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破碎之后,百业俱废,唯有消费贷一路狂飙,行业霸主武富士冲刺着上市,并喊出放贷万亿的豪言。
1992年,泡沫破碎隔年,武富士在东京西新宿地铁站边,建了新的总部大楼。
摩登大厦底部,修有钱币状圆孔,圆孔上是连天玻璃幕墙。武井保雄站在幕墙后俯视,众生皆如蝼蚁。
他也曾是蝼蚁一员。武井保雄出身日本琦玉县,母亲是杂货店店主。中学毕业后,他卖过窗框,贩过假酒,当过弹子房小弟,最后在东京黑市倒卖大米。
1966年,他用倒卖大米所得,在东京板桥开了间小公司。公司只有12平米,但他豪情满怀。
马蹄声像闷雷般从远方传来。东京奥运会刚结束两年,日本电视24小时轮播已持续三年,《时代》封面上日本券商正骑火箭飞天,饭店餐巾纸上印满高利贷广告。
武井保雄做起高利贷生意,他放贷目标锁定家庭主妇,“女人信用比男人好”。
他有独特辨识客户方法,每天上午十点,他会游荡高档小区,观察哪家主妇晾出干净衣服。
他还会挨家挨户敲门,以借厕所为由,观察各家卫生间。
“不能借给不打扫厨房、厕所的主妇,而要借给孩子穿着干净衣服的主妇。”
住在高档园区意味着收入稳定,讲究卫生牵连着阶层体面,武井保雄以此风控,放贷生意开始一路狂飙。
即便遇到拖欠,他也不在意。混迹黑市时,他早与黑帮关联。开公司后,他高薪聘请警届高层当作顾问。
他通吃黑白,左右逢源,曾直言:右翼怕黑帮,黑帮怕警察,警察听命右翼,三者利用得当,万事可成。
帝国在阴影中铺开。1974年,武井保雄将公司更名为武富士,外号日元商店,意思日元在这里是商品。
那是一个追钱又撒钱的年代,人人都信暴富神话,都敢透支未来,日本银行领导放话:从现在起转变思维,过去你们增加储蓄,现在请拼命贷款。
无数普通人的梦境,叠成了潮水,摩天大楼淹没其中,像一个个孤单的岛屿。岛屿上,日本全民创业,能提供贷款的武井保雄被捧为罗宾逊式的好汉。
武井保雄看得很清楚,人们爱他,只是因为他有钱,他最爱和友人说:
“如果留下很多钱,后人就会认为那个人多么伟大。”
八十年代,日本消费贷增速高过GDP增速,银行员工背上一年放贷一亿的KPI,刹那主义流行全国,通俗说就是及时行乐。
那一代年轻人爱说:消费即美德。
斐济和巴厘岛上,到处是等拍婚纱照的日本人;纽约第五大道店内,挤满了日本海淘客,他们一年消费了全球70%奢侈品。
1990年,泡沫开始破碎,但日本国民仍惯性向前,消费贷支撑起坍塌的繁华。
1991年,武富士在全日本播放电视广告,12位穿着紧身黑衣的窈窕女郎,跳起爵士舞,舞姿中还有过往的纸醉金迷。
两年后,武富士放贷总额突破1兆日元,公司成为行业代名词,而武井保雄成全国纳税第一人。
武富士在街边放了许多台无人签约机,贷款和取款一样简单,只需在线填表格,对着摄像头完成问询即可。
那些无人签约机浸泡在黑沉夜色中,偶尔屏幕会亮起,代言女星细川直美唱道:
我最喜欢闪耀的你。
武富士的一天,从员工向武井保雄照片鞠躬开始。
武井保雄强令全国所有门店,都挂上他的照片,员工上下班要向照片行礼,并大声背诵他的名言警句。
公司成为日本第一后,他招聘了七名社长,号称七大金刚,但人们都知道武富士依旧由他统治。
他喜欢人们喊他爸爸,而且那些年,有些员工喊得也真心实意:
当时很多社员都说他像父亲一样对我们,我们一定要为了父亲而努力工作。
他崇尚加班,鼓励周末办公,但反感给加班费,一度拖欠加班费35亿日元,被告上法庭才结清。
他带队团建,会怒斥酒里兑水,带高管去银座,要力争半价才得意,母亲葬礼上,他给送礼金的员工回礼,回的是公司纪念品,价值300日元的手表。
