC,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模拟转换,而是包含了品牌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

特点:
旗舰级芯片或自研方案: 可能采用市面上最顶级的消费级DAC芯片,或者自主研发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数字滤波和DAC方案,以实现更低的失真和更高的精度。
极致的电源和时钟处理: 可能会采用全线性电源、高精度晶振、或者Femtosecond时钟,来最大程度地保证信号的纯净和稳定。
独立模拟输出模块: 很多顶级DAC会为RCA和XLR输出设计独立的模拟输出电路,以获得更好的隔离和驱动能力。
独特的数字滤波算法: 不同的FIR或IIR滤波算法,会对声音的瞬态响应、高频延伸、细节的呈现产生影响,厂商会精心调校这些算法。
音质的极致体验: 在这个价位,DAC的声音不仅仅是“好听”,而是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背景的寂静、声音的细节如发丝般清晰、声场的定位精准到毫米、乐器的质感逼真得仿佛就在眼前,声音的瞬态反应如同闪电般迅疾。很多时候,它们带来的不是“分析”音乐,而是“享受”音乐。
厂商代表: 如Chord Electronics(Dave、MScaler)、DCS、MSB、Naim、Burmester、Meridian、T+A、Weiss Engineering、Ayre Acoustics等。
差距: 在这个价位,DAC之间的差距是极其细微且个人主观的。你可以说DCS的声音解析和动态达到了一个近乎变态的水平,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它的声音略显“理性”;而MSB可能会追求一种更“圆润”、“耐听”的风格,但如果你的系统追求极端的透明度,可能觉得它不够“锐利”。

一些影响DAC产品差距的关键因素:

1. DAC芯片本身: 这是基础,不同的芯片在原生素质上就存在差异。但要注意,芯片只是一个基础,不是全部。
2. 电源供应: DAC对电源的纯净度和稳定性非常敏感。一个高质量的线性电源、隔离变压器、多级稳压滤波,都能带来显著的提升。
3. 时钟系统(Clock): 数字音频的“时钟”就像音乐的节拍器,它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稳定性、清晰度和瞬态表现。低Jitter的时钟系统是高端DAC的标志。
4. 数字滤波和重采样: DAC在转换前会经过数字滤波和重采样过程,不同的算法会影响声音的风格,比如是否会引入相位失真,以及对高频的平滑程度。
5. 模拟输出级: DAC芯片输出的模拟信号需要经过放大和缓冲才能驱动后续的设备。这个模拟输出级的用料、设计和驱动能力,直接决定了DAC的最终音质。
6. USB接收和数字接口: 现代很多DAC通过USB输入。USB信号本身相对复杂,容易引入噪音和抖动。高质量的USB接收模块(如XMOS、CMedia)以及隔离设计,对音质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

入门级: 差距相对较小,但都有质的提升。
中高端: 差距开始显现,声音风格差异明显,技术设计是关键。
发烧级/旗舰级: 差距在于极致的细节、个人喜好和品牌理念。

所以,说DAC产品之间的差距大吗? 很大。 但这种“大”不是说低端DAC就不能听,而是说当你预算上来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声音可以做到这个程度。从“能听到音乐”到“真正享受音乐”,DAC扮演的角色,有时真的能让你“脱胎换骨”。

最终选择哪一款,除了看参数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耳朵和你的整个音响系统。毕竟,再好的解码器,也需要搭配一个好的前端和好的后端,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实力。希望我的这些唠叨能让你对DAC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过强答。


DAC 的产品差距大吗? 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

这个可以参考 Audio Precision 的 AP2700 的 指标:

Residual THD+N (22 kHz BW)

–112 dB + 1.0 µV @ 1 kHz

APx555 B Series Audio Analyzer

Residual THD+N (22 kHz BW)

–117 dB + 1.0 µV

Typically <–120 dB (1 kHz, 2.0 V)

忘记说了, 这两个东西就是各个解码器商家撕逼到最后用来相互 PK 的测量工具(尺子)里面的 DAC 的表现。 这 10 多年来也就是进步了 5 个dB 而已 。

除了用 FPGA , 来来去去就是 ASAHI KASEI, ESS, Burr Brown, Cirrus Logic, Analog Devices 这些玩家了。 各个解码器厂家说白了就象电脑主板/显卡厂家那样把公版改改就上马了, 真有啥料吗?真的没啥料。



