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要先寻找什么氧气啊,水啊之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在宇宙中探索生命的核心逻辑。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氧气、水这些我们熟悉的生存条件,其实并非是狭隘地认为生命必须完全复制人类的模样,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务实且逻辑严谨的科学推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寻找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人类”的克隆体。 可是,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尺度上,面对浩瀚无垠的未知时,我们必须有一个起点,一个参照系。而我们目前唯一知道的存在形式,就是地球生命,尤其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从地球生命身上汲取经验,寻找与之相似或具备相似基本条件的星球,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搜寻策略。

这就像你到陌生的城市寻找你的朋友,你不会漫无目的地走遍所有街区,而是会先去他常去的地方,比如他住过的公寓附近,或者他喜欢工作的咖啡馆。这些地方虽然不是他本人,但却是他存在过的“迹象”或“可能性较高”的地方。在宇宙探索中,氧气、水就是我们寻找生命信号的“常去地点”和“可能性标记”。

那么,为什么是氧气和水呢?让我们从它们在地球生命中的作用来详细解析:

1. 水:生命的通用溶剂与反应媒介

为什么水如此关键?
极佳的溶剂: 水拥有非常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溶解大量的化学物质。这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生命化学反应都发生在水溶液中。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运输,然后被细胞吸收;代谢废物也同样可以在水中排出。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将如何进行?化学物质如何有效混合和传递?
参与化学反应: 水不仅是溶剂,它本身也是许多关键生物化学反应的参与者,例如水解反应(hydrolysis),这是分解复杂有机分子、释放能量的重要途径。
调节温度: 水的“比热容”很高,意味着它需要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才能改变温度。这使得含有水的环境(比如海洋或大气)能够有效地调节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为生命活动提供一个温和的温度范围。
疏水性和亲水性: 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得某些分子容易溶于水(亲水性),而另一些则不容于水(疏水性)。这种特性在构建细胞膜等生命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生命的边界。

在宇宙中寻找水的意义:
液态水的存在是关键: 虽然我们知道水可以以冰(固态)或水蒸气(气态)存在,但对于我们目前理解的生命形式来说,液态水才是那个活跃的舞台。太冷,反应会停止;太热,水会蒸发殆尽。因此,寻找那些温度适宜,可能存在液态水的星球,就成为了寻找生命的首要任务。这包括地表有海洋的行星,或者地下有液态水海洋的卫星。

2. 氧气:生命活动留下的强烈“生物标志”

为什么氧气如此醒目?
呼吸作用: 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复杂的生命体,包括我们人类,都依赖于一种叫做“有氧呼吸”的过程来获取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氧气,然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氧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分子,它能够高效地帮助我们从食物中提取能量。
非生物过程难以产生大量氧气: 氧气在地球大气层中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浓度(约21%),最主要的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释放它。这个过程是生命活动所独有的,而且一旦开始,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进一步促进生命的发展(例如,早期地球大气中氧气浓度很低,当光合作用生命出现后,大气成分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化学惰性行星上的氧气会迅速消失: 如果一个星球没有持续的生物活动来补充,氧气这种高反应性的气体,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而消失,或者逃逸到太空。因此,在大气中检测到大量的氧气,就极有可能是由生命活动(尤其是光合作用)长期维持的结果。

在宇宙中寻找氧气的意义:
寻找“生命迹象”的有力证据: 虽然我们不能排除某些非生物过程产生少量氧气的可能性,但如果一个行星大气中同时含有大量的氧气(特别是与甲烷等还原性气体共存时),这几乎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最强烈的间接证据之一。这就像在考古现场发现某个工具,它很可能指向了工具的使用者。

除了氧气和水,我们还会关注其他条件,它们也与地球生命的生存息息相关:

