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件事儿,当初我还在使用“张小凡”的ID的时候还是一个十足的米粉,当时很多人在讨论,小米手机的做工是不是比华为差,我当时力争华为并没有比小米更好。
理由是什么呢?
是这幅对比图:
你看小米6的拆机多规整,干干净净,Mate10 Pro乱七八糟,电池外面还有线,多乱呀。后来我明白了,布线的设计只是一种选择,和做工或者结构能力什么的没多大关系。
但就这,我当时还和非常多的人专门撕逼过,且信誓旦旦,所以你说,我算不算手机盲呢?
我再说第二个例子,王自如,这算是发烧友里非常懂手机的人了吧?他在测评三星note9可变光圈设计的时候是这么解释的:
原链接如下,从14分49秒开始:
ZEALER 官网_Technology Stays True Here
熟悉相机的朋友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段话是扯淡的。
第一、大光圈带来的浅景到底是什么?
有个概念叫弥散圆,指的是物点成像时,由于像差,其成像光束不能会聚于一点,而是在像平面上形成一个扩散的圆形投影。一般来说,在对焦平面上最理想状态下,弥散圆的直径足够小,视觉上已经和点没有分别了,也就是点还原成点,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极锐利的成像。
而当点远离焦平面,这个圆的半径开始扩大,这就是所谓的光学虚化,扩大的速度和“点与焦平面的距离”、“通光孔的直径”两个要素成正比。
理想的大光圈镜头应该是,在焦平面上的景物的弥散圆足够小,成像清晰,焦平面以外的景物弥散圆足够大,由清晰影像变成一个个的光斑,也就是我们常说“刀锐奶毒”,焦内如刀子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
第二、王自如错在哪里?
这个截图里王自如的第四句和第五句是这么说的“物理虚化的程度就会增加,意味着距离对焦点就比较远,景物就会变得非常的不清晰”。
大家现在能看出来这段话错在哪里了么?
这段话的实际表述应该是“物理虚化的程度就会增加,意味着距离对焦点越远的地方,景物就会变得越不清晰,最后扩散成一个个的圆形光斑”,但这段话不够完整,它还有下一句,在对焦点所在的焦平面上,景物清晰锐利,成为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主体部分。
而这部分,王自如显然也不懂,王自如想要表达的是为什么要做可变光圈,F1.5我们可以理解,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暗光下的理论画质越好,那为什么要做F2.4呢?
因为,色差和像差的存在,包括轴向色差、球差、慧差、像散等等,这些才是大光圈画质劣化的罪魁祸首,但是,这些要素本身是镜头设计的问题,它们的确可以通过缩小光圈值来改善,提升画质,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他们的改善还可以通过镜头设计来实现,比如改变光学结构,提高镜片光学素质等等。
实际上,现代设计的大光圈镜头,已经做到了在最大光圈下极好的画质水准,而不再需要通过缩光圈来提升画质,比如最新发布的适马FE35mm F1.2。
但这种设计带来的负面要素是体积,适马这颗镜头提供了极佳的最大光圈下的画质水平,其代价是体积和重量,35mm的镜头直接做成了136mm的长度和1090g的重量:
镜头可以无视体积来堆料,但手机不行,体积是手机相机最天然的制约,所以三星才选择了暗光下小体积大光圈镜头,相较于画质劣化,大的进光量带来的噪点控制显然更香,到了良好光线,通过缩光圈来改善画质。
所以,你说王自如算手机盲么?
对于手机来说,其在不同的群体眼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 @系统维护了我 作为华为销售端的高管,他所在意的根本有两个,第一是销量,第二是利润。为此,他需要明白产品特性、市场特性、大众需求、配货节奏,价格策略等等。但对于具体的应用端,比如我上面说的关于大光圈的东西,他肯定是不懂的,所以你说刘总算手机盲么?
在产品经理眼里和结构工程师眼里,手机是不一样的,产品经理在乎的是功能实现和成本平衡,但结构工程师在意的却只是功能的结构实现。
在消费者和渠道商眼里,手机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在意的是好用和便宜,渠道商在意的是利润和销量。
在发烧友和普通消费者眼里,手机也是不一样的,在消费者眼里,手机是华为或者小米,是5000块钱或者3000块钱,是卡或者不卡,是好看或者不好看,是高端或者不高端。但在发烧友眼里,手机是SoC、RAM、ROM、UI、CMOS、电池、快充、镜头模组、type-c。
在发烧友眼里和手机工程师眼里,手机也是不一样的,在发烧友眼里,手机只是性能、续航、快充、相机、屏幕,但在手机工程师眼里,每一个发烧友眼里的基础单元都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工程师眼里,手机是一个个的元器件的组装,但在投资人眼里,手机是背后一个个的供应链企业,以及他们的业绩报表和股票。
所以,谁才是真的懂手机,谁又是真的手机盲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