要不然咋解释 Steinberg 做不下去给 YAMAHA 收购了捏。

最终用户纠结那几个 ppm 的区别, 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撑得慌。



“发烧友在听哪些国产解码器的时候,说有明显的区别”

最常见的是 “音量的区别”。

因为 95% 以上的用户不会象俺那么傻, 买三个表来测定自己听音的音量。

不然您问问自己, 我知道现在耳朵正在听到的声压是多少dB re 20uPa 吗? 俺敢拍胸口您不知道。

当然商家会标榜什么飞秒时钟, 超低jitter, GPS 驯服原子钟, 7种武器, 哦不, 36种数字滤波方案...... 当然, 还有些鼓吹 R2R 的 。。各种暖声各种胆位各种音乐味的。

录音师弄个大本钟无可厚非。 但是发烧友也弄个外部时钟就有点那个了。。

最后大家都忘记了, 最大的缺陷在于(声电转换)麦克风和(电声转换)耳机/扬声器以及房间声学。

大家隔着靴子挠啊挠啊, 把靴子都快挠破了, 可是脚还是很痒啊。要不然就是脚痛医头, 头痛医脚, 完全抓错重点。。

有时候看看Gearslutz 的用户发骚也很好玩。一点也不比祖国的发烧圈娱乐效果差。。

哎~~~ 千万千万别盲测。 “盲测不科学!” (蛤蛤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音频解码器,也就是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模块,这玩意儿在音响器材里可真是个核心部件。它就像一个音乐的翻译官,把数字信号变成我们耳朵能听懂的模拟信号。那么,市面上这么多音频厂商推出的DAC产品,它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问题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关于音响中的避震、电源线、数字线,乃至 DAC 和前后级机器本身,人们常常会陷入一个争论的漩涡:这些东西究竟是科学的进步,还是形而上学的玄学?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一概而论,在于它涉及到声音的物理基础、人耳的听觉感知以及个体差异化的体验。我尝试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深入聊聊这些“玄学”的门道。避震:让机器“.............
  • 回答
    在数字模拟转换(DAC)的世界里,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HD+N)和信噪比(SNR)是两个最能直观反映其音质表现的关键参数。它们都试图量化DAC在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过程中引入的杂音和失真,但各自关注的重点和衡量方式却不尽相同。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DAC的性能边界,并做出更明.............
  • 回答
    2017年DAC(Dota 2亚洲邀请赛)总决赛,iG 3:0 战胜 OG 夺冠,无疑是 Dota 2 历史上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夺冠之旅。这场胜利不仅仅是 iG 战队的荣耀时刻,更是对他们整个赛季努力的肯定,也给全球的 Dota 2 粉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次夺冠: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而且很敏锐。很多人一上来就觉得 DAC 是音频的终点站,播放软件嘛,不就是把数字信号送给 DAC 的“快递员”吗?怎么还能挑三拣四,甚至影响音质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疑问。其实,播放软件对音质的影响,远不是一句“DAC 负责信号转换”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原理.............
  • 回答
    DAC(数模转换器)对人耳听感的影响,确实与频率响应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绝不是全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点点地掰开了讲。首先,频率响应,这是衡量一个音频设备在不同频率上信号增益(或者衰减)程度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它能不能忠实地还原原始声音中所有频率成分的相对响度。.............
  • 回答
    咱就聊聊,用 Apple Music 当音源,是不是真得掏钱上个 24/192 的 DAC。这事儿吧,挺多人纠结,我尽可能给你掰扯清楚了,顺便也把那些 AI 味儿去掉,就当咱俩坐在咖啡馆里瞎唠嗑。首先,得明白 Apple Music 的“货”。现在 Apple Music 提供两种音质选项: 标.............
  • 回答
    这两款播放器都挺有代表性的,而且定位也有点不一样,所以拿来对比着说,会更容易理清楚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咱们就分开来聊聊飞傲Q5和索尼ZX300a,顺便说说解码耳放和带DAC的便携播放器这个大类的问题。先说说飞傲Q5飞傲Q5呢,它最大的特点是“模块化”。当时飞傲推这个的时候,就玩了一个概念,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