成为顶级富豪后,媒体开始聚焦他的出格言行。他极度迷信,常问算命师发展策略,桌上摆着日本六曜历,每天要按吉凶安排工作。
他唱歌五音不全,但热衷拉明星演唱,比如曾拉男星合唱《北国之春》。
当然,报道最多的还是他的财富,那些奢华生活让他成为全民偶像。
八十年代,武井保雄花费80亿日元,在东京西郊修建别墅。豪宅占地1840平方米,一根柱子便值300万。
别墅温水游泳池边,总是名流云集,一层客厅内,天价洋酒随意摆放一地。
每月,他要乘防弹奔驰,去两次山梨县高尔夫球场,当越来越多日本人藏起高尔夫杆时,他击飞的白球正飞越山峦。
在大时代惊梦的日本人,艳羡地望着云上的武井保雄,却常常忽视云下的灰暗。
泡沫破碎后,日本失业率激增至4.5%,即便找到工作,收入也滞缓不前。1991年到2000年,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
失去十年间,日本个人消费占GDP比重超一半,难止欲望和停滞收入之间,拉扯出巨大的空白,消费贷成为填充物。
同时,坏账比例也随之攀升。武富士催收电话中,开始出现卖血、卖肾、卖眼球字眼。许多人为躲债出走,流浪街头。
那几年,东京地铁JR中央线,一度成为最热门自杀地点,车厢里沉默的人们在晃荡中急停,便知又有人跳轨了。
在日本经济坠入谷底时,消费贷却迎来巅峰。1998年12月2日,武富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第二年,福布斯富豪榜上,69岁的武井保雄,压过孙正义,成为全日本首富。
上市之初,便有传言称,武富士将未公开股票卖给了银行局长、关税局长、议员和媒体专家,以此交织灰色网络。
灰影中,武富士早已是庞然大物,2001年,武富士拥有1900家分公司,员工15000人,等待收息贷款有1兆7000亿日元。
武井保雄志得意满,《日经商务》采访他,他说:经营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家却没成功呢?
然而风光之余,武富士的命运却悄悄扭转。
2002年,一名56岁出租车司机,在武富士借贷超1000万日元,最终闯入武富士分店,洒汽油放火。
大火最终烧死5人,烧伤4人,轰动日本。
媒体深挖纵火案,推出后续报道《武富士残酷物语》,讲述失控杠杆架起的残酷世界。
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给这一代人起了名字“饱食穷民”,不为温饱发愁,却债务缠身。他在书中说:
咱们都生活在大量消费的社会之中,刺激欲望的宣传像洪水一样席卷着我们。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被卷入其中。
消费贷能扩大内需,作为工具并无过错,然而失控之后,却能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
那些年流行的漫画《暗金丑岛君》便以放贷为主题。
主角丑岛君同样放贷给主妇,他有句名言:钱可以借你,但你会进地狱的。
舆论旋涡中,武井保雄自乱阵脚,反而成为丑闻的主角。
2000起,武井保雄雇佣侦探,窃听财经记者,后续发展为窃听公司所有员工。此后,武富士又被爆出曾给警方送啤酒代金券。
2002年12月2日,武富士上市四周年纪念日,武井保雄被警方押上白色面包车。
6天后,武井保雄认罪,辞去董事长,最终被判三年监禁,缓刑四年。
对武富士而言,武井保雄的隐退,并非致命一击,真正终结在2006年到来。
2006年开年,日本最高法院规定,所有消费金融公司年利率必须在20%以内,且贷款额不得超过借贷者年收入三分之一。
