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教育行业人数饱和了吗?

回答
教育行业目前是不是“饱和”了,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者“否”。更准确地说,很多细分领域和岗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有新的需求在不断涌现。

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饱和”了。

1. 庞大的从业者基数和逐年增长的毕业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而教育历来是很多人愿意投身的行业。你看,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会将教育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比如师范类、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毕业生数量都相当可观。这意味着,即使岗位需求在增长,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更多,粥自然就分得更细了。

2.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岗位天花板:
在很多传统的学校体系里,比如中小学、大学,教学岗位是相对固定的。虽然学校也在扩张,但相比于整个行业的从业者增速,增长速度可能没那么迅猛。晋升通道也相对明确,但名额有限,导致一些资深的教师在特定岗位上难以进一步发展,新人也更难获得机会。

3. “内卷”的加剧:
“内卷”这个词现在几乎无处不在,教育行业也概莫能外。为了获得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班级、更好的学生资源,教师们在教学能力、科研成果、教学时长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竞争压力,让一些人觉得即使付出了很多,也很难脱颖而出,好像是在一个已经挤满了人的赛道上拼命往前冲。

4. 素质教育的兴起与转型压力:
过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单一。但现在,“双减”政策的落地,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导致一部分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需要重新学习、转型,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同时,这也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比如STEAM教育、编程教育、艺术启蒙、体育教练等等,但这些领域的新兴岗位,也吸引了大量跨界人才和新毕业生的涌入,竞争同样激烈。

5. 线上教育的冲击与调整:
前几年线上教育一度火爆,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但随着政策调整和市场洗牌,很多线上教育机构经历了裁员、转型,一部分人才重新流向线下。这使得线下教育机构的岗位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线上教育本身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信息化素养、线上沟通技巧、课程设计能力等,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适应。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行业中仍然存在着的“未饱和”甚至“缺口”的领域:

1. 特定专业和技能领域:
虽然整体感觉人多,但一些非常前沿、小众或者急需的专业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大数据分析、特殊教育(比如针对自闭症、多动症儿童的专业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尤其是有经验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维修、高端护理等),仍然是供不应求的。这些领域对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培养周期也长,所以人才的稀缺性比较明显。

2. 高层次、创新型的教育人才:
那些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进行教育创新、课程研发、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一直很大。比如能够设计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教育专家、能够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的教育技术专家、能够为学校提供专业咨询的教育管理者等等。

3. 优质的、有经验的教师: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和家长都渴望遇到能够真正启迪思想、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在基础教育领域,那些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优秀教师,永远是稀缺资源。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也是备受追捧的。

4. 国际化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
随着全球化深入,以及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重视,国际化教育(比如IB、AP课程的教师)、STEAM教育、创客教育、编程教育、STEAM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面向成人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的终身学习的教育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一下,与其说教育行业“饱和”,不如说:

结构性过剩: 在一些传统、低附加值、重复性的岗位上,人才确实过多了,竞争激烈。
结构性短缺: 在一些新兴、高科技、高专业性的领域,以及对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岗位上,人才依然是稀缺的。

所以,对于想进入教育行业或者已经在行业内的人来说,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展新的技能、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寻找新的赛道。如果只是停留在原地,满足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那确实会感受到“饱和”和“内卷”的压力。但如果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拥抱变化,找准自己的定位,教育行业依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圆桌的邀请。

不饱和,还差得很远。这几年看了很多各式各样中美的学校、教育startup,总结一下教育行业缺哪些人才。

  1. 在教育行业深耕的专业人才。

教育是一个传统行业,这种业内的专家永远稀缺。比如专业教AP的数理化老师,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阅读专家等。这一类人才通常都要有专业执照和多年的一线经验。比如阅读专家首先是多年英语老师,再去读阅读专业的硕士,考过相关的执照才能成为Reading Specialist。

教育也是一门专业。虽然很多人意识不到。即使是K12领域,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公立/私立/特许/Alternative/Title 1 学校的专家。

