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个应该是亚音速以下速度。超音速和空气阻力什么关系呢?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而且涉及到的空气动力学知识相当有趣。你提到的“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确实是我们在亚音速(也就是速度远低于音速)情况下讨论空气阻力时最常见的模型。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顺便深入看看当速度接近甚至超过音速时,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亚音速:熟悉的“平方关系”

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开汽车、骑自行车,或者一些低速飞行的飞机,空气阻力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个描述是相当准确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骑自行车加速时,迎面吹来的风越来越大,你感觉到的阻力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不是线性的增加,而是那种“越来越费劲”的感觉。

这种关系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空气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压差阻力(Form Drag): 当物体在空气中移动时,它会迫使空气绕过自身。在物体的前方,空气受到挤压,压力升高;在物体后方,由于空气流速减慢,甚至可能形成涡流(vortex),导致低压区域。这种前后压力差就形成了压差阻力。物体表面形状越不流线,流体越容易在后方分离形成涡流,压差阻力就越大。速度越快,空气流过物体时的能量越大,对空气扰动也越大,产生的压力差自然也更大。

2. 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 物体表面和流动的空气之间存在黏性(viscosity),就像在光滑表面上抹了一层油,空气在物体表面滑动时也会产生摩擦。这种摩擦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积上。速度越快,空气流动的速度梯度就越大,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剧烈,摩擦力也就越大。

在亚音速范围内,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都与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所以,整体的空气阻力(我们通常称之为“总阻力”)也就被简化为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F_D propto v^2$

这里的 $F_D$ 是空气阻力, $v$ 是速度。这种关系也体现在我们常看到的阻力公式中:

$F_D = frac{1}{2} ho v^2 C_D A$

其中:
$ ho$ (rho) 是空气密度。
$v$ 是速度。
$C_D$ 是阻力系数,它取决于物体的形状、表面光滑度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但在亚音速时,它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
$A$ 是参考面积(通常是物体迎风面的面积)。

你看,速度 $v$ 就是平方项。

进入超音速领域:情况开始变得复杂了

但一旦速度开始接近音速,尤其是进入超音速(速度大于音速)后,空气的行为就变得非常不一样了。亚音速模型中的“平稳绕流”概念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瞬态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音速”这个概念。音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本质上是空气介质的压力波。当物体移动的速度低于音速时,它周围的空气分子有机会“提前知道”物体要来了,并调整自己的流动方向,使空气相对平缓地绕过物体。

然而,当物体速度接近或超过音速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物体移动的速度比它自身产生的压力波(声音)传播的速度还要快。这意味着物体会在它前面“制造”出一系列压缩波,这些压缩波无法在物体前面扩散开,而是不断累积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或几个激波(Shock Waves)。

超音速下的空气阻力特点:

1. 激波阻力(Wave Drag)的出现与主导: 这是超音速下最显著的阻力来源,也是亚音速模型完全无法解释的。激波是一种突变的、不连续的压缩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空气的压力、温度和密度会急剧升高,速度也会从超音速骤降到亚音速(或者较低的超音速)。

想象一下,当一个物体以超音速运动时,它就像在空气中硬生生“撕开”了一个通道。这个通道的边界就是激波。激波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物体本身的动能,从而转化为阻力。

形状的影响巨大: 激波的强度和形状与物体的头部形状密切相关。尖锐的头部(如箭头的尖端)能产生相对较弱、分散的激波,而钝的头部则会产生强大、集中的激波,导致更高的阻力。这就是为什么超音速飞机(如战斗机、导弹)的头部通常都设计成非常尖锐的。
阻力系数剧增: 在进入超音速区域时,由于激波的产生,物体的阻力系数会突然大幅增加。你可以理解为,物体突然“变胖”了,对空气的扰动剧增。

2. 速度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平方: 在超音速下,激波阻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速度平方关系。虽然速度的增加仍然会导致激波更强、更密集,从而增加阻力,但这种增加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Mach数(马赫数,物体速度与音速之比)是描述超音速流动特性的关键参数。在不同的Mach数范围内,激波阻力的变化方式是不同的。

跨音速区域(Transonic Region, Ma ≈ 0.8 1.2): 这是最棘手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物体的一部分可能处于亚音速,另一部分可能处于超音速,并且激波的形成和移动非常复杂。这个区域的阻力通常会达到一个峰值,也称为“音障”。
高超音速区域(Hypersonic Region, Ma > 5): 在非常高的Mach数下,空气的黏性效应开始变得不容忽视,同时空气本身也可能发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这些都会使阻力的计算更加复杂。

3. 摩擦阻力变化: 虽然激波阻力在超音速下占据主导地位,但摩擦阻力仍然存在。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流速加快,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但它通常不像激波阻力那样“爆炸性”地增长。另外,高温也会影响空气的黏性,进而影响摩擦阻力。

4. 空气密度效应: 在超音速飞行中,尤其是高速高空飞行,空气密度会显著降低。根据公式 $F_D = frac{1}{2} ho v^2 C_D A$,密度 $ ho$ 的降低会减小阻力。然而,这个效应往往被激波阻力不成比例的增加所抵消。

总结一下,超音速和空气阻力的关系:

当速度进入超音速领域,空气阻力不再仅仅遵循亚音速的“速度平方”规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激波阻力(Wave Drag)的产生并成为主导。 这是由于物体移动速度超过了它产生压力波的速度,导致空气以不连续的激波形式被压缩。
阻力系数($C_D$)会发生剧烈变化,尤其是在跨音速区域。 物体在超音速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与亚音速时截然不同。
阻力与速度的关系变得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平方关系。 随着速度增加,激波会更强,阻力会大幅度增长,但具体的增长方式与Mach数和物体形状密切相关。

所以,亚音速的“速度平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它在超音速领域就远远不够用了。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是一个研究复杂流动现象的领域,需要更高级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描述。

希望我讲得足够细致,并且没有让它听起来像是一篇冰冷的报告。这确实是物理世界里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气阻力公式是F=0.5ρV^2*Cd,这里面的Cd是阻力系数。对于大多数飞机来说,当马赫数低于0.6,和马赫数高于1.3的情况下,Cd随着速度的变化都不太大,换句话说,这两种情况分别单独拿出来讨论,都可以认为阻力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只不过在0.6~1.3之间这一段,因为Cd本身变化太剧烈,所以就不能这么认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