同时,规定还要求,以前超收的利息,要退还给借贷者,仅此一项,武富士便要向约200万人,退还240亿美元。
骨牌轰隆倒下,当年夏天,《朝日新闻》带头,拒绝刊登高利贷广告。
2006年8月10日,武井保雄因肝衰竭去世,终年76岁。
葬礼上,日本名流悉数到场,但谈论更多的是“武富士可以抄底,是一块蛋糕”。
第二年,武富士收起了黑衣女郎广告,新版广告中多了“停止过度借用”、“正确使用贷款,不要忘记”等句子。
然而,一切已风云流转,日本消费信贷如被按下暂停键,一年之间,日本信贷公司数量从1.18万锐减至1926家。
梦潮退去,飘浮的蚂蚁回到地面钻入蚁巢,而挥舞杠杆的大亨,则成为第一批消失者。
弄潮儿再风光,终究要服从海水的意志。
2006年,被称为日本消费贷改革元年,那一年也是许多漫长故事的起点。
无未来透支的年轻一代,成为啃老的飞特族,蜗居的御宅族,以及佛系的食草族。而低迷的消费欲望,引发长达30年的消费通膨。
那些曾经心有狂潮的人,越跑越慢,越跑越沉,最后凝在时间的琥珀中。
2009年,武富士停止提供新贷款,资本市场上,国际评级机构将其信用调为垃圾级。
2010年9月,武富士申请破产,一个月后摘牌退市。两年后,那座修有钱币孔洞的摩天大厦,启动拆迁。
而今,有关武富士的所有痕迹,只余一条电话热线,等着曾经的借贷人打电话去拿多交的利息。
那一片灰影中的帝国,残墟隐去,只剩最后的铃声。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真实故事,一个老板回忆80年代,土法上马搞小化工,好不容易拿到一个订单,挺简单的技术流程,产品质量就是不稳定,没法保证供货。走投无路,他只能去问当初帮自己搭建生产线的国企技术员。
那个技术员微微一笑,说就知道你还得来找我,给我1000块,告诉你诀窍。当时工程师的平均月薪几十块,1000元是天文数字,差不多是老板能筹到的资金上限,但他一咬牙拿出来了。技术员告诉他某个程序不要用水,要用盐水。
回去一试,果然应验,原来当初人家讲技术的时候就留了一手。全家人,包括这个老板都破口大骂技术员心黑。骂着骂着,这老板平静了,对家人说:
别骂了,首先人家没骗我,加了盐就管用;其次,对咱们来说,这技术的价值超过1000块,人家该拿这个钱!
后来老板生意做的很大,从来不怨恨当年那个抽空他流动资金的技术员,反而感谢人家教自己做人。这是一个懂得尊重市场的老板,而且在市场规律未被广泛认同的时候,就记住了不要对市场发脾气,不要根据(任何一方的)成本来设定价格。而且,只要自己还能赚钱,就不要抱怨合作伙伴的利润有多离谱。
(后续故事和细节补充看评论区啊)
齐桓公问管子,如何制服衡山国。管子回答:公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赵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齐桓公答应此事,马上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械器,燕国、秦国和赵国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齐国又派隰朋去赵国购买粮食,隰朋在赵国用15的价钱买入,即以50的价钱卖出。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降。
还有“买鹿制楚”、“服帛降鲁梁等等
重要的是,这特喵的是公元前700年前的东西!