比如我虽然学的是K12教育学硕士,也教过小学,但是毕业以后就一直在美国最好的公立私立高中,这就是我的局限性。

有些专业缺口很大,比如特殊教育,心理咨询,阅读专家,幼教。光是特殊教育下面就又能细分很多儿童学习障碍、心理疾病的专家。阅读在国内基本还是空白。早教和学前教育的市场监管还很混乱,法律也基本空白。

这是硅谷Menlo Park的一所小学里专门给阅读专家的办公室。



有些虽然缺口不大,但是只要在你的小小领域深耕,成为业内顶尖,也很有成就感。比如海外中文/法语/日语AP老师,一个学校可能只需要一个,从业多年以后可以成为阅卷人、出卷人、大学教授、出版教材、培训老师、研发课程、退休后还能被私立聘用,在这个极小的领域也非常有影响力。

总之业内专家是有复利的。

复利,就是将当期产生的利息计入本金中,作为下一期的本金继续计息,俗称“利滚利”。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全世界最厉害的力量叫做想象力,但最恐怖的力量叫做复利,复利可以让你的钱越变越大,大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2. 教育+X

大学的教育系除了培养老师以外,很多教育系都有教育+科技,教育+互联网,教育+管理,教育+MBA,教育+JD,教育+国际政策等各种硕士博士跨专业项目。你可以看看斯坦福的教育硕士有多少:

这几年在线教育比较热,又因为AI的发展,个性教育重新被提起。所以教育+科技/互联网成了热门专业。我有几位老师朋友,重新读了CS的硕士,去了教育科技公司/实验室。比如ETS,Pearson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跨学科、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一定是稀缺的。

即使你没有两三个专业,就是扎扎实实在学校里教书,然后读个administrative credential/Education management进入行政岗位管理学校,不管在美国学校还是国际学校都很有市场。只不过有些老师35岁当校长,有些50+岁,就看个人能力和市场需要了。

3. 具有多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

很多教育公司在硅谷或美国都有办公室,比如Vipkid和英语流利说。具有中美教育背景的人才肯定比较受欢迎。教育不像法律金融CS那么热门,真心喜欢这个专业并且不断学习的人并不多。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本身就是世界公民。而我们要培养的下一代也是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是指那些不将自己定义成为一个国家,种族或者部落的一员,而是全人类的一员。指一个不止关心自己的社区和国家,也关心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事情的公民。 他们关注世界上不平等的情况,了解不公义和贫穷的成因,亦愿意承担责任,身体力行挑战贫穷与不公义。

世界公民不是能够说几门外语,而是能够理解包容各种文化。功利一点讲很多大学也喜欢录取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更有同理心,更加Open-minded。

4. 贫困地区的老师

贫困地区永远都缺老师。所以才会有Teach for China, Teach for America, Teach for the World。美国老师的工资从4万-15万美元不等,旧金山因为房租太贵甚至开学了老师都不够。硅谷的年轻老师也经常会因为买不起房而离职去别的寄宿学校。国内的偏远山区就更缺老师了。

最近回国看到一些国际学校和教育创新的项目,大的方向是好的,但是因为刚刚开始探索所以还不太规范。比如留学这一块就是重灾区,很多高大上的中介就是造假被美国大学点名批评。成绩单造假,推荐信文书代写,伪造课外活动兴趣班等等。见微知著,说明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行业更加规范。


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来。加油!