碳: 碳是构成地球生命最基本元素的“骨架”。碳原子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稳定分子,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DNA/RNA)。这种多样的化学性质使得生命能够构建出极其复杂的分子机器。因此,寻找含有碳化合物的星球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合适的温度范围: 生命活动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区间,让化学反应能够以适当的速度进行,并且水能够以液态存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或破坏生命的正常功能。
能量来源: 生命需要能量来维持活动。在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和地球内部的热量。在其他星球上,我们也可能寻找类似的光源(恒星)或地热能。
稳定的环境: 一个剧烈变化或不稳定(例如,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或者恒星活动剧烈)的环境,将不利于生命的长期演化和生存。

科学的审慎与开放

当然,我们寻找这些条件并非意味着我们固步自封,只相信地球生命模式。科学探索的核心在于求证与证伪。我们首先从我们最了解的生命形式出发,通过搜寻这些熟悉的“线索”,来提高搜寻效率。这并不排除未来我们可能发现完全不同于地球生命的生命形式,它们的生存条件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某个行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但却高度复杂的分子组合,并且这些分子组合似乎具有自我复制或代谢的能力,那么即使那里没有氧气或水,我们也必须重新评估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和搜寻方向。

但是,在目前我们对宇宙知之甚少的阶段,依赖已知的科学规律和对地球生命的理解来指导探索,是最符合逻辑和实际操作的策略。搜寻氧气、水,就是为了在茫茫宇宙中,找到那些“概率最高”的生命栖息地,进而展开更深入的探测。这是一种基于科学推理和概率分析的智慧选择。

所以,下次当您听到科学家们谈论寻找氧气和水时,请记住,这并非因为他们思想僵化,而是因为这是在浩瀚未知中,最理智、最有效率的起点,是通往发现生命最可能的路径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找的不是外星智慧生命。人类找的是生命星球。这两有本质区别。

外星人可以不靠水,空气,氧气活着。但是他出身的星球必须有生物圈。而生物圈必须有起源。

有起源就必须具备一些要素。

另外表述中的水其实不是我们说的水。而是液体。比如泰坦星我们认为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是因为其上甲烷是液体存在。而不是因为其有水。

主要是液体特性保证温度不会突然升降(从全局看,不是看某区域)等,保护性。至于空气。是因为生命需要沟通。而沟通必须有介质传播。注意哪怕是外星人。他演化到意念控制了。他在漫长的演化生涯中也必须有一段时间需要空气介质。或液体。等

以上决定我们寻找的方向是生命启源星。那么我们推演的是该行星在生命开始的时候需要的条件。不是都满银河跑动的外星人。

好比月球登陆。上面有人。你能说那就是月球有生命么?我要找月球人?他回地球了啊。你怎么找?