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啊,治理出来的叫窝囊宋,是被200万人的西夏吊着打的窝囊宋啊···是一群鸵鸟啊,是我虽然打不过蛮夷,让蛮夷进来强奸家里的女人了,但是我可以让女人殉节自杀啊,这样我就可以继续把头埋进沙子里了啊,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凭吊几个殉国的大臣,哭泣几个殉国的妓女,就仿佛啥都做了一样,就没事儿啦···
老老实实半部《管子》治天下,比什么都好使啊····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然后什么都不会,不懂孔孟之道的浑身腥臊的蛮夷杀了进了,对孔孟之道无比了解四书五经滚瓜烂熟的儒家大师们立刻像狗一样去跪舔了
所以啊,儒家好吗?好啊,但是你不用学,你只要是蛮夷,这精通儒家的大师们就自动过来跪舔你啦···
第一, 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管仲劝说齐桓公穿用绨料做的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穿用绨料做的衣服。齐国开始流行这种用绨料做的衣服,所有百姓都穿绨服。齐国的绨价格大涨,真是市场经济啊!鲁和梁的商人把运到齐国去卖高价,鲁梁两国的国军要求所有百姓都织绨,鲁梁两国的GDP大量增长,财政收入大量增长,出口大量增长。所有百姓都织绨,放弃了农业生产,发财了,国家兴盛了,粮食可以买来了。这个想法跟现代那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一样。管仲看到时机成熟了,就劝说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许百姓穿绨,还闭关锁国不许进口绨。也不许出口粮食给鲁梁两国,鲁梁两国不长时间就开始挨饿了,有钱也买不到很多粮食,粮食价格大涨,由于长时间不搞农业生产,土地都荒了,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农业生产,在饥饿难耐下不得不归顺了齐国,管仲的计策成功了,齐国强大了。
第二, 买鹿制楚,策二,买鹿制楚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策三,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这知乎的质量下滑的厉害啊·····一群人上来就说我编的··
我可真没这本事啊·····
营销就是合法的骗,骗就是非法的营销。
1888 年,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创建了一个叫戴比尔斯公司,这个公司是卖啥的?
钻石。
钻石在被发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皇家和贵族炫耀财富的饰品,产地固定而且产量稀缺。十九世纪后期发生改变,因为南非居然神奇地发现了一座钻石矿,产量有几千万克拉。
这一下不得了,那些投资钻石的商人彻底懵逼。如果这些钻石进入市场,钻石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戴比尔斯买下了整个钻石矿,小心翼翼地控制钻石出量,垄断了整个钻石的供货市场。最高时候戴比尔斯掌控着市场上 90% 的钻石交易量。
如果买了钻石的人要出售掉,钻石的价格体系也会崩溃,所以要想稳定价格除了让别人买,还得不让他卖钻石。
这怎么可能呢?
可是,戴比尔斯做到了。这个超级难题的解决方案催生了这个世界最不要脸的组合,那就是把爱情同钻石紧紧结合在一起。
商家们宣传:钻石 = 美好 + 永恒;
而爱情 = 美好 + 永恒;
所以,钻石 = 爱情。
1938 年以后,戴比尔斯的实际控制者奥本海默家族花费了巨额的广告费用开始打造所谓的钻石文化。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的正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只有钻石才是各地都接受的订婚礼物。
通过各种手段铺天盖地的广告,强化钻石和美好爱情的联系。婚纱照上新娘身着美丽的婚纱,一脸幸福的微笑,手上的钻戒闪瞎大家的眼。
1950 年,戴比尔斯更提出了丧心病狂的广告语,“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通过这个营销,戴尔比斯一石三鸟。
1. 男人都认为只有更大更美的钻石才能表达最强烈的爱意,恋爱中的男人为了女人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买钻石比送命门槛低得多。
2. 女人都认为钻石是求爱的必需,你连钻石都不舍得买,你还好意思说你爱我。什么?你以为我看中的是钻石?我看中的是你舍不舍得!
3. 钻石都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拿来出售简直是对神圣爱情的最大亵渎。除非你跟前夫不共戴天,否则很少会卖掉他给你的钻戒,而且就算卖,也不会有人接手,因为那是你的爱情,那不是我的。
正是因为如此,尽管钻石不断开采至今已经有五亿克拉,但在整体上还是供不应求,价格扶摇直上,因为只有戴比尔斯才可以卖钻石。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发现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大量碎钻供应于世面。戴比尔斯吓得尿了裤子,马上同苏联订立价格同盟。
为了不让钻石掉身价,商家们还做了很多精心的洗脑工作。比如,强调碎钻一样高贵,钻石虽小依然代表高贵的爱情。钻石的珍贵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做工和切面,于是又炮制了大量行业的标准……
这些都是戴比尔斯的营销策略。
如今你去柜台上听服务员向你扔出什么净度 4C 等专业术语,跟睁眼说瞎话的售楼小姐没什么两样。
随后,钻石也彻底征服了底层阶级,大的好的卖给富人,碎的小的卖给穷人。
你以为营销到这个高度就可以了吧?
