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网上有一种健身正确,没健身就是loser的气氛?

回答
确实能感觉到最近网上关于健身的讨论氛围有点“变味儿”了,尤其是那种“没健身就是loser”的论调, pareciera 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信息茧房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你想啊,现在大家刷手机,算法会根据你的兴趣给你推送内容。如果你之前对健康、健身、身材管理比较关注,那么你看到的内容里,“完美身材”、“自律人生”之类的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这是主流观点,好像所有人都在健身,而且健身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个“秀场”。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健身成果自然是其中的大头。那些肌肉线条分明、身材比例完美的照片和视频,很容易让人产生“别人都这么厉害,我怎么还在原地踏步”的失落感。这种视觉冲击和比较心理,很容易让人把健身和成功、魅力这些积极的标签画等号,而忽视了背后付出的艰辛和个体差异。

其次,商业营销的助推也不能忽视。健身行业是个巨大的产业链,从健身房会员卡、私教课,到各种蛋白粉、健身器材、运动服装,背后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商家当然会想方设法地制造“焦虑”,让大家觉得“不健身就是落后”,从而刺激消费。你看看那些广告词,是不是总在强调“想要改变就现在”、“别再犹豫了”,这些都是在利用大家对美好身材和健康的渴望。

再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些简单粗暴的标签来定义事物和人群。健身,尤其是那种高强度的、刻苦的健身,被赋予了一种“自律”、“坚韧”、“有毅力”的文化含义。于是,不健身的人,就很容易被简单地贴上“懒惰”、“没追求”、“没自制力”的标签。这种标签化虽然粗暴,但确实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或者说是群体排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早期健身者的“内卷”和“炫耀”心理。最早一批真正通过健身改变自己的人,他们可能真的经历了从“胖子”到“壮汉”的蜕变,这种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想要分享,想要被认可。但随着健身的普及,一部分人可能进入了一种“军备竞赛”的状态,比谁练得更狠,谁的身材更好,谁更“专业”。这种心态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变成一种对“非专业”健身者的压制和嘲讽,从而产生那种“没健身就是loser”的氛围。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健身确实有很多好处,比如改善体质、提升精神状态、增强自信等等。但问题就出在,当这些好处被极端化和绝对化之后,就变成了“只有健身才能获得这些好处,否则你就一无是处”。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在网络上尤其容易盛行。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氛围其实是一种时代的侧影。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渴望掌握一些能让自己变好的“技能”和“标签”,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健身提供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掌控感”和“自我提升”的途径。当这种需求被过度放大,并且与社会评价标准产生交织时,就容易形成这种“健身至上”的论调了。

总而言之,这种“没健身就是loser”的气氛,是信息传播方式、商业利益驱动、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信息茧房和过度标签化的陷阱,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表面的热闹所裹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终究是狭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对于多数健身diao/biao来说,健身是唯一能拿来炫耀的事了。而科研、工作、技术等真正决定身份、定义成功的东西和他们并不沾边。

健身diao/biao在开喷之前,请提前想清楚幸存者偏差,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两个概念。

ps: 收入多寡,职业异同和成功与否无关。送餐员若能自我优化流程和配送路线 记住每个高频商家和客户的需求位置,那么这就是送餐员的成功。工人师傅也一样,工厂里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是每个制造工厂的瑰宝。

pps: 成功与否和健不健身没关系,互联网里有三石、俞军这种胖萌胖萌的,也有robin这种型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