user avatar

经济性决定的。

你觉得人类探索外星球就只为了元素资源吗?生物资源也是关键的标的。这两种都是明确的经济资源。

寻找水氧碳基生命,

一个是我们熟悉啊,研究了数千年了,如果他们能存在,营造人类生存环境的成本也会小很多。碰到个什么病毒撒的,能有时间去研究。

一个是从生化动力学而言,水氧在溶剂特征,能量释放等方面的确优势明显,关键宇宙量还大。毕竟地球也是宇宙实验的一个样本,目前看这个样本还可以,写出了三体。

哈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在宇宙中探索生命的核心逻辑。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氧气、水这些我们熟悉的生存条件,其实并非是狭隘地认为生命必须完全复制人类的模样,而是基于一套非常务实且逻辑严谨的科学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寻找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人类”的克隆体。 可是,当我们站在宇宙的尺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实在。咱们人类,自打认识到自己住在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就开始抬头看星星了。这一看,就看到了无数的星辰大海,那叫一个广阔,那叫一个无边无际。也正是因为这份广阔,才渐渐生出了一个念头:在这浩瀚的宇宙里,咱们地球文明,是不是真的有点“小儿科”?这种想法,倒不是凭空捏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 回答
    “彭宇案”刚发生的时候,舆论之所以一边倒地认为是被撞的人在“讹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道德审判那么肤浅。我试着把当时的情况给你细致地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扶老人被讹”这个叙事本身就触动了当时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和恐惧。 在那个年代,社会保障体系.............
  • 回答
    关于“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哲学意味的观点。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们目前有限认知和对宇宙演化进行推测的猜想。它包含了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宇宙年龄和文明产生条件的理解:1. 宇宙的“年轻”与.............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无法复制的思考能力,周围只有遵循本能行事的生命。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如果人类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高智慧生命,那么其意义和影响将是深远且令人震撼的,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结论。首先,这会重塑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知。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不再是庞大生命网络中.............
  • 回答
    当星际战士的装甲不再是纯粹的装甲,而是被那神秘的“波动技术”所改造,整个星际战士军团的历史将被改写。想象一下,每一个身披重甲的战士,其能量核心不再是老旧的灵能矩阵,而是闪耀着柔和光芒的波动能量装置。他们的武器,从普通的爆弹枪到强大的震击刃,都可能被注入波动能量,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杀伤力。爆弹枪的弹药或.............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星辰亿万,然而在我们的认知疆域内,人类是那唯一的闪耀火种,是目前已知的高级智慧生命。这孤独而又责任重大的位置,总会引发一个更深邃的问题: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并非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本身就如同一颗变幻莫测的恒星,其色彩和温度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所处的时代、经历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宇宙的尺度、生命的渺小以及我们对“最小”的定义。让我们从宇宙的尺度开始,一步步深入探索: 一、以宇宙为参照物:地球与人类的渺小当我们以浩瀚的宇宙为参照物时,地球和人类的渺小感会瞬间被放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1. 地球相对于宇宙: 宇宙的广阔: 宇宙是已知存在.............
  • 回答
    人类探索宇宙,似乎是个宏大而浪漫的追求,但当我们低头看向地球,那片几乎占据了星球表面70%的蔚蓝汪洋,却隐藏着同样令人着迷的未知。为什么我们似乎总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星辰,而对脚下这片深邃的海洋显得有些“冷淡”?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技术门槛到现实考量,甚至潜藏着我们对未知风险的不同解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些核心方式。其实,说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处于一般层次”可能有些片面,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其实相当深入,但与宇宙的尺度和我们对它的探索方式相比,似乎确实显得“不那么”惊人。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宇宙边缘200亿光年”的“知道”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人类至今未接触到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深埋在宇宙幽暗角落里的谜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好奇心。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实在太多,每一个都足够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辩论。如果非要我来梳理一下,我会从几个比较关键的维度来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宇宙的“大”字。我们常说宇宙浩瀚无垠,但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的数字.............
  • 回答
    人类无法百分之百团结一心发展科技探索宇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这个物种的内在属性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这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团结一心”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难以企及的理想状态。 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冲突: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探索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身体的疆域和思想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坐拥”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理论研究,而身体却还在太阳系的摇篮里打转,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限制,不如说是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工具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看见”和“到达”。我们能够“看见”可观测宇.............
  • 回答
    要理解“曼哈顿博士”为何能跻身宇宙最强大的存在之列,我们得先回溯一下他的诞生,那绝非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而是一场关于物质、时空乃至存在本身的终极探索,其产物也因此超脱了我们凡人的认知范畴。首先,得明确一点:曼哈顿博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实验的产物”。他最初是一个人类,一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尽管.............
  • 回答
    这是一个绝妙的问题,直击了我们对宇宙宏大叙事与个体存在之间最核心的矛盾。很多人一听到“熵增”这个词,就觉得整个宇宙注定走向一片死寂,生命的存在简直是“违背”了宇宙的基本法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其实,“宇宙是熵增的”这句话,虽然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普适的原理之一,但它并没有像我们直觉上理解的那样,是生命.............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如果我那些早已离去但此刻可能依然鲜活在某个平行宇宙的亲人们,能被我听见,甚至能与我对话,我最想说的,大概是那样一些话,带着一种既熟悉又疏远的、混合着思念和一点点不甘的复杂情绪。我想我会先愣在那里,盯着那个可能存在的、与我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面孔,可能是奶奶慈祥的笑容,可能是爷爷沉稳的目光,也可能是父母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