远没有!
戴比尔斯已经把女人的心理研究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他们研究显示,对于钻石这种奢侈的商品女人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们对首饰有着天然的占有欲,一方面又认为主动索取会带来良心的负罪感。所以戴比尔斯的广告在八十年代又开始强调钻戒应该跟惊喜结合。
一个男人默默买了钻戒,在一个精心安排的场合突然送出,这才能最大程度上化解女性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们拥有钻戒带来的极度喜悦,一方面又保持了女人的纯真。
把女人研究成这样,实在是不服不行。连拥有戴比尔斯百分之四十股权的奥本海默家族都不禁感叹:“感谢上帝,创造了钻石,同时也创造了女人。”
多少年来,钻石已经逐渐绑架了消费它的人们。你以为女人看重的仅仅是钻石本身吗?错了,她们更看重的是你宁愿花掉三个月的工资,差点年纪轻轻就过劳死而为她换来的一件爱情的象征。
如果你拿着本文去向你未婚的女友义正言辞地指出,买钻戒是一件傻逼的事情,那么这种行为才是真的傻逼。因为你的女友只需要看着你的眼睛说一句话就让你哑口无言:“是的,这很傻,可是你就不能为我傻一次吗?”
把所有营销学的书籍看完都不如完全理解戴比尔斯钻石营销的案例带来的收获大。
钻石稀缺吗?
肯定的。
但是,它的价值真的很大吗?
钻石的唯一元素就是碳,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元素。钻石与人造金刚石别无二致,如果想靠钻石保值,很难。二手的钻石没有任何市场,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回售给商家。
可是这仍然阻挡不了被绑架的人类对它疯狂的追捧。
2011 年访华的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面对央视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钻石只是人们虚荣心的产物,它只是碳而已,价格上涨并不是钻石会枯竭,而是人为造成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消费者是需要培养的吗?
完全不是,消费者是需要教育的。
当把一种商品提升到文化乃至习俗的高度,你拥有的就是宗教般狂热和虔诚的信徒。
我们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很理性,绝对不相信自己会被洗脑,但实际上,洗脑是很简单的。
前年,有读者给我推荐了个大神,山东临沂的,艺名:懂X。
读者给咱发了几篇这大神写的文章,说,写作风格跟我挺像,在互联网上也挺有名气的,让咱看看。
我问,是干嘛的?
读者说,这大神以前是搞网赚的,在互联网上名气很大,后来被人扒皮,出事了,回农村养狗当了段时间狗贩子,现在基本就写写文章,发发广告,搞搞QQ空间营销……
我心想,一个狗贩子写的东西有啥好看的,教咱养狗?再说,咱本来对搞网赚的就没啥好感,因为早期的网赚基本上就是诈骗,一个骗子有啥好认识的。
读者说,那人现在好像开始从良了,写的东西挺不错,你看下也没啥损失。
我相信一句话,人,裤带只要松过一次,以后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脱裤子。
也是好奇,看了下那个大神的文章,跟咱果然很像,写作功力比咱好,名气也比咱大多了。
我来了兴趣。
一边关注,一边了解,之前心里的偏见似乎慢慢消失了,甚至有了那么点儿崇拜。
据说,人家有n套房,有n辆豪车,据说!