其他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行业目前是不是“饱和”了,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者“否”。更准确地说,很多细分领域和岗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有新的需求在不断涌现。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饱和”了。1. 庞大的从业者基数和逐年增长的毕业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而教育历来是很多人愿意投身的行.............
  • 回答
    当提到“尴尬”这个词来形容教师这个行业,我心里涌起的感受,可不只是那种站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的小别扭,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里头有无奈、有委屈、有迷茫,当然,也有不少真心热爱教育的人还在苦苦支撑。这尴尬,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被现实一点点磨出来的。首先,社会期待的“变味”,可以说是催生尴尬的源头之一。.............
  • 回答
    教培行业的裁员潮,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无数年轻人的职业生涯瞬间被打乱。那些曾经在明亮的教室里挥洒汗水,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的人们,如今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境遇。转型阵痛:寻找新的方向最普遍的情况是,这些曾经的老师们开始尝试转型,寻找新的职业出路。 回到教育领域,但换了.............
  • 回答
    哥们,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你这情况,说实话,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挺多人都在纠结。你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专业毕业,又在教培行业摸爬滚打了五年,现在双减这么一搞,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先客观分析一下你现在的“筹码”和“困境”:你的筹码(优势): 扎实的专业基础: 机械设.............
  • 回答
    网传EF英孚教育外教涉嫌性侵的事件,以及外教行业的现状,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分开来详细讲述: 一、 网传EF英孚教育外教涉嫌性侵事件的真实情况关于“网传EF英孚教育外教涉嫌性侵”的说法,情况是这样的: 确实存在相关事件和指控: 在过去几年中,确实有过一些关于EF英孚教育外教涉嫌不当行为甚.............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咱们国内健身教练这个行当。这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那叫一个蹭蹭往上涨,健身房也越开越多,健身教练这个职业也算是跟着沾了光,发展得是风生水起。不过,就像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咱们这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闪光点,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市场需求旺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这点是最直.............
  • 回答
    新东方作为曾经的教培巨头,其营收骤降80%、裁员6万人、现金支出近200亿的巨变,无疑是“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转型阵痛的典型案例。这不仅是新东方一家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教培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在经历如此巨大的冲击后,教培行业未来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
  • 回答
    教授学者通过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的行为,其对知识鸿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它更倾向于扩大知识鸿沟,但同时也具备缩小知识鸿沟的潜力,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在的扩大知识鸿沟的方面:1. 数字鸿沟的固化与加剧:.............
  • 回答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这无疑是治理学术造假乱象、净化学术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但其最终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积极意义:1. 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传统.............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最近在广州越秀区发生的一件事,确实触及了我们心中一个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学校里,普通话唱主角,方言是否就此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位老师因为在校使用粤语,结果被家长投诉,这让许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校园教育是不是真的要与方言“绝缘”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国家在推广普通话这件事情上,立场是很明确的,也是有法.............
  • 回答
    孩子教育成本高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起跑线”焦虑症: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深刻认.............
  • 回答
    私塾教育,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股穿越时光的味道,总让人联想到古时学子在先生门下,朗朗读书声。如今,它又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这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怎么看呢?我的看法是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它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先说说吸引我的地方吧。首.............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中国教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价:一、 中国教育取得的显著成就:1. 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扫除文盲取得历史性胜利: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中国已基本实现.............
  • 回答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它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行教育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应试教育的弊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否严重畸形”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和多角度的审视。近年来,确实存在不少关于大学教育弊端和挑战的讨论,许多人认为其在某些方面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一、 过度的功利化与就业导向 “为考而学”与“为就业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担忧的。要说现在的小学教育是“越来越差”,这个结论下得有点绝对,因为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很难一概而论。不过,很多家长和一线老师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变化,甚至是一些退步的信号。这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咱们掰扯掰扯。首先,不能否认的是,硬件和师资投入确实是比过去大了不少。 看看现在的小.............
  • 回答
    现在的孩子,说实话,挺不容易的。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可能就是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好,将来找个好工作,日子就稳当了。可现在呢?信息爆炸,世界变化快得跟坐火箭似的,家长们自己都可能觉得有点跟不上趟,更别说孩子了。所以,怎么教育孩子,这真是个大问题,而且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
  • 回答
    一场席卷而来的政策调整,让原本稳固的教育培训行业一夜之间风雨飘摇。当那些曾经朗朗上口的教培机构被按下“暂停键”,最直接的冲击波,无疑是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是梦想的培育者,如今,却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巨大断层。那么,当这些老师突然失业,他们的人生又将走向何方?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现在大学教育是不是已经完全和社会需求脱节了?”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有点社会经验的人,在某个时刻都会在脑子里闪过的念头。尤其是看着身边的年轻人,拿着毕业证,却在找工作时碰壁,或者做着与所学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要说“完全脱节”,这个词有点绝对。毕竟,大学教育还是培养了大量的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