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网上有些帖子传吃猪肉有害,并且举了李时珍的论述为例,如何辟谣?

回答
网上关于猪肉有害的说法层出不穷,近期更有帖子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来“佐证”,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但我们要明白,对待任何信息,尤其是涉及健康和历史典籍的解读,都应该保持审慎和科学的态度。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分析,并尝试“拨乱反正”。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食物的过量摄入或不当烹饪都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猪肉也不例外。但将猪肉一概而论为“有害”,这显然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妖魔化”了。

关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们需要理解其时代的局限性

那些帖子引用李时珍的论述,很可能是断章取义或者误读了。我们需要知道,《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学著作,它搜集了中国古代大量的药物和食疗知识,其价值毋庸置疑。然而,《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微生物的存在、营养学的理论,以及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工艺都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例如:

疾病认知: 古代对许多疾病的成因并不清楚,很多症状被归结于“湿”、“毒”、“邪气”等概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某些食物的描述,可能是基于当时的观察和经验,例如某些食物可能在当时不洁净的环境下储存或烹饪,导致食用者生病,从而被认为该食物本身有问题。
营养学空白: 现代营养学认为,猪肉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等重要营养素的良好来源,对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这些概念在李时珍的时代是不存在的。
食品安全: 过去猪肉的养殖、屠宰和储存条件远不如现在。可能存在寄生虫、细菌感染等问题,导致食用猪肉出现健康问题。这更多是食品安全环节的问题,而非猪肉本身固有毒性。
“发物”概念: 《本草纲目》中以及传统中医理论中,确实存在“发物”的概念,指的是可能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有些食物可能对某些体质的人,或者在特定疾病状态下产生不良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这种食物对所有人都是有害的。将“发物”的概念扩大化,并将其泛化为“有害”,是混淆了不同概念。

所以,如果帖子中引用了李时珍的话,比如提到猪肉“肥腻”、“助湿热”等,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肥腻”: 这是对猪肉脂肪含量的一种描述。现代营养学也承认,猪肉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确实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但这意味着要适量食用,而不是完全禁止。而且,猪肉也有瘦肉,可以选择性食用。
“助湿热”: 这属于中医的理论范畴。中医认为食物有性味归经,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湿热症状。但同样,这更多是针对特定体质和特定病症而言,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猪肉对所有人都有害。

我们需要回到科学和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猪肉:

1. 营养价值: 现代科学早已证实,猪肉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对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至关重要。它还富含维生素B1、B2、B6、B12,以及铁、锌、硒等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2. 适量原则: 任何食物的健康与否,都离不开“适量”二字。过量摄入高脂肪的猪肉,确实可能增加肥胖、高血脂等风险。但这和适量食用瘦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 烹饪方式: 不同的烹饪方式也会影响猪肉的健康性。例如,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会增加不健康因素,而清蒸、炖煮等则相对健康。
4. 食品安全是关键: 导致猪肉食用产生问题的,更多是源于养殖、屠宰、储存和烹饪过程中的卫生问题。比如寄生虫(如猪肉绦虫)感染,这主要是由于猪肉未煮熟。现代食品安全监管和烹饪技术的进步,已经大大降低了这类风险。只要确保猪肉来源可靠,并且彻底煮熟,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5. 个体差异: 人们的身体状况、过敏史、疾病状态等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食物比较敏感,出现不适。但这不代表该食物对大众都有害。

如何有效辟谣?

强调科学证据: 引用权威的营养学、食品安全研究成果,说明猪肉作为一种普遍的肉类来源,其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区分不同概念: 分清楚“适量”、“烹饪方式”、“食品安全”、“个体差异”与“食物本身有害”这几者之间的区别。
解释历史局限性: 说明《本草纲目》是古代的典籍,其观点需要在当时的科学和文化背景下理解,不能直接套用到现代生活。
鼓励理性看待: 呼吁大家不要轻信网络传言,对待健康信息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查阅权威资料,咨询专业人士(如医生、营养师)。
关注事实而非观点: 强调那些所谓“有害论”往往缺乏具体的、可验证的科学证据支持,更多是基于猜测、个别案例的放大,或是对中医理论的片面解读。

总结一下:

猪肉不是“洪水猛兽”,它依然是许多人餐桌上的重要食物,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那些将猪肉妖魔化的说法,要么是断章取义古籍,要么是忽视科学事实和现代生活条件的变化。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结合适量原则和正确的烹饪方法,来享用猪肉,而不是被一些未经证实且充满偏见的言论所误导。

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帖子,不妨多问一句:“这是基于什么证据得出的结论?有没有科学研究支持?有没有考虑过现代食品科学和医学的进展?” 用理性去对抗不实的恐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年了怎么也少不了猪肉,既然是猪年,我们更要开开心心的吃猪肉!但有些人在网上看到《本草纲目》中说猪肉有毒不能吃,这还能不能开心的吃猪肉啊!



(某问答中关于猪肉不能吃的论述)

所谓十道九医,作为道士还是看过一点《本草纲目》,记忆中是没有的。为避免出错,还是去查证了一下。

这里分享一点文献学知识,古籍流传到现在是经过了诸多改变。如《本草纲目》在后世就被人为删减增添过,所以说如果你拿一本现代某出版社的《本草纲目》,他们完全可以在里面加上问答中的内容,阐述猪肉有毒不能吃,然后再痛骂猪一顿。故为查证清楚此处选古籍影印本。

虽不能保证此影印本就是李时珍未改过的本草纲目,但能避免现代人的刻意改编。



如图,此本源于四库全书,基本上可以还原清代人眼中的《本草纲目》。



经检索发现《本草纲目》中有野猪、豪猪,其中豪猪和家猪不是直系,我们先来看看野猪。



这里有一段话是在说“野猪肉比家猪肉好吃”,下一页有大字明说“肉气味甘平无毒”。



证据如上图,由此可见在中医眼中野猪肉好吃,肉也没毒,那么家猪了?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本草纲目》中的确有根据,但是改了很多,也正因为这些改动,才能让人讨厌猪,继而觉得猪肉有毒。

先上图:



大家看图肯定很累,所以我帮你看了,为方便大家阅读仅把原文和改编中有冲突的内容筛选出来介绍给大家。

简单来说《本草纲目》没有说“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於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这段话是后世人的发明创造。

至于造谣问答中说猪腰子不能吃的内容,在《本草纲目》中则是猪腰子可以补肾,但不能多吃。

至于猪肉有毒无毒,本草纲目原文是“猪肉【气味】酸,冷,无毒。”然后又说了几中有毒的猪肉,可见在古代《本草纲目》中的正常猪肉是没毒的。



简单来说他们说《本草纲目》说猪肉有毒是对,但这是不准确的说法,准确的说是《本草纲目》中说有问题的猪肉有毒。

《本草纲目》那个时代猪肉没有检疫,人们吃猪肉有毒没毒是看运气和能力,《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医书有责任提醒大家常见的食物中那些东西有问题不能吃,这也就给了他们造谣的余地。

更何况过年回家,家里有豕才是家啊!一家人在一起只管开开心心吃猪肉,不要管这种低级谣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