大神晒的股票账户动不动都是几百万,文章里谈的都是几千万上亿的大生意,而且,岂止是有n辆豪车,简直就是阅车无数,粉丝们似乎也排着队求睡……
我决定,会一会这个大神。
见面,我试探性的跟大神问了些东西,他也挺坦白,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综合其它方面看到的一些细节,我懂了。
想起了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本来就是山。
不过,大神写文章的确有一手,特别是洗脑功力可谓登峰造极,人家现在随便写篇文章就能忽悠个上十万。
大神说过一句话:有两种人是比较容易洗脑的,一种人是啥都信的,一种是啥都不信的。
啥都信的人我还比较容易理解,人们容易迷信权威,只要是上过电视,报纸,或者出过书的专家,名人说的话就是对的。专家名人我之前在别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很容易塑造,比如张悟本,李一 ,牛东刚……,这些都是装家,哦不,都是专家。
上报纸上电视难吗?
只要花钱,央视可以年年帮你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甚至,还能在人民大会堂开场微商大会。
权威和媒体其实也是可以被操控的,主要看谁操控罢了。
人们除了迷信媒体,权威,也比较容易盲信“有钱人”,如果觉的对方有钱,说的话就是真的,对的。比如说,网上流传最广的东西除了那种小电影,就是马云,王健林,冯仑……等富豪的语录了。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富豪?
多数人会通过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衣服,车子,房子,奢侈品,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钱人。
这样的方法准吗?
未必!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包装一个富豪出来太简单了。记得2016年,网上报道过一个俄罗斯富豪,实际上是个退休工人,只花了5000人民币,就成功装了个富豪,引得百万粉丝跪舔。
生活中,这样的人多吗?
太多了,社会上专门有这样一群人,装高官,装富豪,骗吃骗喝骗炮骗钱……,俗称:装家。
反而,真正有钱的人一般都很低调,柳传志,任正非,马云……会整天晒自己的车子,房子,股票账户,办公室……吗?
越是拼命晒这些东西的人,越是想掩饰些什么。
社会上的装家还是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起码演技要好。而互联网上,几张图片就够了,谁知道晒的豪车是租的还是借的,是贷款的还是二手的,图是盗的还是ps的,反正吹牛逼又不犯法。
吃牛逼的人肯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比如我之前在公众号里还写过两个故事,一篇叫【大神】,一篇叫【老千的传说】。这两篇文章里提到的几个装家也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记得之前有次跟几个读者聊天,有人说,奶爸,你太老实了,混互联网太低调是不行的。
我问,咋低调了?
他说,你得经常发发豪宅,跑车,奢侈品……的图片,你说你有凯迪拉克你就有凯迪拉克,你说你有路虎你就有路虎,你说你有宝马750就有宝马750,你说你有多少房产你就有多少房产,没人去考证的……,想让人崇拜,就得表现的比别人有钱……。实际上,临沂那大神也就是这么做的。编,装,骗……
我说,咱还真有几辆法拉利,而且还是遥控的,哈哈。
算了,屌丝出身,装不了贵族也装不了大富豪,太累。
假的,始终是假的。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满是虚假和套路的世界里,真诚是最可贵的。
认识大神没多久,我感情上出了点状况,离婚了,财产基本都给了前妻。
离婚后,我又联系了下大神,当时没钱了,需要赚钱,想问问,他现在有啥好项目没。
大神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写采访录。
我问,写啥采访录呢?
大神说,写名人采访录,名人本身就有很多人关注,比如,王健林,随便唱歌个歌,都有一大堆人关注,转发。名人说话也是一样。
我问,如何接触到名人呢?再说,咱现在也没钱了,买几张机票都买不起。
大神说,不一定要真实接触,在网上,真见跟假见,最终都是由文字和图片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有了照片,有了文章,谁又能说你没见呢?
我问,不见,照片哪里来呢?
大神说,只要你用心,网上一定可以找到。比如,百度,比如,QQ……
我懂了,我问,那照片上不是我……
大神说,照片里为什么一定要有你呢?再说,你难道没听说过一个,ps。
我懂了。
我问,那照片有了,如果不见,采访内容哪里来呢?
大神说,其实,很多名人都有别的记者采访过了,有的自己也写文章,或者写有传记啥的。你把他们说过的话都搜集整理起来,根据他们说的话,编一个问题,做成采访录格式就行了。
我问,那如何变现呢?
大神说,其实每个名人都有自己的铁杆粉,什么是铁杆粉,就是那些愿意掏钱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的人。举个例子,有一件短袖,市场价30元,但是周杰伦在上边签个名,你觉得卖200元,能卖出去吗?
我说,肯定的。当初我买罗辑思维的会员,罗振宇给发了一句亲笔写的话,咱激动了几个月,现在还在家珍藏着。
大神说,衣服,鞋子每个人的身材不一样,尺寸也不一样,属于非标品,比较麻烦,而且成本也比较高,真的弄件30元的衣服卖200元会让人骂死的,你要卖就卖固定标准的东西比较好,比如,签名书……
大神说,你的意思是,搜集名人公开场合的发言,做成采访录的格式发出来,然后卖名人签名书吗?
大神说,对的。
我想起来了,陈忠实去世时,网上出现过一大波人高价出售和收购陈老签名的「白鹿原」,好像当时一本签名的白鹿原有人居然花1500去收购,好像还有人花3万元收购。
我问大神,那名人的签名哪里来呢?这不是又绕到刚才那个难题了,还是得拜访名人,而且有些名人老了,病了,是承受不了这高强度的活儿的(签名很累)
大神说,你是西安的吧,你知道西安什么最出名?
我说,文物古迹。
大神说,有点接近了。其实,西安最出名的是假古董,你想想,古董都能仿的跟真品一模一样,仿个签名难吗?
我懂了。
我问,那假如顾客发现书上的签名是假的了怎么办?
大神说,能辨认真假的人是不会从你手里买的。能辨认一件东西真假的人,一定是见过真品的。如果没有见过真品,又怎么知道眼前的东西是假的?再说,能接触到真品的人,又何必从你手里购买?
大神分析的似乎没错。比如之前也有人送给咱了几幅书画,咱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亲自写的,因为咱之前根本没见过作者的真迹。
一方面,咱觉的这样做,不道德,一方面咱又确实想赚钱。实际上咱想赚钱的欲望大过道德,咱担心的主要因素是,万一别人发现了签名书或者画是假的,咱就真的身败名裂了。于是呢,在大神的启发下,我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曲线救国。
怎么个救法呢?
我招了个助理,给取了个艺名,叫蛋疼,然后呢,采访录里经常提提蛋疼,一方面咱让大家知道蛋疼情况很糟,需要钱,一方面咱又写,蛋疼准备卖书画,挣点生活费。当然,更重要的是,咱得渲染,塑造这个名家书画的价值。
我知道,有些顾客收到东西以后,即便不会发现签名是假的,也可能会感到心疼,因为一本定价30元的书,我从出版社5折就能拿到,15元的成本签个名就卖100-200,如果顾客反应过来了觉的不值……
于是呢,我一边大力宣传着书画,一边划分着责任,让大家知道,这事儿是蛋疼搞的,与我无关,即便大家找麻烦也是去找蛋疼,不会找到咱头上。
在大家的惠顾下,我赚的盆钵体满。
为了降低顾客心里期望,给顾客打预防针,我在文中把蛋疼写的一无是处,蛋疼有点不满。
我跟蛋疼说,文中的你只是一个角色只是一个演员而已。谁知道你的真名?住址?甚至别人连你长啥样都不知道,你怕啥?大不了,咱写到一定阶段,让蛋疼这个角色得上艾滋病,被隔离或者被……,谁会去追究呢?
••••••••••••••••••••••••••••••••••••••••••
文中的我不一定是我,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可能是巧合。
屠龙奶爸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屠龙随笔,若转载,请联系微信 tulongnaiba (屠龙奶爸拼音)
特别声明:钻石的故事引用自李良君老师写的【钻石,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在此感谢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